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武威规划纲要>历史规划
索引号: 116206000139310749/2017-07045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发布机构: 市工信局 组配分类: 历史规划
文件编号: 发文日期: 2017-07-26
成文日期: 2017-07-26 有效性:
武威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武威市“十三五”新型工业化发展规划的通知
发布日期: 2021-09-08 15:44 浏览次数:

武政办发〔2017177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中央、省属在武有关单位:

《武威市十三五新型工业化发展规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实施。

 

 

武威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7726

武威市十三五新型工业化发展规划

 

根据《武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的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结合我市工业发展实际,编制十三五新型工业化发展规划。

一、全市工业经济发展基础

(一)十二五工业经济取得的成效。

1.工业经济总量和效益不断提升。2015年底,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232家;全部工业增加值达97.41亿元,年均增长16%,占全市GDP23.41%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80.5亿元,年均增长15.8%;工业经济效益指数200.28%,年均提高12.5个百分点;工业企业上缴税金6.36亿元,年均增长7.6%

2.项目建设取得较大进展。2015年,实施千万元以上工业项目303项,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228.71亿元。十二五期间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1135.7亿元,年均增长26.6%。中国航天万源武威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园、甘肃建投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园、青岛啤酒年产28万千升啤酒、京奥港30万吨天然矿泉饮品、承威专用车制造、凯帝斯电梯、荣华易地搬迁循环经济技术改造、鑫淼电石深加工、祁连山水泥等一大批骨干工业项目建成投产,达利、莫高等一批骨干企业达产达标。中电投、中广核、中节能、华电、大唐等中央企业先后入驻武威,提升了市工业发展整体水平。

3.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坚持外引内聚,多轮驱动,大力实施多极突破行动,工业结构得到明显改善。初步形成新能源装备制造、建材工业、特色化工、农产品精深加工等支柱产业体系,新能源、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凉州区、民勤县百万千瓦级光伏发电基地和民勤红砂岗、天祝松山滩百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加快建设,风光发电装机规模达到300万千瓦。轻重工业比由2010年的56.3:43.7调整为2015年的40.8:59.2,附加值和税赋相对较高的重工业比重提高15.5个百分点,工业内部结构进一步优化。

4.工业园区承载力增强。坚持把园区建设作为工业发展的主要平台,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创新园区体制机制,各工业园区集聚效应初步显现。武威工业园区、黄羊工业园区、武威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园被命名为省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到2015年底,全市工业园区建成面积99平方公里,入驻企业605户;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资80.32亿元,年均增长44%;累计实现工业增加值385.81亿元,年均增长19%;累计上缴税金27.58亿元,年均增长17%。工业园区集聚了77%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出了86%的工业增加值,完成了96%的工业税收,成为工业集聚发展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建成全长185公里的金色大道,串起了沿线工业园区,形成了百公里工业经济长廊,加速了市场要素的流动、资源的互通互补。

5.技术创新能力有效提升。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政相结合的创新体系初步形成,企业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有效增强。十二五期间,全市企业累计新增授权专利824件。至2015年底,建成高新技术企业11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6家;建成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2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32家;中国驰名商标3个,有效期内甘肃名牌产品24个。建成了一批较高水平的科技园区和孵化基地。

6.工业循环经济不断发展。坚持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工业绿色发展稳步推进。我市被列为全省循环经济试点城市和创建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省级循环经济示范(试点)园区、企业分别达9个和13户。十二五期间,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34.87%,年均降低6.97个百分点;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从2011年的137立方米/万元下降至2015年的105.19立方米/万元,累计下降23.2%,均在省政府下达的控制指标内;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84.19%;铁合金、水泥、电石、造纸等落后产能淘汰任务全面完成。

7.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加快。坚持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两化融合步伐加快。到2015年底,全市通信光缆总长度达3.12皮长公里,3G4G网络覆盖率达98.04%,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互联网应用普及率达100%,生产装备自动化和半自动化率达70%,通过电子商务开展采购、销售等业务的企业达40%以上,建立企业资源计划等重要管理信息系统和门户网站的企业达40%,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企业达30%。认定两化融合示范园区2个、示范企业11户、试点企业31户,建成数字企业67户。中国特产武威馆、武威商城、武威地方名优特色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市电子商务创业孵化基地和创业实训基地、民勤县电子商务创业孵化园等项目建成投运。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十二五期间,工业经济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这几年的发展是在低基数上的较高增长和总量持续增加,与全国、全省相比,发展差距仍然较大,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是工业总量偏小。2015年,市实现工业增加值97.41亿元,仅占GDP23.41%,比全省低2.8个百分点;规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户均11739万元,占全省的29.4%;工业企业上缴税金6.36亿元,仅占大口径财政收入的14.64%

二是工业结构还不尽合理。工业产业层次低,主要以粮、棉、油、酿酒等农副产品初级加工、采掘业和初级原材料加工业为主,传统产业比重大,新兴产业比重小,产业链条短,结构不合理。全市99%以上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为中小企业,规模以上大型工业企业仅3户,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1.29%对经济增长支撑弱。投资额度大、带动能力强、科技含量高、综合效益好的大项目、好项目少,工业发展后劲不足。

三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较弱。工业领域一些产业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有待提高,创新型人才匮乏,企业承接科研单位科研成果转化的能力较弱。2015年,全市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仅有5家,占全省150家的3.3%;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6家,占全省204家的7.8%;高新技术企业11家,占全省319家的3.4%,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

四是企业融资难问题仍很突出。由于我市企业普遍存在规模小、信用水平低、资本积累不足、自主创新能力弱、市场竞争力不强、缺乏有效的抵押和担保等原因加之大多数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财务制度不健全、管理不规范,达不到银行的贷款要求,增加了贷款难度。

(三)十三五工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1.面临的机遇。

1)外部宏观环境机遇较好。从国际环境看,世界经济增长和市场需求发生新变化。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全球化持续深入发展,为我国进一步实施走出去战略,提高在全球范围内的资源配置能力,拓展外部发展空间提供了新机遇。从国内环境看,十三五期间,国工业发展的基础条件和长期向好趋势没有改变,但传统发展模式面临诸多挑战,工业转型升级方兴未艾,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信息化发展正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日益成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内在动力。从省内环境看,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加快建设经济发展、山川秀美、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幸福美好新甘肃的指导思想,这是我省经济发展适应经济新常态的新思维、新探索和新举措,随着全省产业结构的演进升级,相关领域配套能力的增强,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将为我市工业实现绿色发展指明方向。面对复杂多变的宏观形势和加快发展的良好机遇,我们既要保持清醒的头脑,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更要审时度势,乘势而上,奋勇争先,全力推动全市工业经济快速发展。

2)政策红利加速释放。近年来,国家陆续出台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制造强国战略和互联网+”“创新+”等一系列重大政策以及东部产业向中西部转移的市场机遇,有利于我们发挥区位优势、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招商引资,把外部资源转化为增长动力;也有利于我们乘势而上,转方式、调结构,推动转型升级。特别是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大对西部地区支持,在对口帮扶、财政税收、项目布局、投资融资方面系列新政策新部署新要求等,都将随着十三五规划的实施和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为市工业发展带来最直接、最现实的机遇,也为转变工业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工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构建新型生态工业体系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撑。

3)工业发展具备一定的条件和基础。一是区位优势明显。我市地处西陇海兰新经济带的中心地段、亚欧大陆桥的咽喉位置,是兰新线与包兰线、包中线的交汇点,地方道路四通八达,处于承接省城、贯通东西、联动河西走廊的枢纽地位。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实施,使武威作为河西走廊桥头堡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显现,有利于我们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黄金段重要节点城市,真正成为向西开放的重要门户。二是自然资源优势明显。辽阔的土地资源,充足的光热资源,可利用的风力资源,相对丰富的矿产资源和丰富优质的大宗农副产品等都是我们加快发展的重要支撑和保障。三是具备良好的发展基础。培育了一批优势企业,形成了一定规模的生产能力,特别是十二五以来,一大批工业项目相继建成投产,工业由小到大,初具规模,实现了量的扩大、质的提升,有力助推了全市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发展。四是发展环境优化。通过科学规划和布局调整,现有工业园区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工业园区已成为工业发展的重要载体。这些条件为十三五工业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2.现实的挑战。

1)资源供给矛盾突出。随着工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工业发展与资源供给矛盾愈显突出。十三五期间,随着工业生产能力的不断提高,资源供给矛盾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工业发展。

2)节能减排压力较大。为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对环境保护的要求日益提高,高消耗、高污染和资源依赖型的增长方式必然会受到冲击,工业发展和节能减排面临较大压力。

3)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企业创新能力发展不平衡,大部分本土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弱,产品科技含量低,设备陈旧、工艺落后,生产经营规模小,科技创新经费缺乏,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不足。

4)新兴产业人才短缺。随着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需要提升企业创新能力,需要大量具备国际视野的高层次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需要不断加大对新兴产业人才培养的投入,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不断满足日益增长的人才需求,促进新兴产业良性健康发展。

二、十三五工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

(一)总体思路。

坚持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八个着力重要指示精神和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按照市委四届四次全体(扩大)会议的部署,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以推进先进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为主线,突出抓好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和转型升级,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拓展延伸优势产业链条。坚持创新驱动,项目带动,稳增长,调结构,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造制造业竞争新优势,促进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构建起绿色、环保、低碳、循环、可持续发展的新型生态工业体系,使工业在拉动全市经济增长中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

(二)基本原则。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严把环保和安全关,推广使用节能、节水、减排等工艺,全面推行清洁生产、绿色制造,推动工业经济绿色、环保、低碳、循环、可持续发展。

创新驱动,转换动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发展理念创新、技术和产品创新、管理创新。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企业依靠创新引领发展。

产业支撑,富民强县。充分发挥县域交通区位、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等比较优势。支持骨干企业做大做强,扶持中小微企业发展壮大。实施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实施支链、补链、延链等产业项目,做大做强县域工业,增加财税和吸纳就业,实现富民强县。

科学定位,突出特色。以国家产业政策和自身资源禀赋、生态环境容量、产业基础、人才支撑等条件为依据,对各类工业园区进一步科学论证,找准自身比较优势和发展潜力,明确功能和产业定位,突出特色,推动差异化发展。

(三)目标任务。

十三五末,全市工业经济绿色发展、创新发展、集群发展、开放发展、融合发展的水平进一步提升,工业总量不断扩大,企业质量效益明显提升,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创新能力显著提高,信息化应用加快推进,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经济总量有新扩大。2020年,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9%以上,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年均增长9.2%以上。规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230%,工业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持续提高。

产业调整有新成效。2020年,产业链经济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6%以上,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2%左右,特色鲜明、绿色发展的生态工业体系全面构建。

创新能力有新提升。2020年,规上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到1%以上,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达到50%力争新发展4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5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家以上市级(工程)企业技术中心。工业行业的整体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全面提高。

两化融合有新进展。两化融合指数达到70,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到80%,关键工序数自控化率达到90%以上,新一代信息技术在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应用取得明显进展。互联网+”协同制造快速推进,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及企业信息技术综合集成应用达到国内中等水平。

绿色发展有新成效。2020年,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累计下降30%,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17%,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0%,淘汰落后产能目标任务全面完成,绿色制造方式实现全覆盖,主要行业及产品单位能耗及排放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三、重点产业发展方向

(一)支持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和转型升级。

1.农产品精深加工业。

1酒类和饮料。不断夯实优质原料基础,大力推进特色精品酒庄建设,加快建设葡萄酒产业集群。鼓励支持葡萄酒企业开展技术改造,创新商业运作模式,培育一批甘肃名牌产品、陇货精品和中国驰名商标。积极打造以文化体验、葡萄酒品评鉴赏、葡萄采摘、基地观光、休闲度假于一体的葡萄酒特色文化旅游产品,促进葡萄酒文化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加快莫高·中国葡萄酒城、甘肃汉韵葡萄酒庄、甘肃杜雅克葡萄酒庄园、武威香酩葡萄酒庄等项目建设支持啤酒生产企业进一步细化和开拓市场,开发优质高档产品,使啤酒产业从麦芽加工、啤酒生产、物流到销售终端形成有机整体,发挥产业的整体优势。支持白酒企业加快产品研发力度,改造提升传统酿酒工艺,提高产品质量、档次,开发枸杞酒、肉苁蓉酒、红枣酒、蜜瓜酒等保健型酒类,支持发展具有区域特点的藏酒等特色产品。加快普康、皇台等重点企业发展步伐和品牌开发力度,推进甘肃普康酒业年产2000千升白酒生产线搬迁技改项目建设。引导和支持达利集团、京奥港等优势企业,加快开发皇冠梨、人参果、胡萝卜等浓缩果蔬饮料,努力开发饮料系列产品。推进达利食品年产10万吨豆奶生产线建设项目、甘肃玛岈冰川年产18万吨天然矿泉水开发项目等建设。

2)方便休闲食品。以甘肃达利、正阳等企业为龙头,重点发展面包、饼干、营养薯泥等方便休闲食品,延伸产业链。以黄羊河食品、乐尚食品、金苹果、谭龙食品、天强食品等企业为龙头发展鲜食玉米、无壳瓜籽、黑瓜籽、葵花籽、牛肉干、豆腐干、营养红枣等方便休闲食品,提高附加值,促进特色农产品加工从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化。重点建设甘肃正阳3万吨马铃薯主食化生产线及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项目、思蜜达食品红枣、枸杞、核桃、杏仁、锁阳深加工项目、甘肃正林食品3万吨黑瓜籽及休闲食品综合加工生产线项目等。

3)肉制品。大力发展畜禽产品精深加工,做大做强牛羊产业,重点发展冷鲜分割肉、方便快捷的调理肉制品、熟肉制品以及肉类休闲方便制品等产品。引进优势企业,开发皮、血、骨、内脏等副产品的综合利用,建设肉制品深加工产业链。依托天祝白牦牛中国肉羊之乡品牌,推进天祝白牦牛、沙区优质肉羊产业化经营。支持民勤羊肉、天祝白牦牛等品牌做强做大,加快民勤飞腾食品风干牛羊肉加工生产线等项目建设。

4)粮油制品。扶持红太阳面业、伊禧堂伟业等企业向集团化方向发展,延长面粉产业链,开发生产精深加工产品。引进国内重点优势企业,开发生产高级烹调油、葵花籽油、葡萄籽油及饼干、面包、膨化与焙烤食品等专用油脂产品。鼓励采用先进技术装备,开展油料副产物的综合利用。扶持云晓熏醋品牌争创名牌,鼓励益民、柏树庄、东海源等企业多层次开发保健醋、水果醋、饮料醋等系列醋产品,实现规模经营,做大做强凉州熏醋产业。

5)饲料加工。以发展各类畜禽饲料为基础,大力发展配合饲料,促进饲料加工业与特色养殖业协调发展。重点扶持傲农、铁骑力士、东方希望等饲料企业达产达效。推进喜德来生物科技年产2万吨腐植酸钠饲料生产线项目、盛翔年加工10万吨秸秆颗粒饲料项目等建设。

2.化工产业。

1)精细化工。依托丰富的石灰石资源,在鑫淼公司现有产能的基础上,加快电石在建项目建设进度,夯实产业发展基础,逐步形成年产120万吨电石、10万吨石灰氮、40万吨颗粒石灰氮、1万吨硫脲、5万吨双氰胺、2万吨单氰胺、5万吨硝酸胍、15000吨氨基胍盐、5000吨甲基硝基胍的生产能力建设研发中心,加大延伸产品研发力度,推动电石产品结构调整,重点开发胍类、磺胺类等食品、药品级产品,积极开发氯丁橡胶、醋酸乙烯、丙烯酸、碳酸二甲酯等下游产品,推进电石产品多样化、高附加值化。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支持引进创新管理模式,提升管理水平,建设国际化管理、运营专业人才队伍,实现产品出口培育出口品牌建设出口基地。

2)盐化工。依托民勤丰富的盐硝资源和临近雅布赖盐池、青海湖的盐资源优势,以加快产品结构调整、环境保护和节能降耗为目标,积极采用国内先进技术,大力打造盐化工产业链。加强对民勤盐硝资源开发利用的统一规划,以芒硝精加工项目为基础,延伸发展硫代硫酸钠硫氢化钠多硫化钠等下游项目。推动鑫达化工年产6000吨二甲基二硫、东顺化工年产3万吨硫化碱项目达产达效。加强盐业联产,引进建设年产5万吨硫酸钠、5万吨硫酸钾、2万吨三骈咪唑、30万吨离子膜烧碱等盐硝深加工项目,努力健全盐化工产业链,打造盐化工集聚生产区。

3.新型建材。规范新型墙体材料企业发展,促进新型墙体材料制造企业升级改造,提高产品质量。淘汰性能差、吸水率高、防火性能低的建筑保温材料,淘汰规模小、技术装备落后、环保安全措施不到位的墙材企业。加快新技术、新工艺、低能耗生产技术引进和研发,加大资源综合利用、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鼓励发展保温、隔热及防水性能良好、施工便利、使用寿命长的外墙保温材料,开发推广结构与保温装饰一体化外墙板。引导建筑建材产业进一步向园区集中,提高产业集中度,发挥集群效应,着力培育一批拥有优势品牌、享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新型建材生产企业。

(二)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1.高端装备制造。

1)风光电装备制造。发挥航天万源、甘肃重通等龙头企业带动作用,通过改造提升、创新驱动,突破一批关键技术、高端共性技术和瓶颈技术,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延伸上下游产业链。引进建设风机整机、发电机、轴承、变流器、叶片、机舱轮毂等风电精密铸件及机械加工、控制系统、电缆、电磁线、高强螺栓、塔筒等核心零部件生产项目,建成从风机核心零部件到整机生产制造的全产业链体系。以太阳能光伏电池、组件等项目为重点,配套引进补链项目,构建相对完整、兼顾技术的光伏电池及系统装备产业链。引进建设太阳能热水器、真空专用装备等项目,发展高性能太阳能选择性吸收真空镀膜、太阳能集热系统等光热项目,拓展光热利用新领域,提升光热产业层次,实现规模化经营,推进太阳能产业链延伸。

2)核技术民用装备制造。通过实施医用重离子加速器设备加工、开发及应用,推广制造技术及其运行维护服务技术项目,配套设备加工制造等产业,逐步形成以医用重离子装置及其附属配套设备研发生产的高科技产业集群。以中科院及其下属的武威科近新发技术有限责任公司为依托,利用重离子加速器辐照、紫外线敏化、化学蚀刻后处理等技术,研发重离子孔膜为基膜的系列精密筛分材料及产品,建设加速器设备加工制造运行维护中心、电子加速器研发及应用中心、核孔膜研发及蚀刻中心和真空冻干中心,推进核孔膜、真空冻干技术在食品、化学、生物、医疗、环境科学、分析检测等领域的开发应用。利用电子加速器的辐照改性特性,实现材料的交联、固化、接枝和裂解,生产各类辐照改性材料。全面推动与重离子相关的工业、农业和第三产业发展,打造重离子装备制造产业基地,逐步形成高科技应用技术产业集群。

3)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制造。推动企业积极引进实力雄厚、技术先进的省内外客车、专用车生产企业,合作建设纯电动乘用车、公交车、专用汽车、低速汽车、物流车等新能源汽车生产项目,配套建设核心电池封装厂、电池充电桩。加快突破新能源汽车储能、驱动、控制、充电、试验、检测等关键技术以及整车集成技术。发展成本低、使用寿命长、快速充电的动力锂离子电池、高容量镍氢电池,带动电池回收、拆解、冶炼提纯产业,实现有价金属的循环利用。借助武威保税物流中心引进较大规模汽车整车生产项目、汽车零部件生产配套企业,建设汽车散件组装生产基地,打造汽车及新能源汽车出口贸易中转集散地,实现汽车综合加工、组件装配、销售服务一体化发展。

4)农机装备制造。支持绿润科技、兴旺农机等企业加大研发力度,根据我市农业耕作特点,研发适合我市农作物种植、耕整、收获的农机装备。大力发展大中型拖拉机、高效耕作机械、收获机械、设施农业机械,加快发展果蔬脱水机械、畜牧机械、畜产品加工机械等先进农产品加工装备。支持绿润现代农业公司甜高粱收割机生产基地建设,发展大中型农机装备和小型丘陵山地农机装备,培育旱作农机装备制造产业聚集区。

5)专用装备制造。围绕甘建投、凯帝斯、承威、森祥等企业,引进一基础零部件和基础材料生产项目,不断提升本地配套能力,提高电梯、专用车、电动车等产品生产水平。引进建设多功能立体固沙车、小容量混凝土搅拌运输车、种子成型设备、沙漠平整设备、沙漠钻孔植树设备、沙漠灌溉注水维护设备和沙漠固沙喷洒设备等专用装备制造项目。提升龙腾管业波形钢管桥涵、高速公路护栏板等道路交通装备及地下综合管廊等工程装备产品质量,提高市场占有率。支持达华节水、海纳塑业、大禹节水、雨禾节水等重点企业发展,研发生产滴灌、管灌、喷灌、双壁波纹管、钢丝网骨架聚乙烯管及自走型高效节水灌溉设备,打造节水灌溉器材生产节水灌溉工程建设节水设施运营维护产业链。

2.新材料。

1)碳化硅新材料。以国家火炬天祝高性能碳基材料特色产业基地为载体,依托天祝县碳化硅原材料产业基础,着眼于科技创新、产业集聚和品牌培育,将玉通公司、中钢耐火天祝玉通公司等条件成熟的企业培育打造成高新技术企业,形成碳基新材料产业链。积极引进高性能磨料磨具、高性能工程陶瓷、耐火材料、节能环保新材料等项目,支持企业创建国家级、省市级研发机构。支持创建科技孵化器,重点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掌握核心技术的科技型企业,推动特色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做大做强国家火炬天祝高性能碳基材料特色产业基地。

2)石墨开发利用。依托民勤县丰富优质的石墨资源,引进国内外优势企业合作发展石墨加工产业,积极发展石墨采选加工产业。引进建设石墨烯、高温石墨气冷堆用炭/石墨堆内构件、电解用石墨电极、超细结构等静压石墨、中粗结构石墨、太阳能用储能炭材料、光伏产业用炭/石墨材料等高性能炭/石墨材料、锂离子电池用石墨负极材料等加工项目,发展高、精、尖石墨深加工产品。谋划建设5000吨可膨胀石墨、5000吨高功率石墨电极、800吨锂离子电池材料等项目,提高石墨资源开发利用水平,推动石墨产业向广度和深度延伸。

3)冶金新材料。以国家产业政策和市场为导向,认真执行行业准入标准,鼓励引进优势企业进行联合重组。以调整优化产品结构为主线,推动铁合金企业加快技术改造,以纯净化、低合金化、微合金化为发展方向,重点发展低碳、低铝等高品质硅铁,鼓励生产硅钙合金、硅铝合金、硅钙钡铝、钒铁等特殊合金,努力提升铁合金产品档次、品位。依托中大铝型材公司,开发高强韧系统铝合金冶炼加工技术,发展新型铝合金材料及深加工产品,拓展铝型材产品品种。

3.新能源。

1)新能源基地大力发展以太阳能、风力发电为主的新能源产业,加快建设凉州区和民勤县百万千瓦光伏发电基地等新能源基地。大力开拓分布式光伏发电市场,鼓励各类电力用户按照自发自用、余量上网、电网调节的方式建设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优先支持在用电价格较高的企业、工业园区建设规模化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充分发挥高载能产业连接新能源产业和其他加工业的纽带和桥梁作用,在不断降低新能源电力输出对电网调峰压力的同时,有效缓解武威电网供电压力,实现新能源电力就地消纳。

2)生物质能重点发展生物质发电、沼气和生物质液体燃料等。以研制及综合利用生物质气体燃料和液体燃料为目标,研发高效的生物质能转化技术,开发多联产技术,推动生物燃料产品高值利用和生物质能全链条综合利用。加强生物质能技术原料供应从传统废弃物为主向新型资源选育和规模化培育发展。推进农村沼气科学持续发展。科学开发、引进、种植与当地环境条件相适宜的能源作物,适度发展生物燃料乙醇、生物柴油和生物质直燃发电。

4.生物制药。

1)生物医药。重点发展医药生物技术产品、现代中药和药物新制剂,形成以原料药和制剂深加工为主体、以现代生物制药和天然药物为两翼的产业格局。充分利用现有特药资源进行系列产品的开发生产,推进普安制药年产5000万瓶宣肺止嗽合剂生产线扩建等项目建设培育发展以中药为主的特色医药,提高中药饮片的加工、中药有效成份的提取及中成药的生产技术水平。加快建设甘肃恒兴制药有限公司年产1000万瓶系列中成药深加工项目,推进华城药业年产5000吨中药饮片和易源制药5000吨中药饮片生产线项目达产达效,支持兽药、藏药企业进一步扩大产品产量,增加花色品种,培育品牌产品,提高市场占有率。

2诱变育种。依托甘肃省重离子生物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甘肃省辐照诱变育种工程实验室开展生物关键技术攻关,发展生物育种等工程技术。针对现有有机酸、酶制剂、生物肥料、生物农药、生物食品或饲料添加剂、以及精细化工产品等微生物产业,应用重离子辐照技术,联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龙头企业,加快微生物诱变成果的市场转化。

3甜高粱工业化开发。积极开展以甜高粱汁液为原料生产谷氨酸、果葡糖浆、果糖、乳酸、聚乳酸、柠檬酸、酵母抽提物、谷胱甘肽、酵母葡聚酸等技术研究。支持重离子诱变甜高粱青贮菌剂研发、甜高粱优质饲料、高效乙醇生产项目建设,提高甜高粱在工业领域的转化利用水平。

5.信息技术

1)移动互联。以网络化、专业化、国际化和信息化为方向,创建移动互联创意产业基地,全面优化政策环境和甘肃(武威)国际陆港中心载体环境,依照产业链实施靶向招商和链式招商,积极引进一批龙头企业,大力扶持本地企业创新创业,着力发展移动动漫、移动音视频、移动教育、移动阅读等内容产业谋划发展移动游戏、LBS(基于位置的服务)、移动电子商务、移动支付、移动办公、移动浏览器、移动安全、移动生活服务等移动软件和应用产业大力支持企业基于自身优势,与电信运营商、互联网龙头企业合作建立应用服务分发与推广平台及移动互联网应用平台,加快推进武威市大数据云计算中心暨应用项目建设,力争打造省内一流的移动互联网产业基地。

2)智能终端。推动智能技术在农用电动车、自行车、家居、体育健康器械等传统轻工产品中的应用,开发智能化大众消费品,培育发展智能终端、基础元器件、智能穿戴等产业。引进建设智能手机产业链,加速智能终端整体方案应用。引进国内外优势企业,发展超薄、曲面、可折叠、非触摸、智能识别等新一代平板电脑,进一步拓展应用领域,在OA移动办公、工业监控、产品检测等领域发挥独特作用。加快智能穿戴产品(眼镜、手表、腕带、耳机、血压计等)的研发、设计和生产,引进国内外行业龙头企业,推动传感器、存储器、处理器、电池、触控模组、显示屏、耳机等关键配套零部件领域的开发与生产。

3)电子材料及设备。引进电子元器件企业与上游材料、设备企业,围绕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生物、信息技术和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发展相关配套元器件及电子材料。重点发展硅材料及化合物半导体材料,蓝宝石和碳化硅等衬底材料;高端发光二极管(LED)封装材料,高亮度、大功率LED芯片材料;石墨和碳素系列保温材料。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使用的电池系统、快速充电技术,光电传感器和微纳传感器等智能可移动的新型传感器等。推进集成电路封装、测试生产线建设,开展半导体微电子、激光产品等电子设备及各种电子元件、仪表仪器的设计、研发以及来料加工业务。

4)线缆。依托周边铜、铝等资源优势,引进国内知名线缆生产企业,谋划建设塑铜线双绞线、护套线屏蔽线、视频线电视线、电话线网络线、控制电缆、中低压电缆、高压电缆、通信光缆等各种线缆的生产项目,逐步形成从制棒、拉丝到成缆的完整产业链。加强新型光纤套管技术研发,推进掺稀土光纤、光子晶体光纤、纳米光纤等传感(传能)光纤技术研发。加快研发适合超高速率、超大容量、超长距离传输的新型光纤光缆,以及接入网和数据中心用新型光纤光缆技术及综合布线技术,并通过招商引资,引进建设光纤光缆生产项目。

6.节能环保。

1)余热余压利用。推广纯低温余热发电技术,组织实施工业锅炉(窑炉)改造、余热余压回收利用、电机系统节能改造、能量系统优化等重点节能工程。优先发展工业生产过程余热利用系统及关键设备,积极发展焦炉气化工、煤层气和煤矿瓦斯开发利用技术。推进甘肃电投武威2×350MW热电联产、亿利洁能微煤雾化背压式热点联产项目建设。

2)高效照明设备。推进荣宝照明年产2万盏太阳能路灯等LED外延片、芯片及配套器件、绿色照明产品、节能家电、节能材料等节能产品生产;支持企业提升设计与创新能力,加强LED景观、道路、室内和汽车照明等领域产品研发力度,开发太阳能与LED相结合的绿色环保照明系统。鼓励发展荧光灯、金卤灯、钠灯、LED照明、无极灯等发光效率高、寿命长、可节约能源的新型照明产品及电器附件制造产业。积极发展基于大尺寸硅、蓝宝石、碳化硅衬底的LED芯片制备技术及三维、晶圆级等新型多功能集成封装技术的研发。

四、主要任务

(一)加快工业绿色发展。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加大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力度,加快构建循环型工业体系。推进工业循环经济发展。实施循环经济发展引领计划,推行企业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园区循环式改造,推进省级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园区、企业发展。积极打造循环经济产业链,提高低能耗、高附加值产业在工业经济结构中的比重。加强工业节水,指导工业企业加强用水管理,实施节水技改,实施一批重点节水技术改造项目。加强工业节能,强化碳化硅、电石、铁合金等重点行业节能监管,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加大资源综合利用力度,积极推广煤炭清洁利用,低温、低氮燃烧,循环流化床燃烧等节能环保技术,提高工业三废综合利用率,延伸产业链条。

(二)培育壮大产业链经济。开展优势产业链培育行动,打造产业联盟、产业集群和产业基地,推动发展产业链经济。加大政策倾斜,强化协调服务,以产业链延伸和集群化发展为重点,培育扶持达利集团、甘肃建投、达华节水等重点企业发展,逐步形成一批技术进步快、经济效益好、增长速度高、产业关联度强的骨干企业打造骨干龙头企业,不断增强龙头企业对全市工业增长的支撑带动作用。大力推进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应用,继续发展壮大新兴产业,支持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大力推进支持产业发展的配套设施建设,优化要素配置,强化专业分工,增强产业发展科技水平和自主研发能力,拓展延伸产业链条。

(三)做实做优工业园区。以现有园区资源禀赋、生态环境容量、产业基础、人才支撑等条件为依据,科学论证各类工业园区,明确功能和产业定位,优化产业布局。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级资金支持,加快工业园区供排水、污水处理、道路、集中供热、供气、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提升工业园区的产业承载能力。集约节约利用园区建设用地,支持各工业园区建立企业建设用地跟踪监管,建立退出机制。推进园区产业集群式发展,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投入产出比,提高园区企业综合实力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四)加强企业创新体系建设。发挥科技创新引领作用,进一步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引导和支持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资源整合和共享。加快企业创新平台和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支持企业与兰州交通大学、中科院近物所等省内外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开展技术合作交流,探索建立网络交流平台,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强与科技部门的协作,逐步建立和完善鼓励企业技术成果转化的制度、扶持政策和机制,引导企业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开发、推广工业领域新技术。支持企业建立高水平研发中心,下大力气攻克重点领域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争取在高技术产品研发和市场开拓上取得重大突破。鼓励企业加强质量品牌建设,引导企业健全商标品牌管理体系,鼓励品牌培育和运营专业服务机构发展,引导企业创建中国名牌”“甘肃名牌等品牌。

(五)扶持中小企业做大做强。毫不动摇地鼓励引导非公经济和中小企业加快发展,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关于促进非公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着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发展众创空间等新型服务平台,形成政策扶持、创业培训、辅导服务的多方位助推工作机制。深入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建全小企业进入规模以上企业培育机制。完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综合窗口平台功能和作用,为中小企业提供信息、投融资、创业、人才培训、技术创新、管理咨询、市场开拓、法律等方面的公共服务。加快培育发展一批主营业务突出、专注于细分市场、竞争力强、成长性好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进一步加强银政企合作,壮大政策性担保机构资本实力,改善中小微企业融资环境,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在新三板、创业板上市融资。

(六)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大力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推进互联网与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的融合及示范应用。加快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三网融合,完成宽带中国示范城市创建工作,优化网络结构和互联网网间互联架构,提升互联网协议用户普及率和网络接入覆盖率,加快网络提速降费。促进工业领域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用信息技术提升改造传统产业,大力发展应用电子和工业软件,积极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入工业设计、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大力扶持中小企业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生产工艺、改善经营管理、改变营销手段,全方位、多层次推动信息技术在工业领域的覆盖渗透、应用集成和融合创新。进一步做大做强信息产业。引进电子信息上、下游制造企业,延长产业链。通过服务模式创新,应用领域扩展,带动信息产业快速发展,形成一批技术进步快、经济效益好、增长速度高、产业关联度强的骨干企业。加快资源整合,推进大数据云计算中心、甘肃省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网络武威市综合平台、武威保税物流中心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等载体建设。

(七)推动工业领域去产能去库存降成本。推动煤炭、水泥、钢铁企业通过资源整合、产业升级、扩能改造、整合重组等多种方式转型升级引导督促棉花加工企业延伸产业链条,扩大经营范围,实现转型发展支持碳化硅、铁合金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技术改造,全面提升技术装备水平,促进优化升级。支持达利、青啤等骨干企业达标生产、开拓市场,提高盈利水平推动食品制造、化工、冶金、建材等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深入推进互保共建,完善供需对接等协调落实机制,引导上、下游企业建立长期战略合作关系,以政府投资项目、新农村建设等项目为重点,督促项目业主单位实行甲控乙购等约束监管措施,落实同等条件市内优先原则,支持企业拓展市场。扎实开展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行动,协调企业落实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税费负担、社会保险费、财务成本、电力价格和物流成本等主要成本。

(八)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加快发展面向工业生产的相关服务业,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工业联动发展,重点发展总集成总承包服务、工业设计及研发服务、供应链管理及物流服务、金融专业服务、商务会展服务、专业维修维护服务、节能环保和安全生产服务、检验检测服务、信息服务及外包、专业中介服务、培训教育服务等,支持鼓励大型企业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推动我市制造业向价值链高端延伸。

五、保障措施

(一)强化产业政策扶持引导。敏锐把握国家宏观调控动态和产业发展政策,找准与全市工业经济发展的有效对接点。认真落实国家和省上关于推动制造业发展、双创平台建设、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节能环保产业发展、互联网+”等已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及时研究出台促进全市工业平稳较快发展的配套政策,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扶持培育企业拓宽生产经营渠道,逐步做大做强做优,发展结构优化、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新型工业体系。抢抓甘肃省中小企业发展基金设立机遇,支持专精特新等中小企业,采取股权投资方式直接投资,全面落实市政府已出台的《武威市小微企业互助贷款风险补偿担保基金管理办法》《武威市鼓励企业在新三板挂牌扶持奖励办法(试行)》等政策,切实解决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保障工业企业发展的资金需求。

(二)加大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力度。发挥比较优势,找准承接切入点,围绕产业链精准招商,瞄准有实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引进绿色环保、产业关联度高、带动力强的大项目、好项目。通过兼并、收购、合资、合作、项目融资等多种方式开展战略重组,培育一批具有行业特色、产业优势、规模效应的龙头企业,进一步壮大产业规模,培育产业发展新优势。在招的同时也要注意抓,注重引进竞争力强、成长性好、市场前景好的小而特”“小而精的企业,设立专门园区进行集中孵化培育。认真落实项目清单管理制度,对计划新开工项目,提高审批效率,加快前期进度,帮助尽快开工。对在建项目,强化协调服务,帮助尽早建成投产。对建成项目,搞好要素保障,加大扶持力度,帮助达产达标。

(三)加强工业经济运行监测分析。加强运行分析和预测预警,密切跟踪工业用电量、铁路运量、市场价格、工业税收、产销存等工业指标和效益指标运行走势,及时应对新情况、新问题。加强对重点企业的动态监测,实时掌握企业生产经营、项目建设情况,合理引导企业预期,确保重点企业产销平稳增长。开展项目互保共建,做好信息发布、供需对接等工作,着力帮助企业拓展市场。强化惠企政策宣传,扩大企业负担监测点覆盖范围,完善企业负担投诉举报制度,畅通企业维权渠道,全力减轻企业负担。

(四)强化协调服务优化发展环境。进一步转变服务职能,按照省市政府关于简政放权、放管结合、深化行政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的要求,结合三张清单一张网建设,改革行政审批方式,促进依法行政,进一步精简办理要件,压缩办理时限,提高办事效率,提升服务质量,对建设项目从立项审批、开工建设到生产运营实行全程服务,最大限度地减少办事程序,着力营造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用足用好鼓励投资、促进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充分释放政策活力,最大限度地发挥政策驱动效应,形成良好的政策环境,吸引更多的资金、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向我市集聚。依法加强监督和管理,建立和完善市场监管长效机制,规范涉企服务,积极营造良好社会环境。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