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武威规划纲要>历史规划
索引号: 116223000139312184/2017-07141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发布机构: 市交通运输局 组配分类: 历史规划
文件编号: 发文日期: 2017-10-18
成文日期: 2017-10-18 有效性:
武威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武威市“十三五”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的通知
发布日期: 2022-01-12 17:12 浏览次数:


武政办发〔2017227

 

 

武威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武威市十三五综合交通运输

发展规划的通知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中央、省属在武有关单位:

现将《武威市“十三五”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印发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武威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71018


武威市十三五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

 

交通运输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先决条件,是社会进步的重要保障和文明标志。十三五时期,加快推进全市现代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对于稳增长、惠民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为全面贯彻落实省第十三次党代会和市委四届四次、五次全体会议精神,科学指导十三五时期交通运输发展,使交通真正成为发展的先行官,根据《武威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武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武政办发〔2016158号)、《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甘肃省十三五交通运输发展规划>的通知》(甘政办发〔2016179号)和《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甘肃省十三五综合交通发展规划>的通知》(甘政办发〔201717号),现结合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及交通运输现状,特制定本规划。

    一、规划背景

    (一)发展基础。十二五期间,武威市交通运输行业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和省交通运输厅的总体要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陆水空邮并举、建管养运并重,积极适应新常态,努力当好发展先行官,圆满完成了十二五工作目标任务,不仅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可靠保障,而且在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服务人民群众安全便捷出行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1.交通基础设施规模逐步扩大,路网等级结构不断优化。公路方面,截至2015年底,全市公路通车总里程达12317公里,其中国道3条共470公里,分别为G30连霍高速、G2012定武高速和G312沪霍线;省道4条共422.3公里,分别为S316金色大道、S3017金武高速、S211民仙线和S308辘古线;农村公路共11424.7公里,占公路通车总里程的92.4%。全市等级公路9592.7公里,其中高速公路450公里、一级公路92.7公里、二级公路614.7公里、三级公路1040公里、四级公路7395.2公里,等外公路2724.3公里;二级及以上公路较2010年底增加了554.4公里,等外公路较2010年下降了28个百分点。铁路方面,全市现有兰新线、干武线两条铁路干线,有全亚洲最长的铁路隧道——乌鞘岭隧道。十二五时期,开工建设了干塘至武威南铁路增建二线,全长167.6公里,武威境内97.9公里,于2016年底建成通车。干武铁路二线的增建将使西北铁路网更加完善,西北和华北的联系更加紧密、快捷,同时也使得干武铁路的运输能力显著提升。场站方面,全市客货运场站得到快速发展。现已建成武威市综合客运枢纽中心、民勤客运中心2个省级道路运输枢纽一级站,开工建设天祝、古浪、大靖3个区域级二级道路运输客运站和武威金沙物流园1个省级货运枢纽站。站场枢纽体系进一步完善,网络布局更加合理。

    2.客货运输量持续增长,运输服务水平整体提升。十二五时期,全市公路客货运输量和周转量持续增长,其中客货运输量年均增长率为6.7%38%,周转量年均增长率为11.6%35.2%,运输供需矛盾总体得到缓解。客运方面,截至2015年底,全市拥有100辆以上客车的客运企业增至6家,省市际客运班线57条,能够较好的满足群众长途客运出行需求;城区14条公交线路进行了合理调整,更新及新增166辆天然气公交车,基本实现了新城区和旧城区公交通达全覆盖,群众出行零换乘;乡镇通班车率达100%,行政村通班车率达93%。全市拥有出租车2126辆,其中武威城区1113辆,基本满足出租客运发展和群众出行需求。货运方面,全市拥有货运企业16151户,较2010年货运企业增加4660户,增长41%;拥有货运车辆24673辆,较2010年货运车辆增加10926辆,增长79%。全市重型货车、专用货车分别达到6127辆和807辆,较2010年增长323%9.6%。邮政方面,十二五期间,全市邮政业总体规模迅速扩大、市场秩序进一步规范、信息化水平逐步提升,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稳步提高。全市邮政营业场所达到117处,乡镇覆盖率实现100%,便民服务站81个,三农服务站293个,村邮站200个;快递企业品牌总数已达19家,法人企业7家,分支机构154家,基本建成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邮政、快递服务体系。十二五期间,全市客货运输网络覆盖范围不断扩大,交通时效性、便捷性、舒适性明显增强。运输结构不断优化,各种运输方式的衔接效率逐渐提高。普通国道和省道运行速度明显提升,重要站场与高等级公路直接连通。城乡客运一体化取得明显成效,农村客货运输服务广度、深度稳步提高。

    3.交通运输改革全面推进,行业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一是驾培维修管理有序推进。2015年底,全市共有机动车驾驶员培训学校34家,比2010年增加6家;机动车维修企业1027家,比2010年增加162家;机动车综合性能检测企业6家,比2010年增加1家。二是科技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公共交通方面,完成城区出租车顶灯更换和出租车公司GPS监控平台建设工作,所有出租车全部实现在线实时动态监控。客运方面,加快推进了道路运输电子证件换发工作,建成武威综合客运枢纽中心和民勤县客运中心联网售票系统并投入使用。货运方面,建成北斗物流云综合服务平台,总质量12吨以上的货车陆续安装北斗物流云车载定位终端和物流监控终端并成功接入服务平台。三是绿色低碳交通工作初显成效。淘汰了一批老旧客运车辆,积极推进道路机械化养护,注重公路沥青路面材料再生利用,有效降低了施工作业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同时,加快公路隧道照明LED改造,道路照明采用太阳能、风光互补方式供电,积极推进电子收费不停车系统,取得了良好的节能减排效果。四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进一步加强。深入开展平安交通创建活动,不断完善交通安全监管措施,交通安全应急保障体系已初步形成。全面加强职工责任意识和安全防范意识教育,开展应急演练9次,强抓重点路段、重要场所、关键环节的安全防范工作。对公路、桥梁及沿线安全设施进行及时的维修和更换,五年内累计整治安全隐患里程971.9公里、维修路面253.1公里、改造危旧桥梁43座。五是公路执法管理不断加强。全市严格执行《交通行政执法风纪》等五个规范和《道路运输管理工作规范》,建立健全一系列规章制度以及行业管理标准规范,道路运输管理工作得到加强。全面落实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强化对各办事环节的监督制约。严格落实罚缴分离和收支两条线制度,进一步建立健全议事决策制度。五年来,全市开展路政执法专项整治活动352次,查处路损案件1253件,检查货运车辆25.4万辆,查处非法超限车辆9972辆,将超限率始终控制在4%以内。

十二五时期,全市交通运输取得一定成效,但对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和人民群众对幸福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交通发展仍然存在一些差距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综合交通网络亟待完善。与白银市、青海省以及内蒙古的综合交通运输通道尚未形成。区域间、城乡间交通发展差距依然较大,路网转换不够便捷高效、可进入性差,断头路”“瓶颈路段突出,国省干线之间以及干线公路和农村公路之间的衔接不畅。铁路基础较为薄弱,兰张铁路三四线及干武铁路二线尚未建成通车,航空运输主要依赖中川机场和金昌机场。各种运输方式之间衔接不畅、效率不高,枢纽及集疏运体系规划建设有待加快。交通网络结构不够合理,制约了交通运输体系整体效率、系统功能的发挥。二是运输发展水平需进一步提高。高品质、快捷化的客运和轻质化、一体化的货运服务供给缺口较大,境内尚未形成综合客运枢纽和规模化的物流园区,尚未建立起规模化、系统化的城市配送体系。运输业方式之间以及与现代物流业深度融合不够,市场主体规模化、综合化和运输装备标准化、绿色化程度不高。新一代信息技术在交通运输领域的应用水平亟待提升。三是可持续发展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能源、资源、环境等刚性约束持续增强,安全监管、资金筹措、节能减排和生态保护等方面压力依然较大。交通运输发展模式仍然较为粗放,重建设、轻管养,重设施、轻服务,重增量、轻存量等问题未得到根本解决。道路运输法规体系相对滞后,相关实施细则有待完善。交通运输安全形势仍然严峻,运输市场监管仍有漏洞,交通应急救援体系尚不健全,行政执法还需进一步加强。体制性障碍有待进一步破除,货运物流、城市客运、交通管控等方面存在多部门职责交叉、权责不清等问题,不同社会阶层的利益诉求呈现多元、多变的特征,推进改革攻坚难度加大。

(二)形势要求。十三五时期,是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新型城镇化、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集中连片扶贫攻坚、交通扶贫开发等战略实施的关键期,是全面深化改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是我市整体脱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战决胜时期,也是加快实施“6873”交通突破行动、“3341”项目工程和1+17精准扶贫的黄金时期。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环境、发展方式、需求重点等方面的重大变化将对十三五交通发展提出新的要求。

    1.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求不断提高交通运输服务均等化水平。交通运输要继续以两县两片贫困区为主战场,按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总体要求,要进一步加大对贫困地区、民族地区的支持力度,集中力量建设幸福小康路、重点突出建设康庄大道、创新发展特色致富路,着力推动平安放心路,稳步扩大交通网络覆盖范围和通达深度,不断提高交通运输基本出行条件,坚定不移打赢扶贫攻坚战,有效支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

    2.为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要求交通运输更加注重提质增效升级。从供给侧看,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提升将带动产业布局、城镇化、旅游业等发展,是直接拉动经济增长最重要、最有效的手段之一。要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继续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交通基础设施网络,优化调整运输组织结构,发挥各种运输方式的比较优势,全面提升交通运输的总体供给能力和综合服务水平,使交通运输在稳定增长中实现提质增效升级,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增添动力、积攒后劲。

    3.为适应区域发展新格局,要求切实发挥交通运输先行引导作用。随着国家一带一路、西部大开发、新型城镇化以及我市建设经济强市、生态大市、文化旅游名市的实施,将形成区域互动、优势互补、紧密协作、协同发展的区域发展新格局。交通运输要强化对省、市级战略的先行引领作用,根据全市城镇空间布局,针对不同区域的阶段性特征,构建有效覆盖各级城镇节点的多层次运输网络,为资源要素流通、提升区域发展协调性、优化城镇空间结构创造有利条件,满足全市各级城镇节点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多层次的客货运输需求。

    4.为破解生态发展新矛盾,要求努力实现交通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围绕建设国家级生态安全屏障综合实验区,坚定不移地实施生态大市,建立国家有投入、企业给赞助、科技做支撑、农民有收益的生态建设长效机制,推进集压沙修路、平整沙漠、造林绿化、工业治沙、生态农业等治沙压沙产业发展模式。作为资源使用、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大户,交通运输行业必须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将绿色发展的理念贯穿到各个领域和发展全过程,统筹利用综合运输通道线位资源,促进资源循环利用,加大环境保护力度,以交通运输的绿色发展全面支撑国家及省市生态文明建设。

    5.为深化交通运输改革,要求积极推进交通运输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市交通运输行业必须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市关于深化改革的总体部署,积极稳妥推进有利于综合交通发展的各项重大改革,探索建立适应新阶段新要求的发展理念、管理体制、机构设置和运作机制,着力解决交通运输发展中面临的全局性、关键性问题,以改革促发展、转方式、调结构、防风险、惠民生;建立健全部门职责体系,优化组织管理机构,完善综合交通运输管理体制;切实转变政府职能,进一步理顺综合交通运输运行机制,形成权界清晰、结构合理、权责一致、运行高效、法制保障的交通运输政府部门机构和职能体系;把法治思维、方法、要求贯穿到交通运输各领域,切实提升交通运输治理能力和水平。

(三)阶段特征。十三五期间,全市交通发展将呈现以下特征。

    1.综合交通基础设施加快成网。十三五时期,全市交通基础设施发展重点将逐步转向高速公路、普通国省干线公路、干线铁路、综合枢纽和民航机场等骨干网络布局的进一步完善,更加注重各种运输方式间的相互衔接,综合交通网络将加快形成,整体效能进一步发挥。

    2.各种运输方式加速融合发展。十三五时期,全市城镇化趋势愈发明显,机动化水平不断提高,资源、土地、环境等刚性约束日益加剧,单一运输方式各自发展对于提升交通运输整体水平的空间已十分有限,必须加快推进各种运输方式深度融合。随着交通运输治理体系及能力的提升,各种运输方式融合发展进程将明显加快,运输结构逐步优化,一体化运输效率和水平将加快提升。

    3.客货运输需求结构加速调整。随着国家和省市经济结构深度调整,我市客货运输需求结构也将发生明显变化。客运方面,高铁等快速化运输需求更加强烈,城际、城市公共交通和农村公路客运等基本公共服务需求稳步增长,旅客对出行安全性、舒适性、便捷性的要求不断提高。货运方面,保税物流、电商物流等高附加值货物和多批次、小批量货物运输需求显著提高,货运结构将加快调整,货运一体化水平将成为衡量物流效率的重要标志,多式联运发展需求明显增加。

    4.交通新业态不断涌现。十三五时期,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应用、智能控制为核心的新技术浪潮风起云涌,互联网+”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对传统产业的发展和转型升级形成倒逼机制。互联网+交通运输加速推进,将成为推动交通运输产业重构的重要动力,催生形成线上虚拟和线下实体相结合的“O2O”Online To Offline)交通运输发展新模式、新业态。

    5.改革创新成为重要发展动力。十三五时期,交通运输投资回报率降低、劳动力成本提高、债务风险加大等压力将进一步凸显,资金、劳动力、资源等传统要素投入的驱动力逐步减弱。交通运输发展将更多依靠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法制和标准建设等制度创新,以及科学技术应用、运输组织优化等技术和管理创新。

    二、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和八个着力重要指示精神、省第十三次党代会以及市委四届四次、五次全体会议精神,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抢抓国家一带一路、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新一轮扶贫开发等重大战略机遇,以改革创新、提质增效为主线,按照攻坚突破、提速升位、互联互通的总体要求,加快实施“6873”交通突破行动,深入推进交通提升建设,坚决打赢交通扶贫攻坚战,加快推进综合交通、智慧交通、绿色交通、平安交通建设,积极构建立体化、开放式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显著提升综合交通运输供给能力和服务品质,切实发挥交通先行官作用,为与全国一道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实有力的交通运输保障。

(二)基本原则。

    1.适度超前、引领发展。继续贯彻经济发展、交通先行方针,以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为核心,立足武威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和交通运输发展实际,在实施交通扶贫攻坚行动,加大国省干线、铁路、民航发展,进一步提升服务旅游景区、工业园区能力的同时,加大农村公路及客货运站场建设,努力实现交通运输基础设施适度超前配置,达到交通运输支持经济社会发展。

    2.强化衔接,协调发展。强化交通运输规划与经济社会、国土、环保、旅游、物流、产业布局、城镇化等相关规划衔接协调,提高交通运输规划的针对性和可行性。紧抓综合交通运输处于加快成网的黄金期,加强网络、枢纽建设,统筹发展,充分发挥各种运输方式的比较优势和组合效率;统筹建设、养护、运输、管理和区域、城乡交通运输协调发展,促进交通运输全面发展,推进交通运输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

    3.以人为本,转型发展。以公众满意为基本出发点,优化城镇居民出行条件,改善农村居民出行环境,着力提升交通运输服务水平。突出交通运输行业的服务性,切实处理好发展的速度、质量、效益的关系,以科技化、信息化为引领,努力推动行业转型升级。

    4.绿色环保,安全发展。从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出发,把可持续发展作为基本要求,把节能减排、保护环境和节约集约利用资源落实到交通运输各个环节,努力实现交通运输绿色发展。把安全保障作为前提,按照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全面提高交通运输的安全性、可靠性和应对自然灾害、突发事件的反应能力。

    5.深化改革,创新发展。把改革创新作为综合交通发展的内生动力,全面深化交通运输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加快体制机制创新、政策创新、管理创新,努力破解深层次矛盾,进一步发挥市场配置交通运输资源的决定性作用,认真贯彻国家和省上有关法规、指导意见、规范、标准,把法治要求贯彻到交通运输建设、管理、养护、运营等各个领域,推进行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三)发展目标。

    “十三五时期,全市交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约547.1亿元(公路290.5亿元、铁路221.0亿元、民航10.3亿元、邮政1.9亿元、枢纽站场23.4亿元),实现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运输服务转型升级,支持保障有力可靠。到2020年,综合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基本建成,运输服务水平显著提高,客运快速化和城乡交通一体化,多式联运和甩挂运输得到快速发展;科技信息逐步提高,资源环境低碳绿色、节能环保,安全和应急保障充分有力,行业管理依法行事、规范有序,基本建成安全便捷、通畅高效、绿色智能、群众满意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1.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1)公路畅通建设。全市骨干公路网络全部建成,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不断推进,贫困地区康庄大道路”“幸福小康路”“平安放心路”“特色致富路建设成效显著,形成广覆盖、多层次、网络化的公路网络。2017年县县通高速,2020年乡镇通国省道,省市际出口公路畅通,自然村通沥青(水泥)路达到50%以上,农村公路区域成网、连接干线、互联互通,4A级景区连通二级及以上公路,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880公里以上,普通国道二级及以上比重和普通省道三级及以上比重均达到80%以上。

    2)铁路连通建设。贯穿丝绸之路经济带武威黄金节点的高速铁路建成通车,打造以甘肃(武威)国际陆港为中心的国际化、现代化铁路综合交通中心,形成完善的快速化铁路运输通道、现代化物流运输通道、文化传承旅游通道、保障有力的安全运输通道。

    3)航路广通建设。加快武威民用机场建设,适时建设一批通用航空机场或直升机起降场(点),开通航线,努力构筑连接全国、覆盖全省的空中通道。

    4)邮路融通建设。基本形成统筹均等、供给多元、开发融合、便捷高效、与小康社会相适应、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现代邮政普遍服务运行体系和普惠城乡、技术先进、服务优质、安全高效、绿色节能、网络健全的快递服务体系。深入开展运邮合作,推动邮政站所和快递处理配送中心与枢纽、服务区等交通基础设施融合发展。到2020年,邮政普遍服务实现乡乡设所、村村通邮,建制村直接通邮比例基本达到100%;快递服务实现市级有快递园区、县县建分拨中心、乡镇设收派网点、村村通快递服务的寄递体系。

    5)枢纽互联建设。基本建成布局合理、换乘便捷、运行高效、服务优质的综合客运枢纽体系和结构合理、分工明确、功能完善、运转高效的货运枢纽(物流园区)体系;基本形成以武威市高铁综合交通枢纽为中心,县区区域性综合交通为支撑,乡镇集散性枢纽为基础的现代综合交通枢纽体系。丝绸之路武威黄金节点枢纽地位显著增强,运输组织效率和服务品质全面提升。

    2.运输服务转型升级

    基本形成多方式可选、深层次融合、换乘便捷的客运服务网络和高效、经济、可靠、便利的现代货运体系,运输服务能力显著增强,人民群众满意度和认可度进一步提高。到2020年,中心城区至少拥有2个一级公路客运站,县区至少拥有1个二级公路客运站,实现县县有中心站、乡乡有客运站,村村有亭、站点有牌。城市公交线网密度基本达到国家规定小城市3-4km/k㎡的标准,人均公交车拥有量达到12标台/万人,城市公共交通站点500米覆盖率达到100%,行政村通客车率达100%

    3.行业治理务实高效。

    1智慧交通。交通运输与信息技术融合程度进一步提高,互联网+”促进交通运输更加便捷,实现信息服务一点通,公众出行一卡通,服务监督一号通。到2020年,全市高速公路ETC覆盖率达到100%、城市公交一卡通覆盖比例达到100%

    2)绿色交通。交通领域逐步实现规划设计生态化、建设过程清洁化、资源利用高效化、环境影响最小化。到2020年,城市公共汽车清洁能源车辆比例超过60%,出租车清洁能源车辆比例超过80%,建成投用一批新能源充电设施,公路营运车辆单位运输周转量能耗和碳排放强度分别比2015年下降6.7%7.9%,城市客运单位人次二氧化碳排放率下降10%以上,国省道废旧沥青路面材料循环利用率达到70%以上,高速公路旧沥青路面材料循环利用率达到90%以上。

    3)平安交通。交通运输安全生产法规及制度体系逐步健全完善,安全监管能力显著增强,安全运营水平显著提升,安全和应急保障充分有力。到2020年,高速公路重点路段监测覆盖率达到100%。一般灾害情况下公路应急救援到达时间不超过2小时、一般灾害情况下公路应急抢通时间不超过12时。

(4)法治交通。交通运输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性成果,逐步建立与转型升级发展相适应的管理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逐步健全,交通运输市场监管更加规范,依法行政水平和行业监管能力明显提高。

武威市交通运输十三五的主要指标

类别

    

2015

2020

指标属性

基础设施

综合交通网络水平提升

公路通车总里程(公里)

12317

≥15000

预期性

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公里)

450

≥800

预期性

民用机场数量(个)

——

1

预期性

民用机场覆盖市州城市比例(%

——

100

预期性

通用机场(个)

——

3

预期性

高速铁路覆盖率(县级节点)(%

0

≥75

预期性

综合客运枢纽数量(个)

——

4

预期性

物流园区数量(个)

——

3

预期性

公路三通

县级城市通高速公路比例(%

75

100

预期性

普通国道二级及以上比重(%

62

≥80

预期性

普通省道三级及以上比重(%

45

≥80

预期性

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比例(%

95

100

约束性

邮路融通

建制村通邮站(个)

200

1125

预期性

快递园区(个)

——

1

预期性

建制村直接通邮比例(%

88

100

约束性

快递服务网点数(个)

154

≥300

预期性

快递企业乡镇网点覆盖率(%

61.7

100

预期性

运输服务

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客车比率(%

93

100

约束性

中高级客车占营运客车比例(%

——

≥60

预期性

市区公交站点500m半径覆盖率(%

——

100

预期性

公路营运货车里程利用率(%

——

≥70

预期性

全国重点城市间快件72小时投递率(%

——

85

预期性

智慧交通

高速公路ETC覆盖率(%

——

100

约束性

城市公交一卡通覆盖比例达到

——

100

约束性

绿色交通

公路营运车辆单位运输周转量能耗下降率(与2015年相比)(%

——

≥6.7

约束性

公路营运车辆碳排放强度下降率(与2015年相比)(%

——

≥7.9

约束性

城市客运单位人次CO2排放下降率(%

——

≥10

预期性

新能源车辆在城市公交、出租车中的增幅比例(%

——

≥30

预期性

国省道废旧沥青路面材料循环利用率(%

——

70

预期性

高速公路废旧沥青路面材料循环利用率(%

——

90

预期性

清洁能源公交车占比(%

46

60

预期性

清洁能源出租车占比(%

——

80

预期性

平安交通

高速公路重点路段监测覆盖率(%

——

100

约束性

普通国省干线公路违法超限运输率(%

——

4

预期性

邮寄渠道安全监管系统覆盖率(%

——

100

预期性

一般灾害情况下公路应急救援时间(小时)

——

≤2

预期性

一般灾害情况下公路应急抢通时间(小时)

——

≤12

预期性

    三、推进综合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十三五时期,全市将按照五大发展理念,聚焦交通运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实施公路畅通、铁路连通、航路广通、邮路融通、枢纽互联等工程建设,实现四路互通、枢纽互联,加快推进各种运输方式有效衔接,建成功能配套、安全便捷、绿色智能的交通骨干网络,满足交通运输支撑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和服务人民群众便捷出行的需求。

(一)构建综合交通运输通道。

加强与全省两横七纵省级综合运输通道之间联系,持续提升综合运输通道设施供给水平。加快建设承东启西、接南连北的交通运输网络,着力打造欧亚大陆桥、武威金昌阿拉善右旗、武威中卫、阿拉善左旗武威西宁的三纵一横综合运输通道,形成对外高效衔接,对内通达顺畅的交通快捷走廊。

    (二)实施公路畅通工程。

    1.高速公路联网畅通。主动对接丝绸之路经济带、扶贫攻坚等国家战略,加强对外连接,优化高速公路出入口布局,加强与周边重要经济结点和主要经济区的联系,传递重要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十三五期间形成二纵二横一环三联的高速公路主骨架,实现县县通高速的目标。十三五期间,新建高速公路430公里以上。

    2.国省干线提级改造。按照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注重整体,加强协调的基本原则,以两县两片贫困地区为重点,加快低等级路段升级改造,提高普通国道二级公路比重。强化普通国道未贯通路段建设,消除无铺装路面。积极推进普通省道提级改造,改善贫困地区对外交通条件。构建四纵七横六联的普通国省干线公路网,其中普通国道形成一纵两横的公路网,普通省道形成三纵五横六联的公路网。十三五期间,新改建普通国省道999公里以上,其中普通国道362公里以上,普通省道637公里以上。

    3.农村公路畅通安全。贯彻落实国家交通运输部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四好农村路要求,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主攻方向,认真贯彻落实“1+17+2”精准扶贫实施方案,以两县两片为交通扶贫攻坚主战场,全面实施农村公路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托底性工程,加快实施千村美丽示范村村组道路硬化工程,撤并建制村通畅工程,对具备条件的一定人口规模自然村道路实施硬化,适度推进县乡道路网改造工程,进一步加快三路一危”(断头路、瓶颈路、年久失修路以及危桥)改造,努力推进农村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有序推进返砂通村油路改建、乡村旅游道路建设。到2020年,实现全市50%以上自然村通硬化路,农村公路区域成网、连接干线、互联互通的公路网络新格局,路网整体服务、安全水平和应急保障能力显著提升。十三五期间,新改建农村公路5920公里以上。

专栏1  公路畅通工程建设重点

高速公路:加快实施G569北山(蒙甘界)武威仙米寺(甘青界)高速公路、S04武威绕城高速,打通武威南北大通道;新建S307民勤红砂岗高速公路,增强民勤快速对外联系;新建武威机场高速,加强武威民用机场、甘肃(武威)国际陆港和凉州城的快速集疏运能力。

普通国省道:重点推进G338天祝青海互助段、G338天祝景泰段、G312古浪金三角丰乐段、G312富强堡至古浪金三角段;积极实施S315大靖干城段、S315古浪凉州区段、S235大滩南湖段、S585干城西沟公路、S234炭山岭赛什斯段、S308黄羊金山段、S310民勤铧尖段、S573河桥东坪公路、古浪哈溪公路、S587南营水库旦马公路等普通省道升级改造。

4A级旅游公路:重点推进S588高坝至祁连、Y292凉古路至沙漠公园、金大路至白塔寺景区等通旅游景区公路,解决4A级旅游景区道路可进入性差的问题。

农村公路:新改建建制村通硬化路565.5公里,新改建撤并建制村通硬化路1595公里,窄路面拓宽改造200公里,路网完善工程60公里,千村美丽示范村村组道路硬化工程500公里,实施油返砂、乡村旅游、自然村通硬化路等农村路网改造工程3000公里。

    4.公路养护管理。围绕打造畅安舒美的公路通行环境,加大养护工程实施,完善服务配套设施,全面提升公路管养效能和服务水平。健全和完善养护工作制度,有序推进养护市场化改革,进一步强化干线公路养护,切实落实农村公路养护责任,积极推进养护技术创新,完善机械配备,加强公路养护,整体提升路况水平。

    (三)实施铁路连通工程。

    根据《甘肃省十三五铁路发展规划》和《甘肃省铁路网中长期发展规划》,结合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要求,规划形成4条主要铁路干线及3条铁路专用线的骨架运输体系,进一步提高武威境内铁路运输能力,以缓解全市公路运输压力。到2020年,高速铁路网覆盖县区率达到75%,普通铁路覆盖县区率达到100%十三五期间,新建主要铁路干线里程352公里。

专栏2  铁路连通工程建设重点

铁路建设:加快推进干塘至武威南铁路增建二线、兰州(中川)至张掖铁路三四线、金阿铁路红阿段等主要铁路干线建设。

    (四)实施航路广通工程。

    新建武威民用机场,支持航班飞行、航空运输、空中勘测、应急救援等业务;新增建设民勤和天祝通用机场,服务于低空旅游、农业作业、森林管护、灾害监测、应急救援等领域;加强与国航、东航、南航等航空公司的合作,开辟武威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重要节点城市、商贸城市国内航线直通;创新旅游精品线路,努力开拓旅游航线;依托甘肃(武威)国际陆港、兰州至张掖铁路三四线、G569北山(蒙甘界)至武威至仙米寺(甘青界)高速公路、武威机场高速等项目建设,积极开辟货运航线,增加货运吞吐量,形成新的增值业务。

专栏3  航路广通工程建设重点

机场建设:加快推进武威民用机场建设,适时建设民勤县、天祝县通用机场建设。

    (五)实施邮路融通工程。

    以建设普惠邮政、智慧邮政、安全邮政、诚信邮政、绿色邮政为抓手,推进邮政普遍服务均等化,推动快递业提质增效,推动邮政和快递处理中心等基础设施与交通基础设施同步规划、同步建设,促进邮政和交通节点设施融合,完善全市邮政融通基础网络。

    1.大力提升邮政普遍服务便捷水平。优化邮政普遍服务网络,创新邮政普遍服务供给方式,提高服务质量,完善邮政普遍服务保障体系,加大邮政普遍服务基础设施建设。优化邮件处理流程,加快邮件处理速度,进一步提升邮政普遍服务能力和水平。全面启动村邮站建设工程,加强与相关部门协调,积极争取各类政策支持村邮站工程建设,采取分步实施、逐年推进的方式,到2020年,打造含邮政普遍服务、便民服务、寄递服务、代理金融等为一体的一站式村邮站1125个,行政村覆盖率达到100%,新建1个邮件处理中心。

2.加速推动快递企业提质增效。力争将快递业培育成现代服务业新增长点,支持快递业服务农业、制造业等关联产业,加快快递企业转型升级步伐,创新提升快递服务水平,做大做强快递领军企业,整合优化供应链,打造便捷高效、竞争有序、技术先进、服务优质的快递服务体系。加快快递园区建设,按照合理布局、适度超前、安全环保的原则,支持鼓励快递企业入驻快递园区。稳步推进快递下乡工程,建设覆盖所有乡镇的快递下乡专线,提高下乡效率,到2020年,乡镇重点快递企业网点覆盖率达到100%,每个乡镇至少建成1个综合性快递超市

专栏4  邮路融通工程建设重点

邮政基础设施:新建邮件处理中心1个,村邮站1125个,支持智能包裹箱建设。

快递服务实施:新建1个快递园区,快递网点200个,新增快递车辆200辆。

    (六)实施枢纽互联工程。

    以综合客运枢纽和货运枢纽(物流园区)建设为重点,加快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武威黄金节点综合交通枢纽为核心,以各县区区域性综合交通为支撑,乡镇集散性枢纽为基础的现代综合交通枢纽体系,进一步整合铁路、公路、民航、城市交通等各种交通运输方式资源,促进各种运输方式融合发展、顺畅转换。到2020年,新建综合客运枢纽场站4个、3个县级客运汽车站、17个乡镇客运站,5个城市公共交通枢纽站、3 个综合货运枢纽(物流园区)场站,全面建成普惠城乡的客货运输网络。

    1.积极推进综合客运枢纽建设。结合铁路客运站、机场、公路枢纽、城市交通建设等契机,新建武威高铁综合交通枢纽等3个现代化、立体式的综合客运枢纽,提高出行服务能力和中转换乘效率。

2.积极推进综合货运枢纽(物流园区)建设。依托公路、铁路货运站和机场,加快甘肃(武威)国际陆港、武威金沙物流园、武威公铁联运物流港、武威铁路综合性货场建设,形成具有多式联运功能的综合货运枢纽(物流园区),打造陆路货物集散中心。

专栏5  枢纽互联工程建设重点

     枢纽站场:续建武威综合客运枢纽中心,新开工武威市高铁综合交通枢纽、武威市泗水综合交通枢纽、天祝县高铁综合交通枢纽等3个综合客运枢纽站;续建武威金沙物流园区,新开工武威公铁联运物流港(黄羊公路港)、武威综合性货场等2个综合货运枢纽(物流园区)。

县级客运站:续建天祝县客运中心、古浪县大靖客运中心等2个县级客运站,新开工武威市黄羊镇综合客运中心。

    城市公共交通枢纽站:新开工武威市城市公共交通运输枢纽站、武威市城西公交枢纽站、古浪县城区公交枢纽站、民勤县城区公交枢纽站、天祝县城区公交枢纽站等5个公共交通枢纽站。

乡镇客运站:实施17个乡镇客运站。

四、提升交通运输服务水平

    以便民、利民、惠民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紧紧围绕提升公共客运便捷舒适水平、提升货运(物流)集约高效发展水平、提升运输服务标准化专业化水平、提升运输体系全方位开放水平,进一步加强交通运输服务能力建设。

    (一)提升公共客运便捷舒适水平。

    1.构建通达通畅的长途客运体系。注重长途客运班线与铁路、机场运输协调发展。优化机场、铁路客运、公路长途客运结构,促进长途客运系统运量合理分担。充分考虑机场、铁路开通对沿线长途客运班线的影响,实行公路、铁路和机场客运的错位发展、互补发展,对相关线路进行合并、调整班次时刻与铁路、机场发车(班)时刻错开,实现以公路为主,铁路、机场与公路客运协调发展的长途客运模式。以干塘至武威南铁路增建二线、兰新铁路三四线项目建设为契机,积极发展铁路长途客运服务;以武威民用机场项目建设为契机,积极发展航空运输服务。

    2.构建丰富多样的城际客运体系以铁路客运线、支线航空为主,以高速公路为补充,构筑与周边省市之间互联互通的快速城际客运网络,加密城际列车班次,加强与省内支线机场之间和中川机场的衔接,完善支线航空网络。优化公路城际客运服务网络,城际客运资源配置,完善客运配载站建设。推进公路城际客运与其他客运方式差异发展、协调发展。创新公路客运班线运输组织模式,支持企业发展定线班车、预约式个性化服务等交通运输相关新兴服务业态。针对春运流、暑运流、节日流、学生流、公务流、商务流及旅游流的特点和要求,增开客运专线、旅游专线,满足旅客的需求。

    3.全面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建立以城市为中心、乡镇为节点、道路为纽带、站场为依托,连接城镇、辐射乡村的城乡客运网络。坚持用公交化的理念发展城乡客运,鼓励城市公交向城郊延伸覆盖,县域10公里范围内实行公交化运营,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发展农村客运公交化。开展镇村公交试点,打造武威惠农公交服务品牌,积极推广农村客运片区经营模式,加快推进贫困片区农村客运发展。到2020年,实现全市所有乡镇、建制村通客车率达到100%

    4.加快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深化落实城市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战略,提升公交引领和支撑城市发展能力。优化城市公交枢纽站场布局,加强城市公交站场建设,重点推进与城市综合客运枢纽相配套的城市公交站场和换乘设施建设。实现公交站点500米覆盖率达到100%,万人公交车拥有率达到12标台/万人的水平。完善城市公交票价制定、基本公共服务购买、发展水平评价和服务质量考核等工作机制,完善公交补贴政策,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创新公共交通服务方式,探索制定定时公交、夜间公交、社区公交、接驳公交等新型服务模式。鼓励发展慢性交通,完善城市步行和自行车出行系统,解决城市短距离出行和公交最后一公里的无缝对接。

    5.完善出租车行业发展。积极推广清洁能源和新能源出租车。加强出租汽车服务网点建设。积极引导经营企业推出人工电话召车、手机软件召车、网络约车等多种电召服务。继续加强出租汽车行业管理,严厉打击黑车及其他非规范行为,提高出租汽车服务质量,制定出租汽车行业投诉处理办法,明确投诉受理和办理流程、时限,加强出租车信息化建设,提高出租车服务效率及服务水平。

    6.规范旅游客运发展建立完善旅游包车客运网络,以方便游客出行,以车辆高档、服务优质为优势,引导旅游包车企业加强与旅行社、旅游景区的联合协作。积极发挥旅游集散中心功能,以旅游包车为基础,以市域及周边景区旅游班车、城市观光和乡村旅游专线为补充,形成覆盖市域及周边旅游景区与干线客运相衔接的区域性旅游客运网络。开通城区到3A级以上景区和重点乡村旅游区的客运专线。支持景区经营公司和旅游汽车服务公司经营旅游交通专线。建立旅游客运品牌网络。整合旅游客运资源,实现旅游客运与旅游市场有效对接和良性互动。鼓励旅游客运公司化管理、集约化经营,不断完善旅游包车经营网点,打造旅游客运精品服务网络,满足游客高品质、个性化的运输需求。

    7.推进旅客联程运输发展加快推进跨运输方式的客运联程系统建设,统筹运输方式间运力、班次对接,鼓励开展空铁、公铁、空巴等联程运输。推广普及电子客票、联网售票、实名制购票,支持企业提供旅客联程、往返、异地出行票务服务,逐步实现旅客出行一次购票、无缝衔接、全程服务。推进道路客运联网售票系统建设,推动全部票源入网,实现联网售票全覆盖。支持铁路、公路、民航运输企业间互设服务网点,积极推行跨方式异地候机候车、跨方式行李联程托运等服务。鼓励依托第三方服务平台发展一票制客运服务,推进跨方式出行信息互联互通,逐步实现客运一体化服务。

    (二)提升货运(物流)集约高效发展水平。

    1.加快多式联运发展。以多式联运型公路货运枢纽(物流园区)为主要载体,利用甘肃(武威)国际陆港和天马号国际班列资源,加快推进公铁联运发展。引导企业创新多式联运全程运输组织模式,支撑有实力的运输企业加快向多式联运经营人转变,大力推行一单制联运服务。推动建立以多式联运枢纽和信息系统为组织平台的资源整合模式。重点推进多式联运甩挂、企业联盟甩挂、网络型甩挂、干线运输和城市配送衔接甩挂发展,努力构建全市甩挂运输网络。

    2.统筹城乡配送协调发展。推动城市周边具有干支衔接功能的大型公共货运枢纽站场建设,促进城际甩挂运输和城市末端配送的高效转换。加快完善县级物流中心、乡镇农村配送点、农村货运网点三级物流服务体系。利用城乡客运系统,积极推进客运班车发展代运邮(快)件服务。统筹交通、邮政、商务、供销等农村物流站点资源,推广多站合一,资源共享的农村物流节点发展模式,构建产销运一体的农村物流信息平台。在有条件的县区,积极推广定时、定点、定线的农村物流货运班线模式,开展县至乡镇、沿途行政村的双向货物运输配送服务。

    3.加快快递业发展。加快实施快递下乡服务工程,拓展快递服务网络城乡覆盖面,快递企业乡镇网点覆盖率达到100%,实现县县有分拨,乡乡有网点,村村通快递。健全农产品快递服务体系,构建农产品快递网络,服务产地直销、订单生产等农业生产新模式,打通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双向流通渠道,服务全市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推进互联网+快递,引导快递企业与电子商务企业深度合作,共同发展便民利商新业态。鼓励制造业外包服务环节依托快递网络,构建产业发展新体系。加强快递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不断满足游客对寄递服务的新需求。推动快递企业完善信息化运营平台,发展代收货款等业务。推进智慧城市平台向快递企业开放,实现基础平台与相关业务系统的互联互通。

    4.推进专业物流创新发展创新危险品运输跨区域联网联控技术手段和协同机制,实现全程无缝隙监管,促进危险品运输有序发展。完善农产品冷链运输全程温控相关技术标准和服务规范,鼓励农产品冷链物流技术创新。建立健全大件运输管理制度,创新超限运输管理手段,统一大件运输各环节以及车辆、装备、服务等标准规范,落实跨部门联合审批制度,推进统一审批、综合协调和互联互认,完善大件运输护送机制。

(三)提升运输服务标准化专业化水平。

1.着力推进装备技术现代化。适应多式联运发展需要,加快标准化、集装化运载单元和托盘的应用。大力发展标准化公路货车车型,积极发展厢式、冷藏、城市配送等专用车辆。探索推进轻量化挂车的应用,推广安全、高效、节能、环保、标准的物流车辆装备。鼓励对老旧重型货运车辆报废更新,鼓励发展中高级公路营运客车,中高级客车在旅客运输车辆中达到60%。积极发展适合农村客运的安全、实用、经济型客车和客货兼用型运营车辆。积极推动卫星定位、运行监测设备配置作为营运车辆准入条件。

    2.建设诚信优质的机动车服务体系。开展汽车维修业品牌连锁发展路径和政策措施研究,加快维修企业联网,开放配件供应渠道,促进维修服务进高速服务区、进物流园区、进农村、进社区,推进维修企业服务规范化、标准化发展。鼓励专业化维修经营,发展一批技术有特长、服务有特色、创造附加值高的专业修理企业。加强营运车辆维修服务能力建设,积极推进维修服务规范创建工作。鼓励公交、大型道路运输客运企业建立专业化维修机构,为车辆提供可靠的维修服务和技术保障。破除汽车维修配件和技术垄断,逐步实施汽车维修技术信息公开制度。

    (四)提升运输体系全方位开放水平。

    1.拓展对外客运网络。依托武威民用机场建设,开辟武威至国内重要省会城市、重点旅游、商贸城市航线,加强武威民用机场与省内机场间的联系,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依托全市日益完善的高速公路网络,提供以武威为节点,至兰州、白银、内蒙古、金昌、青海等周边省市的快速公路客运服务,构建公路运输通道,努力打造全市立体化对外快速客运网络。

    2.完善货运开放网络。围绕甘肃(武威)国际陆港,开辟到全国主要城市和中亚、西亚主要货运枢纽的国际货运班列。依托全市综合运输通道布局,构建覆盖市内各县区、紧密联系省内主要城市和经济区的大宗物资、鲜活农产品、高附加值产品及各种专业物流的跨区域直达运输系统。依托武威民用机场,打造连通全国、覆盖全省的高附加值航空物流服务网络。

    3.推动交通运输便利化。加强与国内外先进运输企业的合资、合作和交流,引进吸收先进运输组织形式和管理模式,实施企业联盟发展战略,通过企业业务嫁接、合作联姻或引进规模物流企业等方式,刺激和带动全市货运物流企业发展。鼓励快递企业与大型制造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关系,支持大型制造企业依托快递网络开展综合集成制造和分销配送,提高生产组织化水平。推动阿里巴巴等电商企业与我市交通运输企业通过建立物流信息合作平台等方式深化合作。统筹谋划全市交通运输房车露营地(驿站)空间布局,鼓励开展落地自驾、异地交车等跨区域的旅游汽车租赁业务与旅游包车客运发展,实现交通运输与文化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统筹规划并试点建设一批国省干线公路服务区,为公众出行提供更加便利的出行服务。

    五、推动交通运输转型发展

加快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交通运输行业的深度融合和创新发展,加快实施互联网+交通,推动智慧交通建设。积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行业,推动绿色交通建设。把安全理念贯彻于交通运输建设、养护、运行、管理全过程,推动平安交通建设。

    (一)建设智慧交通创新工程

    1.加强交通运输信息化建设。一是加大信息化建设投入,在市、县区两级分别建成信息监管平台,与省直厅、局联网对接,对两客一危企业监控平台、12吨以上货车社会化监控服务平台、驾培计时系统、二级维护实时监控系统、车辆综合性能检测监控系统进行统一监管。二是深化行业管理信息化应用,建立不同层级面向公众服务的客运信息服务系统,向公众提供全方位、多方式、跨地区的一站式客运信息查询服务,推进跨市客运售票联网和电子客票系统建设。三是加快政府公共服务的信息化建设,完善政务网站建设,推进行政许可网上审批和政务公开,加强联网管理和集成应用,实现运输信息查询、政务服务一站式管理。四是加强基础数据分析应用,提升和引领行业发展,应用行业大数据,开展对重点物资运输、生产安全、市场管理、行业能耗等经济运行状况的检测、预警和综合分析,研判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对运输行业的影响,面向社会发布相关信息,发挥行业导向性作用。五是全面推进行业网络与信息安全技术和管理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交通运输安全认证体系,开展行业信息系统等保护系统建设和认证监督工作。

    2.提升交通信息化服务品质。发挥互联网信息集聚优势,加快推进跨行业、跨区域的交通运输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和公众出行综合信息服务系统建设。鼓励和支持企业依法合规地推广形式多样的交通信息服务APP产品,基于互联网平台向社会提供出行引导、智能公交、汽车租赁、汽车维修等服务,实现信息服务一点通。优化和完善交通一卡通互联互通顶层设计,拓展在地面公交、出租汽车、公共自行车等交通运输领域的应用,实现公众出行一卡通。全面推进“12328”交通运输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实现部、省、市三级联网,保证相关信息自动转接和处理,畅通服务监督、投诉举报、咨询服务渠道,实现服务监督一号通。到2020年,综合交通出行信息服务、联网售票服务基本覆盖全市,城市公交一卡通覆盖比例达到100%,重要交通服务场所公共WIFI/4G覆盖率达到100%

    3.提升交通运输监管能力。积极推动物联网、移动互联、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行业监管业务深度融合,在建设管理、运营管理、路政执法管理、综合养护管理等方面实现信息化系统集成应用和协同运行。加强交通运输安全管理与应急处置信息化建设,实现全路网、全流域交通管理的协同运行和应急处置。加强交通运输综合执法信息化建设,稳步推进非现场执法,实现违法行为的自动在线筛查、取证,推进执法案件(文书)数字化,促进跨区域、跨部门行政执法信息共享互认。深入推进建设市场与运输市场信用信息服务系统建设和应用,推进信用信息公开共享,进一步规范市场监管。提升建设养护信息化管理水平,研究推进BIM技术在工程设计、施工和运营等全生命周期的深度应用。推进信息技术在预警预测、统计分析、档案管理、督察督办等领域的应用,实现交通运输在线协同管理。

    4.营造交通运输信息化安全集成环境。完善交通运输信息通信骨干网和外场监控网络,加强交通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全面强化交通运输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等级保护工作。充分利用第三方资源,建设行业网络与信息安全监测平台。以云数据中心为核心,搭建统一的安全保障和运维体系,打造高效集约、安全绿色的信息化集成应用环境。

    (二)建设绿色交通示范工程。

    1.促进交通行业节能减排。强化结构性节能减排,按照宜水则水、宜陆则陆、宜空则空的原则,发挥综合交通运输的整体优势和组合效率,降低能源消耗强度。大力发展公共交通低能耗运输方式,积极倡导低碳型交通消费模式和绿色出行方式。加强技术性节能减排,推进交通运输能源清洁化,促进新能源技术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应用,加快推进LNG等清洁能源运输装备、装卸设施及纯电动、混合动力汽车,规划建设加气、充换电等配套设施。继续推广节能降碳技术,促进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的推广与应用。推进管理性节能减排,建立健全交通运输节能减排制度体系,强化制度约束,提升行业节能减排治理能力,探索研究重点区域交通运输温室气体与大气污染物排放协同控制机制。

    2.加强交通环境保护力度。开展行业环境保护监督管理,强化对交通运输工程规划、设计、建设和运营的全过程节能环保监管,积极推进市级交通环境监测中心站建设,加快行业环境监测网络和行业环境统计平台建设;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严格执行交通规划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水土保持方案编制、环境保护三同时制度,大力推行交通建设生态保护和生态修复工作,科学安排重大交通生态修复工程;坚持污染排放源头控制与末端治理并重,注重交通设施建设和运营过程中的污染治理,确保污染物达标排放;着力提高高速公路、普通国省道及农村公路沿线绿化美化水平,持续推动绿色通道”“生态公路建设。

    3.推进资源集约节约利用。科学布局交通基础设施,节约集约使用土地等资源。统筹利用综合运输通道线位资源和综合运输枢纽资源,协调通道内各种运输方式的线位走向和技术标准,促进各种运输方式在枢纽节点的有效整合,提高交通运输资源集约利用水平。优化交通工程建设方案,高效利用线位资源,按照节约集约用地要求,严格控制公路建设永久用地和临时用地。创新设计理念,优化施工工艺,大力推进施工节能、节水和原材料节约工作,推广节能型养护装备材料。继续推进废旧材料的循环利用,建设一批废旧沥青回收再生利用设施。

    (三)建设平安交通保障工程

1.提高交通基础设施安全性能。全面提高普通公路抗灾防灾能力和安全保障水平,加大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建设,特别是农村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投入力度。大力整治公路安全隐患,加大灾害防治和危桥、隧道改造力度。到2020年,基本完成国省干线及农村公路安全隐患治理,实现交通安全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安全防护水平显著提高。

专栏6  农村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建设重点

    实施农村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8985公里,其中县乡道安全生命防护工程4962公里,建制村通畅工程安全生命防护工程4023.2公里;危桥改造3370延米

    2.推进交通安全生产风险管理。建立内部审查机制,健全监督和问责机制,构建自我检验、自我修复、自我优化的安全生产风险管理工作持续改进机制,着力建立健全社会监督、中介服务、专家咨询等全社会参与的合作机制。加强安全管理职业资格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安全生产培训教育体系。落实安全生产法等法律法规,制订安全监管考核标准,完善监督检查机制。建立健全企业安全生产和政府安全监管信息公开制度,开展社会公众交通运输安全生产知识宣传教育活动,增强公众安全意识。

    3.加强交通安全监管体系建设。建立企业主导、政府监管、社会监督、运行高效的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加快国省道运行监测体系建设,高速公路重点路段监测覆盖率达到100%两客一危、公交车等重点营运车辆全面实行联网联控,卫星定位车载终端入网率达到100%。建设邮寄渠道安全监管系统,落实安全设备配备标准和收寄验视+实名收寄+过机安检”3100%制度。完善治超监控网络,严厉打击公路运输超限超载行为,普通国省干线公路违法超限运输率持续控制在4%以内。

    4.构建应急保障体系。推动建立政府、企业、社会共同参与、协同配合的应急救援机制;构建统筹各种运输方式的综合交通运输应急预案体系、应急指挥体系。加强应急演习演练和信息报送机制建设,提高交通运输应急保障系统的时效性和可操作性。基本建立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应急防控体系,加强各种运输方式间的联防、联控、联动能力,构建功能完善的全市应急救助网络。强化重点地区、重点部位寄递渠道的反恐和安全防范工作。合理布局应急运输装备集结地、应急物资储备点、危险品应急救援中心和医疗救助站,并建立紧急运力动员调用机制。提升公路应急抢通能力,实现一般灾害情况下公路应急救援到达时间不超过2小时、一般灾害情况下公路应急抢通时间不超过12小时。

    六、增强交通行业治理能力

    全面贯彻落实交通运输部、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关于深化改革的决策部署,切实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推动交通运输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把法治思维贯穿到交通运输各项工作始终,重大改革依法有据,切实提高行业治理能力。统筹推进创新能力建设,激发交通运输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开创交通运输改革创新发展的新局面。

    (一)深化交通运输改革。

1.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积极推进交通运输领域行政审批事项改革,进一步简政放权,继续取消和下放一批行政审批事项,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推动交通运输大部门管理体制改革,理顺相关部门职责,转变行业管理理念、方式,统筹协调对公路、民航、铁路、城市公共交通和邮政等部门的综合管理,稳步推进有利于综合交通运输建设的各项改革,形成高效运行、相互衔接、协调的综合交通运输管理新格局;继续加强市场监管体系建设,完善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运用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改革市场监管体系,建立健全交通运输社会信用体系。

    2.深化交通投融资体制改革。按照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要求,完善交通运输发展政府主导、分级负责、多元筹资的投融资管理体制。坚持投资主体多元化,建立中央专项资金与地方政府共同投资,社会资本全方位参与的投融资模式,努力形成中央投资、社会资本、信贷资金、地方政府共同投资办交通的格局,积极推广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通过特许经营、合理定价、财政补贴等收益约定方式,参与重点公路、机场、铁路、枢纽站场等交通基础设施的投资运营。积极探索将交通项目沿线一定范围内的土地等可开发经营的资源作为政府投入,着力推进PPP特许经营模式。充分发挥财政性资金引导作用,鼓励更多的社会资本参与产业基金发展。

    3.深化交通运输重点领域改革。加快公路建设管理体制改革,按照划分建设事权,明确主体责任的原则,按照省上负责国家高速公路和普通国道建设管理,市州负责地方高速公路和普通省道建设管理,县级政府负责农村公路建设管理的三级公路建设管理体制,并构建与之相对应的省、市、县(区)三级质量监督管理机制。鼓励有条件的县区政府参与国家高速公路、普通国道建设;加快完善公路建设工程质量与安全监督机制,建立健全工程质量终身责任制。在落实法人责任制、改革工程监理制、完善招投标制、强化合同管理制等方面取得突破性发展。积极推行公路建设项目自管、代建、设计施工总承包等模式,不断提高交通工程建设管理水平。根据国家财税体制改革要求,建立事权清晰,分工合理、运转顺畅、科学高效的公路养护管理体制。积极推行高速公路养护市场化、国省干线养护专业化、农村公路养护社会化改革,建立政府与市场合理分工的公路养护管理模式,处理好养护公益性服务与市场高效配置资源关系。加强路网运行管理,促进公路养护、应急保畅、收费运营和路政管理的有效衔接,建立信息共享、资源优化、能力互补、协调有力的公路运行管理机制。

    4.完善现代交通运输市场体系。进一步推进简政放权,优化服务,完善市场准入与退出制度,探索分类建立负面清单,完善交通运输市场规则,建立公平开放、统一透明的交通运输市场。不断优化市场监管手段,加强对新型运输服务模式的管理。消除运输市场壁垒,着力解决地方保护以及阻碍企业网络化、联盟化发展的突出问题,加快推进旅客联程运输、货物多式联运,促进运输资源跨方式、跨区域优化配置。加强诚信体系建设,完善信用考核标准,加强信用考核评价监督管理,建立综合运输服务统一的信用信息平台,推进与公安、工商、税务、金融等部门信用系统的有效对接和信息共享。制定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具体措施,加快建立跨地区、跨行业信用奖惩联动机制。

    (二)推进法治交通建设

    1.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加大简政放权力度,全面精简交通运输行业行政审批事项,除法律法规规定必须由市级交通运输部门行使的行政审批项目外,其余逐步下放到县级交通运输部门。切实减少交通运输建设投资生产经营领域的审批项目和环节。进一步优化审批流程,完善联合审批制度,实行网上在线审批。规范事中事后监管,完善纠错问责机制,强化行政问责。

    2.加强执法能力建设。按照减少层次,整合队伍,提高效率的原则,相对集中执法权,强化市县两级交通行政执法主体地位,整合路政、运政执法资源,建立权责一致、高效有序的交通综合执法体制。组织开展七五普法,加强交通运输部门干部职工和执法人员学法、用法能力建设。健全交通运输执法经费财政保障制度,推动将交通运输执法机构纳入行政序列。完善执法程序,规范自由裁量权,做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着力加强收费公路、治超站点、城乡结合路段等重点领域的执法整治。

    (三)提升管理创新能力。

    1.完善交通运输标准体系。加强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推广、应用,重点推进运输服务、工程建设与养护、信息化、安全应急、节能环保等重点领域的标准体系建设。积极推进地方标准的编制修订工作,出台标准化管理办法,充分利用标准支撑和保障全市交通运输市场健康有序发展。统筹推进标准、计量、质量三位一体建设,强化标准的实施监督,夯实质量基础。加强标准的宣传、贯彻、培训力度,通过质量监督抽查、质量认证、市场准入、工程验收、标准符合性审查等形式,完善交通运输标准化实施的监督机制,切实提升标准化的执行力。

    2.加强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以科技示范工程为引领,充分发挥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力争实现关键环节、重点部位的技术突破,发挥科研平台、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作用,加强行业共性技术研发,跟踪行业科技发展动态,积极推广和应用成熟可靠的行业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提高行业发展科技含量和技术水平。改善基础科研条件,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力争在交通行业相关领域取得重要成果。鼓励职工开展小发明、小创新,加快建立科研与生产紧密结合、成果高效转化的推广应用体系。

七、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确保规划落到实处。各县区、各单位要深刻认识制定实施十三五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的重要意义,精心组织,加强协调,注重与省、市十三五规划的衔接,协调利益、形成共识,编制好本县区、本部门的专项规划。制订科学合理的发展目标,切实增强规划的前瞻性、综合性和可行性。规划实施过程中,要加强领导,明确权责,重点抓好重大项目、重点工程、重大政策的落实,建立分工协作机制,制定详细实施计划,并加强与发改、财政、国土、规划、建设、环保、林业、文物等部门之间的协调和沟通,确保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和任务有序推进。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做到政府不越位、不错位、不缺位,提升规划的权威性、严肃性和约束力。加强规划实施的跟踪,建立交通重点工程动态项目库,切实做好项目的跟踪管理、跟进推进和考核评估工作,适时调整规划和相关政策,进一步增强规划的指导性。加大规划宣传力度,形成全社会关心交通发展、参与规划实施和共同监督的良好氛围。

    (二)优化前期工作,保障项目顺利实施。强化项目审批的部门协同,各有关部门各负其责,跟踪办理好项目的前期工作。对重大项目开辟绿色通道,实行专人负责、对口盯办、全程跟踪的办法,直至项目审批完成。建立动态项目库,全面、及时、准确了解和掌握项目建设进展,切实做好项目的跟踪管理、跟进进程和考核评估工作。实行一口受理、并联审批,简化项目审批程序,缩短审批时间。

(三)拓展融资渠道,强化资金保障能力。加快构建政府主导、分级负责、多元筹资的新型交通投融资体制,畅通融资渠道,提高融资效率,建立安全、高效的交通建设资金链。进一步争取国家和省上提高交通建设项目补助资金,抓好国家发行专项建设债券的政策机遇,为项目建设提供稳定资金来源。市、县区财政通过中央转移支付、预算安排、地方政府债券等加大对公益性较强交通建设项目的资本金补助。进一步探索市场化运作手段,采取PPPBOTEPC或特许经营等模式开工建设一批重大项目,广泛吸引社会资金参与交通建设。充分发挥交通投融资平台的直接融资功能,通过开展债券、中长期票据、保险资金、短期融资等业务,挖掘交通现有资源潜力,提高资本市场的运作能力。积极与银行开展合作,扩大信贷规模,提高授信额度,保障全市交通项目建设资金需求。

    (四)强化安全监管,深化平安交通建设。强化安全监管,牢固树立安全生产红线意识和安全发展观念,坚持改革创新、依法治理、标本兼治、科技兴安,切实落实企业主体责任、部门监管责任,突出重点,狠抓难点。深入推进平安交通建设行动,强化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体系、风险预防控制体系和安全与应急体系建设,切实解决重点领域安全生产突出问题。构建安全监管责任网络,健全工作机制,夯实工作基础,强化设施装备建设,注重管理方式、方法创新,推进智慧化防控管理,有效防范和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确保行业安全生产事故稳中下降、平安交通建设取得重大成果、安全应急责任更加明晰落实、监督管理能力明显提升、应急保障能力大幅提高,基本建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交通运输安全与应急体系。

    (五)严格质量监管,提升交通建设品质。严格落实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合同管理制、工程监理制四项建设制度。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水平设计、高标准建设的要求和工程全寿命设计周期成本的理念,加强规划和项目勘察设计质量、施工过程质量控制和交(竣)工验收工作。全面推行现代化工程项目管理,建立标准化设计、施工管理长效机制,保证交通标准化建设质量与应用水平有效提升。建立健全质量监督机构,专业监督、社会监督相互促进,实现建设项目质量监督全覆盖。强化质量考核,明确政府及相关部门、从业单位质量责任,严格落实工程质量责任制度。严格落实环保三同时制度、环境监理制度和相关环保要求,加强项目施工过程中的环境保护,着力打造绿色交通。

(六)注重人才培养,提供行业智力支撑。深入推进人才强交战略,以全面提升交通人才队伍素质为目标,以人才资源能力建设为重点,以稳定和用好现有人才为着力点,抓住培养、吸引、使用3个环节,创新人才工作观念、制度和机制,优化人才环境,坚持领导人才队伍、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技术工人人才队伍一起抓,努力培养造就一支数量充足、德才兼备、结构合理、素质精良的人才队伍。继续通过公开招考、智力引进等方式,为我市交通运输行业引进一批优秀大学生和技能人才,解决人才短缺的问题。

    八、预期效果

    通过十三五时期的努力,全市交通运输发展有望取得突破性进展,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一)全市交通运输骨干网络全面形成。全市国省高速、普通国省道路网和高速铁路网主骨架全面建成,通道功能和辐射功能显著增强;市域内所有县区通高速公路,乡镇通国省道,主要省市级出口畅通;形成以武威民用机场为中心,通达国内主要省会中心城市、连接省内市州空中交通网络日趋完善;对接中亚、西亚、南亚,各种运输方式衔接更加顺畅,承东启西、接南连北、互联互通的综合运输能力全面形成。

    (二)交通服务全国、全省战略的能力全面提升。交通运输在促进我市与全省、全国一带一路沿线宽领域多层次交流合作、服务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提升我市对外开放水平、构建国家向西开放的重要门户和次区域合作战略基地等方面的支撑能力全面提升。

(三)交通支撑全市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的作用全面增强。交通对拉动我市工业经济投资、提高招商引资能力、提升商贸旅游发展水平及改善民生、扶贫攻坚等方面的保障支撑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交通网络对促进经济、生态、文化旅游三大平台及新型城镇化的引导作用全面增强,交通发展成果惠及更多人民群众,交通制约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的瓶颈因素从根本上突破。

 

附件1.武威市“十三五”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规模汇总表

2.武威市“十三五”公路规划建设项目表

3.武威市“十三五”铁路规划建设项目表

4.武威市“十三五”机场规划建设项目表

5.武威市“十三五”邮政工程建设项目表

6.武威市“十三五”客运枢纽、货运枢纽建设项目表

vv

v


vv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