索引号: | 12620600MB1172170P/2018-02166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发布机构: | 市地震局 | 组配分类: | 防震减灾 |
文件编号: | 发文日期: | 2018-05-14 12:02:24 | |
成文日期: | 2018-05-14 12:02:24 | 有效性: |

牢固树立“两个坚持”“三个转变”新理念
努力开创防震减灾事业新局面
5月12日是全国防灾减灾日,也是汶川地震纪念日。今年是第十个防灾减灾日,主题是“行动起来,减轻身边的灾害风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防灾减灾救灾要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坚持常态减灾与非常态救灾相统一,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因此,做好新时代防震减灾工作对经济社会战略部署顺利实施有重要作用。
武威市地处祁连山地震带中东段,地质构造复杂,地震灾害频发。历史上曾发生过古浪8级大地震,民勤东7级地震,天祝、古浪、景泰交界处的6.2级地震,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的损失。2015年发布的《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表明我市整体位于Ⅶ度以上地震高烈度区,抗震设防要求高,防震减灾任务十分艰巨。
回顾过去十年,武威市防震减灾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认真贯彻“突出重点、全面防御、健全体系、强化管理、社会参与、共同抵御”的战略要求,以提高全社会防震减灾综合能力为重点,科学谋划重点项目实施,全市防震减灾工作成效显著,为我市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监测预报体系不断完善。全市境内共有观测台站(阵)88个,其中国家、省地震局建设地震前兆观测台(阵)7个、测震台3个、强震动观测台66个,市、县区地震局建成地震前兆观测台(项)12个,形成了覆盖全市大部分区域的地震监测台网;实行市、县区地震部门紧密结合的24小时震情监视跟踪工作机制,构建起河西片区的区域协作关系,建立并坚持震情趋势周、月、年中、年度会商制度;地震监测设施和观测环境依法得到保护。
震害防御工作着眼基础。不断推进防震减灾法制化进程,规范防震减灾行政执法行为和程序,抗震设防要求监管得到提升;完成10所省级防震减灾示范学校、3个国家级地震安全示范社区的创建;全力争取了凉州城区地震活动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武威地震科普馆、地震灾害情景构建和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项目;注重防震减灾知识在重要时段宣传和日常宣传,全社会防震减灾意识进一步提升。
应急保障能力得到提升。形成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应急预案体系;完善了区域间、部门间、军地间快速反应、协调有序、相互支持的应急联动机制;在武威城区建成9个应急避难场所,设置功能区标志和各类设施标志;组建以武警、消防和应急专家组成的地震应急救援队,市工信、公安、建设、交通、水务、卫生、安监、供电、石油等部门按照各自工作职责,建立本部门应急救援队伍;及时有序有效地处置了对武威市有影响的地震事件。
站在新的起点,防震减灾工作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立足当前,放眼长远,认清形势和使命担当,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固树立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理念,以满足人民美好生活对地震安全需求为目标,深化防震减灾治理,夯实防震减灾基础,构建防震减灾公共服务体系,弘扬防震减灾文化,推动新时代武威防震减灾现代化事业建设,助力打造生态美、产业优、百姓富的和谐武威。
切实强化震情监视跟踪。强化震情意识,以年度重点危险区和大震跟踪研判为重点,制定震情跟踪方案,落实强化跟踪措施,加强检查指导。以深化震情会商制度改革为契机,进一步完善片区协作机制,严格落实重大异常跟踪和零报告制度。加强地震速报服务,提升速报信息的时效性和准确性,利用网络及现代技术拓展地震速报服务的领域和方式,弥补好地震速报服务这一短板。
着力提升震灾预防能力。坚持“工程性防御措施”与“非工程性防御措施”并举,不断提升震灾预防能力。继续推进城市活动断层探测、地震小区划工作,搞清楚地震断裂活动性;进一步做好第五代地震动区划图的宣传贯彻工作,积极推进农居地震安全工程,服务新型城镇化建设;落实好“放管服”要求,做好重大建设项目地震安评的服务与监管工作;协同推进水库大坝等重大工程地震灾害风险隐患排查,推广应用好减隔震技术;树立大宣传思想,做好日常信息发布,强化应急宣传,加强防震减灾科普,重视法律法规宣传,不断提升民众的心理防震能力。继续推进防震减灾示范学校、社区、企业等示范工程创建工作和地震科普教育基地建设,并切实加强管理和指导,发挥好这些宣传阵地的宣教作用。
完善工作体系提升应急救援水平。牢固树立“宁可千日不震、不可一日不防”的思想,坚持常态应急,在健全体系、提升能力的同时,切实做好应急准备工作。开展重点应急队伍、第一响应人、社会组织和社区志愿者队伍培训,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地震应急救援。推进地震应急避难场所标准化、功能化建设,发挥好应急避险功能。推进应急演练常态化,提升防震减灾成员单位和社会民众的应急处置能力。协调组织开展好应急准备检查工作,尤其要加强重点区域、重点行业的应急准备检查,督促落实好应急准备措施。
全社会参与形成工作合力。继续推进“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防震减灾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各成员单位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形成齐抓共建的强大合力。按照全面推进依法防震、科学减灾的要求,紧扣提高全民防震减灾意识,增强灾害防御这一核心,加强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切实提高全社会防震减灾意识和防震避险能力,提升社区、家庭和个人自救互救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