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专题专栏>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为了心中的绿色梦 ——记全国劳动模范王银吉
为了心中的绿色梦 ——记全国劳动模范王银吉
信息来源: 武威日报 作者:甘曜毓 王华贤 发布日期: 2020-06-04 09:12 浏览次数:

  王银吉昨晚又梦见小儿子了。第二天清早,他牵着骆驼,缓缓向沙漠深处走去,一步一步,费力地拔出陷在沙窝里的脚。驼铃叮当响,不到1公里的路,王银吉走了1个小时。指着一处沙坡,他说:到家了。不远处是曾经的家,一间半埋于地下的“地窝铺”。
  拴好骆驼,在沙坡上坐下,王银吉唱起了父亲王天昌创作的治沙歌。“我是农家娃,从小种庄稼,种好庄稼一场风沙年年没收成……”
  “过去,压沙压乏了,我们一家人就躺在沙丘上,唱治沙歌,提劲鼓气。”这首歌王家人唱了21年,歌声飘荡在沙窝窝,王银吉身后,是21年来治理的8000亩沙漠。
  大风一起不见天,沙骑墙头驴上房,一茬庄稼种三遍,大风绝收小风欠。王银吉居住的凉州区长城镇红河村地处腾格里沙漠边缘,每当大风天气,红水河村就被风沙笼罩,尤其是当地紧挨的“庙儿墩”沙窝,庄稼地年年都被沙埋,流动沙丘离村子越来越近。
  三十而立。30岁那年,王银吉选择了压沙种树。“只有把沙治住,我们和子孙后代才有饭吃。”1999年春节过后,当王银吉提出治沙的想法时,饱受风沙之苦的父亲王天昌给予了坚决支持。这一对性格倔强的父子铁了心要干,两个人在治沙这件事上,从来没想过回头。
  “沙窝窝里种树比养娃娃难。”前一天刚种好的树,晚上一场风,第二天不是树苗根部祼露,就是干脆被连根拔起;头一天挖好的树坑,一夜间就被风沙填满;刚成活的小树苗,遇上几天高温天气就会渴死;不管是寒冷的三九天,还是火热的三伏天,树倒了再栽,苗枯了再补。
  刚开始几年,乡亲们都劝说王银吉“不要劳命伤财了,人是不能和老天爷斗的”“祖辈们多少代人都没把沙治理住,你一家人能行吗”……但王银吉决然地在沙漠安了家,吃住在沙漠里。他们居住的“地窝铺”,只有一个简单的木门和一块布门帘挡住沙漠的大风和狂沙,里面的土炕上铺的是草垫,日常生活烧的是柴草,点的是油灯。
  那时候,每逢压沙植树,王天昌牵着骆驼驮水,王银吉背树苗栽树,两个儿子跟在后面埋树坑。挖坑栽树,栽树挖坑,一家人的手满是老茧。
  2005年春天,王银吉的小儿子罹患脑瘤。治沙十多年,他从来不求人,遇上多大的困难都是“打碎了牙往肚里吞”。儿子得病了,王银吉第一次向社会求助,“这沙不治了,也要把我的娃救回来。”
  就在这年端午节来临之际,王银吉可爱的儿子永远地离开了“王家沙窝”。弥留之际,儿子嘱咐爸爸一定要将自己葬在治沙点上,他要陪着爸爸把这片沙漠植成绿洲。
  “他天生就是为了治沙而生。”王天昌老人谈起孙子时,满脸的惋惜:“多好的一个娃呀,从小就跟着我栽树,一说种树,就有使不完的劲。”
  王银吉把小儿子葬在了“王家沙窝”附近,在墓前栽了一颗云杉,“树活着,他就活着。”
  为了心中那个绿色的信念,为了自己已经离世的小儿子,王银吉在心里暗暗发誓:要在沙地种出更多的绿,给儿子一个交代。

  去年,父亲得了一场大病,王银吉生怕悲剧再次发生,立即带着父亲前往兰州治病。治疗间隙,王银吉陪父亲去看了黄河。“多好的母亲河啊。”站在中山桥上,王天昌语重心长地说:“病不治了,留着钱治沙吧,我走了你就在孙娃儿的坟前种颗白杨树,我陪着他。”
  记者见到王天昌老人时,他已经做完手术痊愈,身体还算硬朗,只是王银吉不让他再进沙漠。
  “儿子不让进,我就偷偷进。”王天昌戴着的一顶帽子上绣着“不忘初心”四个字,他抖了抖上面的沙子说:“治了一辈子沙,哪能闲得住?”
  近年来,在王银吉的影响带动下,身边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到了治沙种树中。如今,站在“王家沙窝”13米高的瞭望塔远望,方圆数千亩的绿洲尽收眼底。
  “多治些沙,多栽些树,就多一份希望。”看着一家人21年来精心种植的8000多亩沙漠林地,王银吉还嫌不够,望着远方的沙漠,他的绿色梦也在向沙漠深处不断延伸。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