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专题专栏>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产业扶贫结硕果 蹚出致富新路子
——访市脱贫攻坚领导小组产业扶贫专责工作组组长、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杨青山
产业扶贫结硕果 蹚出致富新路子
信息来源: 武威日报 作者:甘曜毓 高德强 发布日期: 2020-12-17 08:24 浏览次数:

沟壑丛生,山峁纵横。曾经的武威市南部高深山区群众,受地理因素制约,靠天吃饭,生产生活方式落后,久困于穷。

搬出大山谋发展。“十二五”以来,我市将17.02万南部高深山区群众搬迁到了发展要素相对优越的平川地区进行安置。

搬得下,稳得住,怎么稳,产业助。

从撒一把种子听天由命,种“懒汉田”过穷日子到现代农业设施鳞次栉比,产出高效益农产品过富日子,武威是怎样培育发展产业,开对致富“良方”的。记者就这个问题,采访了市脱贫攻坚领导小组产业扶贫专责工作组组长、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杨青山。

“因势制宜,因地制宜,拉开架势培育群众家门口的产业。”杨青山告诉记者,近年来,我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提出因地制宜打造沿山沿川沿沙“三大特色产业带”,大力发展牛羊鸡菜果菌薯药“八大产业”的农业产业发展思路,着力构建产业政策、生产组织、投入保障、产销对接、带贫益贫、风险防范六大体系。

思路清晰,全市上下同频共振,产业发展硕果累累。

目前,全市特色作物种植面积达到231万亩,设施蔬菜面积23万亩,产量居全省第1位;食用菌产量6.7万吨,居全省第1位;藜麦种植面积11.6万亩,居全省第1位……

“我市已成为全省乃至西北重要的优质瓜菜、肉类、食用菌生产基地。”杨青山说。

搭建起产业发展的“四梁八柱”,让群众稳定增收致富,我市还打出一套延链条、提质量、扩平台的“组合拳”。

坚持“外引”和“自建”相结合,实现每项产业有龙头企业和重大项目作支撑,也有合作社和群众深度参与。

“伊利、海升、牧原、嘉禾佳、天美、浪美、臣祥、华中农业等一批大项目、好项目扎根落地,引领产业发展不断向纵深推进,推动产业提档升级、提质增效。”杨青山说,像凉州区伊利绿色生产及智能制造示范应用项目,建成后可日产液奶产品1888吨,可提供1200个就业岗位,带动发展饲草种植60万亩、奶牛养殖14万头。

“带出来”“产出来”更要“管出来”。针对农产品标准化,我市深入实施农业品牌提升行动,全力打造优质品牌。

“民勤腾盛蔬菜基地和古浪县六道沟蔬菜基地先后入选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这是对我市农产品的肯定,也给广大农民接续发展产业带来了信心。”杨青山介绍,我市已累计认证“三品一标”企业94家、产品348个,凉州区、民勤县创建为国家级、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

“凉州农鲜”“民清源”“原味古浪”“天祝原生”等区域公共品牌走向大江南北。天祝白牦牛、藜麦,民勤蜜瓜、肉羊等产品入选“甘味”知名农产品区域品牌、12个产品入选“甘味”商标品牌,成为甘肃农产品名片之一。

有了产品,有了品牌,如何拓宽销路,让群众尝到产业发展的甜头?

“线上线下齐头并进,实现‘弯道超车’。”杨青山说,近年来,我市大力扩宽市场空间,建成各类农产品市场127个,发展冷链物流企业113家,冷链仓储能力达到61.76万吨,农产品错峰上市销售。充分应用“互联网+”,大力推进电商扶贫,实现了4个县级电商服务中心全覆盖。今年,我市农产品实现网上销售7.8亿元。

数据显示,我市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3年底的6963元增加到2019年底的12566元,年均增长10.3%,彻底摆脱了“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困境,实现了挪穷窝、拔穷根、改穷业。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