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其他法定信息>政府公报>2020年第2期>政府办公室文件
索引号: 11622300013930944B/2020-07221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发布机构: 市政府办 组配分类: 政府办公室文件
文件编号: 发文日期: 2020-10-28
成文日期: 2020-10-28 有效性:
武威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新时代武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打造文化枢纽技术信息生态“五个制高点”实施方案的通知
武政办发〔2020〕32号
信息来源: 市政府办 发布日期: 2020-10-28 10:00 浏览次数: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单位,中央省属在武有关单位:

《新时代武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打造文化制高点实施方案》《新时代武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打造枢纽制高点实施方案》《新时代武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打造技术制高点实施方案》《新时代武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打造信息制高点实施方案》《新时代武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打造生态制高点实施方案》,已经市政府同意,现予印发,请认真抓好组织实施。

 

武威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0年4月27日

 

新时代武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打造文化制高点实施方案

 

为落实《新时代甘肃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打造“五个制高点”规划》和《新时代甘肃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打造文化制高点实施方案》部署要求,全力建设文化旅游名市,确保文化制高点各项目标任务全面落实,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充分挖掘我市优秀历史文化遗产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提炼和展示其精神标识与文化精髓,以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为抓手,注重保护弘扬和创新发展相结合、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利用独特的文化遗产和自然资源优势,加强统筹保护与开发,完善文化旅游设施和基础服务,放大文化旅游业综合效应,打造“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带”重要节点。

(二)主要目标。将我市建设成文化遗产研究保护、传承弘扬、创新利用的新高地,丝路精神和时代精神融合的新典范,服务共建“一带一路”民心相通的新样板,使武威历史文化、马文化、葡萄酒文化、长城文化、红色文化、民族民俗文化成为“一带一路”文化的重要标志和优秀代表,不断扩大“天马行空·自在武威”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促进文化旅游产业从资源依赖型向创新开发型转变,从观光消费型向综合效益型转变,从中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变。力争到2025年,全市文化旅游综合收入达到460亿元,年均增长29%以上,人均文化旅游消费达到1200元,年均增长12%以上,成为推动我市绿色发展崛起的首位产业和支柱产业。

二、重点任务

(一)实施凉州文化工程。

开展凉州文化研究。发挥凉州文化研究院专业优势,依托市、县区文博单位,联合省内外文博单位、高校和科研机构,以凉州文化为主题,重点围绕武威汉唐文化、五凉文化、西夏文化、马文化、佛教文化、儒学文化和民族民俗文化等,策划举办五凉文化学术研讨会,常态化举办凉州文化论坛、凉州讲坛,开展学术课题和科学技术研究,加快研究成果向产业转化进程,推出一批具有武威特色的文创产品,不断提升凉州文化影响力,打响凉州文化品牌。建立五凉文化博物馆,建立健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人才队伍保障机制,落实市政府与敦煌研究院签署的《合作框架协议》,通过互派人员挂职、定期选派专业人员到敦煌研究院学习培训、开展科研项目协作、举办学术交流讲座等方式,加快推进我市历史文化研究、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

建立历史文化资源数据库。以市博物馆和市文化馆为主体,整合全市文化文物资源普查成果,建设全市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打造文化遗产资源数字化保护平台。加强文化遗产数字化工作交流与合作,广泛开展文物保护和展示利用多领域数字化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实施馆藏文物数字化保护项目,为全市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提供技术支撑。

打造河西走廊国家遗产线路黄金节点。充分利用武威在河西走廊的重要区位优势,着力挖掘历史文化积淀、民族融合发展、中西方文化汇聚交融方面的文化内涵,积极打造河西走廊国家遗产线路节点城市。推进雷台文化旅游综合体、历史文化街区、武威文庙儒学院区域环境整治提升工程、天梯山生态文化旅游区、苏武沙漠大景区、天堂大景区、乌鞘岭大景区等重大项目建设,全面升级创新文化旅游产品,提升武威文化旅游的核心吸引力,建设“一带一路”文化生态景观带河西走廊文化旅游风景廊道。

(责任单位:市文体广电旅游局、凉州文化研究院、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各县区政府按职责分工落实)

(二)实施长城文化工程。

开展长城抢救性保护和展示利用行动。健全长城保护机构队伍,联动全省乃至全国长城文化遗产基地和研究机构,加强长城保护工作力量,全面开展长城本体和周边环境风貌抢救保护及展示利用设施建设项目,提升全市长城保护利用工作水平。

主动融入全省长城文化遗产保护创新平台。加强与嘉峪关、定西、兰州、张掖、酒泉等长城文化遗产富集地区的联系,加快武威境内长城保护利用,探索建设长城博物馆和长城文化“双创”基地,开展长城点段智慧化建设,不断增强长城文化影响力。

建设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加强对各类文物本体及环境风貌的保护和管控,推动文化旅游、特色生态产业发展。加强境内长城重点段落本体修缮、环境整治、展示标识和导览导引系统建设,配套完善旅游接待服务设施,达到旅游开放标准。围绕境内最美长城点的公路、山峦小径等,打造集登山健行、徒步运动、户外游憩、乡村休闲等于一体的“长城文化体验之旅”主题线路,推动“长城文化保护带”向“长城保护与文旅产业展示带”转型,活化长城文化遗产。

(责任单位:市文体广电旅游局、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各县区政府按职责分工落实)

(三)实施红色文化工程。

加强革命文物保护。开展革命文物资源挖掘和红色文化研究,将西路军古浪战役纪念馆打造成重要的红色文化研学基地。实施一批革命文物保护和展示利用项目,建设舫策文化创意大厦,加强馆藏革命文物数字化保护手段,全面改善不可移动革命文物保存状况,改善红军西路军遗址遗迹和纪念设施等的环境风貌,丰富红色文化内涵的展示主题和手段,弘扬传承党的革命精神、奋斗精神。

建设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打造西路军古浪战役纪念馆、凉州战役纪念馆、“八步沙”生态文化旅游区、民勤防沙治沙纪念馆等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推进红色初心教育和长征红色主题旅游深度融合,打造长征文化线路保护利用武威示范点,推出红色文化旅游精品线路,打响“西路军红色征程之旅”等红色旅游品牌,将红色文旅资源优势转化为文旅产业发展优势。

(责任单位:市文体广电旅游局、市委宣传部、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中心、市委党校、市发展改革委、市教育局、市财政局,各县区政府按职责分工落实)

(四)实施民族民俗文化工程。

开展民族民俗文化振兴行动。加大对秦腔及藏、土少数民族歌舞剧扶持力度,加强天马剧院有限公司、天祝民族歌舞团建设及戏曲剧种传承创作、人才培养、理论研究、传播推广,积极融入“三区三州”自驾、研学、主题教育等特色文化旅游产品和线路。大力扶持民族民间歌舞艺术,抢救保护和挖掘整合民族音乐舞蹈资源,推出《梦幻凉州》《千年华锐》《土族安召》等一批主题民族音乐舞蹈作品。配合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开展天祝县祁连镇岔山村吐谷浑王族墓葬考古勘探发掘工作,进一步提升对吐谷浑政权发展历史、唐王朝与吐谷浑政治军事关系,以及丝绸之路民族关系史、物质文化史的研究水平。配套完善南拉民俗文化村服务设施,打造集文化旅游、影视拍摄、文博展示、营地教育、娱乐互动等为一体的文化旅游综合体。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推进对凉州贤孝、武威宝卷、凉州攻鼓子、华锐藏族民歌、土族安召、武威社火、华锐唐卡、凉州水陆画、民勤小曲、古浪老调、天祝藏族服饰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规划实施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项目,争取创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省级传统工艺振兴目录入选项目。推进凉州、古浪、民勤农耕文化,天祝藏土民族民俗文化、游牧文化等整体性保护,创建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责任单位:市文体广电旅游局、市民宗委、市发展改革委、市教育局、市财政局,各县区政府按职责分工落实)

(五)融入“一区一圈”文旅融合创新发展平台。

加快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积极融入大敦煌文化旅游经济圈。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兴办创意文化产业园或产业基地,推动文创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发展。整合优势资源向优质景区、重大项目和文旅产业集聚区集中,将雷台文化旅游综合体、历史文化街区、天梯山生态文化旅游区打造成高文化品位、高服务质量、高商业价值的顶级文化旅游景区,争取创建国家5A级景区。支持发展文化旅游演艺,实现重点旅游景区和天马剧院有限公司驻场演艺常态化。精心打造品牌主题旅游线路,力争在2-3年内把我市打造成丝绸之路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和西部自驾旅游黄金节点。成立甘肃省敦煌文物保护研究中心武威工作站和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武威工作站,把原发展街小学和凉州区第一幼儿园片区打造成为集文物保护、研究、修复、研学、展示利用的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新亮点。

打造文化旅游融合品牌。着力丰富文旅新产品、新业态。推出历史文化游、激情冰雪游、沙漠探险游、红色文化游、民俗体验游、乡村休闲游、美食购物游、科普研学游等主题旅游线路。打造“风情陇乡、祁连藏乡、大漠沙乡、西路红乡、丝路酒乡、绿洲水乡、花果田乡”乡村旅游品牌,支持发展户外体育、沙漠徒步、山地自行车、汽车拉力等热点赛事,创建一批体育旅游示范基地和户外运动基地。发挥文化旅游演艺在文旅融合中的“排头兵”作用,促进文艺精品创作,推出《梦幻凉州》《千年华锐》等一批歌舞演艺剧目。

(责任单位:市文体广电旅游局、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凉州文化研究院、市文旅集团,各县区政府按职责分工落实)

(六)推进“一带一路”国际交流合作。

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合作。充分利用参加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和各类文博会、旅交会机遇,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沟通交流,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文化贸易和交流合作活动。举办河西走廊有机葡萄美酒节、民勤沙漠雕塑国际创作营、“野性祁连”越野跑、“六月六”少数民族传统赛马会等节会赛事,探索开展国际性文化交流研讨活动。鼓励全市文化旅游企业主动走出去,培育发展一批出版、发行、影视、演艺、旅游等领域的外向型骨干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促进文化旅游产品和服务出口。利用互联网、电子商务、云计算等新兴技术,广泛开展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线上文化交流和产品展示、交易,建设全市多渠道、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文化交流格局。

(责任单位:市文体广电旅游局、市财政局、市商务局、市卫健委、凉州文化研究院,各县区政府按职责分工落实)

(七)打造“一带一路”国际旅游重要节点。

打造国际协同的丝绸之路文化旅游带重要节点,把过境流量转化为落地消费流量。落实甘肃省与重庆、云南、贵州、内蒙古等战略合作协议,与相关地市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实现旅游市场和客源共享。围绕“甘、青、宁”西部旅游大环线,打造联动新疆、青海、内蒙古的沙漠戈壁旅游圈;围绕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打造联动陕西的汉唐、红色、丝路文化旅游圈;围绕建设藏羌彝文化走廊,打造联动四川、青海的生态、藏域(唐蕃古道)、康养、自驾旅游圈。

(责任单位:市文体广电旅游局、市政府办,各县区政府按职责分工落实)

(八)打造“一机一包”智慧旅游发展平台。

加快推进“一部手机游甘肃”武威板块市场化运营,打造适应5G时代需要的市场运营端、游客体验端和政府管理端垂直细分平台,通过文旅产业要素和业态创新,实现“资源一网打尽、消费一键预定、诉求一体响应、旅游一路畅通”的目标,打造“一包如意走丝路”武威元素文创产品和旅游商品品牌,充分挖掘铜奔马IP原型,用好马踏飞燕文化元素,搭建艺术产品设计、研发营销、品牌塑造全产业链平台,着力将“天马行空·自在武威”品牌形象从抽象解读具化为可传播、可消费、可便携分享的“自在系产品”,以IP品牌化推进武威文创产品和旅游商品开发产业化。

(责任单位:市文体广电旅游局,各县区政府按职责分工落实)

三、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充分发挥全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牵头抓总的作用,强化工作、资源和力量统筹,协调推进重点工作、重大项目落地落实。加强资金、项目、政策、人力等方面的支持,从不同角度使劲出力,形成协调发力的大文化旅游格局。推动形成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挂帅、部门联动发力、社会各方参与的开发建设机制,形成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强大合力。

(二)政策保障。争取将我市“一带一路”文化制高点建设规划、重点项目列入国家“十四五”文旅规划和西部大开发规划,积极争取与省上相关部门签订文化旅游战略合作协议。全面落实支持文旅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促进产业要素向文化工程和文旅融合平台聚集。

(三)人才保障。加快建设文旅行政管理、企业经营、行业服务三支队伍人才库。有计划、分批次外派文旅行业经营管理人员到发达省市和著名文旅企业挂职培训。加强与省内高校文旅专业及学科的合作,大力引进培养文旅领军人才、产业管理运营人才、高端管理人才和职业经理人,为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四)服务保障。积极引进省内外战略投资者和有实力的企业投资武威文化旅游产业。扶持小微文化旅游企业向“精、特、优、新”发展,谋划实施一批能够吸引社会投资、带动作用强、市场前景好的重大文化旅游项目。鼓励民间资本参与文化旅游领域建设,建立项目投资激励机制,对已落地并实施的文化旅游项目,通过贴息、补助、奖励等形式予以支持,有效调动文旅企业投资积极性。

 

新时代武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打造枢纽制高点实施方案

 

为落实《新时代甘肃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打造“五个制高点”规划》和《新时代甘肃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打造枢纽制高点》的部署要求,确保枢纽制高点各项目标任务全面落实,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抢抓“一带一路”建设最大机遇,以深度融入陆海新通道为重点,集聚发展要素,突出资源优势,放大区位优势,培育产业优势,创新体制机制,着力打造以武威国际陆港为中心,辐射西北、沟通西南、联接中西亚、联通东南亚的“一带一路”西北陆海联动枢纽,构建通道物流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枢纽经济体系,为建设经济强市、生态大市、文化旅游名市,打造生态美、产业优、百姓富的和谐武威奠定坚实基础。

(二)主要目标。

——到2020年,枢纽制高点重点项目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与西部陆海新通道有效对接,争取一批互联互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列入国家“十四五”发展规划,武威国际陆港功能更加完备,通道物流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达到3%。

——到2025年,枢纽经济新动能显著增强。全市交通物流体系、跨境贸易体系、对外开放平台体系进一步完善,基本建成向西开放为主、融入“一带一路”的大通道、大平台,通道物流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提高到5%。

——到2035年,形成与全省现代化进程同步、全面开放的新格局。国际化、立体化、现代化的综合枢纽体系日趋完善,枢纽经济成为更高层次开放、更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通道物流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达到8%。

二、重点任务

(一)构建全面对外开放新格局。东向,加强与天津、青岛等城市和沿海重要港口合作,积极引进加工制造类实体企业,培育发展口岸特色产业。发挥民勤供港蔬菜、天祝高原夏菜优势,做大做强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西向,加强与白俄罗斯明斯克州斯卢茨克区友好城市关系,在经贸、文化、旅游等领域开展务实合作。积极参与建设国家级中欧(中亚)班列集结中心,推动中欧(俄)木材班列、中亚国际货运班列常态化运营。南向,加强同陆海新通道沿线国家和省市区城市交流,支持广西、重庆物流企业在武威设立物流中转中心和货物集散地,争取把武威打造成为连接东盟和中亚、西亚、中东欧的重要物流节点,推动实现“一带”与“一路”有效联接。北向,深化与内蒙古经贸交流,加紧建设伊利(武威)绿色生产及智能制造示范应用项目,支持企业在特色农产品、肉制品、乳制品及沙产业产品加工等方面开展技术、人才、管理、资源交流,促进我市与俄罗斯和蒙古国贸易合作。(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商务局;配合单位:市工信局,市财政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政府外事办,市政府国资委,市招商局,各县区政府,武威国际陆港管委会)

(二)打造陆港型和商贸服务型物流枢纽新高地。积极促进现代物流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整合现有物流园区及物流设施,最大限度提高土地、设施等资源利用效率。通过中心城区(周边)、开发区(工业集中区)、重点乡镇、生产基地、示范园区梯次配置,规划布局建设集产品仓储、中转、加工、贸易、物流配送、服务配套于一体,服务周边、辐射西北的物流园区。提升武威国际陆港服务水平,发挥“一中心两口岸”外向型口岸平台作用,加快木材加工、家具制造、木制品深加工及肉制品深加工产业发展,打造服务于西北地区的木材、肉类产业集聚区。加快推进兰张铁路三四线、武威机场、民勤通用机场建设。完善通道物流基础设施,启动兰张三四线高铁武威至张掖段、天祝至景泰高速、民勤至金昌高速和G312线富强堡至古浪金三角、G569民勤深坑井至西渠等项目前期工作,推进兰张三四线高铁中川机场至武威段、北仙高速剩余工程和南营水库至旦马、炭山岭至赛什斯、干城至西沟、黄羊至金山、高坝至祁连、S316线至白塔寺景区等项目建设。进一步整合铁路、公路、民航、城市交通等各种交通运输方式资源,推动形成铁路、公路、航空多式联运的立体交通运输网络。(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交通运输局,各县区政府,武威国际陆港管委会;配合单位:市商务局,市政府国资委)

(三)培育枢纽经济产业发展新动能。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开展精准招商,引进国内外现代物流企业、外向型实体企业、平台运营企业,落户武威国际陆港。发挥我市现代农业特色产业优势,支持伊利集团、德清源集团、海升集团、嘉禾佳公司、浪美公司等项目建成投产。继续支持达利、青啤、威龙等传统企业做大做强,积极发展环保、信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企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围绕“沿川、沿山、沿沙”三大特色产业带布局和“牛羊鸡菜果菌薯药”八大产业发展,完善市县乡三级农产品市场体系,大力发展冷链物流,培育现代农产品冷链物流企业,积极支持农产品加工销售龙头企业做大做强。(牵头单位:市商务局,市招商局,各县区政府,市农业农村局,武威国际陆港管委会;配合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信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政府国资委)

(四)提升口岸经济发展新水平。围绕“一带一路”建设,巩固基础,挖掘潜力,突出特色,开拓市场,提升口岸经济质量和效益。积极引进指定口岸运营主体,突出木材、肉类等口岸运营,加强与兰州国际陆港合作,大力发展靶向型产品和出口导向性产业,重点推进木材加工园、粮食产业园、西北(武威)国际木材交易中心等项目。优化武威保税物流中心运营模式,在发挥出口退税、保税仓储、报关报检功能基础上,完善国际物流配送、初级加工和增值服务、转口贸易、商品展示、物流信息处理等功能,不断提升业务水平。促进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功能沿伸,提高业务覆盖率,压缩口岸通关时间,优化口岸通关综合流程,提高通关效率,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做好口岸减税降费工作,不断提升口岸综合服务质量。(牵头单位:武威国际陆港管委会,市商务局,凉州区、古浪县政府;配合单位:市公安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文体广电旅游局)

(五)建立国际陆港发展新引擎。充分发挥武威国际陆港的区位优势和口岸资源条件,利用进口肉类指定查验场、进境木材指定监管场地功能优势,与国内外企业合作,建立肉类产品分销基地,形成进口、加工、销售产业链。积极推进武威铁路国际集装箱场站建设,发挥一类铁路口岸功能,保障进境木材指定监管场地、进口肉类指定查验场高效运行。进一步完善产业配套物流服务,发展物流新服务模式,推进多式联运发展,为陆港及周边园区内加工、制造、商贸等企业提供形式多样的物流服务,以武威国际陆港为中心打造多口岸平台、构建公铁联运物流体系,推进全市现代物流业高质量发展。(牵头单位:武威国际陆港管委会,凉州区、古浪县政府;配合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交通运输局,市商务局)

(六)探索高铁快递物流服务新模式。以兰新线、干武线等铁路干线为主轴,加快推进干塘至武威铁路增建二线、兰州至武威至张掖铁路三四线等铁路建设,形成完善的快速化铁路运输通道,逐步增加铁路货运量,构建高铁快递物流通道。推进高铁快递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改造优化高铁快递物流专用设施设备,构建联接兰州、西宁、乌鲁木齐等西部中心城市的高铁快递物流运输网络。推动高铁快递物流信息联通,推进道路货物运输电子运单管理,促进铁路、公路和民航快递物流信息互联互通,加快实现服务智能化。引导我市电子商务与高铁快递物流融合发展,联合电商平台,完善生鲜冷链物流配送体系,强化高铁枢纽物流组织功能,提升高铁快递物流业服务水平。(牵头单位:市商务局,市工信局;配合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交通运输局,市政府国资委,市邮政管理局)

(七)拓展国际货运班列综合功能。加强与周边地区综保区及口岸合作,在中俄木材班列基础上,尽快开通武威发往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的中欧定期班列,加强与渝新欧、郑新欧、蓉新欧等定期班列合作。推进中欧(中亚)班列与陆海新通道班列有效对接,依托指定口岸开展木材、肉类等转口贸易、分拨加工,吸引外向型产业落地,形成“物流+加工贸易”的发展模式,提升班列运行质量。加强同省级物流运营平台和其他省市物流运营平台的合作,促进信息互联共享,降低运营成本。探索开展班列出口零担货物属地拼箱、口岸“集拼集运”业务,提高国际货运班列货物集散和归集能力。(牵头单位:市商务局,武威国际陆港管委会;配合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信局,市政府国资委)

(八)完善国际国内物流网络体系。依托我市特色和优势行业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立物流中心、物流仓储平台、办事处等分支机构。支持企业与白俄罗斯等国家开展通道物流、新能源、文化旅游、国际贸易等领域合作。加快建设武威铁路国际集装箱场站,依托木材、肉类指定口岸,着力打造木材产业集聚区和进口木材集散中心、内陆地区进口肉类产品集散地。依托金沙物流园、武威万嘉国际广场、昊天农产品交易市场暨仓储物流中心、西部现代农业城等大型物流集散中心,打造公路物流枢纽,建设城际物流、社区物流仓储配送分拨中心。深入推进市场体系完善提升工程,提升凉州区六大专业市场运营水平,力争建成辐射周边县市、乃至西部重要的专业化市场。(牵头单位:市商务局,各县区政府,武威国际陆港管委会;配合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文体广电旅游局,市政府外事办,市政府国资委)

(九)打造武威枢纽制高点物流信息平台。引导商贸物流企业入驻武威市大数据云计算中心,加强与丝绸之路信息港、省商贸物流大数据中心和“一带一路”供应链大数据中心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建设末端应用平台。优化整合我市已有物流场站基础运营平台信息与资源配置,联通周边地区集拼集运物流信息平台,贯通行业信息,打造服务“一带一路”国际物流的智能化综合运营平台。顺应流通全渠道变革和平台经济发展趋势,探索发展与生产制造、商贸流通、信贷金融等产业协调联动的智慧物流生态体系。(牵头单位:市工信局,市商务局;配合单位:市交通运输局,市政府国资委,凉州区政府、古浪县政府,武威国际陆港管委会)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充分发挥市通道物流产业发展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作用,定期研究重点项目落地、重大产业培育、重要政策落实情况,及时解决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强化规划引领,建立重点项目库,推进重大带动性工程项目落地和重要政策落实。

(二)创新政策支持。深化与兰州国际陆港合作,积极参与建设全国中欧(中亚)班列集结中心。认真落实省上出台的通道物流产业发展扶持政策,支持冷链物流和三级市场体系建设,争取省通道物流产业发展基金项目,加快重点项目投资进度。

(三)强化人才培养。有计划、分批次地举办枢纽经济、通道物流产业人才专题培训班,对相关人员进行系统培训。组织物流企业高管人员赴发达地区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考察学习。组建专家咨询团队,为发展通道物流产业提供智力支撑。

(四)严格评估督查。各县区及通道物流产业发展工作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要细化工作措施,明确完成时限,加强跟踪落实和督查问效。建立第三方评价机制,对重点支持项目进行绩效评估,扬长避短,务求实效。

 

新时代武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打造技术制高点实施方案

 

按照《新时代甘肃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打造“五个制高点”规划》和《新时代甘肃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打造技术制高点》的部署要求,为确保技术制高点各项目标任务全面落实,进一步推动武威创新发展,结合工作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增强区域自主创新能力为目标,合力共建丝绸之路“科技走廊”,不断推动产业技术创新与“一带一路”沿线的融合互动,努力建设武威区域创新驱动发展新高地。

(二)主要目标

——到2020年,科技体制改革全面推进,科技创新环境全面优化,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支撑引领能力显著增强,创新人才规模与质量大幅提升,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达到50%。

——到2025年,科技创新体系更加完善,区域创新发展功能更加集聚,开放创新合作水平显著提高,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达到55%。

——到2035年,科技创新功能更加强化,创新优势凸显,创新要素资源不断集聚,创新服务功能和创新创业环境进一步优化,创新开放合作体系更加完善,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达到60%。

二、主要任务

(一)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瞄准产业发展重点领域前沿技术和薄弱环节,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和模式创新,支撑现代农业创新发展。持续抓好甘肃武威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积极与甘肃省农业科技创新联盟、省内外科研院所对接联合,加快推进现代农业技术引进研发和示范推广。支持农业生物工程、现代农业装备、智能农业等关键技术创新,开展基质营养枕栽培技术推广应用、种养加复合型现代农业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高产优质新品种高效生产技术研发、先进农业装备设施技术集成与研发、农产品追溯系统的研发与推广等,加强优势特色作物与动物良种、农用物资、农业机械装备、农业新材料等领域的科技创新,促进农业科技创新向集约化、规模化、精准化、可控化、绿色化发展,构建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体系,支撑农业可持续发展。推动科研人员和育种资源向企业流动,加快建立商业化育种体系,重点支持杂交玉米、杂交瓜菜等作物的商业化育种;充分利用重离子生物育种、葡萄苗木繁育、天然无壳瓜子等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抗旱玉米育种、特用玉米、向日葵产业化等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探索发展生物育种高科技农业技术,研发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特色品种;建设种源保护和良种繁育基地,构建现代种业生产科研、试验示范、展示展销平台。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贮运技术水平,建设区域特色优势农产品集成加工技术研发基地,促进清洁生态型精深加工新成果转化,延伸产业链。(牵头部门:市科技局、市农业农村局;配合部门: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信局、市生态环境局、市林草局,各县区政府)

(二)大力发展生态工业。围绕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发展,鼓励支持企业推进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工艺创新、产品创新,加大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力度,推进关键技术攻关,推动发展产业链经济。通过政策宣传、部门协调、摸底调研、培训动员、奖励激励等方式,择优选择技术创新能力较强、发展势头较好的科技型企业进行重点培育,对符合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方向、创新意识强、技术含量高、发展前景好的重点企业,加强扶持引导,尤其在研发机构建设、研发经费投入、知识产权创造、人才队伍建设、企业管理制度建立、产学研合作等方面予以重点帮助指导,培育发展新动能,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工业领域的应用、渗透和融合,加快工业产品研发设计、生产过程控制、企业管理等关键环节的信息化,提升产业竞争力。大力推进物联网相关技术在食品安全、综合安防、医药卫生管理等领域的规模化应用。积极支持新能源锂电产品、新型肥料(NBPT、DMPP)研发推广。(牵头部门:市工信局、市科技局;配合部门:市发展改革委、市市场监管局、市人社局、市卫生健康委,各县区政府)

(三)培育壮大文化旅游业。加强文物保护与修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资源数据库。充分吸收民族工艺和传统工艺,引进现代技术和设施设备,利用声、光、电和实景仿真等高科技手段,打造高端文化旅游综合体,不断丰富特色文化旅游产品。加大文化旅游业科技投入力度,深入挖掘地方特色及文化内涵,积极研发以马踏飞燕、铜牦牛等文物复仿制品为重点的历史文化类旅游商品,以人参果、皇冠梨、枸杞、红枣等绿色土特产品为重点的食品饮品类旅游商品,以刺绣、编织、剪纸、羊皮画、唐卡等为重点的特色民俗文化类旅游商品,以沙雕、沙画、沙生植物标本等为重点的具有武威特色和文化内涵的旅游商品,努力形成旅游商品研发、生产、包装和销售体系。积极推进旅游电子商务,扩大特色农产品和民俗文化旅游商品销路。加快形成文化旅游和科技融合的产业链,促进一批新兴业态的文化旅游科技企业集聚发展。(牵头部门:市文体广电旅游局;配合部门:市科技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商务局、市财政局,各县区政府)

(四)加强对生态环境保护的科技支撑。大力开展生物治沙和多种治沙新材料、新技术的试验示范,加强与国内外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联系合作,大力开展大规格苗木营造林技术、多种树种混交治理模式、优良品种引进驯化、沙生灌木平茬复壮更新、怪柳种质资源收集保存、植物园建设、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祁连山生态修复技术等方面的试验研究。大力推广以“草沙障+沙生灌木”“粘土沙障+沙生灌木”为主的防沙治沙技术,建设不同类型、不同模式、不同机制的林业示范区,提高生态林业建设科技含量。积极开展节能减排领域科研攻关,不断提高节能环保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加强环境污染治理、生态保护、清洁生产、绿色发展与低碳技术的示范应用,提升城区大气污染源治理、工业污染防治、城镇垃圾及生活污水处理、土壤污染治理等关键技术应用水平,提高环境承载能力。大力推动农村秸秆、尾菜、废旧农膜等种养殖废弃物的再利用,加大农业面源污染的防治力度。加快耗水行业的节水减排技改、污水处理、中水回用工程建设,提高工业用水循环利用率,支撑循环经济发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水资源网络管理系统,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牵头部门:市生态环境局、市科技局;配合部门:市工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林草局、市发展改革委,各县区政府)

(五)推进社会发展领域科技创新。大力支持重离子治癌技术和装置研发,对重大多发病、传染病、地方病预防控制等关键共性技术开展研究。在生物医药领域利用现代诊断和检测方法,提高药品质量控制水平并对临床疗效进行评价研究,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学术依据。积极开展重大疾病、重大传染病风险预测及治疗药物等研究,提高重大传染病的防控能力,提高全民健康水平。以钍基熔盐堆核能系统(TMSR)项目建设为契机,围绕高温制氢、熔盐储能,着力发展氢产业,优化发展风光发电产业,不断延长产业链条,打造甘肃省重要的新能源产业基地。加强清洁生产、建筑节能、绿色发展与低碳技术的示范应用。推广应用交通、电力、通信、地下管网等市政基础设施标准化、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加强开展智慧城市创建试点中的科技服务与技术支持,积极创建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市。(牵头部门:市卫生健康委、市科技局;配合部门: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信局、市市场监管局、市住建局、智慧武威(雪亮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各县区政府)

(六)深入开展“一带一路”科技合作交流。支持企业、科研机构等创新主体加强与“一带一路”中西亚沿线国家的国际科技交流合作,联合省内外、国内外优质创新资源,共同组建联合实验室、技术转移中心、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引智基地等创新平台,组建一批科研团队,实施一批联合科技项目,着力提升协同创新能力。在沙漠化防治、绿洲生态系统建设、旱地节水农业技术推广应用及野外科研基地建设等方面与“一带一路”国家广泛开展国际科技合作。加强与中科院近物所、核创院的合作交流,沿“一带一路”布局重离子与洁净能源相关技术产业,推动重离子治癌、辐照诱变、核孔膜、熔盐储能、高温制氢、沙漠保水剂等相关技术取得突破。认真落实与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签署的战略合作协议,促进专业知识与现代丝路寒旱农业有效对接,全面推广膜下滴灌、垄膜沟灌等高校农田节水技术和旱作农业技术,实现寒旱区域农业节水技术全覆盖。(牵头部门:市科技局;配合部门:市卫生健康委、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信局、市林草局、市水务局,各县区政府)

(七)推动先进技术成果转移转化。依托深圳高交会、兰洽会、兰州科博会、杨凌农高会、科技活动周等重要平台,支持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等开展科技人文交流,促进与丝绸之路沿线各国的合作交流。协同开展丝绸之路“科技走廊”重点国家国别研究,对接技术需求,转移转化我市在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装备制造、育种制种、旱作农业及生态农业、农产品贮藏保鲜加工、沙漠化防治及沙产业、环境保护与修复等领域技术创新成果。支持省治沙研究所、中国农大石羊河节水试验站和有关企业在“一带一路”国家建立科技文化交流中心。(牵头部门:市科技局;配合部门:市商务局、市教育局、市工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发展改革委,各县区政府)

三、保障措施

(一)强化政策保障。认真落实《武威市贯彻落实甘肃省支持科技创新若干措施实施方案》对创新平台的奖补扶持政策,着力提升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能力。

(二)加强统筹协调。建立完善区域协同、上下联动、部门协作的工作机制,靠实责任分工,细化工作任务,明确时间表、路线图,合力推动各项工作落实落地。

(三)支持开放合作。发挥政府在国际科技合作中的引导推动作用,优化政策环境,发挥我市区位优势、产业优势和科技优势,鼓励和支持科研机构及企业开展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

(四)拓宽投融资渠道。发挥政府科技投入资金引导作用,强化创新链各环节的投入保障,深化科技与金融机构合作,完善中小企业融资服务体系。

(五)完善评价机制。健全动态监测、定期评估制度,建立第三方评估机制,对重点目标、主要任务、政策落实情况进行绩效评估和定期考核,依据考核评估结果调整完善相关政策。

(六)营造创新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健全科技创新综合服务体系,建立容错机制,完善以知识价值为导向的激励机制,努力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新时代武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打造信息制高点实施方案

 

为落实《新时代甘肃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打造“五个制高点”规划》和《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新时代甘肃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打造文化枢纽技术信息生态“五个制高点”实施方案的通知》(甘政办发〔2019〕106号)精神,为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打造信息制高点,努力建设数字经济强市,结合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全面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促进新旧动能转换,打造服务西北、联接全国,面向中西亚、南亚、中东欧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通信枢纽、区域信息汇集中心和大数据服务输出地,努力建设数字经济强市。

(二)发展目标。抢抓“一带一路”最大历史机遇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战略机遇,坚持新发展理念,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围绕中国制造2025、网络强国、大数据和智慧城市建设等国家和省级战略实施,加快数字武威建设。2020年,初步建成基于“一网一云一数据中心”的武威市城市大脑体系,实现全市政务数据资源共享开放,业务协同应用,逐步消除信息孤岛。初步形成“高速、移动、安全、泛在”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互联网市际出口带宽总量达到1200G以上,5G试验网建设完成并启动商用网建设。物联网初步建成规模,工业云平台纳入体系建设,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区块链与传统产业融合程度进一步加深。

到2025年,信息通信枢纽的集聚、辐射和带动作用彰显,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数字技术领域创新创业浪潮推动经济开放式高速发展,全市工业、农业基本完成数字化转型,智慧城市惠及民生,现代治理体系发挥作用,政府决策依据更为扎实。成为河西地区有影响力的数字经济发展高地。各领域信息共享机制日益完善,数据汇聚态势显现,开放型营商环境初步形成,数据信息产业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绿色引擎,数据信息产业达到80亿元,基本建成丝绸之路信息港。

二、主要任务

(一)推进技术创新,完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宽带中国”示范城市和电信普遍服务试点建设,不断完善宽带光纤、新一代移动通信网、下一代互联网、数字电视网等信息基础设施。在产业园区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加快建设低时延、高可靠、广覆盖的工业互联网网络基础设施。开展“百兆乡村”示范网络建设,深入实施电信普遍服务试点工程,发挥国家电信普遍服务试点资金的投资引导和杠杆放大作用,积极引进社会资本和企业,提升农村、沙漠等偏远地区光纤宽带渗透率和接入能力。推动完善电子商务宽带网络、服务网点、物流配送体系等,夯实电子商务产业基础。(牵头单位:市工信局;配合单位:市委网信办、市商务局、各县区政府。)

(二)加快创新成果应用,培育新兴产业发展。加快5G网络布局建设,制定5G通信网建设发展规划,并将其纳入国土空间规划,实现城市通信基础设施专项规划与城市规划有效衔接、相互协调、有机结合。积极推进市政府与甘肃移动、联通、铁塔公司战略合作项目落地,加大基础网络建设力度,加快“新基建+”应用拓展合作,加强大数据中心信息化支撑能力,共同打造5G通信网络、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型基础设施及5G+智慧政务、智慧教育、智慧产业、数字乡村等各类信息应用服务平台。推进5G技术在智慧城市、远程医疗、智能制造、车联网等领域的融合创新应用。发展人工智能和物联网产业,引进创新应用型企业,构建制造与技术应用产业链。引进国内区块链技术领域先进企业,围绕文化旅游、农业产业、物流业、电子商务等行业,积极培育发展区块链技术应用创新型企业,扩大产业规模、丰富产业链条。全面推动新基建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促进新旧动能转换,建成一批甘肃领先、全国知名的5G+智慧城市示范应用项目,为城市管理建设和社会民生服务注入新动力、提供新支撑,进一步提升数字武威智慧城市建设水平,增强武威城市综合竞争实力。(牵头单位:市工信局;配合单位:市委网信办、市商务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发展改革委、市自然资源局、市文体广电旅游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卫生健康委、各县区政府。)

(三)推进互联网融合发展,实施“互联网+”战略。推进“互联网+物流”,引导电子商务平台与物流平台的融合互动。推进“互联网+中医药”,鼓励中医药企业打造种植、加工、销售信息化、网络化产业链。推进“互联网+文化旅游”,以综合信息平台和“一部手机游甘肃”为载体,用信息化、数字化打造“智慧文旅”。推进“互联网+城市”,加快智慧武威建设和应用,使信息化、智能化真正成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引擎。推进“互联网+农业”,发展休闲农业、观光农业、体验农业、创意农业、乡村旅游等,支持农产品交易平台、农村电子商务和智慧农业产业园建设。加快电子商务普及应用和融合发展,发展特色农产品电商平台和跨境电子商务。(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配合单位:市交通运输局、市工信局、市商务局、市卫生健康委、市农业农村局、市文体广电旅游局、各县区政府。)

(四)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推进工业化信息化融合发展。加快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工业经济融合,全面部署工业互联网,大力推进工业化信息化融合发展,推广新型生产运营模式,提升工业企业数字化水平。鼓励农(畜)产品加工、建材、装备制造、生产性服务等行业龙头企业率先接入省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先行先试省域工业互联网综合服务平台,率先将标识解析技术作为解决“信息孤岛”的关键技术,实现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引导企业上云,通过云计算打通企业生产、销售、运营、供应、管理等各个业务环节和流程,提高运营效率。打造产能合作服务平台,汇聚融合省内外产业、市场、客户、贸易等领域信息资源,推进供需精准化对接。(牵头单位:市工信局;配合单位:市商务局、市发展改革委、各县区政府。)

(五)加强合作共建,构建数字经济产业园。加强与国内外各类数字经济体系和自主创新示范区合作,探索数字经济园区共建共享等模式,积极承接东部沿海地区数字经济领域产业转移。以智慧武威建设为契机,大力引进一批数据存储、备份、资源流通、投融资并购优质企业,全力构建区域内数字经济创新发展体系。(牵头单位:市工信局;配合单位:市商务局、市发展改革委,各县区政府。)

(六)改进监管服务,构建安全“网络屏障”。持续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优化业务办理流程,消除阻碍信息消费发展的行业性、经营性壁垒。强化事中事后监管,推进信用信息系统建设,围绕电子商务交易、电信业务消费、信息终端使用等活动,依托信用信息平台,完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制度。严厉打击电信网络诈骗、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等违法违规行为,整顿和规范信息消费环境。积极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新手段,维护丝绸之路政治、社会、生态、网络、国防等各领域安全,构筑“一带一路”安全屏障体系。落实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推动网络安全综合防控,加强全市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及重要数据安全保障。(牵头单位:市政府办、市委网信办;配合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信局、各县区政府。)

(七)加快建设进度,构建便捷智慧城市。加强信息基础设施、政务数据资源和信息管理平台的开放共享,按照全市统一部署,统筹推进智慧武威建设。整合部门间业务的机制和应用,梳理明确跨部门工作流程和信息流、数据流,进行流程再造,实现扁平化管理。以城管、综治、环保业务作为常态化运行的核心内容,加强部门业务联动和资源整合,以应急、防汛、消防、急救作为战时运行的核心内容,强化部门协同调度指挥。通过统一信息采集、统一调度、分别处理、统一反馈,以满足城市平时运行管理和战时应急指挥需要。持续推进城市中枢平台和“智慧武威·天马行”手机APP的迭代升级及数据资源能力的开放共享,推进新技术和新场景深入融合和快速迭代,保障城市综合运营管理中心的先进性、实效性、持续性,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政府办;配合单位:市直相关部门、各县区政府。)

三、保障措施

(一)落实政策支撑。加强与省上有关部门的协调沟通,争取省级层面的信息化领域试点项目、引进技术项目、重点科技攻关项目、自主创新项目等在武威优先布局和政策倾斜。优化丝绸之路信息港各领域重大项目投资、建设、管理体系,对公共性、基础性的信息化项目实行统一建设,涉及跨区域跨部门应用项目必须联合共建,保证资源共享、互联互通,鼓励市场主体参与智慧武威和信息港重大项目的投资建设。

(二)提升宣传服务能力。利用互联网平台及时报道信息港建设新进展、新成效、新经验,全方位提升丝绸之路信息港宣传力度,营造全社会参与建设和应用推广的良好氛围。

(三)强化人才支持。大力推进政府、企业、高校和社会机构合作,构筑多层次、多类型的信息化人才培养体系,通过政策支持、学习培训、项目合作等方式,创新“团队+技术+资本”人才引入模式,吸引和培养一批信息化领域高端人才。为推动我市信息化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撑。

(四)拓展多元融资渠道。完善信息化投融资机制,建立政府、企业和社会资金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积极吸引外资和民间资本投向信息化和信息产业,形成政府投入为引导,银行、社会资本、民间资本、外资广泛的多元化投资格局。

 

新时代武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打造生态制高点的实施方案

 

为确保生态制高点各项目标任务全面落实,按照《新时代甘肃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打造文化枢纽技术信息生态“五个制高点”规划》《新时代甘肃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打造生态制高点实施方案》通知精神,结合我市工作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筑牢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为目标,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以发展绿色生态产业体系为支撑,以创新生态文明制度为保障,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长效机制,统筹产业发展和生态建设,将生态环境资源优势转化成经济社会发展优势,努力打造生态美、产业优、百姓富的和谐武威。

(二)主要目标。2020年,全面启动生态制高点建设,全市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达到目标要求,环境风险应急预警体系和生态产业体系初步建成,生态文明示范市建设有序推进,生态环境保护能力水平进一步提高,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更加完善。

到2025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逐步提升,生态环境风险隐患明显降低,以清洁循环、低碳生产为主导的生态产业体系进一步完善,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产业和生态环境对“一带一路”建设的支撑服务功能明显增强。

到2035年,生态产业快速发展,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改善,经济社会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显著增强,生态产业发展与“一带一路”建设深度融合。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相协同,生态环境质量实现根本好转,生态制高点的优势更加凸显。

二、主要任务

(一)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按照“生态环境质量只能更好、不能变坏”的要求,坚决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

1.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全面推进“控煤、管车、抑尘、治源、禁燃、增绿”六大措施,坚持源头治污,有序推动凉州区、民勤县、古浪县垃圾焚烧发电、秸秆综合利用等项目实施进度。优化产业布局,调整产业结构,实施工业园区集中供热、供汽,实现一区一热源,开展“散乱污”企业综合整治,淘汰关闭砖瓦轮窑、直径3米以下煤气发生炉、热风炉等落后工艺,深化工业无组织排放和挥发性有机污染治理,实现工业企业稳定达标排放;优化能源结构,合理控制煤炭消费总量,禁止劣质煤生产、销售、使用,提高煤炭清洁利用率,开展乡镇居民取暖土炕、土灶、小火炉煤改气、煤改电或洁净煤替代工程;调整运输结构,提升铁路货运比例,加强机动车污染防治,严格开展柴油货车、油品和非道路移动源管控;强化扬尘污染防治,持续推进国土绿化递增行动,严格落实五禁决定和城区5个禁止,持续改善环境空气质量。

责任单位:各县区政府,市生态环境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信局、市住建局、市公安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市场监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林草局按职责分工落实

2.着力打好碧水保卫战。采取全流域“五水”共治,少采地下水、管好地表水、蓄好天上水、用好外来水、净化排放水,实现净水集约化、中水资源化、污水减量化,有效缓解水生态环境承载压力。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加快凉州城区备用水源地、各县区中水回用管网建设。加快石羊河全国示范河湖建设,持续开展河湖“清四乱”专项行动,严厉打击非法排污、倾倒垃圾、侵占水域岸线和非法采砂等行为,不断改善河湖生态环境。加快重点乡镇、工业园区污水、污泥等处理设施建设,提升城镇污染治理水平,补齐基础设施短板。突出黄河流域综合治理,加强地下水污染防治,确保不产生城市黑臭水体,全力推进工业园区(集聚区)整治改造提升,着力打好碧水保卫战。

责任单位:各县区政府,市生态环境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水务局、市住建局按职责分工落实

3.扎实推进净土保卫战。全面实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推动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成果应用,按期完成重点行业企业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和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定工作,全面掌握污染地块分布及其环境风险情况。严格落实重金属污染风险防控,有效管控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土壤环境风险。积极推进生活、建筑、餐厨垃圾分类处理工作,建成餐厨垃圾处理处置、医疗废物升级改造、铅酸蓄电池收集处置和工业园区固体废物集中处置中心,探索与区域自然条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以及绿色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废弃物处理模式,推动固废垃圾分级利用和无害化处理。开展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持续减少农药使用量,推广地膜技术升级和回收措施,推进畜禽粪污等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责任单位:各县区政府,市生态环境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信局、市住建局、市农业农村局按职责分工落实

4.积极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创建。积极推进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市和民勤县生态示范区创建工作。充分发挥古浪县“八步沙”林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示范引领作用,积极探索荒漠化防治、水土流失防治、水资源合理利用、新能源开发等方面可借鉴可推广的成功经验和模式,打造生态文明建设新高地,全面提升全市生态文明建设水平。

责任单位:各县区政府,市生态环境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信局、市交通运输局、市自然资源局按职责分工落实

(二)筑牢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以祁连山冰川与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为重点,全面加强祁连山国家公园生态保护和体制试点,积极建设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先行区,探索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协调发展新模式,构建河西祁连山内陆河流域生态屏障。全面落实《祁连山国家公园甘肃省片区体制试点实施方案》,结合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成果,实施祁连山生态保护建设综合治理规划。围绕祁连山水源涵养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为主的生态功能定位,积极配合祁连山国家公园管理局甘肃省分局开展生态保护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工作,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相关主体责任,加强祁连山水源涵养林、冰川及高山湿地和旱区湿地恢复,加快退化草原治理修复。着力实施祁连山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加快荒漠化、沙漠化和水土流失治理,建立健全生态保护与恢复的长效机制,提升生态系统稳定性,发挥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功能。配合甘肃省不动产登记事务中心完成祁连山国家公园甘肃省片区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工作,全面查清武威市辖区祁连山国家公园现状,组织开展祁连山国家公园甘肃片区(武威辖区)自然资源资产价值评估工作,统筹推进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改革,探索建立归属清晰、责权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监管有效的中国特色自然资源产权制度体系。

责任单位:各县区政府,市林草局、市发展改革委、市自然资源局、市生态环境局、市水务局、市财政局按职责分工落实

(三)推进流域大保护与大治理。

1.积极构建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现状一张图。按照省上统一安排部署,及时组织入河排污口调查、污染源调查、水资源调查、流域生态环境现状调查、流域污染负荷调查、流域环境风险调查等工作,全面摸清我市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底数及污染现状,为流域治理提供底数和依据。

责任单位:天祝县政府、古浪县政府,市生态环境局、市水务局、市自然资源局、市住建局、市农业农村局按职责分工落实

2.全面推进水资源节约高效利用。严格落实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水资源管理责任和考核,全面实施水资源消耗总量与强度双控行动,强化节约用水全过程监管。统筹推进农业节水、工业节水、城镇节水、水权节水和水管体制改革、水资源精细化管理、完善制度体系“六大节水行动”,加大中水回用力度,综合高效利用水资源,努力做到深度节水、极限节水。加快城镇供水管网建设和改造,切实降低供水管网漏损率,加大工业园区和产业集聚区污染治理力度,鼓励统一供水、废水集中处理和循环利用。推广先进高效的灌溉技术和设备。提高污水再生利用和中水回用比例。把调水增水作为缓解我市水资源短缺实际的重要举措,加快古浪生态移民暨扶贫开发黄花滩调蓄供水工程建设,有效解决移民区用水的问题。

责任单位:各县区政府,市水务局、市住建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农业农村局按职责分工落实

3.加快开展流域水生态环境问题整治。深入开展千吨万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专项行动和地表水型水源地保护区存在问题整改工作“回头看”,确保县级以上城市水源地水质优良比例保持100%,乡镇水源地水质优良比例达到95%。加快实施黄河上游、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完成水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相关工作。实行分流域水生态环境功能管理,加大对化学需氧量、氨氮、总磷、重金属及其他影响人体健康污染物的控制力度。

责任单位:各县区政府,市生态环境局、市水务局、市住建局按职责分工落实

(四)加快绿色生态产业发展,实现绿色发展崛起。

1.加快建设国家新能源综合示范区。依托丰富的可再生能源资源,建立高比例可再生能源体系,为国家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提供借鉴。以“互联网+新能源”的发展模式,构建高效能源网络体系,加快能源科技体系建设。优化新能源产业基地布局,加快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等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拓展能源发展空间。全力建设中科院核创院武威钍基熔盐堆核能系统实验基地、高温熔盐储能示范与应用推广项目。积极推进武威新能源示范城市规划建设工作,提高新能源在城市能源消费中的比重。

责任单位:各县区政府,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信局、市生态环境局按职责分工落实

2.大力培育节能环保产业。按照“减量化、集约化、资源化”原则,全力开展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全面实施节能环保产业专项行动计划,围绕低碳节能、污染防治、资源综合利用等领域,加快凉州区静脉产业园等项目建设,积极推进资源综合利用,全面推进节能提标改造,积极开展绿色建筑行动,优化产业布局,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全市节能环保产业产品从低端向中高端转变,企业经营由单一产品向重点领域一体化综合经营转变,园区发展由企业简单聚集向集群创新、转型跨越转变,产业结构由以传统制造业为主向先进制造业与节能环保服务业互动并进转变。

责任单位:各县区政府,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信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农业农村局按职责分工落实

3.着力提升清洁生产产业。以绿色制造标准及评价为支撑,推行绿色管理,培育绿色工业园区、绿色示范工厂、绿色矿山,推广普及绿色产品,加强示范引导,全面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引导工业污染防治从“末端治理”转向“全生命周期控制”。进一步强化循环经济产业链延伸、资源能源分类利用和循环使用,推进园区内项目、企业、产业有效组合和循环链接,实现统一供水、废水集中治理和能源水资源梯级优化利用。推广应用余热余压回收、水循环利用、有毒有害原料替代、废渣资源化、脱硫脱硝除尘等先进、成熟、适用的清洁生产工艺和装备。优先发展高档次、高掺量的利废新型建材产品,培育利废建材行业龙头企业。加强工业企业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提升企业环保标准化水平,有效降低环境污染风险,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排放。着力推进绿色矿业建设,对矿山企业严格按照绿色矿山标准加强准入管理,不断规范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秩序,鼓励企业加大投入,改进生产工艺、优化生产布局,强化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土地复垦监管,督促矿业权人建设绿色矿山,促进资源开发、环境保护与矿区和谐协调发展。

责任单位:各县区政府,市工信局、市商务局、市发展改革委、市自然资源局、市生态环境局按职责分工落实

4.持续优化清洁能源产业。要建设一批煤炭清洗和型煤加工企业,鼓励居民燃用优质煤炭和洁净型煤,推广节能环保型炉灶,减少废气污染物排放量。合理控制煤炭消费总量,引进一批煤改气、煤改电替代等清洁取暖工程,推进冬季清洁取暖,加强民用散煤煤质管控,逐步消减散煤使用,推进居民采暖用煤替代工作。做好绿色宣传,倡导公众绿色生活。倡导公众选择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普及应对气候变化知识,宣传低碳发展理念。鼓励各部门、各县区结合工作实际开展各具特色的低碳宣传活动,动员全社会广泛参与低碳行动,培育引领低碳新风尚。

责任单位:各县区政府,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信局、市生态环境局按职责分工落实

5.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循环农业。把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措施,坚持转方式与保产量、保收益、保生态统筹,开展“水、气、土”综合治理,着力做好“秸秆综合利用、面源污染防治、生态循环种养”等三大文章,推进现代生态农业建设。大力推广以秸秆和畜禽粪便利用为纽带的循环农业技术和模式,继续实施粮改饲工程,同时,从废旧农膜回收、尾菜处理利用等方面入手,提高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通过节约农业用水,提高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和绿色防控技术覆盖率,减少农业投入品使用量,形成资源高效利用、产品优质安全的循环农业发展之路。进一步提高耕地基础地力等级、草原植被盖度和基本农田林网控制,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形成同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生产生活生态相协调的农业发展格局。积极推进农村三产融合发展,增加农产品加工产值,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不断提升循环农业总产值。大力提升特色农副产品加工清洁生产和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提高果蔬皮渣、动物骨血等加工副产品的综合利用水平。

责任单位:各县区政府,市农业农村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生态环境局、市自然资源局、市工信局按职责分工落实

(五)加强合作交流共赢,推动绿色贸易与绿色投资发展。

1.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贸易联盟。积极融入绿色贸易联盟,联合制定与国际标准接轨的环境标志产品标准体系。积极与联盟内的地区实行环境标志机构协商,开展环境标志交流合作,探索建立环境标志产品互认机制,签署互认合作协议。对绿色贸易联盟内符合相关环境标准的产品与企业在产品进出口、投资办厂等方面给予便利。鼓励扩大大气污染治理、水污染防治、危险废物管理及处置等环境产品和服务进出口,推动环境标志产品进入政府采购。

责任单位:各县区政府,市生态环境局、市商务局、市工信局、市发展改革委按职责分工落实

2.搭建绿色贸易平台。以甘肃(武威)国际陆港为载体,大力发展绿色投资与贸易。积极探索绿色信贷新模式和新产品,协调金融机构创新发展清洁能源、循环经济、节能建筑、生态建设、健康绿色信贷产品,促进绿色金融与绿色项目深度对接,搭建绿色贸易平台,推动绿色金融与生态治理融合发展,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绿色交流与合作。

责任单位:各县区政府,市政府金融办、市生态环境局、市商务局、市工信局、市发展改革委按职责分工落实

3.发展绿色金融。坚持依法合规、风险可控原则,逐步健全完善绿色金融业务流程和考核激励机制,鼓励和引导发行绿色金融债。支持绿色生态产业企业和项目通过发行绿色债券拓宽融资渠道。健全绿色金融监管机制,金融监管部门加强监督管理,保障绿色信贷健康发展。

责任单位:各县区政府,市政府金融办、人行武威市中心支行、武威银保监分局、市工信局、市发展改革委、武威国际陆港管委会、市财政局、市商务局按职责分工落实

4.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绿色发展交流合作。加强与国际组织和相关机构的环保合作,强化区域生态环保交流,积极融入“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建设政府、企业、智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多元合作平台。合作建设“一带一路”生态环保大数据服务平台,加强生态环境信息共享,在发展低碳经济、自然生态、污染防治、城市环境规划、环境科学研究、环境教育、环境能力建设等众多领域开展国际环保合作项目,推动生态环保信息产品、技术和服务合作。

责任单位:各县区政府,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商务局、市生态环境局按职责分工落实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充分发挥全市生态环境保护领导小组牵头抓总作用,定期召集相关部门调度工作进展,解决存在问题,安排部署,协调推进重点工作、重大项目落地落实。推动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挂帅、部门主动发力、企业与社会各方共同参与的建设机制,形成生态环境保护的强大合力。

(二)拓宽投入渠道。争取省级绿色生态产业发展基金支持,统筹安排各类生态保护与污染防治专项资金,支持生态保护和污染防治。发挥政府投资杠杆撬动作用,探索建立多元化、可持续的投融资机制,提高投资的有效性和精准性。确立企业投资主体地位,充分激发社会投资动力和活力。加强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推进第三方参与重大项目建设。

(三)创新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围绕绿色生态产业培育,完善价格、财税、投资、资源高效利用等配套政策,加快形成适应绿色发展的生态文明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建立城乡间、区域间、流域上下游间生态环境整治的协同机制,加快健全和落实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国土空间用途管控制度、生态补偿制度、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制度。

(四)加强舆论宣传。借助“两微一端”,系列宣传武威市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打造生态制高点的成效和亮点。主动向社会公众公开有关支持政策,做好政策解读,加强舆情引导,畅通意见反馈渠道,及时回应公众关切,充分调动社会参与的积极性。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