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其他法定信息>政府公报>2021年第4期>政府办公室文件
索引号: 11622300013930944B/2021-08076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发布机构: 市政府办 组配分类: 政府办公室文件
文件编号: 发文日期: 2021-12-31
成文日期: 2021-12-31 有效性:
武威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武威市〈“十四五”河西走廊经济带发展规划〉实施方案》的通知
发布日期: 2022-01-05 10:47 浏览次数:

武政办发电〔2021〕61号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单位,中央、省属在武各单位:

现将《武威市〈“十四五”河西走廊经济带发展规划〉实施方案》印发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武威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1年12月31日



武威市《“十四五”河西走廊经济带

发展规划》实施方案


根据《“十四五”河西走廊经济带发展规划》,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着力构建“一轴”贯通、“四圈”联动、“多点”协同发展格局,持续巩固祁连山生态安全屏障,协同推进河西走廊城镇带建设,加快构建分工协作的现代产业体系,统筹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生态环境联防联治、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全力打造金武城市经济圈,共创河西走廊合作共赢新局面,谱写统筹协同、高质高效发展新篇章。

到2025年,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的高质量发展体系更加完善,经济结构更加优化,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大幅提高,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达到6.5%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7%以上。祁连山生态屏障更加稳固,环境突出问题得到有效整治,地级城市空气质量平均优良天数比例完成省政府下达的目标任务,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较2020年下降16%。中心城区、县城和城镇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的空间格局逐步形成,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5%左右。基础设施联通水平不断提升,城乡、城际公路路网衔接更加有效,区域交通网络化水平和效率大幅提升。现代经济体系初步形成,生态产业占比持续提升,现代农业产业集群优势更加凸显,初步形成相对完整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改革开放能力显著增强,制度性交易成本明显降低,开放水平大幅提升,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基本建立。

到2035年,经济综合实力和科技创新能力大幅跃升,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收入迈上新台阶,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成武威特色现代化经济体系,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二、主要任务

(一)构建协同联动空间格局

1.打造金武城市经济圈。以金(川)永(昌)—凉州区为核心,以周边县城、建制镇为节点,以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基本公共服务共享为基础,以产业分工协作为核心,以新能源、现代农业、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和食品工业为重点,构筑中心集聚、网络连接、带状组团的城镇和产业发展格局,率先实现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科创产业深度融合、生态环境共保联治、公共服务普惠共享,建成我国重要的新能源基地和特色农产品加工基地。(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信局、市科技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农业农村局、市自然资源局、市生态环境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落实。以下任务均需各县区政府负责落实,不再一一列出)

2.“多点”协同发展。依托中心城区、县城、重点镇、产业园区城镇职能及产业功能,强化城镇节点支撑作用,建设一批定位明确、特色鲜明、规模适度、专业化发展的中心城镇,辐射带动周边地区经济发展。依托交通优势、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历史文化和生态条件,建设一批交通商贸型、资源开发型、加工制造型、文化旅游生态型等各具特色的小城镇。按照城乡统筹要求,促进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充分发挥城镇连城接乡、承上启下作用,全面提升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就业吸纳、人口集聚等功能,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信局、市人社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商务局、市自然资源局、市文体广电旅游局、市住建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落实)

(二)共筑西部生态安全屏障

3.协同推进祁连山生态保护和治理。全面保护祁连山地区森林、草原、河湖、湿地、冰川、荒漠等生态系统。推动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和勘界立标工作,建立健全以祁连山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强化原生地带性植被、特有珍稀物种及其栖息地保护。加强祁连山沿山浅山区生态保护,提升森林生态系统功能。强化冰川保护,提升祁连山生态系统冰川与水源涵养水平。开展祁连山地区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综合治理。实施祁连山人工增雨雪工程。以庄浪河、大通河等流域治理为重点,谋划实施一批水源涵养、水土保持、水环境综合治理提升、生态修复工程。积极推进河道综合治理,强化综合性防洪减灾体系建设。对祁连山自然保护区采取自然休养、减畜禁牧等措施,减轻自然生态系统承载压力。强化祁连山矿山生态修复治理,依法依规推进旅游开发。划定草原生态保护红线。巩固祁连山生态环境整治成果,完善区域一体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完善祁连山生态补偿机制,全面推进天祝县生态综合补偿试点工作。积极扩大草原、林地补偿面积。强化河(湖)长制、林长制制度落实,健全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监管长效机制。(市生态环境局、市林草局、市自然资源局、市水务局、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应急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落实)

4.统筹推进内陆河生态综合治理。协同推进内陆河综合治理和系统治理,实施水环境保护和水生态恢复工程,加强森林草原水源涵养区、重点水源地和农田草原工矿生态综合治理。实施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着力改善水质,保障水安全,完善水资源刚性约束机制。积极协调开展引大入秦延伸增效前期工作,缓解资源性缺水现状。积极开展河西生态补水工程研究论证工作。(市生态环境局、市林草局、市自然资源局、市水务局、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应急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落实)

5.共建防风防沙治沙生态带。持续推进防护林建设,加强林草植被建设和退化林修复。加强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加快建设锁边防风固沙体系和防风防沙生态林带。推进国家级沙漠公园建设,强化重点风沙口治理,构建北部荒漠化、沙化综合防控体系。以古浪八步沙区域生态保护和修复、民勤生态示范区建设为引领,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和路径,激励各类经营主体投资林草产业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探索光伏治沙、“互联网+防沙治沙”、众筹治沙、认领义务植树造林等新模式,建设沙生态治理创新园区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市生态环境局、市林草局、市自然资源局、市水务局、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应急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落实)

6.系统推进全面绿色转型。完善大气污染综合管控体系,实施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工程。加强水源地保护,推进河湖污染联防联控,实现城区污水管网全覆盖,强化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保障城乡用水安全。强化土壤污染重点监控,推进城镇污染管控和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深入推进固体废弃物综合治理,加快实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持续推进退耕还林还草、三北防护林建设、退牧还草等国家生态工程。实施宜林荒山荒滩人工造林和重点生态区封山封沙育林育草工程,多渠道增加林草资源总量。加强森林草原防火和有害生物防治,提高林草资源抚育经营水平。引导社会力量和资金参与国土绿化。强化资源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落实。加强重点用能单位和园区能耗管理监督。推广余热供暖和工业园区集中供暖。推动智能电网、分布式能源、智能用电终端协同发展。落实好高耗能、高污染、产能过剩等行业差别(阶梯)电价、水价政策。推动土地、矿产等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大力推进绿色矿山发展示范区建设。(市生态环境局、市林草局、市自然资源局、市水务局、市发展改革委、市住建局、市财政局、市应急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落实)

7.大力推动碳排放达峰行动。加强工业企业碳排放改造,大力发展新能源。加快森林、草原碳汇项目储备,积极参与市场交易。促进科技创新与绿色产业发展深度融合,推进重点行业和重要产业绿色化改造,提升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加快现有建筑节能改造和城市建筑绿色化,推广清洁能源汽车,开展“零碳”城市创建活动。探索自然资源等生态产品价值评估、核算和价格形成机制,深入推进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市生态环境局、市林草局、市自然资源局、市水务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信局、市住建局、市财政局、市应急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落实)

(三)共建现代产业体系

8.提升产业科技创新支撑能力。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提升城市产业协作创新能效。重点发展一批国家级和省级科研基地、科技创新平台、创新联合体。改善创新环境,加大创新投入,重视创新成果申报和重大专项及产业化项目申报,加强研发机构建设,打造创新创业基地,促进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市工信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农业农村局、市大数据服务中心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落实)

9.共建国家新能源产业基地。全力打造河西走廊新能源生产基地、储备基地、输出基地和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打造金(昌)、张(掖)、武(威)千万千瓦级风光电基地。实施光热发电示范工程,实现风光热一体化协同发展。加快新能源推广应用,开展分布式微电网储和大电网储等发储用一体化商业应用试点示范。依托钍基熔盐堆研究设施,探索建设风光氢储一体综合能源基地。做强风电产业、太阳能产业和智能电网及储能产业,提升电网汇集和外送能力。大力研发推广高端、高质、高效太阳能技术产品和设备,做强太阳能产业。加快大容量输电、大规模新能源并网、大规模储能等关键技术推广应用,提升输变电装备配套能力和储能关键技术产业化能力。完善风光电产业服务和协调管理体系,健全分布式光伏发电电网接入服务机制。推进新能源综合供给基础设施衔接与联网。合理确定新建风电、光伏发电项目上网电价。加强新能源行业信用体系建设,提升信用监管效能。(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信局、国网武威供电公司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落实)

10.加快发展生态工业。以农畜产品精深加工、新能源及装备制造、绿色环保、生物医药、碳基新材料、新型建材、绿色化工、数据信息等产业为重点,进一步强化制造业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加快推进生产方式全面绿色转型、产业布局全面集聚优化。紧跟“双碳”目标和进程,积极推进钍基熔盐堆核能系统项目试验成果转化应用,加快抽水蓄能电站建设,抓好电力外送和就地消纳,统筹发展新能源装备制造、上游原材料和下游消纳产业,努力创建全国多能互补新能源综合示范区,建成百亿级新能源产业园区、“零碳”产业基地。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持新材料、生物制药、节能环保等产业发展。(市工信局、市发展改革委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落实)

11.合力做强文旅产业。以河西走廊整体联动发展为关键,打造“一带一路”文化产业高地,推动文化资源优化配置,全面提升区域文化影响力。依托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长城国家文化公园、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河西走廊国家遗产线路综合保护利用工程等建设项目,打造丝绸之路沿线区域特色文化品牌。实施文化产业孵化工程,加强文化科技示范基地建设,推动区域文化产业带建设。深度开发文旅资源,整合优化产业布局,完善提升基础设施,开拓特色旅游线路,提升旅游产品质量,丰富旅游消费供给,推动河西走廊经济带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统筹谋划推进河西五市旅游联盟发展,加强与乌鲁木齐、西宁、阿拉善、西安、银川等市州合作,建立客源互送、线路串联、资源共享旅游合作机制。挖掘武威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厚的旅游资源,重点打造以石窟文化、长城文化、红色文化等为代表的历史文化旅游目的地,建设以大漠风情、祁连风光等为特色的生态风情旅游产品。(市文体广电旅游局、市科技局、市自然资源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落实)

12.做优做强现代农业。全面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增强良种稳定供应能力。加强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开发利用,争取实施一批农业生物育种重大科技项目。建设国家优质种子基地,建立种质资源库(圃),提升育制种水平。加快建立以种业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商业化育种体系。提升玉米、瓜菜、马铃薯等制种能力和水平。创建一批国家级种业产业园,推动形成良种研发繁育、检验检测、种植加工、流通服务于一体的现代种业全产业链。坚持科技赋能,打造丝路寒旱农业发展示范基地、超大规模蔬菜和优质牧草生产基地。加快推进高原蔬菜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品牌化建设,对接“一带一路”和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供应。坚持全产业链开发,打造全国重要的优质绿色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加快灌区续建配套和现代化改造,实施水肥一体化示范工程等重大节水项目。大力推广现代节水技术,打造高效节水蔬菜示范区、粮田示范区、地表水高效利用示范区、农艺节水示范区、小型水利节水示范区。以农业科技园区为基础,探索实施用水管理体制改革试点示范。培育壮大绿色食品精深加工主体,建设绿色食品加工产业园区,大力发展特色畜禽产品加工、特色果蔬加工、特色酿造加工、特色主食加工,加快发展葡萄酒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打造百亿级食品加工产业集群。依托绿色生产及智能制造示范应用项目打造百亿级奶产业集群。培育“专精特新”绿色食品中小企业,依法依规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技术改造升级。(市农业农村局、市工信局、市科技局、市水务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落实)

13.全面推进数字化转型。加大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在工业、农业、旅游业、商贸物流企业中的应用力度。促进新能源、新材料等具有比较优势行业与5G、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深度融合。加快工业数字化、智能化改造,提高制造业数字化控制和管理水平,鼓励企业加强生产和产品的联网监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快发展数字农业,实现农业生产管理精准化,建立农产品大数据分析中心、农产品大数据交易平台。发展服务型数字经济、推进文旅数据资源共享,构建智慧旅游公共服务体系。依法依规支持企业利用互联网平台深化电子商务应用,开展跨境电子商务,提升供应链协同效率。提升公共服务数字化水平,深化大数据融合应用,加快公共数据开放共享,实现信息服务全覆盖。建设城乡数字化管理平台和感知系统,培育智慧交通、智慧物流、智慧教育、智慧医院、智慧景区等发展新亮点,打造数字政府、构建数字社会,提升全社会数字化智能水平和数字经济发展支撑能力。(市工信局、市科技局、市商务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大数据服务中心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落实)

(四)完善现代综合交通物流网络

14.打造内联外畅的综合交通运输格局。持续强化东联西进主通道功能,有序拓展南北通道,构建河西走廊“一轴贯通、多维突进”的综合交通网络。完善以兰新铁路、兰新高铁、兰张三四线、G30连霍高速公路和G312线通道为主轴的西亚欧大陆桥国际通道。强化与中国—中亚—西亚国际走廊连接。向东强化与兰西城市群的连通。有序推进兰州至张掖铁路三四线武威至张掖段、河西走廊第二通道等项目建设,构建河西走廊经济带快速路网。加快建设金昌—武威1小时城市经济圈。建成武威民勤通用机场,积极推进武威机场前期工作,构建通用航空网络,积极参与“空中丝绸之路”建设。(市交通运输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商务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落实)

15.优化综合交通物流枢纽布局功能。不断完善武威国际陆港“一中心两口岸”发展格局,优化金武经济圈综合物流枢纽布局,促进武威保税物流中心与广西钦州港、重庆果园港等开展国际区域物流合作。完善跨境电商公共服务平台、跨境电商监管系统、通关辅助系统建设,推动跨境跨区域物流大通道建设。加快布局建设商贸物流、大宗农产品等公路铁路物流枢纽,提升“货物西出”运力。建设国家重要物资储备库、物流园区、快递园区、公共仓储配送设施、农贸批发市场、农产品冷链等物流系统,培育沿东西交通主轴线的武威区域性物流节点城市,打造一批以县城为主的重要物流集散地。推进现代物流与交通运输体系顺畅衔接、协同发展和区域一体化发展,全面提升物流规模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以客运快速化多元化、货运重载化一体化、运输服务智能化精准化为重点,畅通中西亚、欧洲的公铁空联运通道,推动国际国内多式联运信息开放共享和互联互通,推进多种运输方式融合协调。完善交通物流运输应急保障体系,推动交通物流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市商务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发展改革委、武威国际陆港管委会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落实)

(五)统筹推进河西走廊城镇带建设

16.促进城镇协调发展。构建更加有效的城市合作机制,推动中心城区与周边区域互联互通,打造“环中心城区1小时”金武城市经济圈。以水资源和生态环境约束为前提,以新型城镇化为载体,引导人口合理分布,产业有序聚集。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产城融合,稳步提高城镇化率,适度扩大城市规模,逐步形成规模等级优化的城镇体系结构。突出城镇特色优势,积极推进城镇间分工协作,形成由市域中心城市、县域中心城市、中心镇组成的三级城镇体系职能结构。完善综合交通枢纽,培育现代产业体系,增强经济辐射带动作用。增强城市要素集聚和综合服务功能,充分发挥吸纳农业转移人口和各类产业发展要素的重要作用,将武威建设成为市域中心城市。提升县城产业支撑能力和人口聚集能力,将民勤、古浪、天祝县城所在地建设成为县域中心城市。充分发挥建制镇的桥梁和纽带作用,通过改善人居环境,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吸纳农村人口就地就近城镇化。(市自然资源局、市住建局、市发展改革委、市人社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落实)

17.推动城市协作发展。以金川—凉州城区为重点,加快同城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创新管理体制机制,促进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持续增强城乡融合发展的内生动力。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农业转移人口职业培训体系,提升规模以上企业就业吸纳能力。全面放开落户限制,强化城镇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持续优化城市人居环境,加大就业、教育和医疗保障,增强人口集聚能力。探索城市协同发展机制,强化城市之间相向发展、互动交流,促进城市群基础设施联通、产业融通、经济交融和社会一体化发展。加快金武旅游经济圈深度融合发展,增强县城和重点镇的支点作用,促进产业错位、优势互补、协同联动。积极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共同构建全省城市协同联动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市发展改革委、市住建局、市自然资源局、市人社局、市教育局、市卫生健康委、市公安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落实)

18.大力发展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充分发挥区位特点、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等比较优势,突出县域特色,实行点状开发,带动县域经济发展。培育壮大小城镇,坚持小城镇发展与培育产业紧密结合,突出历史文化、自然生态、优势产业、城镇风貌特色,建设一批文化旅游生态型、交通商贸型、资源开发型、加工制造型小城镇。发挥资源、区位、产业优势,建设一批特色鲜明的特色小镇。(市住建局、市自然资源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农业农村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落实)

(六)共同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19.全面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改善农村村组道路、村内道路通行条件,加快农村出行公交化步伐,加大农村产业路、旅游路建设力度。加强农村防洪、灌溉等中小型水利工程建设。实施农村供水保障工程,提升农村供水保障水平。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全面提升供电能力。推进燃气下乡,支持建设安全可靠的乡村储气罐站和微管网供气系统。实施乡村清洁能源建设工程,推进房屋清洁供暖。实施数字乡村发展战略,加快现代信息技术与农村生产生活的全面深度融合。加大乡村文化广场、乡村舞台、农家书屋、健身器械、路灯、公厕、垃圾池(箱)等村级公益性设施的建设力度。加快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应用,提升农业生产经营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扶持培育一批新型职业农民、乡村工匠、产业带头人,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农业产业化开发经营,形成优势互补、利益联结、互惠共赢的产业共同体。全面实施村庄绿化工程,重点推进村内绿化和农田林网建设。加快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打造农村宜居宜业的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加强古镇名村、特色民居、历史建筑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性保护,建设风格各异、村容整洁、环境优美、文明祥和的特色乡村。(市农业农村局、市乡村振兴局、市住建局、市发展改革委、市交通运输局、市人社局、市文体广电旅游局、国网武威供电公司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落实)

20.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推动污水垃圾收集处理城乡统筹。加强城乡农贸市场一体化改造。促进市政供水供气供热向城郊村延伸。提升城乡信息基础设施服务能力,加强4G/5G网络协同优化,实现乡镇、农村热点区域全覆盖。推进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发展和乡村旅游路产业路城乡联结,加快城市公共交通线路向城市周边延伸,分步实施农村客运班线公交化改造。优化公共资源均等化配置体制机制,加快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完善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提升农村居民社会保障水平。合理规划布局农村学校,统筹城乡师资配置,提升乡村学校信息化水平,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共用。推动城市大医院与县级医院建立对口支援、巡回医疗和远程医疗制度,鼓励县医院与乡镇卫生院建立县域医共体。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员以及其他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共享城市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有序推动农村人口向产业发展条件较好、发展空间较大的城镇集聚。(市农业农村局、市乡村振兴局、市住建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工信局、市交通运输局、市人社局、市教育局、市卫生健康委、市发展改革委、市医保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落实)

(七)共同打造丝绸之路开放廊道

21.完善合作机制。建立重点招商企业信息库,积极参加各类国际贸易投资洽谈会,加大中西亚、中东欧等国家招商力度。强化境外投资风险防控和预警工作,指导企业加强境外人员安全教育管理。完善外派工程劳务招收、备案、管理、监督机制,强化外派劳务培训,优化外派劳务结构,规范外派劳务市场秩序。建立外商投资信息报告制度和外商投资信息公示平台,形成各部门信息共享、协同监管、社会公众参与监督的外商投资全程监管体系。完善外贸企业服务平台,通过线上线下培训、宣传,为企业提供高效便捷的政策宣导和服务。通过系统实施国际物流提升工程、跨境电商提升工程、招商引资提升工程、营商环境优化工程,提升对外开放支撑保障作用。(市商务局、市工信局、市人社局、市发展改革委、市招商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落实)

22.拓展国际经贸合作。共同办好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和敦煌行·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推动河西地区向西开放向更深层次、更高水平发展。强化国际产业合作,共建国际合作产业园。支持相关企业在中亚、西亚、非洲、中东欧等地区建立境外合作产业园、科研中心,打造高水平海外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引导外资优先投向新能源、节能环保、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等领域。开展农畜产品互补型贸易,打造面向全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农畜产品进口加工集散中心。加大先进技术引进力度,拓展深化技术合作交流。(市商务局、市工信局、市科技局、市文体广电旅游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发展改革委、市政府金融办、武威国际陆港管委会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落实)

23.深化区域开放合作。积极融入兰西城市群,以陇海—兰新、连霍高速为区域合作主通道,加强同新疆、青海西北部、内蒙古西部地区的经济协作,打造西北内陆经济协作区。加快建设木材交易中心等,提升“货物西出”能力。拓展中蒙俄国际贸易新通道,探索开放合作新模式。加强与丝绸之路沿线地区旅游协作,共同打造丝绸之路旅游产业带。抢抓西部大旅游环线建设契机,打造以河西走廊为核心,串联辐射哈密、德令哈、额济纳旗等地的黄金旅游大环线。深化与西南各省份的经贸合作,共建西部陆海新通道。加强与山东、天津、福建、广西、内蒙等省份合作,共建产业合作示范园,发展“飞地经济”。以风光电基地为依托,重点承接风光电发电机组、智能储能设备、输变电装备制造等产业。以武威国际陆港为依托,重点承接生产服务型物流、保税物流、商贸物流、冷链物流、快递物流等产业。以农业产业园和骨干农业企业为依托,重点承接种子、瓜果、蔬菜、花卉、粮油、奶业、肉类等农产品加工产业。(市商务局、市工信局、市发展改革委、市文体广电旅游局、市农业农村局、武威国际陆港管委会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落实)

(八)强化公共服务共建共享

24.推进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便利化。实施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管理,以标准化促进均等化、普惠化、便利化。推进城乡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制度统一,促进基本公共服务质量水平有效衔接。建立动态调节机制,合理增加保障项目,稳妥提高保障标准。提升基本公共服务便利化水平。共建公共就业创业综合服务平台,共同打造集创新创业教育、评价、实训、孵化、服务为一体的创新创业就业孵化示范基地。加快实现河西五市社会保险关系无障碍转移接续,推动养老金领取资格核查互认。将常住人口纳入城镇公共租赁住房保障范围,逐步实现住房公积金转移接续和异地贷款信息共享、政策协同。(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市人社局、市医保局、市住建局、市卫生健康委、市住房公积金中心、人行武威市中心支行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落实)

25.加快教育文体资源合作共享。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均衡配置教育资源,缩小城乡、校际间差距。落实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和在流入地参加升学考试政策。建强实习实训基地,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打造河西走廊职业教育集群,重点加强清洁能源、生态保护、文化旅游等相关专业建设。推进武威职业学院省级“双高”院校建设。促进专业链与产业链对接,打造有区域特色的产教融合行业、企业和院校。积极构建“书香河西”全民阅读服务体系,鼓励博物馆、美术馆、文化馆等建立合作联盟。协同推进长城国家文化公园、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和河西走廊国家文化遗产保护,共同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共建非遗文化产业园。积极建设河西走廊全民健身长廊,推动公共体育场馆、全民健身中心、体育公园和社区体育场地等资源共建共享,共同开展多种形式的区域体育比赛。探索建立河西地区体育产业联盟,推动开展各种具有高原特色的赛事活动。(市教育局、市文体广电旅游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落实)

26.加强公共卫生和医疗养老合作。增强公共卫生早期监测预警能力,推动市县级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全覆盖。健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推动优势医疗资源共建共享,联手打造医联体、医共体。建设市级传染病医院,加强县级医院感染疾病科和相对独立的传染病区建设。建立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医学检验结果互认和双向转诊合作机制。加强公共卫生应急物资储备,提升应急物资生产动员和调运保障能力。合作发展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构建综合可持续、覆盖城乡的康养服务体系。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通过市场化运作方式开办养老机构,支持民营养老机构品牌化、连锁化发展。鼓励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跨区域共建,统筹医疗卫生服务和养老服务资源,促进医养融合。推动人口信息互通共享,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创新试点。(市卫生健康委、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市医保局、市粮食和储备局、市发展改革委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落实)

27.提高公共安全保障能力。促进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资金链、政策链深度融合,着力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共建国家优质食用油和肉类、重要战略物资等储备基地,确保粮食安全、能源和战略性矿产资源安全。共同维护水利、电力、供水、油气、交通、通信、网络、金融等重要基础设施安全。健全应急联动机制,强化防灾备灾体系和能力建设,建立区域内重大灾害事件预防处理和紧急救援联动机制,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一体化。探索在跨界毗领地区,按照可达性统筹120、110等服务范围。(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农业农村局、市粮食和储备局、市应急局、市公安局、市卫生健康委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落实)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协调。配合酒泉市建立河西走廊经济带市级联席会议制度,通过城市联盟、战略协议等形式,畅通协作渠道,定期研究规划实施过程中的重大战略、重大问题、重大政策、重大项目和重要工作安排,协调解决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推动规划任务全面落实。各县区政府要加强对县域经济发展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协调推进工作,及时研究和安排部署并推进相关工作。市直相关部门要按照本方案确定的重点任务,制定和细化工作措施,确保各项工作任务落实见效。

(二)强化实施保障。各县区、市直相关部门要积极争取国家和省上对河西走廊经济带建设的政策支持,建立多元化、可持续的投融资机制,充分激发社会投资动力和活力。大力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激发市场主体活动。加强人才培育培训,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健全科技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激励机制,完善人才服务保障体系,优化人才引进和成长发展机制。

(三)加强监测评估。健全完善实施监测评估制度,加强实施跟踪监测和运行监管,各县区和市直相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加强信息沟通、工作互通、政策联通,积极协调解决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及时调整完善政策措施,确保各项任务落地见效。加强实施过程中的环境影响跟踪监测和评价,确保在河西走廊经济带建设中促进生态环境高质量发展。

附件:《“十四五”河西走廊经济带发展规划》重点任务清单.xlsx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