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专题专栏>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筑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坚实基础
——访市脱贫攻坚基础设施和易地搬迁专责工作组组长、市发展改革委主任李万权
筑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坚实基础
信息来源: 武威日报 作者:尚禾 发布日期: 2021-03-22 08:19 浏览次数:

 易地搬迁是解决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实现贫困群众跨越式发展的根本途径,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头号工程。近日,记者就全市易地扶贫搬迁总体情况专访市脱贫攻坚基础设施和易地搬迁专责工作组组长、市发展改革委主任李万权。

李万权说,“十三五”期间,全市共建成集中安置区45个,新建、购置住宅1.19万套,4.66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搬迁入住,新建、改建学校(幼儿园)12所,建成标准化卫生室52个、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乡村舞台)27个,实现了搬迁群众安全饮水和动力电全覆盖,硬化道路136公里,建成汽车停靠点309个,国家下达我市古浪县绿洲小城镇、天祝县松山滩和城北新区3个大型安置点的7个补短板项目全部建成并投运,一揽子解决了搬迁群众行路难、饮水难、上学难、看病难等突出问题。对迁出区通过退耕还林、自然封育、人工造林等措施,促进了生态有效恢复。2019年8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古浪县黄花滩生态移民区富民新村时,充分肯定了高深山区易地搬迁脱贫致富和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生态移民路子。同年,11月18日,古浪县在全国易地扶贫搬迁现场会上作交流发言。在全市各级各部门的不懈努力、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的共同参与下,我们走出了一条符合武威实际、具有地方特色的易地扶贫搬迁之路。

搬迁只是手段,脱贫才是目的。随着“搬得出”的任务基本完成,如何做好易地扶贫搬迁的“后半篇文章”,确保贫困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让易地搬迁群众开启安居乐业新生活成为全市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的关键问题。

“我市主要从产业培育、就业帮扶、社区融入等三个方面加大对搬迁群众的后续扶持力度,大力提升搬迁群众的获得感和安全感,确保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经得起历史和人民的检验,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李万权说,一方面,坚持把产业培育作为移民群众稳定、可持续增收的根本之策,立足移民安置区立地条件和资源禀赋,因地制宜打造沿山、沿川、沿沙三大特色产业带,突出发展牛羊鸡菜果菌薯药八大产业。在天祝县松山滩移民区累计种植藜麦9.78万亩,发展食用菌1600万袋;在古浪县黄花滩移民区建成日光温室1.3万亩,建成养殖暖棚133万平方米。实施光伏扶贫项目6项,装机容量达到81.79兆瓦,搬迁群众自主脱贫能力稳步提高。引进德青源金鸡、伊利奶业、嘉禾佳蔬菜、优然牧业等一批重点龙头企业,规范组建专业合作社300个,完成了产业组织对贫困户带动全覆盖,让搬迁群众吃上了脱贫致富的“定心丸”。另一方面,把稳定就业作为搬迁群众“稳得住”的主要出路,坚持“扶上马”并“送一程”,多措并举、拓宽渠道,通过强化劳务输转、加强技能培训、建设扶贫车间、开发公益岗位等,着力促进搬迁群众稳定就业。到2020年6月底,已经实现了有劳动能力且有就业意愿的搬迁群众每户至少1人就业的目标。

李万权说,针对搬迁群众搬出后原村“管不到”、现居住地“无法管”的盲点问题,在安置区共建立基层党组织95个,建设社区管理机构32个。依托社区服务机构大力组织开展户籍管理、教育、民政、就业、法律咨询等一站式便民服务,确保搬迁群众遇事有人管、困难有人帮、诉求有回应。在安置区以创建和谐社区、文明家庭等为切入点,定期举办“讲村史、谈变化、颂党恩”大讨论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育引导活动,不断丰富搬迁群众的文化生活,帮助搬迁群众尽快融人新环境、适应新生活,搬迁群众的归属感、认同感和幸福感不断提升。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