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今日武威>武威要闻
十年坚守治沙人
十年坚守治沙人
信息来源: 武威日报 作者:张泽三 范武平 发布日期: 2019-04-13 08:55 浏览次数:

王德红和妻子栽植梭梭
  守得清贫、舍得投入;甘于孤独、吃得苦累。在方圆十几公里荒无人烟的沙漠里,他们一待就是十年。
  从民勤县城到收成镇61公里,从收成镇到流裕村7公里,从流裕村到治沙点15公里。
  绕过连绵不断、高低起伏的沙丘,十几公里的路我们驱车走了近一个小时。当一簇又一簇的梭梭在风中渐次吐绿时,几间简易的房子在沙丘间隐约闪现,治沙人王德红的“家”就在这里。



  见到王德红时,一场大病后的他正拄着一根棍杖,略带气喘地在沙漠腹地巡游,了解梭梭长势,察看肉苁蓉情况,谋划着他新的治沙打算。看到记者来了,53岁的王德红有些浮肿的脸上露出笑意。尽管精神状态不是太好,但谈起栽植梭梭再嫁接肉苁蓉时,他的话匣子一下子打开了,仿佛换了个人似的。
  “梭梭嫁接肉苁蓉,带来的好处可多了,有生态的,有经济的,也有社会的。从生态角度讲,栽植的梭梭把风沙挡住了,农田有了防护林,村民的生存条件得到了改善,不毛之地也会生机盎然;从经济效益上来说,村民的收入肯定增加了,社会效益就更不用说了。一句话,梭梭嫁接肉苁蓉治沙又致富。”看上去老实憨厚的王德红,说起治沙造林、嫁接肉苁蓉等吃苦活、技术活时,头头是道。
  流裕村靠近沙漠,常年受风沙侵蚀,让原本不富裕的群众生活环境变得更加恶劣。为抵御风沙、保护农田,流裕村的群众年年在风沙沿线栽梭梭治沙。在防沙治沙、保护家园的进程中,王德红了解到一些地方尝试用梭梭嫁接肉苁蓉,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收益,成为既能治沙又能增收致富的好营生。于是,他萌生了承包沙区发展梭梭嫁接肉苁蓉为主的沙产业。
  梭梭躯干扭曲,枝条芜杂,由于根系发达,一般主根深达1米多,具有极强的生命力。记者了解到,每一棵梭梭的根部都能固定住一片沙,根下是嫁接肉苁蓉的天然环境,而肉苁蓉没有根,只能从梭梭的根部吸收水分。当地独特的地理环境成为肉苁蓉生长的良好产地,梭梭作为固沙植物本身没有经济效益,但嫁接肉苁蓉就有了经济收入,而且嫁接了肉苁蓉的梭梭有了水分补给长势更好。近年来,为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的目标,民勤县出台沙漠承包治理管理办法、沙区及治沙生态林承包治理经营实施意见,鼓励农民承包治理经营沙区和治沙生态林,走治沙、造绿、致富的发展之路。
  2009年,王德红和哥哥王浩红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拿出所有存款并东挪西借资金,承包了500亩沙漠荒地,自此开始了他们孤独漫长的治沙之路。



  刚进沙漠,王德红只搭建了两间四面漏风的简易棚,每天和妻子、雇工带着铁锹、耙子等工具深入沙漠腹地,啃干馍、喝凉水、战风沙、栽梭梭。
  一次次的揪心、一次次的落泪、一次次的请来技术人员指导,一家人硬是坚持了下来,不停地栽植、补种、嫁接……
  谁都知道,沙漠最缺的就是水,而栽梭梭又离不开水,运输最难的还是水。为了节约水,他用小勺给梭梭浇水,一滴都舍不得浪费。就这样,苗枯了,再补;苗死了,再栽。一年四季,十年如一日,一家人周而复始地重复着单调枯燥的工作。一次,王德红外出买回一些上好的肉苁蓉种子,谁料摩托车半道熄火,他只好推着车,载着一大包种子徒步20多公里回来,妻子看到精疲力尽的他感到心疼,他却捧着种子兴奋地说:“梭梭嫁接肉苁蓉治沙又致富,吃多大的苦也情愿!”还有一次,王德红开拖拉机运围护栏上栽的水泥杆,由于路不平拖拉机头突然翻起来,水箱里滚烫的水顷刻泼洒在他的头上、脸上,被烫疼的他望着渺无人烟的莽莽沙漠,照旧默默地回去、照旧默默地栽梭梭治沙。
  条件艰苦算不了什么,最大的困难是治理沙漠投资大、周期长、风险大、见效慢,由于技术不成熟,成活率较低,一度让王德红心灰意冷。
  “发展沙产业,投资大,光一斤肉苁蓉种子就值3万多元。”王德红告诉记者,栽植梭梭成活,3至5年后才能嫁接肉苁蓉,收获肉苁蓉至少要2至3年时间,赶上干旱、大风,新栽的梭梭有的被沙掩埋、有的被风连根吹走、有的因补水不及时而旱死,还有的被老鼠、野兔啃掉。王德红深知,要想在沙漠立住脚,从沙进人退到人进沙退,这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战斗。每年春天,都刮数场沙尘暴,王德红就等风势减弱时抢时间栽种,常常累得直不起腰,坐在地上歇一会继续栽;夏天是梭梭补水的季节,沙漠中的气温高达五六十摄氏度,他戴上草帽,一趟趟拉水浇灌,外衣在烈日照射下散发出一股股刺鼻的嗖臭;秋冬时节,王德红重点加强管护工作,每天都扛着铁锹,在沙漠腹地不厌其烦地巡查,像呵护自己的孩子一样上心。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十年早出晚归,起早贪黑“鏖战”,王德红一家人累计投入上百万元,光人工工资给周边群众支付近70万元。通过栽梭梭治沙,他们在沙漠腹地营造了一道防风固沙林带,栽植梭梭50多万株,成活率达到85%以上,昔日“莽莽黄沙遮天蔽日”的景象一去不复返,沙漠中梭梭成荫,郁郁葱葱,一派喜人景象。
  王德红的妻子富玉芬告诉记者:“这些年,和丈夫倾其了所有家产,还四处借债进行栽梭梭治沙、嫁接肉苁蓉,吃尽了苦,受尽了罪,过多受累的丈夫也患上疾病,身体一直不好,但我们坚持了下来,对此我无怨无悔。”



  两间低矮的破平房四面漏风,土炕、锅灶、炉子都挤在一屋,王德红和妻子富玉芬就蜗居在这里,这就是他们所谓的“家”。赶上吃午饭的时间,记者揭开煮饭的锅,正熬着小米糊糊,富玉芬又往锅里下些白菜叶,调些佐料,一顿午饭就好了,如果想看电视,连信号也没有。真不敢想象,他们过着如此简朴的生活,一家人却往沙漠里投入上百万元,一呆就是十年时间,把人生最宝贵的时光留在了茫茫戈壁。
  “从小生在大漠边,长在风沙线,尝尽了风沙的苦头。”王德红的哥哥王浩红告诉记者,刚进沙漠时,每天吃饭的碗底都有一层沙,经过这些年的治理,周边的沙固住了,风沙明显小了,环境也得到了一定改善。一家人从最初的治沙500亩,发展到目前的3300多亩,经过多年的探索,掌握了梭梭嫁接肉苁蓉的许多“窍门”,嫁接成活率越来越高。
  每年的四五月份,王德红带领家人及雇工开始挖取肉苁蓉,他们用双手小心翼翼刨开沙窝,青蓝色的肉苁蓉就露出了头,每个人的脸上都露出喜悦。这几年,王德红、王浩红兄弟俩精诚团结,弟弟常年坚守在沙漠里,栽梭梭、搞嫁接、忙管理;哥哥主外,筹资金、引技术、跑销路,不仅靠栽植梭梭治住了风沙,而且走上梭梭嫁接肉苁蓉的致富路,也为收成镇沙漠治理和生态经济产业发展开辟了新途径。
  把沙漠变成防风固沙、富民增收、永续利用的“绿色银行”,是王德红一家人不懈追求的梦想。谈到今后的打算和发展,哥俩信心满满。“管护好现有梭梭林,继续筹措资金,引进技术,承包荒漠,压沙治沙用沙,继续探索沙漠腹地发展林果产业之路。”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