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其他法定信息>政府公报>2020年第2期>政府办公室文件
索引号: 11622300013930944B/2020-07223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发布机构: 市政府办 组配分类: 政府办公室文件
文件编号: 发文日期: 2020-10-28
成文日期: 2020-10-28 有效性:
武威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贯彻落实《新时代甘肃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打造“五个制高点”规划》的实施方案的通知
武政办发〔2020〕30号
信息来源: 市政府办 发布日期: 2020-10-28 10:07 浏览次数: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单位,中央省属在武有关单位:

现将《武威市贯彻落实〈新时代甘肃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打造“五个制高点”规划〉的实施方案》印发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武威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0年4月24日

 

武威市贯彻落实《新时代甘肃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打造“五个制高点”规划》的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新时代甘肃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打造“五个制高点”规划》精神,结合我市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九大及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深化市场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开放,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以打造“一带一路”文化、枢纽、技术、信息、生态“五个制高点”统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积极推动经济特色化、绿色化、高质量发展,全力打造生态美、产业优、百姓富的和谐武威,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

(二)发展目标。到2020年底,“五个制高点”建设全面启动,开放型经济、枢纽型经济、特色优势产业、生态环境保护取得长足发展,十大生态产业体系初步形成,“天马行空·自在武威”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全面提升,文化旅游名市建设初见成效。生产总值增速、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居民收入增速等指标在全省提速进位,确保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脱贫攻坚任务全面完成,与全国、全省一道建成小康社会。到2025年,“五个制高点”的发展新格局基本形成,生态产业体系进一步完善,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清洁生产、高效生产、低碳生产占主导地位,为建设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奠定坚实基础,文化旅游产业体系更加完善,综合效益显著提高,基本建成文化旅游名市,形成武威产业发展的新优势。到2035年,“五个制高点”的优势更加突出,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五个制高点”辐射周边、服务“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格局基本形成。现代绿色高效新型产业体系进一步完善,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综合竞争力和文化影响力达到全省中上水平,形成生态大保护、对外大开放、经济高质量发展、武威特色突出的新格局。

武威市“一带一路”建设打造“五个制高点”主要指标

类别

目标名称

2017年实际

2020年预期

2025年预期

责任部门

文化

制高点

文化产业GDP占比(%

1.37

1.6

3.5

市文体广电旅游局

旅游综合收入

63.6

130

460

境外旅游收入占总旅游收入比(%

0.02

0.1

0.17

枢纽

制高点

全市货物进出口总额(万元)

12110

24351

32585

市商务局

对外贸易依存度(%

0.27

对东盟国家出口占比(%

6.79

6.5

6

全市公路货物运输量(吨)

5790

6500

9800

市交通运输局

全市公路旅客运输量(万人次)

4231

4562

6500

全市社会物流总额(亿元)

1380

1870

2800

市商务局

市交通运输局

物流相关行业增加值(亿元)

54.2

89.6

140

物流相关行业增加值GDP占比(%

8.7

10.1

20.3

类别

目标名称

2017年实际

2020年预期

2025年预期

责任部门

技术制高点

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

0.51

0.55

1.0

市科技局

高科技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

5.2

5.5

6

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

39.72

55

60

信息制高点

数据信息产业业务收入(亿元)

80

120

市工信局

数字经济规模总量(万元)

生态制高点

森林覆盖率(%

18.38

完成省上下达指标

完成省上下达指标

市林草局

草原植被盖度(%

42.9

完成省上下达指标

完成省上下达指标

市林草局

非石化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

20

20

18

市发展改革委

能源消费总量(万吨标准煤)

323.24

391

完成省上下达指标

市发展改革委

单位GDP能源消耗降低(%

0.54

0.3

完成省上下达指标

市发展改革委

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7.82

17

完成省上下达指标

市生态环境局

一般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

85.45

86

87

市生态环境局

市工信局

PM2.5未达标年均浓度下降(%

5

7.3

完成省上下达指标

市生态环境局

地表水达到或好于Ш类水体比例(%

100

100

100

市生态环境局

城市污水处理率(%

99.07

99.1

99.6

市住建局

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100

100

100

市住建局

 

二、打造“一带一路”文化制高点

充分利用武威历史文化优势,加强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人文交流合作,促进对外文化贸易。深入挖掘武威文化遗产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注重保护弘扬和创新发展相结合、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统筹文化旅游资源保护和开发,打造“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带”重要节点。推动文化旅游业全面提质升级,重点打造“一个历史文化名城、六个标杆性核心文化旅游景区、十八个特色旅游小镇、十大主题旅游线路、一批规模以上文化旅游企业”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新格局,全面提升“天马行空·自在武威”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全力打造文化旅游名市。力争到2025年,全市年接待游客量突破3841万人次,年均增速23%以上,旅游综合收入460亿元,年均增速29%以上,成为推动我市绿色发展崛起的首位产业和支柱产业。

(一)打响武威历史文化名城品牌。充分挖掘历史文化名城底蕴,深入开展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实施文物保护修缮工程,使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消除险情,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基本消除险情,大部分具备开放条件的文物保护单位得到合理利用。推进文化遗产“历史再现”工程,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兴办行业博物馆、专题博物馆、民办博物馆和乡村记忆博物馆,打造全市博物馆集群。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建设,实施濒危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抢救性保护,新建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深入挖掘汉唐文化、五凉文化、西夏文化、佛教文化、民族民俗文化、生态文化等人文旅游资源,以打造核心文化旅游景区为着力点,建设雷台文化旅游综合体、武威历史文化街区、天梯山生态文化旅游区、苏武沙漠大景区、乌鞘岭大景区、八步沙生态文化旅游区6个标杆性核心旅游景区,辐射带动周边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因地制宜开展文化旅游名镇名村创建活动,着力发展乡村旅游。重点建设清源葡萄酒小镇为代表的18个文化旅游特色小镇。以国家首批乡村旅游重点村天堂村为龙头,引领带动创建一批乡村旅游示范村,鼓励和支持有实力的旅游企业下沉农村投资建设一批高端精品乡村旅游项目。(市文体广电旅游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商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以下工作均需各县区负责落实,不再列出)

(二)打造文化旅游经济圈。办好“河西走廊有机葡萄美酒节”“凉州文化论坛”“民勤沙漠雕塑国际创作营”等特色节庆活动,把武威创建成为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促进凉州文化实现国际化、学术化、品牌化、可持续化发展。参与国家文化科技创新工程建设,开展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和数字化项目。加强传统文化展示和数字化应用,实施馆藏文物数字化保护利用工程。实施一批文物保护、景区景点开发、乡村旅游、文创旅游商品研发、文化产业园(基地)等重大文化旅游项目。坚持招大引强,引进一批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市场占有率高的骨干文化企业,实施历史再现、文化科技、创意设计、内容建设、影视创作、产权交易等新项目、大项目。扶持和壮大一批“专、精、特、新”的小微文化企业大力发展创客空间、创意工坊、文化工场,培育发展以内容创新、创意、创作为核心,以创意设计、广告策划、摄影摄像、动漫游戏、演艺表演、艺术品制作、旅游商品研发生产为内容的文化创意企业。(市文体广电旅游局、市科技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商务局、市招商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深入挖掘武威文化市场价值。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相融合,充分发挥八步沙“六老汉”的品牌影响力,弘扬八步沙“六老汉”困难面前不低头、敢把沙漠变绿洲的当代愚公精神,规划建设古浪八步沙文化旅游综合开发项目。利用北部沙漠戈壁、南部山地草原等自然资源优势,推出主题赛事活动,开展水上漂流、空中滑翔、徙步穿越等体育健身旅游项目。依托天祝县松山南阳山片区发展藜麦、食用菌、乡村旅游等产业集群,加快藜麦产业园区建设,打造藜麦“一都五中心”,打响中国高原藜麦之都金子招牌。依托葡萄酒核心产业,大力发展农事体验、主题游乐、健康养生、文化演出等关联产业,延长传统葡萄酒产业链,推动葡萄酒特色文化旅游快速发展。充分发挥中国旅游标志“马踏飞燕”的品牌影响力,通过影视、歌曲、戏剧、服饰等多种手段IP化天马元素,用IP促进文化旅游消费,以文化旅游消费提升IP形象。注重IP资源的梯度开发与利用、经营主体的持续改善,延长IP产业链,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完善文物保护投入机制,依法支持各类社会资本参与文物保护。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原创剧目补贴、以奖代补等方式,扶持武威文旅集团、天马艺术剧院发展文化艺术,积极创作生产面向省内外的演艺精品。搭建艺术产品设计、研发、营销、品牌塑造全产业链平台,鼓励文化旅游企业、社会组织、书画名家、民间手工艺人参与文化旅游产业创意设计、网络营销、动漫游戏、数字内容和文创产品旅游商品研发、生产和销售等全过程,建设一批武威旅游购物娱乐街区。认真开展文化资源调查,保护传承文化遗产,做好祁连岔山唐代吐谷浑王族成员墓群发掘和保护利用工作,对历史遗迹进行深入研究,深度挖掘多元文化内涵。抓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宣传展示少数民族语言、民歌、舞蹈、饮食、服饰、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打响华锐文化品牌。到2020年,全市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基地)达到1家以上,文创产品达到100种以上,文创销售中心达到5个。到2025年,全市建成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基地)2家以上,文创产品达到200种以上,文创销售中心达到10个。到2035年,全市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基地)达到5家以上,文创产品达到500种以上,文创销售中心达到20个。(市文体广电旅游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林草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加强文化旅游交流合作。利用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敦煌行·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等各类文旅展会平台,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沟通交流,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文化贸易和交流合作活动。推动建立河西五市文化旅游资源品牌共建、客源共享、产品互推、互利共赢的交流合作机制,形成河西走廊文旅协同发展局面,实现由过境游向旅游目的地转变。联动陕西、新疆形成丝绸之路旅游圈,联动青海形成祁连山生态旅游圈,联动内蒙古、宁夏形成沙漠旅游圈,将武威建设成为西北重要的避暑休闲养生旅游目的地、全国一流的文化旅游名城、世界知名的丝路文化旅游目的地。整合文化旅游体育资源,形成国际旅游协同中心,把过境流量转化为落地流量。会同重庆、广西、贵州与东盟十国旅游企业积极推进“东盟丝路新使者文化旅游联盟”建设。鼓励全市文化企业主动“走出去”,培育发展一批出版、发行、影视、演艺等领域的外向型骨干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促进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利用互联网、电子商务、云计算等新兴技术,广泛开展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线上文化交流和产品展示、交易,建设全市多渠道、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文化交流格局。(市文体广电旅游局、市商务局、市工信局、市招商局,武威国际陆港管委会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拓宽品牌营销渠道。加大旅游品牌的宣传力度,多渠道开展宣传推介和旅游营销,扩大“天马行空·自在武威”文化旅游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加强区域旅游合作,积极融入全省建设“丝绸之路旅游黄金带”的战略格局,依托敦煌行·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等重要节会和平台,实现区域联动、优势互补。持续办好河西走廊有机葡萄美酒节,常态化举办凉州文化论坛、民勤沙漠雕塑国际创作营、“野性祁连”中国越野跑、天祝民俗风情旅游节等文化旅游节会,策划举办五凉文化学术研讨会,全面宣传推介武威文化旅游资源、特色旅游产品和重点项目,放大节会品牌效应。加快推动地方特色文化旅游品牌走出去,组团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开展“天马行空·自在武威”文化旅游品牌推介。加强在央视和主流媒体、网络平台的宣传推广力度。利用大型纪录片、小说、电影、电视剧、动漫、游戏、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及现代影视娱乐等手段,嵌入式推广旅游产品,加强对主要客源地媒体的精准投放,扩大武威旅游知名度和美誉度;积极与今日头条、携程、途牛网、驴妈妈等旅游自媒体企业对接,持续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宣传营销,提升旅游精准营销水平。(市文体广电旅游局、市商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六)推进交通旅游融合发展。升级交通旅游网,提高旅游通达条件。依托A级旅游景区实施景观廊道建设项目,提高旅游景区通达性。加快武威游客服务中心暨房车露营地项目建设,策划推出自驾车房车旅游精品线路,完善路况信息、车辆救助、餐饮住宿、汽车加油等服务体系,鼓励开展落地自驾、异地交车等跨区域旅游汽车租赁业务。开发河西走廊特色自驾线路,探索步行、骑行旅游线路,发展低空飞行等旅游新业态。加快主城区、旅游交通干道、旅游景区标识系统建设,在旅游景区、沿山公路建设具有民族风情的“慢游”游步道。推进旅游景区连接道路畅通工程建设,科学合理设置简易驿站、港湾式停车带、观景台等服务设施,提升旅游公路服务水平,促进交通旅游融合发展。鼓励旅游客运市场创新发展,积极发展定制客运业务,推进个性化旅游运输服务发展。建立覆盖全市的旅游租车网络,完善网络车辆预定、落地自驾、异地还车等配套服务。“十四五”期间,实现所有具备条件的大景区通高速公路,4A级景区通二级及以上公路, 3A级景区通三级公路; 2A级及以下旅游景区和乡村旅游景区(点)通硬化路,基本形成“快进慢游”的旅游交通网络。(市文体广电旅游局、市交通运输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打造“一带一路”枢纽制高点

坚持向西开放,以深度融入陆海新通道为重点,集聚发展要素,突出资源优势,放大区位优势,培育产业优势,创新体制机制,以甘肃(武威)国际陆港为重要平台,建立健全交通网络体系,统筹实现南向、西进、北拓开放,加快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构建通道物流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枢纽经济体系。

(一)构建综合交通运输通道。充分发挥武威连接欧亚大陆桥战略通道和西北交通枢纽的优势,以完善通道能力和互联互通为重点,加快建设承东启西、接南连北的综合立体交通运输网络,加强与周边重要经济结点和主要经济区的联系,传递重要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形成对外高效衔接,对内通达顺畅的交通快捷走廊。加快推进兰张铁路三四线、武威机场、民勤通用机场建设。优化高速公路网布局,建成北仙高速公路,有序推进普通国省干线公路建设,升级改造G312线富强堡至古浪金三角和G569民勤深坑井至西渠瓶径路段和低等级路段,积极推进黄羊至金山、高坝至祁连、S316线至白塔寺景区、炭山岭至赛什斯、武威至双城等普通省道提级改造,实现普通国道二级及以上公路全履盖,普通省道三级及以上公路达到80%以上。谋划实施河西堡—金昌—民勤县城—乌力吉—苏宏图铁路、武威至中卫高速铁路、武威机场高速、天祝至景泰高速、民勤至金昌高速公路等项目。(市交通运输局、市发展改革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提高国际货运班列运营效率。稳定运行中俄木材班列和陆海贸易新通道班列、恢复运营中亚国际货运班列,适时开通中欧国际货运班列,积极争取建设武威国际货运班列编组站,对同一目的地的货物在武威重新编组发运。扩大与兰州国际陆港合作范围,加强与周边省、市州交流合作,建立南向班列运营合作机制,探索设立武威物流中转中心和货物集散地。加快推进武威保税物流中心国有化进程,优化保税物流中心运营模式,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解决“有平台无市场”问题,发挥武威进境木材指定监管场地和武威进口肉类指定查验场外向型口岸平台作用,加强区际交流合作,开展“集拼集运”业务,设置武威保税物流中心集装箱还箱点,保证集装箱箱源充足供应,提高甘肃(武威)国际陆港南下货物集散和归集能力。积极推进武威铁路国际集装箱场站建设,发挥一类铁路口岸功能,保障进境木材指定监管场地、进口肉类指定查验高效运行。加强与重庆、成都、宁夏等中欧(亚)班列运营公司合作,支持企业开展班列出口零担货物属地拼箱、口岸“集拼集运”业务,打造中欧(亚)东南亚国际班列货源集散地。(市商务局、市工信局、市发展改革委,武威国际陆港管委会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优化商贸物流发展布局。以干武、兰新等国家铁路干线为主轴,打造沿亚欧大陆桥横贯东西、沿西部陆海新联结南北的铁路商贸物流枢纽。依托兰州国际空港,加快武威机场建设,发展航空货运、客机腹舱带货业务和国际快件业务,打造“空中丝绸之路”。以连霍、定武、金武高速公路和G312、G569、G338、S315、S316等境内普通国省道干线公路为依托,打造纵横交错、网络健全的公路商贸物流大枢纽,逐步建设国际货运西部陆海新通道。加快推进并完善铁路网、公路网、机场、冷链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拓展提升武威枢纽节点城市基础设施的服务功能,推动“一带一路”武威多式联运综合体建设。强化铁路场站、机场枢纽、公路场站等设施的分工协作,建成一批能够承担多种运输服务功能的综合性客货运输枢纽站场。调整运输结构,合理配置各类运输方式,鼓励公路、航空等运输方式与中欧班列和南向班列有效衔接,提高铁路和海运运输比重,发展钟摆式、集团式物流模式。大力发展多式联运、甩挂运输、共同配送、统一配送等先进的物流组织模式。(市商务局、市工信局、市发展改革委、市交通运输局、武威国际陆港管委会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培育商贸物流产业园区。提升甘肃(武威)国际陆港服务能力,发挥武威保税物流中心、武威进境木材指定监管场地和武威进口肉类指定查验场外向型口岸平台作用,加快甘肃(武威)国际陆港木材加工、家具制造、木制品深加工及肉制品深加工产业发展,打造服务于西北地区的木材、肉类产业集聚区。加快建设特色物流园区,促进武威国际陆港国际货运班列常态化开行,依托甘肃(武威)国际陆港路斯宠物、甘肃浪美、甘肃正阳等食品加工产业体系,促进武威国际陆港口岸综合木材加工、粮食等产业园区建设,发展肉类、木材及其加工品等产品物流,打造聚集河西走廊、辐射青海、内蒙古的商贸物流节点。充分发挥甘肃(武威)国际陆港作为中欧国际班列主要货源地节点和主要铁路枢纽节点优势,完善物流基础设施和集散运输体系,打造陆海新通道现代化国际物流平台和向西合作交流的重要节点。引导企业运用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国家标准版,推动口岸功能延伸服务,推动实施通关一体化,深化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继续提高“单一窗口”业务覆盖率,进一步压缩口岸通关时间,推进口岸通关无纸化营造便利化通关环境,实现申报更自由、手续更简便、通关更顺畅,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市商务局、市工信局、市交通运输局、武威国际陆港管委会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打造“一带一路”技术制高点

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增强区域自主创新能力为目标,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应用为目的的区域创新体系,合力共建丝绸之路“科技走廊”,不断推动产业技术创新与“一带一路”沿线的融合互动,努力建设武威区域创新驱动发展新高地。到2020年,科技体制改革全面推进,科技创新环境全面优化,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支撑引领能力显著增强,创新人才规模与质量大幅提升,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达到40%。到2025年,科技创新体系更加完善,区域创新发展功能更加集聚,开放创新合作水平显著提高,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达到55%。

(一)推动传统农业提质增效。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快传统特色产业提质增效。以水资源承载能力为前提,结合我市光、热、土等资源条件,推进适水种植、量水生产,大力发展高效节水农业、绿色有机农业、高附加值农业和出口农业,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实现特色农业产业提质增效。持续抓好甘肃武威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积极与甘肃省农业科技创新联盟、省内外科研院所对接联合,加快推进现代农业技术引进研发和示范推广。大力发展现代丝路寒旱农业,着力打造以藜麦、食用菌、高原有机蔬菜等为主的沿山特色产业带;以日光温室、规模养殖、农产品精深加工和冷链物流体系建设等为主的沿川特色产业带;以戈壁农业、枸杞、沙生药材等为主的沿沙特色产业带,培育壮大牛羊鸡菜果菌薯药八大产业,推动特色优势产业聚集发展。合理调整粮经饲结构,大力发展优质蔬菜、中药材、藜麦、食用菌等高水效作物,压减小麦、豆类等低水效作物,持续推进戈壁农业发展,加快建设高效节水戈壁生态农业示范区。完善农业产业结构,增强农业产业绿色发展。按照沿山、沿川、沿沙三大产业带布局,围绕“牛羊鸡菜果菌薯药”八大特色优势产业,统筹推进粮食、特色优势农产品的初加工、精深加工、综合利用加工和主食加工协调发展,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充分利用重离子生物育种、葡萄苗木繁育、天然无壳瓜子等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抗旱玉米育种、特用玉米、向日葵产业化等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探索发展生物育种高科技农业技术,研发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特色品种,建设种源保护和良种繁育基地,构建现代种业生产科研、试验示范、展示展销平台。加快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切实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优化产业组织结构,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全面推动资源利用节约化、生产过程清洁化、产业链接循环化、废弃物处理资源化,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发展农畜产品精深加工,实现生产、加工、流通全产业链开发,提高附加值,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市农业农村局、市工信局、市科技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商务局,武威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管委会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大力培育创新型企业。围绕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信息技术、节能环保、公共安全等新兴产业领域发展,对符合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方向、创新意识强、技术含量高、发展前景好的重点企业,加强扶持引导,尤其在研发机构建设、研发经费投入、知识产权创造、人才队伍建设、企业管理制度建立、产学研合作等方面予以重点帮助指导培育发展新动能,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到2020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累计达到50家以上,创新型企业累计达到60家以上;到2025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累计达到70家以上,创新型企业累计达到80家以上。建立企业育成机制,打造企业集群发展。加大企业创新平台建设力度,培育支持创建国家、省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行业技术中心、企业研究院、企业技术中心等技术创新平台,进一步完善自主创新体系。加快培育发展一批主营业务突出的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拥有自主核心技术的“行业小巨人”企业。建立中小企业进入规模以上企业育成机制,建立健全中小微企业激励机制,实施工业企业“规下转规上”培育行动计划,加大企业升规提质培育力度,促进中小企业持续健康发展,转型升级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市科技局、市工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提升重点领域先进技术的产业化进程。

1.加快新材料产业发展。积极培育发展新材料产业,以产业创新体系薄弱环节为重点,创建一批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创新平台,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的骨干企业,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以高校和科研机构为支撑、产学研用协同促进的新材料产业体系,进一步提升新型功能材料、先进结构材料、高性能复合材料发展水平。持续推进以工业废渣、建筑垃圾、农作物秸秆等废弃物作为主要原料在墙体材料生产中的综合利用。加大自保温、耐久、防火、隔间等与建筑同寿命、多功能一体化围护结构体系研究,重点开发适用于绿色建筑和装配式建筑的新墙材产品。着力发展碳化硅微粉、粒度砂、煅砂、耐火材料和陶瓷等下游产品,加快新材料技术产业发展。推进天祝宏氟锂业科技集团锂电池新材料产业园建设,利用氟化盐、碳酸锂等产业技术优势,开发锂离子电池用氟代系列添加剂等,重点发展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形成以氟化锂、六氟磷酸锂为主的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集群。(市工信局、市科技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2.加快新能源技术产业发展。以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为目标,提高清洁能源的生产和利用比例,到2020年,非石化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达到20%。坚持集中与分散开发并重,消纳和外送并举,优先存量、优化增量,合理控制风、光电开发节奏,促进风光电等多种可再生能源互补融合发展,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建立鼓励清洁能源消纳的有效机制,加大电价市场化改革力度,着力推动新能源产业与高载能产业和工业园区联动发展。用好国家关于北方地区清洁供暖价格政策,发展清洁能源供暖,替代燃煤锅炉,促进清洁能源就地消纳。积极推进电力外送通道建设,提高新能源外送能力。推动智能电网建设,应用成熟储能技术,发展分布式能源,加快充电桩建设,推广使用电动汽车,建设新能源示范城市。(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信局,武威供电公司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3.加快生物医药技术产业发展。建设以市中医医院为依托,其他中医医院为支撑的区域中医药服务中心,将中医药服务阵地拓展到所有医疗卫生机构,发挥中医药在治未病、重大疾病治疗、疾病康复中的重要作用,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以凉州区、民勤县为发展核心,集中连片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加大优质甘草种植基地建设,推进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开展中药材“三品一标”认证和GAP认证,积极争取实施中药材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特色产业科技支撑等项目,加大甘草产业政策发展支持力度。在民勤、天祝等县区建设一批规模适宜的野生中(藏)药药材繁育基地,加快野生药材人工繁育与培育,积极培育发展药材初(深)加工产业,形成产业链。推广先进栽培技术和加工工艺,加强对中药材产地初加工的管理,制定产地初加工规范,统一质量控制标准,提高中药材产地初加工水平,构建中药材电子交易平台和市场信息平台,建设中药材流通追溯系统。加快现代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依托普安制药、泰康制药培育发展以中药为主的特色医药,提高中药饮片的加工、中药有效成份的提取及中成药的生产技术水平。充分利用现有特药资源进行系列产品的开发生产,推进甘肃省药物碱厂研发成果转化。统筹推进天祝藏医药开发研究所藏医药研发、对外合作交流、藏药制剂生产、藏医适宜技术推广、藏医药文化传承保护等工作。(市卫生健康委、市农业农村局、市工信局、市市场监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4.加快推进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结合“中国制造2025甘肃行动纲要”和“互联网+”协同制造行动,加快推进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提升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5.加大现代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围绕丝路寒旱农业发展、设施农业提质增效,加大技术集成创新,持续开展轻型装配日光温室棚型结构和远程控制智能放风系统等设施农业现代装备研发;开展日光温室智能化水肥藕合技术、温室环境调控、病虫害绿色防控等绿色发展新技术研究,研发“日光温室蔬菜专家智能化精准施肥及管理技术软件”、“日光温室番茄肥水智能管理建议手机APP”等日光温室智能管控新技术。充分利用和发挥“互联网+”的信息辐射、覆盖作用、桥梁作用,建立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网络平台,加强科技成果供需双方的信息互通、共享,使科研机构及时了解生产和市场需求,也能使企业、农民可以快速了解最新的科技成果和先进实用技术,便于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科学研究,更好的促进成果培育和转化。全面推进现代种业科技创新,以优质、高产、节水、绿色无公害、节能等资源节约型为重点,调整品种引进及种质资源创新方向,加快新品种选育步伐,采用重离子辐照诱变育种、航天材料应用、外引材料杂交等选育技术,形成瓜菜、玉米、小麦等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和发明专利。(市农业农村局、市科技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6.协同推进军民融合产业。全面贯彻落实军民融合发展战略,以产业基础好、发展潜力大的工业园区为依托,培育军民融合产业项目和骨干企业集聚发展。鼓励民营企业积极参与承接军转民技术转移,发展军民融合产业。积极推动中科院核创院钍基熔盐堆核能系统项目建设,开展基于钍基熔盐堆的低碳新能源示范系统研发。培育技术转移转化中心等军民融合产业转化平台,在清洁利用、新材料、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领域,实施军民融合重大工程、重大项目,培育具有品牌示范效应的产品,带动相关产业集聚发展,形成协同创新的军民融合产业发展格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信局、市科技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推进“一带一路”开放创新网络建设。强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其它省市和区域间的协作沟通,建设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引智基地、技术创新中心、技术转移中心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平台,推进科技交流与产业创新协作。促进科研仪器设施、科研数据、科技文献、科技人才等科技资源互联互通,实现科技资源共享。深化科技人文交流,搭建产学研开放创新平台。鼓励市域内高职院校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和优质教育资源,合作开发符合市情、国际开放的人才培养模式。鼓励武威职业学院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和国际产能合作,实现科技人文交流,搭建产学研开放协同创新平台,支持武威职业学院创建省级大学科技园。用好省级中德合作职业教育教学资源示范平台。推进与“一带一路”沿线高校和学术机构校际交流、学生交流、科研合作,建立教师、学生互访交流渠道,共同构建开放的人才培养机制。到2020年,全市培育国际科技合作基地8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10家、技术转移中心12家、技术创新中心8家;到2025年,全市培育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5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18家、技术转移中心20家、技术创新中心12家。(市科技局、市教育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加快推进丝绸之路国际知识产权港建设。依托甘肃省丝绸之路国际知识产权港平台,加强全市知识产权创造、运用、管理、保护和服务工作。搭建知识产权服务平台、创新和集成支持政策、对接资本和产业需求,打造知识产权全链条服务,推动知识产权在流转中实现商品化、产业化、金融化和生活化,带动全市产业转型、动力转换和跨越发展,走绿色崛起之路。围绕重大产业规划、高新技术领域重大投资项目,通过政策宣传、部门协调、摸底调研、培训动员、奖励激励等方式,择优选择技术创新能力较强、发展势头较好的科技型知识产权企业进行重点培育,对符合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方向、创新意识强、技术含量高、发展前景好的重点知识产权企业,加强扶持引导,在知识产权创造、人才队伍建设、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建立等方面予以重点帮助指导,培育发展新动能,打造发展新引擎,厚植发展新优势,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到2025年,全市专利年申请量2300件以上,每万人口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2.5件以上,商标年申请量2000件以上,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累计申请量20件以上。全市培育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试点县(区)3—4家,培育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5家、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13家、甘肃省知识产权优势企业30家、武威市知识产权优势企业32家,开展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国家标准认证工作,贯标企业达到20家以上。(市市场监管局、市工信局、市政府金融办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打造“一带一路”信息制高点

围绕实施中国制造2025、网络强国、大数据等国家和省级战略,加快数字武威建设,全面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促进新旧动能转换,打造服务西北、联接全国,面向中西亚、南亚、中东欧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通信枢纽、区域信息汇集中心和大数据服务输出地,努力建设数字经济强市。到2020年,初步建成武威市一体化数据中心,实现全市政务数据统一存储和汇聚。初步形成“高速、移动、安全、泛在”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互联网市际出口带宽总量达到1200G以上,5G试验网建设完成并启动商用网建设。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传统产业融合程度进一步加深。到2025年,信息通信枢纽的集聚、辐射和带动作用彰显,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数字技术领域创新创业浪潮推动经济开放式高速发展,全市工业、农业基本完成数字化转型,成为河西地区有影响力的数字经济发展高地。各领域信息共享机制日益完善,数据汇聚态势显现,开放型营商环境初步形成,数据信息产业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绿色引擎,数据信息产业达到80亿元,基本建成丝绸之路信息港。

(一)打造丝绸之路数字经济走廊。依托西部陆海新通道,发挥已有的产业基础,吸引和集聚周边优势资源,以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为发展核心,以人文旅游、跨境电商、生态保护、智慧社会、国家安全为主要应用领域,参与打造“天水—兰州—武威—金昌—张掖—敦煌”丝绸之路数字经济走廊,整合汇集丝绸之路信息港各类要素,承载信息港信息产业、产业转型、商贸物流、人文交流、生态文明、新能源利用、社会治理、网络安全等重点功能,形成信息港的信息通道和数字经济走廊。(市工信局、市文体广电旅游局、市商务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公安局、市国家安全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宽带中国”示范城市和电信普遍服务试点建设,不断完善宽带光纤、新一代移动通信网、下一代互联网、数字电视网等信息基础设施。提高城乡网络普及水平和接入能力,引导和鼓励电信运营商加大通信基础建设投资力度,提高电信网络出口带宽,减少网络带宽带来的信息产业发展瓶颈,提升各县区的互联互通水平。在产业园区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加快建设低时延、高可靠、广覆盖的工业互联网网络基础设施。开展“百兆乡村”示范网络建设,深入实施电信普遍服务试点工程,发挥国家电信普遍服务试点资金的投资引导和杠杆放大作用,积极引进社会资本和企业,提升农村、沙漠等偏远地区光纤宽带渗透率和接入能力。推动完善电子商务宽带网络、服务网点、物流配送体系等,夯实电子商务产业基础。(市工信局、市商务局,甘肃武威工业园区管委会、武威国际陆港管委会、武威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管委会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培育新一代信息产业发展。全面推动5G技术网络建设,跟进5G网络部署和商用推广,推进5G技术在智慧城市、远程医疗、智能制造、车联网等领域的融合创新应用。发展人工智能和物联网产业,引进创新应用型企业,构建制造与技术应用产业链。引进国内区块链技术领域先进企业,围绕文化旅游、农业产业、物流业、电子商务等行业,积极培育发展区块链技术应用创新型企业,扩大产业规模、丰富产业链条。(市工信局、市科技局、市交通运输局、市住建局、市文体广电旅游局、市商务局、市农业农村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推动特色优势产业与数字化融合发展。推进“互联网+物流”,搭建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实现全市物流资源的整合和物流信息的共享。基于高速公路ETC/MTC系统的基础功能,在全市范围内高速公路的服务区、收费站、闲置土地等资源,合理配置区域分拨、城乡配送、供应链服务等创新物流服务功能,整体打造覆盖全市的智慧物流服务网络体系。加快发展电子商务体系,积极引导电子商务平台与物流平台的融合互动,加快创建国家、省级电子商务示范县区,深化快递企业与电商企业的战略合作,实现电子商务与物流协同发展、高效联动,全面提升电子商务发展水平。推进“互联网+文化旅游”信息化智能化建设,加快建设大数据中心、智慧服务、智慧营销、智慧管理4大智慧旅游服务平台。推动全市A级景区、星级饭店、旅行社和乡村旅游点智慧建设进程,实现文化旅游智慧化管理、智慧化宣传、智慧化服务。推进“互联网+城市”,建成投运智慧武威·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项目,完成市、县区平台的数据、案件和业务流程融合,实现市级平台的总体指挥和统一调度,建立健全保障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高效运行的制度体系,提升城市综合治理管理能力,构建集约化城市政务管理中心、高效的智慧城市运营中心。推进“互联网十农业”,逐步推进农业农村大数据及农业物联网应用,重点推进特色农产品数据采集、整合开发和管理应用。大力发展现代丝路寒旱农业,打造农业物联网应用示范新标杆,建设“智慧农业”。支持农村地区发展电子商务,加大与国内知名电商平台合作,培育本土电商平推进农业信息化和装备智能化,发展休闲农业、观光农业体验农业、创意农业、乡村旅游等新产业新业态,加快武威智慧农业建设。推进“互联网十水务”,实施智慧水利建设项目,采用全国统一的水利信息化标准体系,统一规划水利信息管理系统,建设武威市智慧水利监测监控调度中心和机井智能化管理、水电站生态流量监控、水旱灾害防御、河湖监控、视频会商、水利移动APP等系统,推进我市水资源管理信息化、智能化,提升水资源精细化管理水平,补齐水利信息化短板。(市商务局、市文体广电旅游局、市住建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水务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推进工业化信息化融合发展。加快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工业经济融合,全面部署工业互联网,大力推进工业化信息化融合发展,推广新型生产运营模式,提升工业企业数字化水平。鼓励农(畜)产品加工、建材、装备制造、生产性服务等行业龙头企业率先接入省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先行先试省域工业互联网综合服务平台,率先将标识解析技术作为解决“信息孤岛”的关键技术,实现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引导企业上云,通过云计算打通企业生产、销售、运营、供应、管理等各个业务环节和流程,提高运营效率。打造产能合作服务平台,汇聚融合省内外产业、市场、客户、贸易等领域信息资源,推进供需精准化对接。(市工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六)开展数字经济的国际国内合作。以产业园区为载体,探索推动数字经济园区共建、共管等模式,积极承接东部沿海地区数字经济领域产业转移。充分发挥政府、产业联盟、行业协会及相关中介机构作用,强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数字经济合作,把握“一带一路”、网络命运共同体等给予,开展数字经济领域国际合作,在数据存储、数据资源流通、数字经济核心技术研发等领域,大力引进一批国际优质企业和资源,形成数字经济企业走出去的合力。(市工信局、市商务局、市招商局、市工商联,武威工业园区、武威国际陆港管委会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六、打造“一带一路”生态制高点

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筑牢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为目标,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以发展绿色生态产业体系为支撑,以创新生态文明制度为保障,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建立健全生态保护与建设长效机制,统筹产业发展和生态建设,将生态环境资源优势转化成经济社会发展优势,打造绿色发展崛起示范区。

(一)推进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科学合理划分祁连山国家公园管理机构与地方政府管理职责,配合自然资源部、省自然资源厅完成本市辖区内祁连山国家公园内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工作,组织开展祁连山国家公园自然资源资产评估,实行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推动建立国家主导区域联动的生态保护管理新体制。全面加强祁连山国家公园生态保护,实施《祁连山生态保护建设综合治理规划》,开展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综合治理,促进祁连山生态系统良性发展和有序修养生息。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对祁连山冰川、湿地、森林、草原等实施抢救性整体保护,加强退化草地治理、天然林保护、湿地保护修复、野生动物保护和水土流失防治,提升祁连山水源涵养和生物多样性服务功能,配合祁连山国家公园甘肃省管理机构,结合重点区生态移民,科学合理设置生态公益管护和和社会服务岗位,鼓励原著居民参与国家公园建设管理。(市林草局、市自然资源局、市水务局、市生态环境局、市财政局、市发展改革委、市民政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探索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协调发展新模式。落实武威市祁连山保护生态环境问题整改方案,坚决清理整治违法违规项目。建立健全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相互促进的长效机制,完善生态保护补偿等方面的投入机制。大力实施矿山地质与生态环境修复治理项目,对地质灾害隐患点、历史遗留矿山及采煤沉陷区,通过生物、工程等综合措施进行治理,使祁连山生态环境最大限度的得到恢复。切实做好祁连山地区环境质量监测工作,每年开展祁连山地区环境质量状况评估。健全祁连山地区环境质量监测评估制度,科学制定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环境监测方案,确定环境质量监测范围、项目、频次,组织实施环境质量监测和监督性监测,每年对祁连山地区环境质量状况进行评估,确保祁连山地区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加大祁连山地区生态环境领域环境执法力度。按照国家、省上安排部署,以“绿盾2017、2018、2019”监督检查专项行动为契机,每年开展祁连山自然保护区专项执法检查,对已关停退出项目每年开展“回头看”,确保关停退出项目不死灰复燃,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严格落实污染源日常监管领域“双随机、一公开”制度。对祁连山地区保留项目,进一步完善“一单两库”,并及时公开抽查事项、程序、结果,实行“阳光执法”。严把建设项目入口关,解决禁止在祁连山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缓冲区开展任何开发建设活动,建设任何生产经营设施;在实验区不得建设污染环境、破坏自然资源或自然景观的生产设施。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杜绝自然保护区内违规审批、违法建设及生态环境破坏问题发生。对保护区内保留的项目,开展环境影响后评价,确保不发生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严守生态功能保障红线、环境质量安全底线、自然资源利用上线三大基线,全面推进全域生态文明建设。(市生态环境局、市自然资源局、市发展改革委、市林草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积极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贯彻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重大战略,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遵循“重在保护,要在治理”思路,将武威全境纳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综合治理范围统筹考虑,以生态修复、文化复兴、产业转型为重点,加快推进水源涵养提升、水土流失治理、湿地生态系统修复,加快推进污染综合治理,加快推进十大生态产业发展,加快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深化黄河流域省、市合作,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把我市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工作做实做好。建立规划体系,开展黄河流域治理保护专题研究,编制实施武威市黄河流域生态治理和高质量发展规划。加快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建设,依托三北防护林、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防沙治沙、天然林保护、退化林分修复、退化草原修复治理、湿地保护修复等重点生态项目,扎实推进国土绿化倍增行动。争取实施河西走廊(武威)风沙源综合治理、祁连山生态保护与修复、古浪县八步沙区域生态治理工程。以民勤生态示范区及凉州区、古浪县民调渠沿线为重点,大规模开展治沙造林、封沙育林草,努力把民勤打造成为第二个“塞罕坝”。全面实施石羊河重点流域综合治理工程,积极争取中央环保专项资金支持。加强黄河上游流域和石羊河流域生态修复、水土保持和污染防治,将武威建设成黄河流域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和补给区。(市发展改革委、市水务局、市自然资源局、市文体广电旅游局、市工信局、市生态环境局、市林草局、市财政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加快绿色生态产业发展。

1.完善绿色生态发展体制。全市重点推进烟气综合处理一体化、高压静电除尘器、扬尘治理设备、垃圾无害化处置及资源综合利用设备等技术及装备、产品开发应用,提高大气治理能力。引进一批在高浓度有机废水处理、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危险废物与土壤污染治理环境监测仪器和自动监控装置生产等方面具有较高技术装备水平和较强产业竞争力的企业,提升装备产业技术水平和发展规模。深入推进重点行业企业清洁生产审核工作,将清洁生产审核作为污染减排、环保监管、目标考核的重要抓手。(市生态环境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2.大力发展清洁能源产业。要建设一批煤炭清洗和型煤加工企业,鼓励居民燃用优质煤炭和洁净型煤,推广节能环保型炉灶,减少废气污染物排放量。合理控制煤炭消费总量,引进一批煤改气、煤改电替代等清洁取暖工程,推进冬季清洁取暖,加强民用散煤煤质管控,逐步消减散煤,推进居民采暖用煤替代工作。做好绿色宣传,倡导公众绿色生活。倡导公众选择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普及应对气候变化知识,宣传低碳发展理念。鼓励各部门、各县区结合工作实际开展各具特色的低碳宣传活动,动员全社会广泛参与低碳行动,培育引领低碳新风尚。到2020年,能源消费总量达到391万吨标准煤,单位GDP能源消耗降低0.3%。(市发展改革委、市生态环境局、市工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3.着力提升清洁生产产业。以绿色制造标准及评价为支撑,推行绿色管理,培育绿色工业园区、绿色示范工厂,推广普及绿色产品,加强示范引导,全面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引导工业污染防治从“末端治理”转向“全生命周期控制”。进一步强化循环经济产业链延伸、资源能源分类利用和循环使用,推进园区内项目、企业、产业有效组合和循环链接,实现统一供水、废水集中治理和能源水资源梯级优化利用。推广应用余热余压回收、水循环利用、有毒有害原料替代、废渣资源化、脱硫脱硝除尘等先进、成熟、适用的清洁生产工艺和装备。优先发展高档次、高掺量的利废新型建材产品,培育利废建材行业龙头企业。大力提升特色农副产品加工清洁生产和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提高果蔬皮渣、动物骨血等加工副产品的综合利用水平。着力推进绿色矿业发展。新建(在建)矿山严格按照绿色矿山标准加强准入管理,不断规范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秩序,鼓励企业加大投入,改进生产工艺、优化生产布局,强化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土地复垦监管,督促矿业权人建设绿色矿山,促进资源开发、环境保护与矿区协调发展,扶持绿色矿山企业做大做强。(市工信局、市生态环境局、市自然资源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4.大力发展循环农业。把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措施抓好抓实,坚持转方式与保产量、保收益、保生态统筹,开展“水、气、土”综合治理,着力做好“秸秆综合利用、面源污染防治、生态循环种养”等三大文章,推进现代生态农业建设。大力推广以秸秆和畜禽粪便利用为纽带的循环农业技术和模式,继续实施粮改饲工程,同时,从废旧农膜回收、尾菜处理利用等方面入手,提高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通过节约农业用水,提高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和绿色防控技术覆盖率,减少农业投入品使用量,形成资源高效利用、产品优质安全的循环农业发展之路。进一步提高耕地基础地力等级、草原植被盖度和基本农田林网控制,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形成同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生产生活生态相协调的农业发展格局。积极推进农村三产融合发展,增加农产品加工产值,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不断提升循环农业总产值。(市农业农村局、市林草局、市供销社、市商务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推动绿色贸易与绿色投资发展。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绿色交流与合作,大力支持绿色产业发展,健全绿色产业发展机制,搭建绿色贸易平台,推动绿色金融与生态治理融合发展。发展绿色金融,搭建绿色贸易平台。坚持依法合规、风险可控原则,逐步健全完善绿色金融业务流程和考核激励机制,鼓励和引导发行绿色金融债。积极探索绿色信贷新模式和新产品,协调金融机构创新发展清洁能源、循环经济、节能建筑、生态建设、大健康绿色信贷产品,促进绿色金融与绿色项目深度对接。对符合绿色产业条件的项目加大绿色融资支持力度,推动企业通过节能减排、环保升级、技术改造等方式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支持绿色生态产业企业和项目通过发行绿色债券拓宽融资渠道。健全绿色金融监管机制,协调金融监管部门加强监督管理,保障绿色信贷健康发展。(市工信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商务局、市住建局、市政府金融办,人行武威市中心支行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七、创新政策与体制机制

以开放引领体制创新,率先在文化、物流、科技、信息、生态等领域的改革上实现突破,形成有利于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形成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

(一)创新特色优势产业政策供给。以旅游、文化等产品和服务为重点,参与甘肃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共同打造跨境合作园区,鼓励武威文化旅游企业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旅游、文化、免税购物等服务贸易,对境外旅客购买旅游、文化等产品与服务实施离境退税。鼓励具有武威地方特色的影视、出版、演艺、动漫、游戏、软件等产业的版权输出,参与“丝绸之路”国际文化信息数据交易平台建设。允许外资按国家政策在文旅产业集聚区设立演出场所经营单位。允许旅游酒店经许可接收国家批准落地的境外电视频道。充分发挥我市煤炭、石膏、石灰岩等矿种优势,创造条件争取实现能源矿产资源项下自由贸易等矿产资源开发政策。加强农产品贸易合作,不断扩大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农产品贸易份额。围绕主导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大力培育出口农产品基地,突出抓好天祝县、凉州区、古浪县高原绿色有机蔬菜、马铃薯、食用菌、中藏药材等农产品出口基地和民勤县、凉州沿沙区及天祝县特色果品、肉羊、肉牛、高原白牦牛等特色优势农产品出口基地建设。依托甘肃(武威)国际陆港,加强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和地区经济技术交流和产业合作,支持我市企业在农产品生产、加工、仓储和物流等环节开展跨国境、全产业链布局,在农机、农药、种子、化肥等农业投入品领域开展国际产能合作,积极开拓西亚及欧盟等国外市场。(市文体广电旅游局、市自然资源局、市商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工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以培育市场主体为重点优化营商环境。建立公开市场规则,建立公开、透明、开放的市场体系,培育非公有制经济,积极营造兴商、富商、安商、护商、亲商良好环境。打造法制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坚决取消针对民营资本设置的歧视性附加条件和隐性条款,允许民营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止准入的行业和领域,始终坚持“六个一视同仁”,激发和释放民营经济发展活力。加快落实国家、省、市支持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切实提高政策知晓率,帮助企业研究政策、享受政策,增强民营经济政策获得感。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积极为企业排忧解难,切实当好企业的办事员和服务员,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全面落实减税降费政策,进一步清理规范涉企收费,继续实施电价、直购电交易等改革举措,推动企业降本增效。以混合所有制改革为重点加快国有资本调整。搭建政银企合作平台,支持和引导企业通过上市、“新三板”挂牌、产权转让等方式融资,着力缓解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引导民营企业通过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拓展新空间,积极与省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展技术交流与合作,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创立自主品牌,培育知名品牌,走“专精特新”之路,增强核心竞争力。(市工信局、市发展改革委、市政府国资委、市财政局、市科技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加快现代物流业综合改革。把物流降本增效作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任务,率先破除制约物流降本增效和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减少行政审批,打破地方保护和行业垄断,实现现代物流业对内对外开放。深入推进商贸物流领域商事制度改革,按照“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原则,简化商贸物流企业开展业务的行政审批手续,最大程度减少对商贸物流企业业务创新的制约。探索“商贸+互联网+物流”融合发展新模式,增强商贸物流协同服务能力,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率,降低实体商贸企业物流成本。支持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物流基础设施投资、建设、运营和管理。积极建立无车承运人制度和完善货运代理制度。在交通运输相关法规中引入运输中介或无车承运人等新型服务主体,并建立相应的经营规范、票据、保险等制度。积极配合省交通运输部门,在市域内高速公路进行分时段差异化收费试点,降低通行费用。完善多式联运市场机制,加强安全管控、价格自律、责任担保、风险防范等方面事中事后监管,营造公平有序的多式联运市场秩序。鼓励市内重点物流运输企业与中欧班列沿线国家的物流、装备租赁、信息服务、货运代理类企业形成国际联盟,支持铁路、航空运营单位与公路运输企业联盟发展。(市政府办公室、市商务局、市发展改革委、市交通运输局、市市场监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大力开展科技体制创新。构建以企业为主导、产学研用合作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促进企业真正成为研发投入的主体、创新活动的主体、成果转化的主体、产学研用合作的主体。认真落实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减免优惠政策和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大力引导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建设研发机构,优先支持具备条件的行业骨干企业、科技型企业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国家级、省级和市级技术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科研和技术推广服务机构、高职院校中职务科技成果由成果完成人实施转化的,将不低于60%的转化收益奖励给成果完成人和为成果转化做出贡献的人员。科技成果在2年内未转化的,可采取挂牌交易、拍卖等方式实施转化,将不低于80%的转化净收益奖励给成果完成人和为成果转化做出贡献的人员。健全完善知识产权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知识产权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建立横向协调、纵向贯通、齐抓共管的知识产权工作体系。加快推进中国(甘肃)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中心武威工作站建设,实现专利、商标、地理标志等知识产权申请的快速初审、快速确权、快速维权,建立行政执法、维权援助、仲裁调解、司法衔接的快速协同保护机制,加强工业设计领域知识产权保护。进一步整合优化科技资源,争取建设一批有利于科学决策、成果转化的新型研究开发机构。制定出台民营科研机构建设的政策措施,加快培育民营科研机构和各类新型科研组织发展。深入开展科技合作与区域协同创新,推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创新资源向武威集聚,积极加强与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科院、中科院近物所、中科院核创院、兰州大学、兰州科技大市场等高校院所和科研机构的交流,促成技术转移和产业化项目在武威落地。(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市市场监管局、市教育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建立绿色发展的体制机制。

1.全面落实生态功能区投资准入禁止限制措施制度。严格落实甘肃省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产业准入各项管控要求,对限制类产业要在规模(产量)、生产工艺、区位布局、清洁生产水平等方面实施执行相关管控措施,并督促有关企业制定升级改造计划,启动升级改造工作。适时调整完善甘肃省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产业准入禁止限制措施。(市生态环境局、市工信局、市自然资源局、市发展改革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2.建立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加快推进农村不动产确权登记发证工作,力争2020年底前,对申请且符合发证条件的所有农村不动产进行确权登记发证。加快推进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2023年底前基本完成全市重点区域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工作,积极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探索推进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制度,鼓励和引导农民自愿以住房财产权(包括宅基地使用权)入股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经营主体,助推农村“三变”改革。探索建立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试点工作基础上,探索建立权责明确的自然资源产权体系,明确自然资源所有权、使用权等产权归属关系和权责,适度扩大使用权的出让、转让、出租、担保、入股等权能。严格落实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有偿使用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甘政办发〔2017〕196号)要求,完善土地、水、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探索推进国有森林、国有草原有偿使用。严格执行《武威市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在森林、草原、湿地、荒漠、等重点领域和禁止开发区域、重点生态功能区等重要区域,建立完善与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相适应的生态补偿机制。(市自然资源局、市农业农村局、市生态环境局、市林草局、市发展改革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3.加大水土流失预防和治理工作。在水土流失严重、生态脆弱的地区应采取封山禁牧、封育保护、自然修复等措施扩大林草覆盖面积,改善生态环境。在山区、丘陵区、风沙区以及水土保持规划确定的容易发生水土流失的其他区域开办可能造成水土流失的生产建设项目,生产建设单位应当编制水土保持方案,根据批准的水土保持方案采取水土流失预防和治理的措施,并及时对生产建活动造成的水土流失进行监测。积极开展水土保持重点工程、祁连山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与修复项目、小流域综合治理等水土保持工程建设,防治水土流失。水行政主管部门要定期对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措施落实情况开展监督检查工作,进一步强化对取土、挖砂、采石等扰动活动的管理。(市水务局、市林草局、市财政局、市发展改革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4.加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和推广。配合省上探索建立生态环境保护的长效机制,改革现有生态建设和管护体制,将现有草原、湿地、林地管护岗位统一归并为生态管护公益岗位,优先安排周边居民特别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对试点区域内河流水源地、林地、草地、湿地、野生动植物等自然资源实行统一管护。全面落实生态保护红线管控制度。落实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产业准入管控措施,引导试点区域内不符合主体功能区定位的产业项目向重点开发区和产业园转移。全面落实禁牧和草畜平衡制度,强化国家公园范围内草原监管工作。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甘肃省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和《甘肃省草原条例》等法律法规要求,科学划定禁牧和草原平衡范围。坚持群众自愿的原则,做好牲畜退出的补偿和安置工作。(市林草局、市委编办、市水务局、市生态环境局、市自然资源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六)积极推进河西五市区区域协同联动发展。按照全省统一部署,积极推进河西五市区域协同联动发展,建立五市市长参与的联席会议制度,及时研究解决枢纽经济发展中的利益关系协调。同时要制定河西五市统一,具有综合性、系统性和完整性的枢纽经济发展规划。建立强有力的工作机制,统筹协调、协调推进五市经济、社会、民生等工作,结合实际适时优化调整行政区划。加强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产业,提升风光等清洁能源发展水平,大力发展丝路寒旱现代农业,将河西绿洲打造成“一带一路”的绿色明珠。(市直有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八、保障措施

(一)强化政策保障。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优化支出结构,优先保障“三保”“三大攻坚战”等重点支出,集中财力投向“五个制高点”、十大生态产业等重点项目。鼓励内外资企业依法依规在主板、中小企业版、创业板上市,在新三板和甘肃股权交易中心挂牌,落实奖励政策。落实对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企业和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技术转移中心、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创新平台的奖补扶持政策,着力提升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能力。按照增存挂钩机制,推进存量用地内涵挖潜,闲置用地回收化解,增减挂钩用地显化收益,全力做好用地指标调节管控,对符合产业政策的项目用地优先支持、全面保障,服务民生设施建设、促进产业创新发展。清理废除妨碍产业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价格市场秩序。加强市场监督管理,规范市场准入制度。严格监管执法,强化执法责任,加强和规范收费管理,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切实减轻企业负担,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市财政局、市科技局、市自然资源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市场监管局、市政府金融办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健全实施机制。根据本实施方案的总体部署,市文体广电旅游局、市商务局、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生态环境局抓好文化、枢纽、技术、信息、生态五个领域实施方案的制定和落实工作,形成“一带一路”打造“五个制高点”定位清晰、功能互补、统一衔接的规划落实体系。各县区政府、各市直单位要按照本实施方案,将确定的相关任务纳入本县区、本单位年度计划,明确责任和进度要求,特别要加强约束性指标的衔接,在总体要求、空间配置、时序安排等方面协调一致,确保规划的整体性和协调性。(市发展改革委、市文体广电旅游局、市商务局、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生态环境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完善投融资保障。积极争取中央、省级对我市均衡性、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和重大项目建设支持力度,争取国家、省上财力投入和重大项目布局上向武威倾斜。探索建立多元化、可持续的投融资机制,引导确立企业投资主体地位,充分激发社会投资动力和活力。引导金融资金和社会资本投向“五大制高点”的绿色产业,高技术企业、产业转型升级、生态环保治理、新业态培育、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领域。加大金融对“五大制高点”重点项目的融资支持,促进各产业和金融深度融合。(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政府金融办、人行武威市中心支行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加强组织保障。市发展改革委牵头负责打造“一带一路”打造“五个制高点”重大政策研究,及时协调解决有关重大问题。市文体广电旅游局、市商务局、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生态环境局依据职责分工牵头负责打造文化、枢纽、技术、信息、生态制高点相关工作。各县区各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建立健全目标责任制,加强绩效考核,保障规划目标和任务顺利完成。(市发展改革委、市文体广电旅游局、市商务局、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生态环境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营造良好氛围。各县区、各市直单位要突出宣传新时代我市打造“一带一路”“五个制高点”重要意义和重大举措,准确解读规划和相关配套政策,及时公布打造“一带一路”“五个制高点”建设情况,畅通公众意见反馈渠道,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和主动参与打造“一带一路”“五个制高点”的良好氛围。(市发展改革委、市文体广电旅游局、市商务局、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生态环境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附件:武威市贯彻落实《新时代甘肃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打造“五个制高点”规划》实施方案项目清单

 

武威市贯彻落实《新时代甘肃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打造“五个制高点”规划》实施方案项目清单.doc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