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政策>按公文文种分类>武政办发
索引号: 11622300013930944B/2021-05609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发布机构: 市政府办 组配分类: 武政办发
文件编号: 发文日期: 2021-11-22
成文日期: 2021-11-22 有效性:
武威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关于加强草原保护修复的实施方案》的通知
发布日期: 2021-11-26 10:19 浏览次数:

武政办发〔2021〕85号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中央、省属在武有关单位:

《关于加强草原保护修复的实施方案》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武威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1年11月22日



关于加强草原保护修复的实施方案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草原保护修复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21〕7号)和《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草原保护修复的实施意见》(甘政办发〔2021〕81号)精神,进一步加强草原保护修复,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及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理念,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系统治理,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按照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以完善草原保护修复制度、推进草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主线,大力弘扬新时代武威精神,加快草原生态修复,改善草原生态状况,促进草原合理利用,推动草原绿色发展,筑牢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

(二)工作原则

——坚持尊重自然,保护优先。遵循顺应生态系统演替规律和内在机理,促进草原休养生息,维护自然生态系统安全稳定。宜林则林、宜草则草,林草有机结合。把保护草原生态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全面维护和提升草原生态功能。

——坚持系统治理,分区施策。采取综合措施全面保护、系统修复草原生态系统,同时注重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增强草原保护修复的系统性、针对性、长效性。

——坚持科学利用,绿色发展。正确处理保护与利用的关系,在保护好草原生态的基础上,科学利用草原资源,促进草原地区绿色发展和农牧民增收。

——坚持政府主导,全民参与。明确各级人民政府保护修复草原的主导地位,落实林(草)长制,充分发挥农牧民的主体作用,积极引导全社会参与草原保护修复。

(三)主要目标

到2025年,草原生态保护修复制度体系基本建立,草畜矛盾明显缓解,草原质量稳步提升,草原综合植被盖度稳定在43%以上。到2035年,草原生态保护修复制度全面落实,草原生态明显好转,生物多样性显著增加,草原生态功能和生产能力显著提升,初步实现高质量发展,草原综合植被盖度稳定在45%以上。到本世纪中叶,退化草原得到全面治理和修复,草原生态系统实现良性循环,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格局。

二、工作任务

(一)开展草原资源调查。落实草原调查制度,加强草原调查队伍建设,按照草原调查技术标准体系,在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的基础上,认真开展草原资源专项调查,全面查清草原类型、权属、面积、分布、质量以及利用、保护等状况,形成草原资源“一张图”,建立草原管护基本档案和数据库,统一草原统计指标体系和方法,依法开展草原统计。(市自然资源局、市林草局、市统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各县区政府负责落实。以下工作任务均需各县区政府落实)

(二)认真做好草原监测评价。健全草原监测评价工作制度,充实草原监测评价队伍,严格按照草原监测评价技术和标准,充分利用遥感卫星数据等资源,构建空天地一体化草原监测网络。加强草原动态监测,有序开展草原资源基况调查监测、草原生态评价、年度草原动态监测、专项应急监测等工作。全面落实草原监测评价数据汇交、定期发布和信息共享机制,开展监测数据分析,编制监测报告,客观反映草原植被恢复情况,强化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考核评价。(市林草局、市自然资源局、市生态环境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科学编制草原保护修复利用规划。全面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推进草原修复治理,形成大保护、大治理的草原保护治理新格局。在系统总结草原保护修复利用实施成效和典型经验的基础上,以祁连山地区草原生态保护为重点,立足草原生态现状,科学编制草原保护修复利用规划。将全市草原保护恢复空间区划为南部山区和北部荒漠区,南部山区以修复草原生态系统为重点,保护生物多样性和上游水源涵养区生态环境;北部荒漠区以退化、沙化草原治理为重点,提高草原植被盖度,改善草原生态环境,保护北部生态安全。传统牧区要合理确定草原功能分区、阶段性保护目标和管理措施,科学规划牧民定居点,加大对牧民定居点周边草原保护力度,有效遏制草原退化问题。各县区政府依据上一级规划,编制本行政区域内草原保护修复利用规划并组织实施。(市林草局、市自然资源局、市农业农村局、市生态环境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着力加强草原资源保护。严格落实基本草原保护制度,依据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成果,科学合理划定基本草原范围,确保将维护西北生态安全、保障草原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所需最基本、最重要的草原划定为基本草原,并落实最严格的保护和管理措施,确保基本草原面积不减少、质量不下降、用途不改变。强化草原征占用管理,按照“先审后批、先批后建”程序,依法分级做好审核审批,强化事中事后监管,严禁擅自改变草原用途。坚决禁止乱采滥挖草原野生植物。加强对草原上经营性旅游活动管理,依法规范规模化养殖场、农牧民养殖棚圈等设施建设占用草原行为。建立健全草原执法责任追究制度,严格落实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生态保护红线制度和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制度,严禁在生态保护红线内的草原上从事不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各类开发活动。(市林草局、市自然资源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农业农村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严格落实禁牧和草畜平衡制度。依据草原生态现状,严格落实第三轮草原生态保护补奖政策,科学划定草原禁牧区和草畜平衡区,并实行动态管理,依法依规开展禁牧区优化调整,对已恢复草原植被的禁牧区,适时调整为草畜平衡区。依草原生产能力和承载力,科学核定草原理论载畜量,强化监督管理,加大查处力度,坚决杜绝超载过牧、违规放牧等行为。组织创建草畜平衡管理示范县建设,总结推广实现草畜平衡的有效管理经验和模式。按照深化乡镇和街道管理体制改革要求,赋予乡镇草原保护监管权限,严格落实林(草)长制,压实监管责任,加大草原禁牧和草畜平衡监管力度。完善村规民约和惩戒措施,鼓励农牧民开展自我监督、自我管理,促进草原资源合理利用。(市林草局、市自然资源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农业农村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六)逐步建立草原自然保护地体系。整合优化建立草原类型自然保护地,实行整体保护、差别化管理。开展草原保护地自然资源确权登记,妥善做好自然保护地范围内农牧民生产生活,在自然保护地核心保护区,原则上禁止人为活动;在自然保护地一般控制区,实行负面清单管理,在严格落实草畜平衡制度要求的前提下,允许适度放牧,进一步规范生产生活和旅游等活动,规范草原围栏建设,增强草原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连通性,为野生动植物生存繁衍留足空间,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市林草局、市自然资源局、市生态环境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七)加快推进草原生态修复。认真落实草原生态保护修复监管制度,科学谋划草原生态保护修复项目,积极申报储备入库项目,加大争取投资力度,大力实施草原生态保护修复治理工程,强化工程建后管护,确保工程质量,加大成熟治理模式推广应用,推进草原生态修复治理,加快退化草原植被和土壤恢复,提升草原生态功能和生产能力。在草原退化严重区域,采取禁牧封育、补播种草、松土施肥、鼠虫害防治、黑土滩治理、草场灌溉等措施,促进草原植被恢复。对已经开垦的草原,按照国家批准的范围和规模,有计划地实行退耕还草,增加国土绿量,恢复生态功能。在水热条件适宜地区,鼓励和支持人工草地、优质饲草基地建设,促进草原生态修复与草原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有机融合。(市林草局、市自然资源局、市农业农村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八)加强草原灾害监测预警。强化草原生物灾害监测预警,完善日常分类监测,做到“早动员、早部署、早防控”,扫除监测盲区,组织开展草原有害生物普查,加强草原有害生物及外来入侵物种防控,建立绿色防控示范区,不断提高绿色防治水平。完善草原火灾、虫灾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健全防控应急指挥机构,制定草原灭火、草原虫灾防治方案,开展草原防火巡护、火源管理、宣传培训、应急演练等,加强草原火情、虫害监测预警和火灾、虫灾防控。(市林草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应急管理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水务局、市财政局、市公安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卫生健康委、市市场监管局、市气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九)统筹推进林草生态治理。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沙冰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的要求和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乔则乔、宜绿则绿、宜荒则荒的原则,统筹推进森林、草原保护修复和荒漠化治理,科学开展国土绿化。加大退耕地和低产田人工种草。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坚持以水定绿、本土物种优先,采取以草灌为主、林草结合方式恢复植被。在林草交错地带,营造林草复合植被,避免过分强调集中连片和高密度造林。在宜林区,适当保留林间和林缘草地,积极开展林下种草,形成林地、草地镶嵌分布的复合生态系统。在草原区,对生态系统脆弱、生态区位重要的退化草原,加强生态修复和保护管理,巩固生态治理成果。开展生态建设成效考核评价工作。(市林草局、市自然资源局、市农业农村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大力发展优质草产业。建立健全草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体系,积极开展草种质资源普查,争取建立草种质资源库、资源圃及原生境保护为一体的保存体系,推进草种质资源收集保存、评价鉴定、创新利用和信息共享的技术体系和平台建设。开展草种资源引进、驯化选育、收集保存,加大优质草种特别是乡土草种、当家草种繁育,培育草种优势产区和龙头企业,扶持壮大草种产业。强化草品种区域试验,开展草种新品种引进示范推广,加强草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和质量监管,加大草种企业和市场日常监管力度。优化草产业发展布局,扩大苜蓿、燕麦等优质牧草种植规模,加大对草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的扶持培育,支持草产品生产加工储藏,推动标准化、商品化生产,扩大“陇草”知名度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经营效益。(市林草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市场监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一)科学合理利用草原资源。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的原则,科学合理利用草原资源。牧区要在实现草畜平衡的基础上,加大季节性休牧和划区轮牧,进一步优化畜群结构,加快牲畜出栏周转和舍饲圈养,严格控制草原放牧牲畜数量,提高科学饲养和放牧管理水平,减轻天然草原放牧压力。半农半牧区要因地制宜建设多年生人工草地,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农区要结合退耕还草、草田轮作等方式,大力发展人工草地,加大农作物秸秆资源利用,提高饲草供给能力,发展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加快转变传统草原畜牧业生产方式,优化牧区、半农半牧区和农区资源配置,推行“牧区繁育、农区育肥”等生产模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强化农牧民培训,提升科学保护、合理利用草原的能力水平。(市林草局、市农业农村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二)进一步完善草原承包经营制度。加快推进草原确权登记颁证,牧区半牧区要着重解决草原承包地块四至不清、证地不符、交叉重叠等问题。草原面积较小、零星分布的乡镇,因地制宜采取承包到户、联户经营等灵活多样的方式落实草原承包经营制度,并明确责任主体。加强草原承包经营管理,明确所有权、使用权,稳定承包权,放活经营权。强化草原使用权证、草原承包经营权证和草原承包经营合同签发管理,做到承包草原地块、面积、合同、证书“四到户”。规范草原经营权流转,引导鼓励农牧民按照放牧系统单元实行合作经营,提高草原合理经营利用水平。加强全民所有制单位、集体经济组织使用草原监管,明确权属和管理职责。在落实草原承包经营制度和规范经营权流转时,要充分考虑草原生态系统的完整性,防止草原碎片化。(市自然资源局、市林草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三)稳妥推进国有草原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改革。按照国家关于国有草原资源有偿使用制度要求,合理确定国有草原有偿使用范围。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实行家庭或者联户承包经营使用的国有草原,不纳入有偿使用范围,但需要明确使用者保护草原的义务,签订协议明确国有草原所有权代理行使主体和使用权人并落实双方权利义务。探索创新国有草原所有者权益的有效实现形式,国有草原所有权代理行使主体以租金、特许经营费、经营收益分红等方式收取有偿使用费,并建立收益分配机制。将有偿使用情况纳入年度国有资产报告。(市自然资源局、市林草局、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四)积极推动草原地区绿色发展。推进草原资源多功能利用,加快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努力拓宽农牧民增收渠道。挖掘草原生态景观资源、红色教育和文化功能,打造一批以草原风光为主的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和精品旅游线路,加快发展以草原文化、民族风情为特色的草原文旅产业和生态康养产业,推动草原旅游加快发展。充分发挥草原资源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鼓励支持草原区域低收入人口参与草原保护修复,带动更多农牧民增收致富。(市林草局、市文旅局、市乡村振兴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市政府对全市草原保护修复工作负总责。将草原保护修复工作纳入林(草)长制,按照分级负责原则,层层压实责任。县、区政府为落实草原保护修复工作的第一责任主体,要把草原承包经营、基本草原保护、草畜平衡、禁牧休牧、草原植被盖度等工作纳入年度目标考核,细化考核指标,实行目标责任制管理。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完善工作对接机制,切实加强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各县区林草部门要切实履行草原生态保护职能职责,加强草原保护修复的管理、服务和监督。(各有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落实)

(二)加大政策落实力度。各县区要加大政策落实力度,建立健全草原保护修复财政投入保障机制,积极争取中央财政加大对我市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资金投入力度,加强资金监管,提高使用效益。健全草原保护补偿机制,把草原保护修复及相关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基本建设规划,加大投入力度,完善补助政策。探索开展草原生态价值评估和资产核算。鼓励金融机构创设适合草原特点的金融产品,强化金融支持。鼓励各县区探索开展草原政策性保险试点。鼓励社会资本设立草原保护基金,参与草原保护修复。(市林草局、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自然资源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农业农村局、人行武威中心支行、武威银保监分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加强管理队伍建设。强化草原管理和服务力量,理顺草原管理服务职能,完善专业技术职称评审条件和晋升渠道,提升监督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各县区要明确草原监管执法职责部门,加强执法人员培训,提升执法监管能力。加强草原管护员队伍建设和管理,严格聘用程序,强化工作考核和监督管理,增加管护经费投入,不断提升履职尽责能力。支持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充分发挥草原专业学会、协会等社会组织在政策咨询、信息服务、科技推广、行业自律等方面的作用,不断拓展服务领域。(市林草局、市人社局、市民政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提升草原科技支撑能力。组织实施各类草原科研项目,开展草原科技创新和草原生态保护修复重大问题研究,加强应用性科技成果研发,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示范推广,着力解决草原保护修复科技支撑能力不足问题。强化草原高素质专业人才培养和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加强草原定位观测站(点)、长期科研基地等科研创新平台建设,加大草品种选育、草种生产、退化草原植被恢复、人工草地建设、草原有害生物防治等关键技术和装备推广应用,构建产、学、研、推、用协调机制,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在草原保护修复方面,加强与科研院校交流合作,借鉴先进技术和理念,提高草原保护修复水平。(市科技局、市教育局、市林草局、市自然资源局、市人社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严格落实草原法律法规制度。切实加强草原执法监管力度,严格落实草原法律法规和政策,认真履行草原执法监管职责,整合林草系统执法监管力量,深入推进草原执法监管工作,采取有力措施,加强草原生态保护,健全完善草原保护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机制,建立林草和自然资源联合执法及违法线索举报、案件督办机制,严厉打击、坚决遏制各类破坏草原违法犯罪行为。严格落实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依法依规对造成草原生态环境损害行为进行索赔。(市林草局、市自然资源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司法局、市公安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六)加大宣传引导。深入开展草原普法宣传和科普活动,大力普及草原法律法规和科学知识,不断增强全社会关心关爱草原、依法保护草原的意识,增强守护大美草原的共识。充分发挥草原生态功能在维护全市生态安全和国土绿化中的重要作用,积极动员社会组织和群众参与草原保护修复,倡导农牧民在承包草原进行草种改良和增肥措施,提升草原质量。(市林草局负责)


下载链接:武威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关于加强草原保护修复的实施方案》的通知.pdf

解读文章:武威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强草原保护修复的实施方案政策图解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