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秋十月,是收获的季节。种植基地里蔬果鲜翠欲滴,养殖大棚内牛羊成群,项目工地上热火朝天,生产车间里机器轰鸣……行走在武威大地上,处处洋溢着蓬勃发展的生机活力,涌动着高质量发展的滚滚热潮。
市委四届四次全会以来,武威市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经济步入高质量发展轨道,综合实力大幅提升。2021年,全市生产总值突破600亿元大关,达到600.2亿元。
如今的武威,绿色、创新、活力跃然而出,产业发展蒸蒸日上,每一寸土地、每一个角落,都焕发出生机、积蓄着力量、充满了希望。
现代农业成果丰硕
农业兴则基础牢,农民富则国家强。
武威地质地貌特色鲜明,山、川、沙共存,寒与旱共存,独特的光、热、水、土资源,使之成为甘肃最具优势的天然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出口农产品生产基地,现代寒旱农业产业发展优势明显、潜力巨大。
市委四届四次全会作出了提升发展现代农业、促进提质增效的决策部署,提出因地制宜打造沿山沿川沿沙“三大特色产业带”,大力发展牛羊鸡菜果菌薯药“八大产业”的基本思路。经过一年多的实践,市委、市政府进一步完善特色产业发展的思路举措,制定《加快建设沿山沿川沿沙“三大特色产业带”大力发展“八大产业”的指导意见》,为“三大特色产业带”发展提供了指南。
近年来,武威紧盯国家战略,立足资源禀赋,聚焦特色优势,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着力培育一批百亿级产业集群、产业园区和十亿级龙头企业,努力提升市场竞争力。
走进天祝县松山镇藜香村,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整齐划一的大棚。大棚里,菌棒整齐地摆放在一米多高的架子上,上面生长着一个个厚实且散发着淡淡清香的香菇。
这两年,依靠种植香菇,从大山深处搬迁到移民安置点的王世芳一家,日子过得红红火火。王世芳告诉记者,第一年她家种了9座大棚的香菇,净收入10万元,现在种植规模已发展到22座。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天祝县坚持用工业化理念谋划发展现代农业,突出全产业链开发,深度推进食用菌产业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品牌化、精细化发展。
省内单体规模最大的示范性牧场项目——位于凉州区长城镇的武威优然牧业12000头奶牛养殖示范园内,标准化牛舍整齐并排而立,奶牛们在牛舍里或吃草、或休憩、或散步。
奶牛养殖示范园的建设,不仅为伊利等企业提供了可靠的奶源保障,也带动了凉州区乃至周边地区饲草产业发展。
在凉州区,一个完整的集奶牛繁育、养殖、乳品加工、优质饲草种植、物流配送和质量控制体系为一体的现代奶业产业链已然形成。
同样,在凉州区四坝镇四坝村村民马青的日光温室里,一株株青翠欲滴的小乳瓜藤努力向上生长,一根根翠绿的乳瓜点缀其中,把整个温室烘托得绿意浓浓。
“栽苗有育苗基地,浇水有节水滴灌,既减少了人力,又方便了管理。每年可以连种两茬,而且种出来的蔬菜有销路,两座温室一年下来收入有八九万元。”马青边说边顺手摘下几根小乳瓜邀请大家品尝。
作为四坝镇最早发展设施蔬菜产业之一的村子,马青见证了该镇从最初的蔬菜大棚,到现在适合机械化作业的各类高标准日光温室的更新迭代。
近年来,武威市坚持走农牧结合、种养循环的路子,推动特色产业转型升级,羊、猪、禽存栏和肉类、设施瓜菜、食用菌产量均居全省第一,已成为全省乃至西北重要的优质瓜菜、食用菌、草食畜生产基地。推动牛羊猪禽果菜菌草“8+N”现代农业优势主导产业园区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八大主导产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89%。用工业思维发展现代农业,建成集种植养殖、生产加工、仓储物流、市场营销为一体的全产业链。全市畜禽良种化率达到93%,日光温室优质种苗统供率达到97%,农业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1%,高于全省17.3个百分点。
累计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331个、居全省第3位,入选“甘味”品牌37个,农产品外销量达到70%以上。奶牛存栏从2.8万头发展到7.9万头,跃居全省第1位,乳制品产值从不足3000万元跃升到10亿元,奶业全链产值突破60亿元。大力发展农畜产品精深加工,以肉类屠宰、面粉加工、休闲食品为主的食品工业集群不断壮大,实现产值100亿元,比前五年增加33亿元,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35%。
工业项目遍地开花
2021年10月15日,甘肃省新能源项目集中开工仪式在凉州区举行。
2022年2月19日,在武威伊利乳制品绿色生产及智能制造全产业链服务项目现场,武威市举行了2022年一季度全市重大项目集中开工动员大会。
7月3日上午,在甘肃(武威)国际陆港木材加工产业园(一期)项目现场,全市下半年重大项目开工活动举行,标志着武威市再次掀起新一轮“大抓项目、抓大项目”的热潮。下半年,武威市开工重大项目117项,总投资194亿元。
……
放眼武威,大批新能源装备制造项目在各县区遍地开花。
8月25日,远景武威民勤智能风机制造基地一期项目首台风机下线,标志着民勤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实现“零”的突破。
“首台风机的成功下线意义重大,在加快构建新能源全产业链发展新格局、聚力打造碳中和试验示范区的进程中迈出了至关重要的一步。项目一期下线后到年底,我们可以生产创造20亿元的产值,到明年正常全部投产后,每年预计产值达40亿元。”远景科技集团高级副总裁方翛说。
在凉州工业园区内,一套自主研发、长达80余米的风机叶片,正装车运往400多公里外的酒泉。“这套叶片,发电功率从最初的2兆瓦提升到了6兆瓦。”甘肃重通成飞新材料有限公司综合管理部部长韩旭东说,“对于发电企业来说,这意味着发电量提高,成本却降低了,现在公司生产的风机叶片已销往多个省份。”
企业受益,群众也得到收益。“在这里上班,每月收入5000多元,还能照顾家里,挺好!”凉州区西营镇杂沟村村民陈兴平笑着对记者说。2014年,陈兴平进入公司务工,从事叶片生产的混胶工序。
东方风来满眼春,奋进鼓点正激昂。武威市按照“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的要求,一体化推进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发展。确定远景能源、特变电工、东方自控等行业头部企业为链主企业,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去年以来,新开工新能源及协同产业项目41项、总投资298亿元、装机规模360万千瓦,累计可达到700万千瓦以上。规划风光电开发容量7000万千瓦。探索实践“板上发电、板下种植、板间养殖、治沙改土、工业旅游”光伏治沙综合开发新模式,在腾格里沙漠集中布局160万千瓦光伏治沙工程,固沙治沙8万亩,板下已种植沙生植物2.1万亩。引进实施的大兆瓦级叶片、塔筒、光伏组件等项目建成投产,风机整装和光伏全套生产能力初步形成,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实现产值62亿元。
县域经济齐头并进
县域稳则大局稳,县域活则全盘活。
8月1日至4日,全市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暨重大项目观摩活动走进三县一区,对48个重大项目进行了现场观摩。
从天祝县的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高原食用菌示范基地项目、黄河流域庄浪河天祝县城段水生态综合治理工程到古浪县的金宇牧光互补产业园2号牧场建设项目,从民勤县的远景武威民勤智能风机制造基地一期项目、双茨科镇小新村2022年高标准农田建设到凉州区的九墩滩光伏治沙示范园建设项目、武南镇下中畦村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示范点项目……各县区都“端”出了“拿手菜”,打出了特色牌。
日前,省开发区建设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通报了全省省级开发区2021年度工作考核评价结果,武威工业园区考核排名全省第六名,这是继2020年度考核中大幅提升13名后,在年度考核中再次实现赶超晋位。
武威大力实施强县域行动,聚焦功能定位,制定县域经济发展规划、强县域行动实施方案,推动县区资源共享、做大做强。凉州区以城市服务型和工业主导型为方向,建设全省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民勤县以生态功能型和农业优先型为方向,打造全国重要的生态建设示范区;古浪县以工业主导型和农业优先型为方向,打造全省重要的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和丝路寒旱农业示范基地;天祝县以生态功能型和农业优先型为方向,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
在甘肃东控一道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智能化的生产线高效运行,产品从上料到下线经过几十个环节精准把控,操作员、巡检员、质检员各司其职……东控一道1GW高效光伏组件项目产品的顺利下线,不仅填补了凉州区光伏装备制造产业的空白,也在盘活闲置资源、赋能园区发展方面产生了重要的示范带动作用。
近年来,武威市发挥集聚优势,放大“洼地效应”,建强园区平台支撑,营商环境持续优化,辐射带动能力不断增强,撬动重点产业齐头并进,形成新的县域经济增长极。
文旅产业前景光明
武威,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史的长河沉淀出灿烂的凉州文化,为这座古老的城市赋予了无限魅力。
“来到这里才知道,有这么多好玩的地方。”国庆假期,游客周铭通过抖音知道了民勤摘星小镇,并来这里旅游。几年间,民勤苏武沙漠大景区火遍网络,成为名副其实的“网红打卡地”。
欣赏雕塑艺术、仰望璀璨星空,在大漠里冲浪、时光廊道徒步……从荒无人烟的沙漠变成全国首个沙漠天文科普特色小镇和驿站型沙漠旅游服务综合体,武威市擦亮历史文化名城金字招牌,深度挖掘独特的文旅资源,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文化旅游名市建设取得显著成效。雷台文旅综合体和历史文化街区即将建成运营,投资4.8亿元的“凉州会盟”纪念地项目年内启动建设,投资6.8亿元的民勤苏武沙漠大景区基本建成,古浪红色旅游、天祝高原风光文旅项目全面布点。大型历史情景歌舞剧《梦幻凉州》登上央视,“凉州攻鼓子”获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武威市获评首批全国文化旅游胜地,文化旅游进入高质量发展快车道。
以奋斗作笔、以大地作纸,更多感恩奋进、拼搏赶超的高质量发展生动故事正在被讲述,更多展现忠诚尽职、奋勇争先的高质量发展实践探索正在被记录……
今天的武威,到处都是日新月异的进步。从现代农业到食品工业,再到新能源产业和开放型经济……武威市经济社会发展亮点频出,成效显著。踏上高质量发展道路的武威,呈现出这个时代生动的剪影、最美的姿态,必将迎来更加光辉灿烂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