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专题专栏>网络三农节
戈壁变沃土 ——古浪县发展戈壁农业综述
戈壁变沃土 ——古浪县发展戈壁农业综述
信息来源: 武威日报 作者:甘曜毓 发布日期: 2020-05-02 16:30 浏览次数:

    清晨,戈壁滩刚泛起鱼肚白,一辆辆运输蔬菜的车队驶出黄花滩生态移民区六道沟蔬菜生产基地。这支车队将行驶两千多公里,一路南下,跨越黄土高原,最终抵达广东。
    来自戈壁滩的蔬菜,缘何能征服向来以挑剔食材闻名的粤港澳地区?
    “光照足,品质好。”六道沟蔬菜生产基地负责人杨万才道出了生产基地打通粤港澳市场的秘诀。日前,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建设工作专责小组办公室发布第四批生产基地认定名单,古浪县黄花滩10号移民点六道沟生产基地榜上有名。“基地生产的毛瓜从2月7日开始向粤港澳发货累计80吨,市场反馈评价很高。”
    去年年底,六道沟共修建日光温室1130座,年棚均收入2万元以上,此外,黄花滩移民区五、六道沟日光温室产业基地还与北京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香港丰泰农产品公司等高端蔬菜销售平台对接销售渠道,沙窝窝里的农产品正走向五湖四海。现在,以日光温室为主的戈壁农业已成为黄花滩生态移民区群众致富奔小康的希望。



    20年前,戈壁滩黄沙茫茫。20年后,戈壁滩沙里生金。
    过去,古浪南部山区群众,十年九旱、靠天吃饭,致富无门路,发展无优势。没出路怎么办?搬出穷窝找出路。截至目前,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已有6.94万人搬迁至黄花滩生态移民区。
    如何让移民群众“搬得下、稳得住、能致富”?
    “因地制宜、因户施策,下功夫培育到户产业,将戈壁农业作为脱贫攻坚的主导产业之一。”古浪县给出的答案铿锵有力。走进黄花滩生态移民区,成片的蔬菜大棚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养殖暖棚鳞次栉比,牛羊在戈壁撒欢奔跑。
    朱海峰曾经住在干城乡金鱼村,一家人指着30多亩旱地过日子,常年收获只够温饱。2014年,朱海峰一家搬迁至黄花滩生态移民区阳光新村。比起过上好日子,他更想不到的是在戈壁石头滩上种蔬菜。
    “不敢想、不敢想,石头上真的能种菜。”举家搬迁黄花滩,眼望着遍布平川的日光温室,朱海峰致富心思活络起来,他随即承包了一座日光温室。如今,朱海峰又在六道沟打起了工,月工资2700元。“亲眼见到沙窝里长出绿油油的瓜果蔬菜,心里就高兴,那都是摆脱穷日子的宝贝。”
    如今的黄花滩生态移民区,处处是产业,处处有希望。日光温室累计达到6808座,养殖暖棚累计达到1079万平方米,万只种羊繁育基地累计产羔5.2万只,已向当地贫困户投放种羊2.5万只……
    去年,富民新村村民李应川栽种的日光温室辣椒,赚了七八千元。不久前,他承包的养殖暖棚刚“上路”,棚里的羊挂满了春膘。“移民区产业发展越来越好,移民群众才能更快富起来。”养殖暖棚里,李应川一遍又一遍检查饲草,“种植养殖两手抓,钱袋子鼓起来。”
    从望山兴叹的无奈到致富奔小康的信心,除了产业兴旺,还缘于扶贫政策的“真金白银”。2018-2019年,古浪县累计落实产业发展补贴资金6.23亿元,其中用于贫困户自主发展产业3.94亿元,带动除兜底保障外、具备发展条件的所有贫困户实现户均2种以上产业全覆盖,对新建日光温室和养殖暖棚进行补助。



    “就像练功夫。”古浪县扶贫办工作人员胡雪琴这样和记者解释移民区的产业发展。内练一口气:加大富民政策施行,调动移民致富积极性。外练筋骨皮:建设脱贫产业项目,提升移民区“造血”能力。
    富民新村村民何振田今年58岁了,精气神十足。“从穷山沟搬到了这里,过上了好日子,心情自然好。”何振田说,过去他们一家7口人住在干城乡大鱼村,那里山大沟深,土地瘠薄。“山里生活,一年到头挣上仨瓜俩枣,只能糊弄着吃饱肚子。”
    去年,何振田投资2万元,政府补贴4万多元,承包了一座日光温室。“建日光温室起码需要6万元。果蔬好吃苗难栽,幸福生活等不来,我得好好干,才对得起党的好政策。”今年,何振田的两座温棚种植了西瓜,都是订单农业,只要按照公司要求管理,收益将达8万元。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让农产品拓宽销路,走出戈壁,移民区打出两套组合拳:打破行政区划界限,用工业化理念谋划现代农业发展,对日光温室基地统一育苗、统一种植、统一管理、统一销售、统一品牌,抱团发展,提高经营收益,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做大做强。坚持自建和外引相结合,加快龙头企业引进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育,陕西海升果业、德青源金鸡、顶乐牧业……一个个响当当的知名龙头企业和项目落户古浪,致富的新鲜血液不断涌入移民区。



    4月22日,在古浪县兴盛种羊基地,村民陈延海领到了10只种羊。“听说了这个消息,早就摩拳擦掌了,今后要养好羊、多赚钱,努力奔小康。”
    但在几个月前,陈延海对致富奔小康心里还没底。原来,2018年,陈延海从古丰镇柳条河村搬迁至绿洲小城镇,外出打工成了家里的主要收入来源。“刚搬下来,手里没有增收产业,务工又不长久。”
    没有产业“造血”,贫困户脱贫致富后劲就不足,还存在一定的返贫风险。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最近,陈延海向古浪县兴盛种羊公司交付5000元押金,“贷母还羔”,借到9只母羊、1只公羊。三年后,只要向公司返还10只羊羔,就能退回押金。“保守计算,10只羊在三年后能够繁育50只羊羔,这些羊还购买了保险。我就只管好好养,努力奔小康。”抱着羊羔,陈延海致富信心满满。
    “‘一借一还’不仅让有养殖意向的农户实现了产业发展,更向老百姓传递出一个信息,小康路上我们坚决不落一户、不落一人。”古浪县兴盛种羊公司负责人胡丛斌语气坚定地说:“今年,我们还计划通过良种调引、种畜纯繁、杂交改良等方式,培育推广‘古浪羊’,并新建15个万只种羊扩繁基地、能繁母牛生产基地和移民区种羔羊市场,不断扩大移民区产业覆盖,巩固脱贫成果。”
    搬出大山,来到平川,移民群众钱包鼓了,致富底气足了。贫困群众彻底告别了靠天吃饭的历史,实现了由传统农民向现代农民的转变,由粗放的传统农业向精细的现代农业转变。走出穷困,奔向小康,移民群众的观念从“要我脱贫”向“我要脱贫”转变。家家想致富、个个谋发展,移民区到处充满了争先恐后的精气神,戈壁农业让古浪县南部山区的移民群众摆脱了“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困境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