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武威规划纲要>历史规划
索引号: 116206000139310749/2017-07044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发布机构: 市工信局 组配分类: 历史规划
文件编号: 发文日期: 2017-07-26
成文日期: 2017-07-26 有效性:
武威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武威市“十三五”信息化发展规划的通知
发布日期: 2021-09-08 15:43 浏览次数:

武政办发〔2017176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中央、省属在武有关单位:

《武威市十三五信息化发展规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实施。

 

 

武威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7726


武威市十三五信息化发展规划

 

十三五时期是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大数据战略、互联网+”行动计划的关键时刻,为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各领域深度融合和创新发展,充分发挥信息化及信息产业在全市经济转型升级、扶贫攻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引领、驱动、支撑作用,依据《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甘肃省十三五信息化发展规划》和《武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武威市十三五信息化发展规划。

一、发展基础与形势

(一)发展基础十二五期间,全市信息化发展步伐加快,经济社会信息化水平全面提升。信息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市县区政府业务信息化覆盖率大幅提高,行业信息化成效明显,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加快推进,网络经济实现大幅度增长,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水平不断提高。

1.信息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十二五末,全市光缆总长度达3.12万皮长公里,乡镇光缆通达率为100%,行政村宽带通达率为93.66%已建成通信基站5671个,网络覆盖率达98%以上。全市电话用户数达到150.37万户,其中3G4G用户达到99.07万户,总普及率达到65.88%。互联网市际出口总带宽为300G,中心城区基本建成了FTTH为主的光纤网络,宽带接入端口数104.09万个,覆盖家庭21.62万户,覆盖率为46.3%宽带接入用户16.17万户,固定宽带家庭普及率为34.6%;城市家庭20Mbps及以上宽带接入能力91.5%,农村家庭宽带接入能力基本达到4Mbps及以上。

2.行业信息化成效明显电子政务内网启动建设,政务专网已覆盖市、县、乡三级,政务外网市、县纵向贯通,实现了国家政务外网在全市纵向到底目标的落地。市级电子政务云平台初步建成,推动电子政务集约化发展的作用日益显现。武威市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平台,实现了外网受理、内网办理的一站式服务。武威政务服务网启动建设,全市政府门户网站体系基本形成。党建、组织人事、社会保障、食品药品、教育、国土、交通、工商、统计等重点行业信息应用系统基本建成,其作用得到有效发挥。

3.“两化融合及信息产业取得较大进展。规模以上企业互联网应用普及率达到100%,生产装备自动化和半自动化率达到70%,实施企业资源计划等重要管理信息系统和建立门户网站的企业达到40%,运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等技术的企业达到30%,利用电子商务开展采购、销售等业务的企业达到40%。开展两化融合示范园区和示范企业建设工作,认定市级两化融合示范园区2个、示范企业11户、试点企业31户,建成数字企业67户。培育以太阳能光伏组件、光伏逆变器、LED太阳能路灯为主的信息产业,实现了市电子信息产业从无到有的跨越发展。

4.网络经济快速发展。2015年,全市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17.06亿元。民勤县入围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全市网络店铺近500个,其中80%从事农产品销售。成立电子商务协会5个、县区电子商务服务中心4个,特色馆4个。武威市电子商务创业孵化基地、民勤县电子商务孵化园等重点项目建成投运,形成了一批以葡萄酒、糯玉米、枸杞、羊羔肉、白牦牛肉、人参果等特色产品为主的网货品牌。

5.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初步建立。成立了市委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CA证书在国税、地税、质监等部门得到广泛推广。网络信息安全管理体系正在建立,技术管理能力逐步提升,网络信息安全保障能力不断增强。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发展信息化的理念、模式缺乏创新,资金投入相对较少,人才体制机制保障需要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难以完全满足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各部门信息化建设缺乏全面的统筹规划,信息共享与业务协同亟待加强;信息产业对经济社会的贡献偏弱,信息技术企业匮乏,缺乏具有自主创新能力和关键核心技术的企业;全社会信息化应用整体水平有待提升,中小企业应用信息化的科学理念需要加强,智慧城市建设尚未启动。

(三)面临的形势和机遇以大数据、智能化、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正在重塑传统的信息化应用模式,信息技术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将更加凸现,经济社会发展更加重视依赖信息技术。十三五时期,将是市把握信息技术发展潮流,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推进信息化快速发展、有效提升的关键时期,面临重大机遇。

1.促进信息化全面发展成为国家新战略。党的十八大将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纳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也将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作为国家战略来推动。近年来,国务院出台了《中国制造2025》《宽带中国战略及实施方案》《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关于促进云计算创新发展培育信息产业新业态的意见》《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等一系列促进信息化发展的政策措施。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成立,维护网络空间安全上升为国家战略。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发展分享经济,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2.国家战略规划为信息化发展提供了新机遇。为贯彻落实一带一路建设发展战略规划,全省正在全力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黄金段建设,为市建设面向中西亚和中东欧的通信枢纽、丝绸之路经济带互联网的黄金通道、区域信息汇集中心以及信息服务的输出地提供了宝贵机遇。中国制造2025”战略为市能源、装备制造等行业降低资源消耗、进行转型升级提出了新的目标和发展方向互联网+”行动培育的新产业新业态,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以互联网+”为驱动,鼓励产业创新、促进跨界融合、惠及社会民生,已成为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抉择,必将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升级。

3.重大项目工程的深入实施对信息化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加快建设甘肃(武威)国际陆港,深入推进“1+17+2”精准扶贫行动计划,这些重大战略、重要项目和重点任务的持续深入实施和建设目标的顺利实现,都要以信息化为重要依托和载体,发挥支撑和保障作用。实施下山入川,推动脱贫攻坚、发展现代农业,消除数字鸿沟带来的城乡差距,就要发挥信息技术对农业生产发展和贫困地区现代化治理水平的推动作用。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及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按照省第十三次党代会和市委四届四次全体(扩大)会议部署,抢抓一带一路倡议、制造强国战略、创新驱动战略、网络强国战略以及互联网+”行动计划等政策机遇和有利条件,立足市产业基础、发展条件和区位优势,努力建设经济强市、生态大市和文化旅游名市,以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和精准扶贫对信息化的重大需求为导向,以人才和制度建设为保障,以大力发展信息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平台、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全面有效共享为基础,以重点工程为抓手,以电子政务建设为先导,大力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和智慧武威建设,壮大信息产业,培育信息化新模式、新业态,加强网络空间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全面普及和加深信息化在各领域的应用,为全力打造生态美、百姓富的和谐武威提供信息支撑。

(二)基本原则

——坚持完善机制,创新驱动发展。深化对新一轮科技革命的认识,建立健全促进信息化应用、保障信息安全的体制机制,完善配套政策,加强绩效评估,形成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提高信息化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营造有利于创新的良好环境,加大创新创业扶持力度,提高创新创业服务水平,加快创新成果的产业化、商业化和推广应用。

——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发展。统筹兼顾,加强信息化建设和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整体设计,立足实际,根据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公共财政承受能力,强化供给能力建设,优先保障基本需要、基本发展、基本环境和基本安全等信息化重点项目建设,推进信息化与各产业融合发展。增加信息化投入,优化公共资源配置,逐步扩大服务范围,提高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整体水平。

——坚持需求导向,应用牵引发展。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的重点任务对信息化建设的迫切需求出发,发挥信息化对高效配置资源的支撑和服务功能,积极推动信息技术在各行业、各领域的推广应用和信息产业发展,积极发挥信息化对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

——坚持资源共享,业务协同发展。加强组织协调,整合现有信息基础设施和资源,建立条块结合的资源共享和流通机制,形成共建共享、互联互通的服务模式,避免各部门独立采集、独立保管,提高信息资源的使用效益促进部门、区域、城乡、行业间信息化建设的业务协同,提高一站式服务的整体效能。

(三)发展目标

十三五末,市信息化发展达到省内先进水平,智慧城市建设成效明显,信息化、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深度融合取得显著进展,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水平显著提升,网络和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更加完善。

1.信息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创建宽带中国示范城市,推进三网融合,有效提升信息服务能力。到2020年,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数量突破36万户,城市和农村家庭宽带接入能力基本达到100Mbps50Mbps以上,城乡(贫困地区)4G网络全覆盖,4G用户达到120万户,互联网市际出口带宽超过1000Gbps。城市、农村用户实现双向网络全覆盖,全市广播电视覆盖率达到99.9%,有线电视用户达到30万户。

2.“两化融合深入推进。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武威市实施方案》,规模以上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到65%,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60%。推广普及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每年组织100户以上企业开展两化融合评估,支持智能工厂(车间)建设。推广基于互联网的个性化定制、众包设计、网络协同制造、柔性制造等新型制造模式,推进行业互联网融合创新试点项目建设,实现产品业务和模式的创新。

3.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政务服务网、电子政务内网建成投运,基于互联网的政民互动逐步普及,行政许可和公共服务事项网上办理率分别达到90%80%。电子政务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框架基本形成,社会信用、综合治税、市场监管、社会保障等一批重大业务协同应用取得突破性进展。全市教育三通两平台覆盖率达到100%,全面普及居民健康卡,社保一卡通实现城乡居民全覆盖,农业、教育、卫生、文化、旅游、交通、民政等领域互联网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建成大数据云计算中心,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云计算大数据服务。

4.网络经济保持高速增长。2020年,基本建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诚信守法、安全可靠的电子商务大市场。规模以上企业应用电子商务比率达90%以上。建成一批区域布局合理、功能设置科学的电子商务园区(基地)。三有一能(县有农村电子商务服务中心、乡有电子商务服务站、村有电子商务服务点,贫困户能通过电子商务销售自产产品、购买生产生活资料)农村电子商务服务体系更加完善。互联网新理念、新模式、新业态与网络经济的融合更加广泛、深入,包括分享经济在内的商业模式得到极大发展。

5.网络空间安全保障能力显著提升。网络安全防护、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相关的法规与制度和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应急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全市涉密行业和部门、涉密信息系统的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测评与认定基本完成,网络信任体系建设深入推进。电子认证三级注册服务点实现全覆盖,建设信息安全智能防护、网络空间分析与净化等平台,公共安全信息化建设取得明显进展。

三、主要任务和重点工程

(一)强化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信息通道创建宽带中国示范城市,优化骨干网络架构,增强网络容量和传输能力,95%以上的城市、乡镇基本具备千兆宽带接入能力。推进城乡接入网络增宽、提速,实施宽带乡村、电信普遍服务试点项目建设,实现宽带服务行政村全覆盖。加快新一代移动通信网络建设,加大无线宽带网络建设力度,推进下一代互联网络(IPv6)建设。全面推进三网融合,电信、广播电视和互联网融合发展,广电、电信企业业务领域不断拓展,网络信息资源、文化内容产品得到有效开发,融合业务应用更加普及。引进建设云计算和大数据中心,推动服务协同和资源共享。加快甘肃国际陆港信息化建设,努力构建面向内陆港口和国际港口的物流信息通道。依托信息基础设施的完善和提升,打造支撑丝绸之路经济带信息传输和信息服务输出的黄金通道。

专栏1 基础设施提升工程

——“宽带中国示范城市建设。依托各基础通信运营商和铁塔、广电网络公司,优化全市主干承载网络,升级改造宽带接入网络,降低租费水平。实施城市光纤到户、农村光纤到村工程,全市社区、村委会、学校、卫生院、金融服务点等公益事业性机构光纤全覆盖。推进无线宽带城乡广覆盖。升级改造3G网络,部署4G网络,推进5G网络。推进三网融合,加快电信和广电业务双向进入和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推动IPTV集成播控平台与IPTV传输系统对接。

——网络服务支撑能力升级。实施下一代互联网、广播电视网推进工程。主干网络全面支持IPv6,拓展城域网络IPv6覆盖率,推动新建云平台和大数据中心接入网络支持IPv6。升级扩容IPTV、全球眼、商务领航平台。推进新型智慧城市综合服务平台、现代物流与信息技术服务平台建设。

——云计算平台与大数据中心建设。引进云计算、大数据先进技术,建设大数据云计算中心,推进智慧城市、智慧陆港、智慧园区建设。加快政务、教育、医疗卫生、税收、农业、食品安全等行业云计算、大数据平台建设,推动服务协同和资源共享。

(二)加快电子政务建设,推进政府服务创新。加强政府部门信息化项目及业务系统建设的顶层设计与规划引导,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推动政府各部门以及各级政府之间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促进政务系统建设的简约化和集成化。加速政务数据开放,推动政务数据在各行业、各领域的综合利用。深化政务大数据挖掘分析在政府决策、管理及服务中的深度应用。深化基于互联网的电子政务服务,创新电子政务服务模式,发挥互联网在益民服务、公共服务、社会和政府管理中的创新驱动作用,提高电子政务服务对农村地区覆盖度,提升政务服务水平。

专栏2 电子政务服务创新工程

——政务资源整合。围绕武威政务服务网建设,构建纵向贯通、横向联动、资源共享的电子政务框架体系,制定完善各级政府、部门之间的业务协同框架和信息共享规范。推动政府门户网站群、空间地理信息系统、政务云平台、政务基础数据库、政务大数据中心、治安防控管理平台等政务信息化系统建设,开通政务信息资源门户网站 。

——政务数据开放。建立政务数据开放机制,完善数据开放、运营和安全保障规范,依托电子政务云平台,建设政务数据交换共享平台和政务数据综合开发利用示范项目。面向社会各行业及民众,适时开放政务数据资源。建设电子政务大数据分析系统、决策支持系统,推行个性化政务服务。

——政务服务模式创新。深化和拓展武威政务服务网建设,推进政务服务网上办理,延伸服务触角、丰富服务内涵、畅通服务渠道。实施O2O政务服务模式,开发基于移动APP的互联网政务应用。推进政务新媒体建设,开发面向民众的信息主动推送服务,加速电子政务从管理向服务转型。

(三)推进两化深度融合,促进工业转型升级。依托装备、能源和食品加工等制造行业,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围绕工业产品研发设计、生产过程控制、企业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开发、新型业态培育、企业技术改造等七个环节加大信息技术应用,打造一批示范企业。促进云计算、大数据技术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管理决策、销售服务等环节的综合集成应用,建设工业云和大数据平台。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在农副产品加工、建材、原材料等重点行业,大力开展工业生产设备改造,推进装备智能化,推动技术突破和价值链升级。深化设计和生产系统中的信息技术应用,加速应用工业过程智能控制系统,推进生产过程和制造工艺的智能化。在各行业、企业、产业园区,大力推广绿色制造工艺,推动工业节能减排。结合原材料、装备、消费品等行业发展特点,在集团管控、设计与制造集成、管控集成、产供销一体、业务和财务衔接诸方面,开展关键环节集成应用示范。推进互联网+协同制造,推动协同制造生产模式的集成应用,发展云制造、云设计等制造业新模式,积极发展流程制造、离散制造、柔性制造,开展个性化定制、众包设计,激发制造业创新活力。支持互联网+协同制造的示范企业建设,强化企业全业务、全流程互联互通以及协作共享,打造基于互联网的协同化制造产业链,发展制造服务业。在工业园区,加强工业互联网建设和应用示范。培育15户以上两化融合示范企业,每年推动百家以上企业全面开展两化融合自评估、自诊断、自对标,加快形成市场化的企业信息化诊断咨询服务机制,推动工业转型升级。

专栏3 “两化深度融合推进工程

——推进智能制造。在制造业企业中,实施制造设备和过程智能化升级改造项目,整合ERPMES等信息系统,建设协同CAD系统,提高关键零部件制造和装备整机的数控化、智能化水平,形成一批自动化、智能化高端装备产品,打造智能装备产业链。依托建材、中药材加工制造、酿酒、农产品加工等行业,建设信息化与各行业的融合示范点。

——深化协同制造。鼓励制造业特别是装备制造业骨干企业,依靠互联网,实现产业链各环节的紧密协同。面向装备制造、建材以及汽车制造业,联合省内高校、科研院所及大型龙头骨干企业,开展协同制造应用与创新。

——推进绿色制造。在原材料、建材、化工、能源等行业,依托信息化技术和手段,实施制造工艺绿色改造项目,引进、研发智能化余热余压回收、水循环利用等绿色工艺技术装备,建设三废在线监测平台节能减排视频监控与智能分析、预测和决策平台。面向黄羊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实施绿色产业链的智能检测和评估。

——创新服务型制造。鼓励专用汽车、建材等制造企业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整合产品全生命周期数据,形成面向生产组织全过程的决策服务信息,推动产品优化升级。建设基于互联网的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开展产品故障预警、远程维护、质量诊断、远程过程优化等在线增值服务,拓展产品价值空间,实现从制造向制造+服务的转型升级。

(四)培育壮大信息产业,优化产业结构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落实信息产业发展相关扶持政策,引进企业培育壮大光电产业,加快发展智能仪器仪表、电子信息材料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打造信息产业新体系。强化无线电频谱资源利用和管控。加强智能家居产品的研发与设计,推动家居产业集聚发展。强化政府指导,推动以企业为主体的政产学研用合作,推进信息技术应用和产业化发展,驱动各行业创新发展。

专栏4 信息产业壮大工程

——产业环境优化。整合企业和市场资源,优化完善基础配套设施,统筹规划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产城融合发展,在产业聚集区内完善商业生活设施,超前规划,合理布局,打造既能有效承载产业发展,又能全面服务人才需求宜居宜业的环境。继续制定和完善产业招商、人才引进、创新创业等方面的优惠政策。

——产业集聚发展。扶持电子信息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链上下游联动和行业合作。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产业领域,引培一批重点企业,建设陆港LED产业园和创客中心,形成产业集聚发展。

——产业活力提升。成立武威市大数据云计算中心,开展云计算和大数据处理、物联网、工农业智能控制、移动互联网等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应用,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引进扶持国内信息技术企业和服务外包企业入驻陆港园区。

(五)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提高便民服务水平。构建智能化社会公共服务体系,推广应用三维数字社会服务管理系统,创建国家新型示范性智慧城市,推行社会服务便民化。加快智慧旅游项目建设,构建智慧旅游营销、服务、管理体系。加速旅游资源的数字化整合,加强基于旅游文化资源的信息化产品和应用开发,推进旅游产品优化,提高旅游区的智能化监管和智慧化应急联动水平。到2020年,全市4A级以上旅游景区建成智慧旅游景区,主要乡村旅游专业村建成智慧旅游示范点。着力发展智慧教育、智慧医疗、智慧养老、智慧交通、智慧金融等智慧民生服务,开展信息惠民新业态培育发展行动。依托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推动能源互联网发展,实现煤、风电、光电等能源资产的整合以及全生命周期管理,有效控制新能源投资风险。推进北斗导航、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先进信息技术在物流领域的应用。依托亿利能源集团开展互联网+”生态建设,健全完善生态数据分类体系,采集和整合生态数据,推进生态保护的科学决策。

专栏5“智慧武威建设工程

——智慧公共服务推广。推进智慧城市和云上武威智慧城市平台建设,为市民提供便民服务信息,建立基本公共服务信息化保障体系,提升武威信息化基础设施整体水平和承载能力。

    ——智慧民生服务推进。建设智慧教育云平台,开发引进基础教育、职业教育、行业培训以及民族教育数字化资源,建设完善网上图书馆、网络教室、网络虚拟实验室,推进教育资源共享。完善食品药品信息化质量监管和追踪溯源体系,建设质量监管和溯源平台,实现食品药品信息化监管。加快数字档案馆(室)建设,深化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全面建立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系统。全面建成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健全完善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和全员人

口信息三大数据库,推广医疗便民服务的居民健康卡,建设医疗卫生数据中心和医疗卫生信息服务共享平台。建立就业信息平台、社保信息平台、居家养老信息平台。实施智慧交通,基本建成集约化的全市公路智能交通运输服务与管理体系。推进智慧金融服务,探索金融一卡通在公共服务、公用事业、商业消费、金融等各行业的推广应用。

——智慧生态文明建设。围绕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建设生态大市,推进智慧生态文明试点工程,建成以森林、湿地、荒漠、野生动植物等资源为主的生态大数据平台,建设关键生态节点和要素的感知网络,开发部署智能生态监测平台、生态屏障智能决策平台。实施大气、水污染智能监测和精准治理。

——智慧旅游与文化融合。围绕建设文化旅游名市目标,以加快推进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为契机,深入挖掘特色文化旅游资源,构建旅游智慧管理、智慧营销、智慧服务,深入推进智慧旅游城市、旅游景区和智慧旅游乡村创建工作,搭建武威智慧旅游公共信息平台。开展旅游跨区域合作,进行旅游线路产品优化和主动推介开发旅游文化动漫、移动App等信息化产品,逐步完善3A级以上景区智能管理和服务能力。

(六)提升农业农村信息化水平,提高综合信息服务能力。围绕提升发展现代农业在规模化农业生产区发展推广智慧育种播种、施肥灌溉、墒情监控、病虫害和作物长势监测等作业手段,推广集约化种养殖场的智能管理。基于大数据技术和移动终端应用,开展农业信息服务及农业监测预警分析,提高农业生产信息化水平。加速电子商务向农业生产经营各环节的渗透,加强农业生产、物流配送、市场管理和交易等各环节上的信息共享,推行农产品质量智能监测和跟踪,提高农业经营信息化水平。建立面向三农的公共信息服务体系,创新乡村信息服务站点建设模式,加强农村信息员培训,提高农村综合信息服务能力。完善农村贫困人口信息的管理和动态跟踪,加强脱贫致富信息的主动推送,助推农村精准扶贫攻坚。

专栏6 农业农村智能化建设工程

——精准化农业生产。在武威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等区域,开展种植业生产信息化示范,建设农情监测、精准施肥、智能灌溉、病虫草害监测与防治系统。建设畜禽养殖数字化示范基地,在肉牛、肉羊、生猪、家禽等养殖区,实施繁殖育种、环境监控、饲料投喂、远程诊断等生产过程的数字化管理。以凉州黑牛科技等规模较大的育种企业为依托,开展智能化育种示范。建设农产品加工业信息平台,推进农产品加工业的集约化、专业化和现代化发展。

——智慧化农业经营管理。建设农业电子商务平台,推动特色农产品、工艺文化产品入驻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农产品批发市场、休闲农业等信息服务平台。建立市、县、乡三级统一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在全市建成覆盖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监测机构、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平台。建设农业大数据平台和智慧农业示范区。

——农村信息化服务。建立和完善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建立覆盖全市农村的农业信息监测和发布公共网络平台,构建农牧系统协同综合办公系统。推进金农工程二期建设,建设完善农产品供给、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资源管理和农业安全生产信息系统,实施农药、兽药、饲料、农机、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的网络化审批登记及市场监管。鼓励农业技术服务和农业生产资料交易商城建设,探索便民服务新模式。完善12316三农热线服务平台,覆盖农村远程教育、医疗养老、民意监测、治安保护及大众创业等需求。建设 智慧农村示范区。

(七)大力发展网络经济,打造经济新增长极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以及互联网+”新业态带来的机遇,以信息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和电子商务为主要抓手,大力发展网络经济。以信息服务为推手,拓展网络经济空间。开发云服务资源,推动云基础设施服务、平台服务及软件服务消费,形成云服务消费市场。开发整合数据资源,依托大数据中心,推动数据服务消费,培育数据服务消费市场。支持各通信企业和制造企业通过定制、集中采购等方式开展合作,推进网络信息技术与服务模式融合创新。开发数据深加工信息产品,拓展拓宽信息消费市场。建设信息消费试点和示范项目,强化信息消费意识培养,改善网络经济发展环境。

专栏7 信息服务促进工程

——云服务消费推进。制定武威市云基础设施服务、平台服务和软件服务消费相关的管理和保障制度、收费标准,开展云服务消费示范,鼓励社会管理机构、产业园区、科研院所租用云服务搭建业务系统。

——数据服务消费培育。制定武威市政务及行业数据开放标准,推进数据资源开发利用。建设支撑智能化、精细化社会管理和服务的行政区划、人口档案、地理信息、自然资源、企业法人、行业标准、生态环境以及旅游文化数据库。鼓励全市社会管理、公益性机构、创业团体免费使用数据服务,引导企业购买数据服务,培育面向甘肃、辐射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数据服务消费市场。

——数据深加工信息产品消费提速。深度挖掘市旅游文化、特色农产品、中药材等相关的数字化资源,加工生产数字图书、动漫、移动App以及市场预测、投资环境和投资决策等方面的信息产品和服务。开发基于宽带多媒体、移动通信、数字电视平台的各类增值信息产品。深度加工政务和行业开放数据,生产针对公众衣食住行以及助推行业发展、大众创业的信息产品,推动信息产品消费。大力发展基于互联网的系统集成供应商、网络增值运营商、解决方案服务商。

(八)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培育壮大网络经济。大力发展农村、社区电子商务,开展电子商务应用推广和创新,加快推进民勤、古浪、天祝县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建设。创新电子商务模式,引导消费方式转变。推动移动支付等跨行业业务发展,加快网络零售平台建设。促进电子商务向各行业和行业各环节的渗透。发展分享经济,有效减少供给和需求的信息不对称,发挥其在去产能、去库存和降成本等方面的优势,培育分享经济形态。依托信息消费和电子商务,积极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

专栏8 电子商务推广工程

——农村电子商务推进。健全三有一能农村电子商务服务体系,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工程。支持电子商务+支柱产业+龙头企业的农村电商发展新模式,支持电商+邮政的发展模式,开展生鲜农产品基地+社区直供电子商务业务,促进农产品上网销售。开展电商扶贫工作,培训电子商务从业人员。

——社区电子商务推广。建设集社区商务、配送及公共服务的电子商务综合服务平台。面向本地生活服务领域,建设推广移动平台、微博微信新媒体平台、微电商平台、团购平台、O2O平台,支持餐饮、娱乐和生活服务类企业开展移动电子商务。依托电商企业、快递企业与社区便利店,创新社区物流模式。

——行业电子商务提速。抢抓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机遇,建立旅游文化电子商务交易平台。依托装备、新能源等区域性产业基地,搭建行业垂直工业电子商务平台或单品交易平台。发展工业电子商务,在规模化工业企业中,开展电子商务集成双创行动,依靠电子商务平台,开发企业融资、租赁的新型服务,实施定制化产品设计、研发和生产环节。

——跨境电子商务拓展。依托甘肃(武威)国际陆港,培育和引进跨境电子商务经营主体,引进支付机构、物流企业,扶持综合电商服务企业发展壮大。支持和鼓励市内有条件的企业通过海外仓、体验店等形式开展跨境电子商务零售出口。

——分享经济形态培育。依托互联网,在房屋租赁、交通出行、家政、酒店、餐饮等领域,推广分享经济模式,引导使用和建设公共平台,通过私有资源转化为社会的公共供给,实现商品和服务共享,形成互通有无、人人参与、协同消费,充分利用知识资产与闲置资源的新型经济形态。加强开放发展理念和分享经济模式在全社会范围内的宣传和引导工作。建设适应新常态的分享经济监管和治理模式,建立多方协同治理机制,完善法规,保障分享经济的快速发展。

(九)开展网络空间治理,构筑信息安全屏障贯彻落实国家网络空间安全战略,加强统筹规划,完善网络安全审查和监督机制、数据安全防护和灾备体系、网络安全应急和管控体系;完善密码保障、身份认证、保密监管、监测评估和监测预警等技术支撑体系,推动网络安全综合防控。强化网络空间净化工作,加强互联网管理和内容治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全社会自觉抵制庸俗、低俗、媚俗之风,强化网络道德约束,维护互联网信息传播秩序,推动网上精神文明建设。加强舆情引导和热点问题的舆情监控,健全网络舆论分析、研判和引导机制,提高政府的网络有效发声能力。

专栏9 网络空间治理深化工程

    ——网络空间安全保护。落实国家网络安全防护和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相关法规与制度,完善和落实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应急预案。完成涉密行业和部门、涉密信息系统的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测评与认定。完成电子认证三级注册服务点,强化政务网络的电子认证机制。严格执行国家有关网络安全的相关标准,对核心网络、业务系统、服务平台、数据库、政府网站进行安全评估,堵塞安全漏洞,强化隐私保护。落实云计算平台和大数据中心安全标准和安全保障机制。建设网络安全态势感知和分析平台、网络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平台。

    ——网络空间净化。建立完善网络空间净化的相关政策法规和执法标准,落实依法、文明上网规范。建设网络空间秩序宣传平台、移动App,普及网络空间行为规范。建设舆论正向引导平台,结合各部门的微博微信群、公众号、“96377”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打造覆盖全市的武威政务新媒体集群矩阵。建设舆情监控平台,进行网络舆论分析、研判和引导。

四、专项行动

(一)实施创新驱动发展行动认真落实《武威市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实施方案》,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先进信息技术为依托,推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引导和推动全市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格局,实现跨越发展的新模式,打造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积极推动互联网开放平台的联动协作,加快先进装备制造、重离子颐养等产业集群的协同创新服务平台建设,提升企业协同创新能力。积极发展众创空间,围绕原材料、装备制造、农产品加工等传统产业领域发展众创空间,促进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到2020年,建成300个市场化、集成化、专业化、网络化、开放式的众创空间,服务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加大政府投资力度,发挥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基金作用,引导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投向科技创新,支持企业和研发机构建立联合研发中心。探索建立信息技术人才、资金、技术、管理等各类要素自由流动、高效配置的创新发展体制机制。

(二)实施互联网+”行动坚持信息化与工业、农业、服务业融合发展,全面落实《武威市深入推进互联网+”行动实施方案》,强化基础支撑,营造发展环境,开展应用示范。推进互联网+”创业创新、协同制造、现代农业、智慧能源、益民服务、现代物流、电子商务、普惠金融、便捷交通、文化旅游、智慧环保、精准扶贫等方面的重点行动,推动网络经济与实体经济协同互动。推动互联网由消费领域向生产领域拓展以及与传统产业融合创新发展,完善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协同化的互联网+”产业生态体系,构建互联网+”新经济形态。

定期召开互联网+”行动部门联席会议,推进各领域互联网+”行动计划落到实处。加大对互联网+”领域的扶持力度,拓宽互联网+”领域的投融资渠道,鼓励社会资金加大对互联网+”领域创新型企业的投资。实施互联网+”重大工程建设,加快关键技术研发,推动重点产品产业化。建立政产学研用结合的互联网+”产业创新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技术创新联盟,建设互联网+”领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工业设计中心等平台。

(三)实施大数据发展战略行动贯彻落实国务院《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和《武威市加快大数据、云平台建设促进信息产业发展实施方案》,立足区位、资源等优势,坚持全面融合、深度应用、拓展提升的发展方向,大力推动大数据发展行动。加快大数据产业发展,促进信息技术和数据资源高效利用,结合大数据全生命周期,以优势聚资源,以资源换市场,以市场促产业,带动信息产业做大做强。

围绕实施大数据战略,建设武威市大数据云计算中心,完善相关标准、入驻流程、管理办法等政策性措施,加大政府部门采购云计算服务力度,引导和培育大数据产业,带动信息产业快速发展。按照大数据要求,建立数据资源开放共享机制,制定共享规范,建立开放接口,逐步整合各领域信息资源。完善全市人口基础信息库、法人单位信息资源库等,积极发展数字档案。加强基础测绘,建立地理信息大数据共享交换平台。推动市内外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科研院所深度合作,培养大数据技术研发、市场推广、服务咨询等方面的应用型人才。强化在新常态下利用新技术推动改革发展的意识,组织专家学者开展面向政府、行业、企业的大数据、云计算专题讲座和培训。

(四)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行动。紧盯努力到2020实现与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全面贯彻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重大决策部署,利用大数据和移动互联技术,支持扶贫开发业务全过程信息化动态管理,打通与扶贫开发工作相关行业部门之间的信息通道,实现信息共享和业务协作,构建政府、市场、社会共同参与的大扶贫格局,助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顺利进行。

建立精准扶贫数据库,完善户、村、县相关数据采集、传输及共享,构建面向全市扶贫工作的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制定精准扶贫监测评估体系、精细化组织管理机制及扶贫信息的精准化主动推送机制。建设贫困人口动态监测平台,深化农业农村信息化服务系统和平台在脱贫攻坚工作中的应用。推进各县区、各行业、各领域扶贫数据资源的共享开发,加强数据资源发掘运营,实现精准扶贫业务协作,提升管理高效化、服务便捷化能力和水平。

五、保障措施

(一)完善体制机制。加强组织领导,发挥信息化行政主管部门对信息化建设与发展的综合管理职能,将信息化建设工作纳入一把手工程,统筹政府各部门的信息化管理、建设、监督、执法等工作。强化组织管理,各级各部门都要建立信息化组织领导机构,理顺管理体制和信息化推进机制,形成市县区协调联动的组织保障体系。围绕电子政务、电子商务、两化深度融合、三网融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信息安全、信息产业等方面发展需求,继续落实、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政策、制度,保障信息化健康有序发展。加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的宣、培训和推广,规范应用系统接入电子政务平台接口开发,规范数据采集、维护、更新、管理和使用,在信息化标准化领域建立政府与企业以及其他组织之间的协调机制。

(二)拓宽投融资渠道加大信息化财政投入力度,以保障全市战略性、基础性、公益性领域的信息化发展,支持引导信息产业发展。各县区要把信息化建设资金纳入地方财政预算,同时争取国家资金支持。完善信息化投融资机制,建立政府、企业和社会资金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积极吸引外资和民间资本投向信息化和信息产业,建立完善风险投资、创业投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模式,加快构建信息产业和信息化建设投融资体系。编制信息产业、信息化项目等投资指南,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基础设施建设及改造、公共平台搭建及应用系统开发、智慧城市建设、相关技术研发及产业化等重点领域。

(三)强化项目管理加强过程监管,建立完善信息化项目的咨询、规划、立项、招投标、工程监理、验收、评估等工作机制,加强对政府投资信息化项目的全过程监管。对公共性、基础性的信息化项目要实行统一建设,涉及跨地区、跨部门的应用项目,必须联合共建,保证资源共享、互联互通。强化绩效评估,建立健全信息化建设绩效评估体系,将信息化项目建设、信息化推进工作纳入对各县区政府和有关部门的考核内容。将信息化项目建设运行的绩效纳入行政效能监察范围,切实提高信息化项目建设质量和投资效益。

(四)加强人才培养健全信息化人才培养体系,依托政府引导,发动社会力量,采取多种形式和手段,有步骤、有重点地开展大众信息化培训。加大对公务员以及领导干部的信息化培训力度,加强农村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培养基层信息化推广带头人。构建以学校教育为基础,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相互结合,公益培训与商业培训相互补充的信息化人才培养体系,鼓励职业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建立战略联盟,建立信息化人才培训基地,有针对性地培养信息化高层次技术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完善人才引进机制和人才引进配套政策,吸引和留住高端人才,保障信息化和电子信息产业对高端人才的需求。在信息产业、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人才培养等领域加强与先进省市的交流与合作,学习和借鉴先进经验。

(五)确保规划实施各县区、各部门要按照本规划的总体要求,制定本县区信息化发展的规划(实施方案)和年度工作计划,明确分工,落实责任,科学组织,确保本规划的有效落实。加强监督检查,建立规划实施的动态评估、滚动调整,加强信息化建设项目的绩效评估,结果纳入部门业绩考核内容,并作为下一年度信息化项目立项审核的依据。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