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专题专栏>生态美·产业优·文化兴·百姓富
沃野蔬飘香
——我市蔬菜产业发展纪实
沃野蔬飘香
信息来源: 武威日报 作者:尚禾 戴声桥 发布日期: 2021-10-08 08:23 浏览次数:

金秋的颜色,除了金黄,还有绿和红。

丰收的季节,除了瓜果,还有菜和菌。

9月23日上午,在凉州区高坝镇蜻蜓村广场,武威市·凉州区第四届农民丰收节暨“中国食用菌之乡”授牌仪式拉开帷幕。现场,彩旗招展,果蔬飘香,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农民群众欢聚一堂,共庆丰收,共享喜悦;食用菌产业发展成就展上,各色菌类琳琅满目,展现着“中国食用菌之乡”的美誉。

这是我市蔬菜产业蓬勃发展的真实写照。

近年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抢抓省上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三年倍增行动政策机遇,立足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因地制宜打造沿山沿川沿沙“三大特色产业带”,大力发展“8+N”现代农业优势主导产业,加快建设全省乃至全国重要的蔬菜生产供应基地,蔬菜产业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

2020年,全市蔬菜种植面积达到63.29万亩、产量262.9万吨,全产业链价值74.2亿元。其中,设施蔬菜面积19.6万亩,产量达到100万吨以上,外销量达75%以上,生产规模位居全省第一位。今年,全市蔬菜种植面积达到64万亩、全年预计产量270万吨。

蔬菜,已是武威一张亮丽的“名片”。

仲夏六月,农事倍忙。天祝县打柴沟镇打柴沟村村民祁巨川正在自家种植的荚豆地里除草。提起高原夏菜种植,祁巨川自信满满:“这些年依靠种植高原夏菜,家里有了不错的收入,日子也越来越好了。来年还想着多种点。”

祁巨川说:“最近几年,我种着十几亩豆子,总体来说比较好,一亩地的收入三四千元,一年的收入有3万多元,我们确确实实感受到了种蔬菜的好处。”

气候冷凉、耕地肥沃、农作物病虫害发生轻微,是天祝县发展绿色有机高原夏菜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目前全县已种植高原绿色(有机)蔬菜11.24万亩。高原夏菜种植收入占到当地种植户人均可支配收入的60%以上。

近年来,我市突出区域资源优势和特色,坚持因地制宜,各走各的特色路,各打各的优势牌,加快推动蔬菜产业向优势产区集中。初步形成了凉州区高坝、发放、清水、清源、大柳、四坝、羊下坝、下双,民勤县苏武、三雷、大坝,古浪县永丰滩、土门、泗水等城郊、井灌区乡镇为主的精细蔬菜产业带;以古浪县黄花滩生态移民区、凉州区、民勤县沿沙乡镇为主的戈壁农业产业带;以天祝县南阳山片区、哈溪、西大滩、朵什,古浪县黄羊川、十八里堡等沿山冷凉区乡镇,以及武威众兴菌业金针菇、天祝天禾菌业海鲜菇工厂化生产企业为主的食用菌产业带;以天祝县金强川区、凉州区张义山区以及古浪县黄羊川、十八里堡等南部山区或二阴山区乡镇为主的高原有机外向型蔬菜产业带。

同时,我市充分利用武威土壤肥沃、光热资源充足、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等自然资源优势,通过政策扶持、宣传引导等多种方式,强化标准化种植基地建设,全力推进蔬菜规模化生产。蔬菜生产区域从城郊、平川井水灌区向河水灌区、山旱区扩展,形成快速发展态势。

目前,全市发展蔬菜的乡镇达到83个,占乡镇总数的90%以上,常年生产茄果类、叶菜类等9大类蔬菜、300多个品种,形成了多样化种植结构,蔬菜生产实现了“四季有鲜、均衡上市、品种繁多、优质营养”的周年生产目标。

走进古浪县黄花滩生态移民区,一座座大棚排列整齐,大棚内满目葱茏、生机勃勃,黄瓜、番茄、火龙果等瓜果长势喜人。

在这里,戈壁变成了沃土,来自江南水乡的瓜果蔬菜,因为科技的“牵线搭桥”,完美适配于飞沙走石之间,助力移民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在这里,培育引进的新品种,附加值大大提升,通过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销往五湖四海。

“我们不仅种出了火龙果,还有草莓、彩椒等高端果蔬。” 古浪县扶贫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说,全自动化的现代农业模式,让越来越多的新品种落户黄花滩。得益于戈壁滩独特的光热条件,新品种通过错峰销售,市场价格四季不打折。

栋栋大棚硕果累累,笑容洋溢在农民脸上……戈壁滩从未出现过的现代农业设施,为移民区带来了发展希望,也引领移民向现代农民转变。

近年来,我市始终把发展设施农业作为破解水资源短缺矛盾的重要举措,科学制定设施农业发展五年规划,依托黄花滩移民区万亩戈壁农业示范基地、天祝县南阳山5、7号移民点食用菌棚建设项目、民勤县苏武大景区沙漠戈壁农业示范园区等重点项目建设,集中连片、规模建设,全力打造设施农业特色优势集群,形成露地、拱棚、日光温室等栽培模式有机结合的蔬菜生产体系。至目前,全市设施蔬菜面积19.59万亩,年产量达到100万吨以上,位居全省第1位;发展千亩以上日光温室蔬菜的乡镇达到50个以上。

在不断推进蔬菜产业更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我市还充分发挥新型经营主体引领带动作用,先后引进培育海升水果胡萝卜、嘉禾佳酱菜等一批精深加工企业,不断延伸产业发展链条。全市培育市县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87家;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6684个,其中瓜菜类合作社1000多个。在戈壁农业重点生产区域,配套冷链物流建设,实现农产品错峰销售,全市果蔬保鲜库库容达69万吨。加快农业“走出去”,拓展优质蔬菜等武威特色优质农产品市场空间,制定颁布出口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50项,出口农产品备案基地面积达82.65万亩,武威蔬菜销往西安、北京、成都等城市,外销量达75%以上。

“不怕种不来,不愁没销路!”在民勤县蔡旗镇高庙村,只要说起种菜来,农户们各个底气足、信心足。

近年来,高庙村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推行大棚种植和露地种植相结合模式,有效延长蔬菜供应和销售时间,实现了蔬菜四季生产、全年供应的良好局面,让种植户四季有收入、月月有进款。

曹培萍原来是村上的建档立卡户,家中有两个孩子上大学,生活压力大。2012年通过搭建日光温室种植小乳瓜,获益两万元。2016年,她又搭建了一座日光温室。通过几年的努力,她不仅还清了贷款,还买了楼房,生活得到了很大改善。

“第一次接触温室种植,心里没底,后来经过技术员长期不断的精心指导,现在种植的蔬菜长势特别好。”曹培萍告诉记者,今年她种的两个棚,分别定植了辣椒和小乳瓜,按目前的市场价,两个棚的效益不会差的。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武威蔬菜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我市重点围绕蔬菜等“8+N”主导产业,深入开展农业技术巡回服务、市级戈壁农业专家团指导服务、农技人员包乡包村技术服务,加强对戈壁农业技术指导力度,全市每年培训技术人员310人(次)、种植农户8000多人(次)。全面推广集约化育苗技术,全市年育苗能力达500万株以上的企业有6家,日光温室优质种苗年生产供应能力达到1.6亿株,工厂化优质种苗生产供应能力居全省首位。持续加大新优品种引进试验和示范推广力度,每年引进示范新品种100个以上,戈壁农业优质种苗统供率达到100%。组织开展技术创新和联合攻关,市农技中心与新金城种业选育西瓜新品种获得2020年度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武威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以来,不断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力度,探索建立“农业科研项目+科研单位+企业+基地(农户)”的科研模式,引导科研推广单位在企业建立试验示范基地和创新平台,加大新品种、新技术、新设施引进试验示范,引领企业、农户参与科研成果转化推广,促进产学研推有机结合,有力的推动了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全市日光温室优质种苗年生产供应能力达到1.6亿株,工厂化优质种苗生产供应能力居全省首位。

我市全面推行优质瓜菜标准化生产技术,全市已颁布瓜菜类出口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28项,形成了覆盖主要蔬菜产品的地方标准化生产技术规范体系。目前,全市通过“三品一标”认证的蔬菜达到92个,蔬菜质量安全综合合格率保持在98%以上。凉州区为国家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绿色食品生产示范区;天祝县为省级高原夏菜绿色食品生产示范区;民勤县为甘肃省首批“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区”;古浪县为无公害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民勤腾盛公司供港澳蔬菜基地、民勤县珍宝蜜瓜基地、古浪县黄花滩六道沟蔬菜生产基地被认定为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