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今日武威>武威要闻
立下愚公志 荒漠变绿洲
——古浪县八步沙林场“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先进群体治沙播绿纪实
立下愚公志 荒漠变绿洲
——古浪县八步沙林场“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先进群体治沙播绿纪实
信息来源: 武威日报 作者:张尚梅 发布日期: 2019-04-08 08:25 浏览次数:
  38年前,古浪县土门镇的六个老汉,在一份承包治理沙漠的合同上按下了鲜红的指印。六枚鲜红的指印,六个家族的信仰。三十余年如风而过,一片绿洲已经茁壮。那是生活的顽强,那是不灭的希望!如铁,似钢!38年来,三代治沙人矢志不渝,前赴后继,累计治沙造林21.7万亩,管护封沙育林草37.6万亩,把茫茫荒漠变成了葱茏林海。

听从召唤、情系家园的家国情怀

  地处腾格里沙漠南端前沿的八步沙,地图上一个不起眼的地方,东临大靖,西靠土门,南有祁连山,是世界级生态工程“三北防护林”的前沿阵地。百年以前,这里只有八步宽的沙丘。但随着岁月的变迁,这块土地不仅成为古浪县北部132公里风沙线上的16个风沙口之一,而且形成了面积达5.2万亩、每年以7.5米的速度南移的流动性沙漠。
  20世纪七八十年代,这里“一年一场风,年始到年终”“秋风吹秕田,春风吹死牛”。风沙吞噬了农田,毁坏了家园,八步沙沦为甘肃省武威市最荒凉的地方。沙在进,人在退,村庄在消失,黄风刮响了生态灾害的警笛。1980年,古浪县决定,对荒漠化土地开发治理试行“政府补贴、个人承包,谁治理、谁拥有”的政策,并把八步沙作为试点向社会承包。
  谁来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时任古浪县土门公社漪泉大队主任的共产党员石满第一个站了出来:“有人背着沙放弃了家园,我们要顶着沙进驻沙漠。治沙,算我一个。”紧接着,村民贺发林、张润元、罗元奎、程海、郭朝明相继加入了治沙行列,治沙“六老汉”正式组成。
  1981年春,第一代林场治沙人“六老汉”,带上铺盖卷,背上干粮袋,徒步来到了八步沙。这一年,古浪县首家联户经营的林场——八步沙集体林场正式成立。一帧当时拍摄的黑白照片上,背景是林场几间简陋的土坯房,地窝前,有几辆拉运树苗的架子车,旁边立着铁皮焊接的水罐,六老汉迎着风沙,扛锨而立。这就是林场起步的全部家当。
  一夜沙起,宿身的地窝子被沙埋了。他们挖了积沙,搭建窝棚;栽下的树苗死了,他们在树坑里再次植树。一年不行,二年补植;二年不活,三年、四年接着栽。听从召唤,“六老汉”面对沙患没有望而却步,却向着起风的地方勇往直前;情系家园,“六老汉”暗暗立下锁沙播绿的铮铮誓言。

不畏艰难、艰苦奋斗的拼搏精神

  看着一望无际的沙漠,家人眼睛里充满了迷茫:“就凭我们这些人,能压住这漫漫黄沙?”
  “六老汉”不啃声,一脚踩下去沙铲,这是铿锵有力的回答。
  生活上,他们不畏艰苦环境,攻坚克难。累了,抽几口旱烟解乏;冷了,生一堆柴火暖身。吃饭的时候,三块石头支起一口锅,风沙揉进面里、刮到碗里、吃进嘴里。晚上睡觉,突然一个风头,房顶被风吹走,顶着被子盼天亮。
  治沙中,他们无惧艰苦劳作,矢志不渝。挖树坑、栽树苗,背麦草、压沙障,几十口人一起一跪,一天下来,膝盖上都磨出了血印,晚上脊背疼得只能侧卧。
  晨迎寒露晚披霞,卧雪爬冰几忘家。最难的不是这些,而是播绿。无情的风沙把刚刚栽种的树苗连根拔起,六个人的心血瞬间就打了水漂。擦干眼泪,重整旗鼓。第二天,他们把被风刮倒的树苗一棵棵扶正,用铁锹掀起沙子把根埋得再深一点。
  第一年春天,树苗成活率不到40%。
 
  肆虐的风沙,在新植的树林卷地翻腾;育林人的意志,在反复的栽种里牢牢生根。
  为加快进度,“六老汉”向家里发了全员动员令。6个家庭40多人全部上阵,最小的10多岁。亲朋好友50多个劳力,在浩瀚的大漠里立起一颗颗幼苗。
  春夏秋冬、寒来暑往,第一年植树10000亩,第二年植树5000亩。第二年苗木成活率达76%,保存率达70%。
  一次次探索,一次次失败,一次次重新开始。他们摸索出了“一棵树、一把草,压住沙子防风掏”的治沙“金科玉律”,栽植花棒、梭梭、沙枣、白榆、柠条等各种乡土抗旱树苗,同时加以抚育管护、封沙禁牧,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大幅度提高。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当初吃的苦都化为了今天的甜,10年时间,“六老汉”用汗水浇“活”了4.2万亩沙漠,这里沙止步、绿成荫,一个乔木、灌木、沙草结合的绿洲在八步沙延伸。

坚持不懈、久久为功的“愚公”精神

  八步沙的树绿了,“六老汉”的头发白了。为了兑现那份绿色的承诺,他们奉献了毕生的精力乃至生命。结伴治沙的老汉中四个走了,两个年老力衰了,但7.5万亩的八步沙才治了一半。
  “六老汉”约定,无论多苦多累,每家必须有一个继承人,把八步沙管下去。造林的接力棒,从老一辈人的手里,稳稳传递到了郭朝明的儿子郭万刚和贺老汉的儿子贺忠强、石老汉的儿子石银山、罗老汉的儿子罗兴全、程老汉的儿子程生学、张老汉的女婿王志鹏第二代治沙人的手上。
  1992年,62岁的石老汉在挖树坑的时候昏倒,永远闭上了双眼。生命弥留之际,他留给后人的一句话是:“这辈子没有留下啥,这摊子树,你们要种好。把我葬在八步沙,我要一直守护着这片林子!”
  风霜染华发,树绿八步沙。到了2003年,在两代人的不懈努力下,7.5万亩八步沙的治理任务完成。郭万刚又主动请缨,向腾格里沙漠风沙危害最为严重的黑岗沙、大槽沙、漠迷沙三大风沙口进发,完成治沙造林6.4万亩、封沙育林11.4万亩。2015年,八步沙林场完成了11万亩的黑岗沙治理,继续向距离八步沙80公里的北部沙区进发,开始治理那里的15.7万亩荒漠。
  郭朝明的孙子郭玺是八步沙第三代治沙人。如今,他已经学会了驾驶各种大型车辆,每天开着大卡车在沙漠里送水送草、浇树浇花。在一大群治沙先进典型中,还有一位面庞清秀的年轻人,他是八步沙林场的新人大学生陈树君。
  忠于使命,接续传承。如今,八步沙的第三代人已经挑起了治理沙漠的重任。
  没有什么比热爱更让人痴情!没有什么比痴情更让人感动!但无论热爱还是痴情,支撑的东西还是那份对家园和祖国的责任与担当。
  多年来,八步沙林场还先后承包实施了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项目、“三北防护林”等国家重点生态建设工程,并承接了国家重点工程西油东送、甘武铁路等植被恢复工程。郭万刚等人还带领八步沙周边农民共同参与治沙造林,到河西走廊沙漠沿线张掖等地“传经送宝”,不仅壮大了治沙队伍,也增加了当地农民的收入。

敢为人先、唯实创新的开拓精神

  1995年至2000年间,六家人采取“出工记账,折价入股,按股分红”的办法,卖猪、卖羊、卖粮食,集资买地、打井。1998年2月,经过4个月的日夜奋战,一口156米深的井口里水流喷涌而出,喷溅在打井人的脸上,和着泪水滚滚而下。
  这水,是救命的水,这水,是希望的水。从此,林场起死回生,郭万刚带领大家,在黑岗沙栽了7000亩白榆、沙枣、红柳、柠条等沙生植物,经过几年的治理管护,绿色铺地、鲜花盛开,黄羊、野兔等野生动物在此安家落户。他们又在荒沙滩上开出300亩地,种上玉米等经济作物,发展日光温室、养殖业。
  2016年,八步沙林场提出科学治沙、开放治沙、创新治沙的崭新思路。为了将这一构想付诸实践,林场以引进科技人才为突破口,大力推行科学治沙方法,积极构建科学治沙平台,疏通了治沙区的道路,架设了通信网络,在各林区管护站配置了电脑,购买了无人机和虫情检测仪等,对林区管护情况和虫情进行巡视和监测,对治沙工作进行网络化管理。
  林场引进了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全方位、多层次地推行股份制,实行按劳分配、按资分配等多种分配方式,推行“出工记账、折价入股、按股分红”的管理方法,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迈开了“以农促林、以副养林、农林并举、科学发展”的新步伐,引领八步沙林场从单纯的防风治沙造林,向着发展沙生产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方向发展,将昔日寸草不生的沙漠,变成了增收致富的“绿色银行”,展示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喜人景象。
  “八步沙不绿,土门子不富。” 得益于八步沙的一片绿色,曾经的丝路重镇土门镇仍然是重要的商贸集镇;得益于八步沙的一片绿色,周边的10多个村庄没有被沙漠吞噬;得益于八步沙的一片绿色,干武铁路得到了有效保护,营双高速和省道308线,如两条长龙从八步沙贯穿而过……
  没有敢为人先的精神,就没有八步沙的万亩林海;没有三代人的唯实创新,就没有八步沙的绿色业绩。
  38年的使命担当,38年的埋头苦干。如今,三代治沙人累计治沙造林21.7万亩,管护封沙育林(草)37.6万亩,硬是在寸草不生的沙漠里,绘就了一幅迷人的图画。2018年12月28日,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林铎在兰州接见了“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先进集体代表;省委、省政府授予“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并在省博物馆举办“美丽中国·生态民勤”暨古浪县八步沙林场“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摄影展;2019年3月29日,中共中央宣传部授予古浪县八步沙林场“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先进群体“时代楷模”称号,号召全社会向他们学习。
  38年的生态巨变,38年的林海屏障,再次见证了陇原儿女面对恶劣生态环境不屈不挠、坚持不懈、久久为功的“愚公”精神。这是武威儿女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和“八个着力”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努力建设经济强市、生态大市、文化旅游名市,全力打造生态美、产业优、百姓富的和谐武威的最好证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