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今日武威>武威要闻
郭万刚家的幸福“密码”
郭万刚家的幸福“密码”
信息来源: 武威日报 作者:张尚梅 发布日期: 2019-01-07 08:30 浏览次数:

    “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汪国真在《热爱生命》里的这句诗,是郭万刚治沙心路历程的真实写照。
    37载战风暴、缚黄龙、“种”绿洲,对郭万刚而言,他的生活里并没有诗和远方,只有承诺和责任。
    因为几十年如一日坚持治沙,使曾经的不毛之地变成浩瀚绿洲,郭万刚也获得了“全国优秀护林员”“甘肃省农村优秀人才”“武威市绿化奖章”等荣誉称号,2010年被评为古浪县首届道德模范。
    郭万刚一家人和大多数家庭一样,平凡简单。夫妻俩尊老爱幼、互敬互爱、爱岗敬业,用平凡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诠释了家与爱的真谛。他们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以德治家,谱写了一曲动人的和谐乐章。

 

甘用白发葬黄沙


    “一锹挖开大漠绿,甘用白发葬黄沙。”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古浪县八步沙“六老汉”祖孙三代人在沙漠里创造了令人震撼的绿色奇迹。郭万刚是八步沙“六老汉”中郭朝明的儿子,作为八步沙第二代治沙人的领军人物,郭万刚今年已66岁了。
    “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从春种到夏,到秋一场空。”这首民谣,生动地反映了30多年前,郭万刚的家乡古浪县土门镇台子村的景象。
    每年开春,郭万刚就和职工顶着风沙压草格、挥锹植树……他们以每年近万亩的进度,为沙漠披上“绿装”,创造着沙漠奇迹。
    在八步沙第二代治沙人中,郭万刚治沙的年头最长。1982年,30岁出头的郭万刚辞去土门镇供销社的工作,接过父亲手中的铁锹,开始了他的治沙生涯。 30多年来,他早出晚归,顶烈日冒严寒,勤勤恳恳、任劳任怨,默默地与沙龙“较劲”。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一个乔、灌、草结合的荒漠绿洲在八步沙不断延伸。
    在他和林场职工的不懈努力下,八步沙形成了一条南北长10公里、东西宽8公里、植被良好的防风固沙林带,近10万亩农田得到有效保护。在他的带领下,八步沙林场职工们继续向北部沙区进发。在甘肃和内蒙古交界的麻黄塘,开始治理那里的15.7万亩沙漠。3年来共完成三北防护建设治理3万多亩,栽植各类沙生苗木500多万株,完成古浪县山水林田湖草工程治沙21000亩,埋压稻草12000多吨,为古浪县北部沙区治理打下了坚实基础。
    如今,郭万刚看着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的八步沙,笑容是那样灿烂:“治沙播绿苦作舟,也是一种幸福。”

 

夫妻恩爱苦也乐


    “老人要宣扬家风,夫妻要示范家风、掌舵家风,子女要继承家风。”这是郭万刚家的“规矩”。
    一张黝黑的脸,一双能干的手,一副铮铮铁骨,这是村民对郭万刚的评语。
    一张笑脸、一杯热茶、一句暖心的话,这是左邻右舍对郭万刚妻子陈迎存的印象。
    互敬互爱、相濡以沫、齐心协力是孩子们对郭万刚夫妇的赞美。
    几十年来,郭万刚夫妇在生活中相互照顾、相互信任,遇到困惑相互开导、相互帮助、相互支持,培育了深厚的感情,建立了一个和谐美满幸福的家庭。
    郭万刚治沙造林工作任务重,在风沙线上时间长,照顾家庭相对较少。陈迎存患有风湿性关节炎等多种疾病,但她体谅丈夫工作的辛苦,承包了一切家务,对丈夫从无怨言。除了孝敬老人、照顾孩子,她还每天跟着丈夫挺进沙漠,披星戴月、风餐露宿,默默坚持了13000多个日日夜夜。
    他们夫妻恩爱、孩子孝顺,家中时刻弥漫着温馨、幸福的氛围;他们把互相理解、相互尊重融入生活的每一个细节。
    当陈迎存与记者分享一路走来的点滴故事时,脸上始终洋溢着笑容。她说:“我觉得虽然日子过得清贫,但很幸福。”

 

好家风是传家宝


    郭万刚夫妇率先垂范,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为后辈做出了榜样。
    郭万刚与妻子物质生活追求淡泊,不慕新潮,不摆阔气,提倡节约,精打细算,用之有度。他们还经常教育后辈们,一菜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在他们的教育下,他的儿子孙子从不大手大脚乱花钱,一家人养成了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郭万刚夫妻俩在家讨论家务事,总是以公序良俗和法律法规为标准。在他们的言传身教下,他们的儿子在工作中勤勤恳恳、爱岗敬业,多次获得上级部门的表彰;孙子文明懂事、健康活泼,小小的年纪就知道为大人着想。五口人同住十几年来,从未红过脸,从未发生过争执,深受单位、邻里和社会的好评。生活在这样的家庭里,每一个家庭成员都倍感幸福。
    每个家庭都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每个家庭都能和睦相处、爱岗敬业,家人之间能够多一点理解和关心,社会就会充满幸福和快乐。郭万刚夫妻就是用点点滴滴的爱和最朴实的真情与付出,诠释着最美“爱岗敬业”家庭的真谛,也用真、善、美,向社会传递着正能量。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