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其他法定信息>农业面源污染防治
武威市农业农村局关于印发《武威市实施农业投入结构调整控制农业面源污染行动方案》的通知
信息来源: 市政府办 发布日期: 2020-09-30 16:25 浏览次数:

各县区农业农村局,局属相关单位,局机关有关科室:

根据《甘肃省实施农业投入结构调整控制农业面源污染行动方案》的要求,制定了《武威市实施农业投入结构调整控制农业面源污染行动方案》,现印发你们。请结合各地、本科室(单位)实际,细化实施方案,抓好工作落实,扎实有效推进,确保取得实效。


武威市农业农村局

2020年5月9日


武威市实施农业投入结构调整控制农业面源污染行动方案


为贯彻落实《甘肃省实施农业投入结构调整控制农业面源污染行动方案》精神,调整农业投入结构,控制农业面源污染,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中央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重大决策部署,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优化农业投入结构为核心,以科学合理规范使用化肥、农药、地膜等农业投入品为抓手,持续推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全力构建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与生产生活生态相协调的农业发展格局。

二、发展目标

2020年底,初步建立科学施肥管理和技术体系,科学施肥水平明显提升,氮、磷、钾和中微量元素等养分结构趋于合理,有机肥资源得到合理利用,盲目施肥和过量施肥现象基本得到遏制,传统施肥方式得到改变,力争主要农作物化肥使用量实现零增长。全市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面积达400万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到户率达到95%,化肥利用率达到40%。

2020年底,初步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病虫害可持续治理技术体系,科学用药水平明显提升,力争实现农药使用量零增长。主要农作物绿色防控覆盖率达到30%以上,主要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覆盖率达到40%以上,农药利用率达到40%以上。

2020年底,持续抓好4个省级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示范县建设,全市回收加工体系和技术模式得到完善,农膜资源化利用水平不断提升,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率达到80%以上,“白色污染”得到有效防控。

2020年底,饲料产品中铜、锌等矿物质超量添加现象明显减少,饲料药物添加剂使用逐步退出。严格落实科学合理用药措施,杜绝盲目使用兽用抗菌药物。

三、重点任务

(一)实施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推进化肥减量增效

1.实施测土配方施肥行动,提高肥料利用率。实施测土配方施肥,鼓励农民增施有机肥,扩大在设施农业及蔬菜等经济园艺作物上的应用,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全覆盖。充分调动肥料企业、配方肥定点生产企业、智能化配肥站参与测土配方施肥项目的积极性,利用多种模式推进配方肥进村入户到田。支持专业化、社会化服务组织向农民提供统测、统配、统供、统施“四统一”服务。创新肥料配方制定发布机制,完善测土配方施肥专家咨询系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助力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

2.推进施肥方式转变,减少养分流失。结合高效节水灌溉,示范推广滴灌施肥、微喷灌施肥等技术,促进水肥一体化技术推广,提高肥料和水资源利用效率。加快施肥机械研发,因地制宜推进化肥机械深施、机械追肥、种肥同播等技术,减少养分挥发和流失。强化技术培训和指导服务,充分发挥种粮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示范带动作用,推广先进适用施肥技术,加快转变施肥方式。

3.推进新肥料新技术应用,集成高效施肥技术。紧盯国际前沿技术,立足农业生产实际,加大投入力度,结合高产创建和绿色增产模式攻关,按照土壤养分状况和作物需肥规律,分区域、分作物制定科学施肥技术标准,集成推广一批高产、高效、生态施肥技术模式。示范推广使用缓释肥料、水溶性肥料、液体肥料、叶面肥、生物肥料、土壤调理剂等高效新型肥料,推动肥料产业转型升级。搭建一批产学研推相结合的研发平台,重点开展农作物高产高效施肥技术研究,速效与缓效、大量与中微量元素、有机与无机、养分形态与功能融合的新产品及装备研发。

4.充分利用有机肥资源,增施有机肥。支持规模化养殖企业利用畜禽粪便生产有机肥,推广规模化养殖+沼气+社会化出渣运肥模式,支持农民积造农家肥,施用商品有机肥。推广秸秆粉碎还田、快速腐熟还田、过腹还田等技术,使秸秆取之于田、用之于田。因地制宜推广种植绿肥,在有条件的地区,引导农民施用根瘤菌剂,促进大豆和苜蓿等豆科作物固氮肥田。

5.有效提高耕地质量水平,提升耕地综合生产能力。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完善水利配套设施,改善耕地基础条件。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改良土壤、培肥地力、控污修复、治理盐碱、改造中低产田,普遍提高耕地地力等级。2020年底,力争耕地基础地力提高0.1个等级以上,土壤有机质含量有所提高,耕地盐渍化、污染等问题得到有效控制。通过加强耕地质量建设,提高耕地基础生产能力,确保在减少化肥投入的同时,保持粮食和农业生产稳定发展。

(二)实施农药零增长行动,推进农药减量控害

1.做好病虫害监测预警,掌握最佳防治时期。以小麦条锈病、玉米粘虫、马铃薯晚疫病为监测重点,建设一批自动化、智能化示范区间监测网点,配备自动虫情测报灯、自动计数性诱捕器、病害智能监测仪等现代监测工具,实现数字化监测、网络化传输、可视化预报,提高监测预警的时效性和准确性。充分利用“广播一电视一网络一手机”四位一体的现代病虫预报发布方式及时发布病虫信息,准确掌握病虫害发生规律及最佳防治时期,指导广大农民科学防治。

2.推广农药高效施用技术,实现科学安全用药。详细了解全市农药使用情况,加快推广生物农药、低毒低残留农药。根据作物种类开展新型植保机械试验示范,筛选适用性强的高效植保机械和配套施药技术。采用精准施药技术,防止跑冒滴漏、降低漂移损失,提高农药利用率。培训种植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组织的经营者和专业化统防统治组织中的技术人员,强化各类农药零售门市销售人员的培训指导,培养一批科学用药技术骨干,指导农民正确选购、科学使用。

3.推广绿色防控技术,降低化学农药用量。重点以小麦、玉米、马铃薯、蔬菜、中药材等作物为主,建立集成推广适合不同作物的病虫绿色防控技术示范区。小麦示范区重点推广高效低毒包衣剂防治地下害虫、蚜虫和散黑穗病,轮作倒茬防治小麦吸浆虫;玉米示范区推行抗病虫品种、种子包衣、清除示范区边杂草、喷施生物农药等措施,采用生物农药和大型高效施药机械开展专业化统防统治;马铃薯示范区推行抗病品种防治马铃薯晚疫病,脱毒原种或一级种薯防治病毒病,薯块消毒杀灭病菌等措施;设施蔬菜重点推广抗病品种防治黄化曲叶病毒病和根结线虫病,健身栽培提高作物抗逆性,滴灌控湿、全膜覆盖、小水勤浇、通风换气降低田间湿度,高温闷杀防治根结线虫等病虫,黄兰板诱虫、防虫网阻虫、生物农药杀虫,采用弥雾机开展专业化统防统治提高农药利用率。此外,要大力推进清洁化生产,有条件的县区要推行农药包装废弃物统一回收、集中无害化处理,减轻农药面源污染、净化乡村环境。

4.全面推进统防统治,提升病虫害防治水平。发挥农作物重大病虫统防统治补助、农机购置补贴及植保工程建设投资的引导作用,装备现代植保机械,扶持发展一批快速高效的病虫害专业化防治服务组织。推进专业化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大面积示范推广融合集成综合配套的技术服务模式,有效提升病虫害防治组织化程度和科学化水平。组织各级植保机构开展技术和管理培训,大力推广应用生物农药、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替代高毒高残留农药。开发应用现代植保机械,替代跑冒滴漏落后机械,减少农药流失和浪费。

(三)实施农膜回收行动,提高废旧农膜资源化利用

1.多措并举,因地制宜推进地膜使用。加快地膜覆盖技术适宜性评估,推进地膜覆盖技术合理应用,降低地膜覆盖依赖度。推广使用厚度0.01mm以上的高标准地膜,协调当地市场监管部门形成联合执法检查机制,加强监管,严格执行地膜标准,严禁生产和使用不合格地膜产品,从源头保障地膜的可回收性。在适宜地区和作物上,积极示范推广一膜多年用技术,高效利用高标准农膜。同时,在设施农业、高附加值经济作物上或覆盖时间短的作物上,开展可降解农膜试验研究,积极探索降解农膜的应用,建立健全可降解农膜评估评价体系。

2.强化示范带动,推进废旧地膜回收利用。切实抓好省级农膜回收利用示范区建设,充分发挥项目示范带动作用,推进废旧农膜资源化利用。探索建立可操作、可持续、可推广的“以旧换新”、“交旧领新”机制,充分发挥乡镇、回收网点及企业的作用,切实调动农民回收积极性。积极培育生产、回收、加工利用一体化的农膜生产企业,以流转大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为试点,探索建立“谁使用、谁治理、谁生产、谁回收”制度。扶持从事地膜回收加工的社会化服务组织和企业,加大地膜回收加工的税收、用电等政策支持,推动形成回收加工体系。开展高效机械回收应用示范,逐步筛选出1-2种类型适合当地地形特点及种植制度的回收机械进行示范推广。同时,争取加大废旧农膜捡拾机补贴政策的落实力度。

3.加强宣传培训,引导社会力量参与。适时举办观摩培训,加强基层农业环保人员业务知识培训,提供交流学习平台,提高业务能力和水平。各地要充分利用有利时机,加大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的宣传力度,采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相结合、固定宣传和流动宣传互补充的方式,广泛开展宣传培训,充分激发调动农民群众和企业参与的积极性。

(四)实施兽药减量化行动,规范兽用抗菌剂使用

1.建立完善兽药使用制度,规范合理使用兽药。开展兽用抗菌药减量化试点示范,建立健全养殖场兽药采购、出入库、使用等管理制度,规范养殖用药档案记录管理,树立科学审慎使用兽用抗菌药理念,严格执行兽用处方药制度和休药期制度,落实科学合理用药措施,杜绝盲目使用抗菌药。

2.禁止使用药物添加剂,推广绿色安全中兽药。积极探索使用兽用抗菌药替代品,推广使用安全、高效、低残留的中兽药等兽用抗菌药替代产品,禁止使用药物添加剂,不断提升动物疫病的防控能力。

3.深入实施《饲料质量安全管理规范》,不断提高企业质量管理水平。以落实企业质量安全主体责任和监管部门监督责任为主线,充分发挥企业实施主体作用,加快推进饲料企业质量安全管理制度化、标准化、规范化,实现从原料入厂到成品出厂的全程质量安全控制,全面提升饲料质量安全保障能力和管理水平。严格执行《饲料药物添加剂使用规范》,大力开展饲料生产、使用环节饲料添加剂和饲料药物添加剂监督检查工作,不断提高企业质量管理水平。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县区农业农村部门要切实增强对农业投入结构调整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工作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强化组织领导,推动工作落实,积极争取当地党委政府的支持,及时加强与有关部门的沟通衔接,形成组织有力、协调顺畅、联动高效的工作机制。

(二)强化工作落实。各县区农业农村部门要强化责任意识和主体意识,建立完善分工明确、责任到人的工作机制,科学制定工作方案,进一步完善节肥、节药等农业生产技术及废旧农膜残留监测、回收利用等标准和技术规范体系,加强监管与综合执法,确保实施农业投入结构调整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工作取得实效。

(三)完善扶持政策。不断拓宽经费渠道,加大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统防统治补助、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农业清洁生产示范、种养结合循环农业等项目资金的投入力度。鼓励引导农业经营主体、社会化服务组织和企业等积极参与农业投入结构调整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工作。

(四)加大监管力度。落实好《甘肃省肥料管理办法》《甘肃省农药管理条例》《甘肃省废旧农膜回收利用条例》,强化农业投入品使用管理,规范农业生产过程,加强农资市场监管,打击销售假冒伪劣产品的行为,切实维护农民群众切身利益。

(五)强化宣传引导。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科学普及和舆论宣传,着力增强农民群众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为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行动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