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今日武威>武威要闻
鸠摩罗什寺千年凉州名片被重点保护
《武威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已批复
鸠摩罗什寺千年凉州名片被重点保护
《武威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已批复
信息来源: 武威日报 作者:李林山 刘爱萍 发布日期: 2019-04-14 08:31 浏览次数:

    目前,我市《武威文庙、古钟楼、罗什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已批复,罗什寺历史文化街区已列入了重点保护项目。
    《规划》明确,此次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更新以地方优秀文化复兴为根本目标,以传承凉州古城历史风貌、维护城市生态环境为基本任务,以兼顾更新发展利用的业态植入、公共服务设施完善为要点。规划目标紧紧围绕“以保护为基础的地区振兴”,确保街区改造后传统空间场所感得以强化并延续文脉,地区活力得以增强,建筑功能面向未来。

 

核心保护范围和单元保护更新目标及策略已明确


    《规划》显示,罗什寺历史文化街区核心保护范围为北至罗什寺北巷,南至罗什寺西侧民居区南边界,西至玉泉巷,东至罗什寺西巷,总面积1.02公顷。建设控制地带范围:北至罗什寺巷以北约30米,南至共和街,西至玉泉巷、甘泉巷,东至北大街,总面积6.66公顷。
    罗什寺街区单元为典型的以寺院为中心,民居围寺而建的传统历史街区,罗什寺本身也是著名译经大师鸠摩罗什凉州译经的所在地。应通过保护更新,将罗什寺街区打成为凉州历史城区内佛教寺院保护综合区、佛学发扬地、黄土民居复原改造展示地、寺院与城市融合发展的体验地。
    延续罗什寺历史文化街区以鸠摩罗什寺为中心街巷围寺而行的传统空间格局。以罗什寺塔作为标志性景观节点,保持玉泉巷、甘泉巷、罗什寺西巷、罗什寺北巷等传统街巷的空间格局及尺度,保护修缮文物建筑,维修改善传统风貌建筑,整修与历史风相冲突的一般建筑,保护各项历史环境要素,保护古树古井以及节庆习俗、民俗文化等人文环境。
 

1600多年的历史发展长河中再度修缮
凸显罗什寺历史文化街区价值


    鸠摩罗什(344—413年),西域龟兹人,十六国时期驰名高僧,是中国古代四大佛经翻译家(鸠摩罗什、真谛、玄奘、不空)之首,也是世界著名思想家、佛学家、哲学家。西域时期“兼取父母之名” Kumarajiva,音译鸠摩罗耆婆、鸠摩罗什婆﹑鸠摩罗耆婆什等,入凉州后始有中国化的名字鸠摩罗什,汉译为“童寿”。《历代三宝记》《道宜律师感通录》等佛史典籍载,早在佛法神传时期的庄严劫、贤劫,鸠摩罗什就是毗婆尸佛等七佛的“七世译师”,十六国时期僧俗尊称他为三藏大师第一人。隋唐以后,被尊称为鸠摩罗什菩萨,位列中国佛教八宗之祖。
    公元413年(姚秦弘始十一年)4月13日,鸠摩罗什圆寂于长安,年70岁,寂时留下遗嘱:将他的舌头葬于武威。现存武威市城北大街西侧的罗什寺旧址是鸠摩罗什驻锡译经之处,罗什寺塔,就是埋葬他“不烂之舌”的地方。凉州人民为纪念他,遵罗什遗愿,在他初入内地精舍处,请来舌舍利,为他建造了大塔,故名罗什舌舍利塔,并修建了罗什寺院,名鸠摩罗什寺。此塔是现在唯一保存完好的罗什寺的古建筑,现为省级保护单位。
    始建于东晋后凉时期(公元386年至403年)鸠摩罗什寺,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
    鸠摩罗什寺在1600多年的历史发展长河中,有过多次毁坏,也有过多次重修。根据现存的碑文记载,在大唐贞观年间,尉迟敬德大将军统兵远征西域,行至武威地界,看到城内一座古塔顶上放射金光,遥想罗什法师功德,亲任监工,经几年的修复,罗什寺塔初具规模,呈现出佛教气息的修道场所。为彰此德,他在塔下立碑为记,上刻“罗什地基,四至临街,敬德记。”此碑现在保存在武威市博物馆中。
    宋、元年间,汉族和西域少数民族在武威频繁交往,凉州在很长时间里成为西域吐蕃领地,与汉文化长期隔绝,异教徒频频侵袭。忽必烈将凉州划拨到高昌地界做为牧场。明朝永乐元年(公元1402年),从军张掖的鄱阳军人石洪客居凉州,发现“寺堂基址,瓦砾堆阜,榛莽荒秽,比丘不存”的罗什寺废墟时,心存悲凉,萌生了要修复古塔的想法,修复时工匠们在塔基下挖出一块银牌,上面清楚地镌刻着“罗什寺”三个大字,石洪这时才知道这就是姚秦时代的三藏法师鸠摩罗什建造的罗什寺旧址,于是他决心重新修缮鸠摩罗什寺。经过八年的修复,一应俱全。
    明朝后期,罗什寺被朝廷钦定为陕西凉州大寺院。明英宗正统十年二月十五日,朝廷为罗什寺颁发大藏经,并下了圣谕,圣谕中说:“刊印大藏经,颁赐天下,用广流传,兹以一藏,安置凉州大寺院,永允供养。”此谕现完整保存于武威市博物馆。
    清朝康熙二十八年,罗什寺又有过一次大型的修缮,焕然一新。1927年农历四月,武威古浪发生八级大地震,凉州的许多名胜古迹被毁坏殆尽,城内的罗什寺、大云寺、清应寺无一幸免,全被毁为瓦砾之地,号称“文笔三峰”的罗什寺塔、大云寺塔、清应寺塔均被摇倒,唯罗什寺塔残存半截。
    改革开放以来,鸠摩罗什寺引起海内外各方人士的广泛关注。1998年,经甘肃省宗教局批准,成立了鸠摩罗什寺筹建处,并将罗什寺正式开放为佛教活动场所。
   此次《规划》明确,罗什寺历史文化街区以罗什寺塔为核心,街区构成主要为鸠摩罗什寺西侧传统黄土民居集中区域。罗什寺历史文化街区为典型的以寺院为中心,民居围寺而建的传统街区。该街区虽然总面积较小,但民居形制、街巷格局保存较完整,部分黄土民居仍保存着其质朴的土胚灰瓦,院落布局和建筑本身充分体现了武威传统黄土民居的特点。罗什寺历史文化街区内徐家宅院保存最为完整,堂屋、二屏门、倒座沿院落轴线布置,左右对峙建有东西厢房。另外,张子鉴宅院、朝兴宅院、秦氏宅院等保存较好,具有典型武威传统黄土民居的风貌与特点。

 

打造历史文化名城佛教文化核心点
让世界上唯一以鸠摩罗什大师之名命名的寺院助力文化旅游


    现在的鸠摩罗什寺已经是武威市内国家AA级旅游景区,每年接待游客多达数十万人。进入寺院东门,映入眼帘的是“罗什塔院”四个金色大字,笔迹宏厚有力,气势非凡,为中国佛教协会前任会长传印长老的墨迹。进入院内,即可见到高高耸立修复一新的罗什舌塔,八角十二层,高达33米,四周以青石围栏,塔顶贴以金箔,塔身悬挂金铃,正午阳光照射,金光灿灿。
    据罗什寺住持理方介绍,塔的后方为罗什法师纪念堂,为重檐歇山顶式仿明建筑,以纯木质结构修建而成,上覆黄琉璃瓦,面阔七间,内深五间,以金龙和玺的风格做了彩绘,殿前悬挂着著名书法家赵朴初先生的匾额,内塑罗什大师铜像一尊,是国内著名雕塑家何鄂女士在2014年雕塑的作品。大雄宝殿为重檐歇山顶式仿明建筑,上覆黄琉璃瓦,四周以28根石雕龙柱支撑,内深22米,外宽42米,内供六米高的释迦牟尼鎏金铜佛及一万尊60公分高的鎏金释迦牟尼佛像,为寺院佛事活动的核心区域。
    大雄宝殿下层为大经堂,内供西方三圣及观音、地藏、文殊、普贤四大菩萨,其中汉白玉观音像为缅甸佛教信徒所赠送,为寺院一级保护贵重圣物,从2006年开始,寺院陆续对大雄宝殿四周及各个殿堂的完工部分场地进行了绿化,移植松柏树500棵,栽植小侧柏、牡丹、芍药等名贵花卉树木5000多株,寺院环境大为改观。到目前,罗什寺各项工程总投资达8000多万元,其中到位资金和物资折合约7000多万元。
    理方住持告诉记者,早在东汉时期佛教就传入凉州,距今已有二千年多的历史。在这期间,佛教对凉州社会及文化生活产生过重大影响。尤其是五凉时期,凉州佛教文化对佛教中国化的形成更是有着重大的影响。五凉时期的凉州,先后有鸠摩罗什、竺佛念、佛驮耶舍、昙曜等12位名垂青史的佛教翻译家居住在凉州,他们汲取了凉州文化的丰富养料,融入凉州现实生活之中,翻译出了100多部近千卷佛经,其中许多版本是汉语首译,至今在全球佛教界与文化界流传不衰。同时,史书有记载的22位凉州僧人到全国各地传播中国化的佛教文化,对中国佛教的建设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也为凉州历史文化增添了厚度。
    鸠摩罗什寺是至今世界上唯一以鸠摩罗什大师之名命名的寺院,是中国佛教文化和五凉文化的珍贵遗存,是古代中外宗教与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地。罗什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建设,不仅仅是武威的一件大事,也是全省以及海内外佛学界、文化界和有志之士共同关注的一件盛事。
 


鸠摩罗什舌舍利塔


鸠摩罗什寺


鸠摩罗什寺甘露泉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