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专题专栏>基层行
高站位的谋划布局 脱贫攻坚的根本之策 ——我市打造“三大特色产业带”发展“八大产业”推动脱贫致富述评(上)
高站位的谋划布局 脱贫攻坚的根本之策 ——我市打造“三大特色产业带”发展“八大产业”推动脱贫致富述评(上)
信息来源: 武威日报 作者:胡全基 发布日期: 2020-07-09 09:20 浏览次数:

  “乡亲们在家门口就业,虽然收入不比进城务工高,但省去了住宿、伙食、交通等费用,还能照顾家庭,一举多得。”习近平总书记为我们发展产业提供了重要遵循。
  如何把家门口的产业培育起来,让群众就近就地实现就业和增收致富?考验着决策者的智慧。
  武威地质地貌特色鲜明,山、川、沙共存,寒与旱共存,农业产业的健康发展是群众稳定增收、脱贫攻坚的根本之策。基于对市情的精准把脉,对发展阶段性特征的科学研判,市委、市政府提出打造“三大特色产业带”发展“八大产业”的基本思路,出台了《加快建设沿山沿川沿沙“三大特色产业带”大力发展“八大产业”的指导意见》。
  高站位的谋划布局,既要做显功,也要做潜功,为后人作铺垫、打基础、利长远。这完全符合新发展理念,符合省委、省政府发展十大生态产业的要求,符合武威现阶段农业发展的特征和实际,契合广大人民群众增收致富的新期盼,凝聚了加快发展的合力。
  “功成不必在我”,但“功成必定有我”。全市各级各部门立足山、川、沙不同区域的立地条件和资源禀赋,打破行政区划,聚集资源要素,沿山区充分发挥气候冷凉的独特优势,形成了以高原夏菜、藜麦等为主的特色产业带;沿川区充分发挥地势平坦、土质肥沃、灌溉条件良好等优势,形成了以设施牛羊养殖、日光温室蔬菜种植、农产品精深加工等为主的特色产业带;沿沙区充分发挥光热充足、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等优势,形成了以戈壁农业、特色蔬菜、经济林果和沙生药材等为主的特色产业带。
  75万亩蔬菜种植面积、22.36万亩经济林果、6.5万吨以上的食用菌产量、17万亩马铃薯、25万亩中药材、11.6万亩藜麦……全市特色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沿山沿川沿沙“三大特色产业带”形成,把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能人大户和农民群众、投资者、科技人员等各方面要素都聚集到了产业链上,初步形成了从种植养殖到精深加工的系列产业链条,做活了农产品精深加工这篇大文章。去年引进的伊利绿色生产及智能制造示范应用项目,围绕相关配套产业,引进包装厂、牧场、饲草种植及饲料加工厂、兽药厂、物流园等项目,形成“1+6”产业集群,总投资可达85亿元,全部建成投运后,可形成年产值约160亿元,带动饲草种植60万亩、奶牛养殖14万头。
  “因地制宜”打造“三大特色产业带”,发展牛羊鸡菜果菌薯药为主的“八大产业”,避免产业一哄而上、同质竞争,形成了古浪县兴盛种羊场贷母还羔的“羊银行”模式,民勤县纯种湖羊种羊场几何倍增的“五个一”模式,凉州区海升水果胡萝卜、众兴菌业等劳动密集型企业“工厂化生产带动就业”模式,天祝县中药材产业园等“能人带动”模式;创建了凉州牧原、民勤蜜瓜、古浪德清源、天祝白牦牛等一批名优品牌。目前全市“三品一标”认证企业累计达到94家、产品337个,特色农产品知名度和竞争力显著提升,让群众切实感受到了产业发展带来的“红利”。“我家共有8亩耕地,以前种植小麦、土豆,一年收入不到9000元。自从种植红笋、荷兰豆等高原夏菜后,年收入达到4万多元。”说起发展特色产业增收,天祝县打柴沟镇安家河村村民王学培掩饰不住内心的兴奋。
  贫有百样、困有千种。找准了产业发展模式,激发群众内生动力,主动发展,就能摆脱贫困。如今,“八大产业”产值占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70%,带动全市农业增加值从2016年的98.8亿元增加到2019年的146.7亿元,增长48.48%。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