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今日武威>武威要闻
步行街上故事多
步行街上故事多
信息来源: 武威日报 作者:甘曜毓 发布日期: 2019-03-24 08:23 浏览次数:
  在武威城区西大街什字的商业大厦楼顶,有一座钟,每天早晨6点准时打响,钟声悠扬。对面的武威步行街上路人形色匆忙,东边的文化广场,老人伴着音乐,跳起广场舞,广场中央的城标马踏飞燕,日复一日注视着步行街的忙碌与悠闲。
  武威步行街位于武威城区中心地带,东起大什字,西至西小什字,东口与文化广场连成一体。中间是较有特色的凉州市场,集购物、餐饮、休闲为一体,成为市民和外地游客常去的地方。
  时光荏苒,距离步行街建成已经过去了16年时间,步行街也从刚开始的商业购物休闲中心区域,成为武威人心中的地标性区域。
  ■ 这里有“老凉州”的魂 ■
  3月18日,记者来到步行街,打牌晒太阳的老人与闲庭信步的年轻人对比鲜明,午后的步行街,目光所及皆闲适。“当年我参与过步行街的建设,如今我每天还来这里散步晒太阳。”今年71岁的马大爷坐在步行街的花坛边给记者讲起了他与步行街的故事。
  步行街建成前,这片区域就是武威城区的繁华地段,“我年轻时,武威还没有步行街,但是这里小吃很多,现在想想都嘴馋。”马大爷告诉记者,过去,西大街至大什字的街道汇聚了武威众多小吃,令他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于豆儿肉托面,老板挑着担从西大街出发,肩上的担子随着抑扬顿挫的叫卖声一晃一晃,闻声赶到的老饕们立马抢购一空,老板赶忙压住担子,收钱盛面一气呵成,往往还没到大什字,肉托面就卖光了。
  马大爷童年的一天,就是从一碗于豆儿肉托面开始的。吃完面,到大什字的戏园子花一毛钱买杯茶,听说书先生“薛没牙”讲薛平贵身骑白马走三关的故事,一直听到太阳落山,家里大人喊回家吃饭。“过去的娱乐方式很少,多的是各种传统曲艺,尤其是凉州贤孝,怎么听都听不厌。”
  “后来,我年龄越来越大,武威城的变化也越来越大,这里变成了步行街。”马大爷说,2002年他参与了武威步行街的前期规划,街上有一个凉州贤孝艺人的雕像,16年间,无数行人与这座雕像擦肩而过。“坐在步行街,我就想起了过去,于豆儿肉托面的叫卖声,‘薛没牙’的惊堂木,还有凉州贤孝的曲调声。”马大爷说完,哼起了贤孝小段“今个后晌吃了个洋芋拌面汤……”
  ■ 这里有“走不动路”的回忆 ■
  过去,步行街因为优越的地理位置,产生“磁场”效应,吸引了多家个体经营户入驻,生意红红火火,繁华的步行街也成为市民们逛街购物、合影留念的好去处。
  “我记得小时候第一次来武威城,父母就带我到马踏飞燕前合影。”在步行街陪女儿玩耍的张越,向记者讲起第一次来武威城的回忆。
  2006年腊月,当时11岁的张越随父母来到武威城,在盘旋路下车,第一站就是到步行街买过年的新衣服新鞋,拎着大包小包从商铺出来,嘴馋的张越闻见阵阵香味,拉着父母循着味道走进了凉州市场。张越笑着说:“炸土豆、驴肉、腊肉的味道特别香浓,刚开始我还能忍着,但看到裹着面包糠的鸡腿放入锅中泛起油花,我就忍不住了,眼巴巴的让父亲给我买了一只炸鸡腿解馋。”
  眼里只有炸鸡腿的张越被父母牵着继续走,耳边商铺的叫卖声渐渐变成缝纫机的声音,“抬头我才发现,是许多裁缝铺,老裁缝量腿缝纫有条不紊,一会儿功夫,我的裤子就改好裤腿了。”张越说。
  “从凉州市场出来,我们一家三口来到马踏飞燕前,让摄影师傅给我们拍了一张全家福。”张越说。
  如今的凉州市场,叫卖声此起彼伏,特色小吃换了一家又一家,步行街依旧熙熙攘攘。张越指着凉州贤孝艺人的雕像对记者说:“小时候的我第一次看到繁华的步行街,站在这尊雕像前走不动路,那时的我第一次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好奇。现在我居住在武威城,吃过大餐,却忘不了当初的炸鸡腿,穿过名牌,却比不上当初老裁缝改的衣服更合身。”
  此时,太阳渐渐落下,钟声响起,步行街上的老人陆续回家,几位阿姨提着音箱在文化广场等待“舞友”,一群少年在凉州贤孝艺人雕像后,踩起滑板,衣角飞扬。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