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沧桑巨变,十年砥砺前行。
党的十八大以来,武威市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尽锐出战、攻坚克难,举全市之力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如期同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书写了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的优秀武威答卷。
全市35.5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339个贫困村全部退出,4个县区如期摘帽。全市现行标准下的35.47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发生率由2013年末的23.14%下降为零,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
无论是沙漠绿洲,还是大山深处,脱贫攻坚的阳光照耀到了每一个角落,无数人的命运因此而改变,无数人的梦想因此而实现,无数人的幸福因此而成就,武威市广大农村地区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人民群众过上了幸福美好的新生活。
一
武威,作为全国、全省贫困地区之一,历来是扶贫开发的主战场。多少年来,受历史、自然、地理等多种因素影响,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致贫因素复杂、自然条件差,农业产业发展滞后、传统农业特征明显,扶贫任务重、脱贫难度大。
一直以来,“贫困”制约着武威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全市所辖的四县区中,凉州区、民勤县为省定“插花型”贫困县,古浪县为国家六盘山贫困片区县、省定深度贫困县,天祝县为涉藏贫困县、国定“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县。2013年底,全市有建档立卡贫困村339个,其中深度贫困村115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5.47万人,贫困发生率23.14%。
市委四届四次全会以来,市委着力观大势、谋全局、闯新路,把脱贫攻坚这个头等大事和一号工程牢牢抓在手上,大力开展精细精确精微的“绣花”式扶贫,精准培育富民产业,扎实推进易地搬迁脱贫,夯实稳定脱贫基础,完善脱贫管理机制,确保如期完成减贫脱贫目标。
为确保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确保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目标,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全市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底线任务,研究制定脱贫攻坚三年实施方案,开展脱贫攻坚大走访大调研活动和春季攻势、秋季攻坚专项行动,扎实开展“3+1”冲刺清零行动、后续行动和“5+1”专项提升行动,推动工作向深度贫困地区聚焦,资源向深度贫困地区聚集,力量向深度贫困地区聚合,聚力攻克深度贫困堡垒。
2019年8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古浪县黄花滩富民新村和八步沙林场视察调研,作出重要指示,寄予殷切期望,给全市干部群众以巨大鼓舞和有力鞭策。
全市上下感恩奋进,把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关怀转化为履职尽责的强烈担当,把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教导转化为真抓实干的实际行动,把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指示要求作为全部工作的统揽和主线,在实践中一以贯之坚持并充分体现,始终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前进,一年接着一年干,一张蓝图绘到底,全力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
二
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的根本之策,关系到脱贫质量和成色。武威的底色在农业,优势也在农业。我市山、川、沙地貌特征明显,区域自然条件各不相同,产业发展基础和主攻方向也各有不同。
如何让老百姓有稳定的增收渠道,特别是把家门口的产业培育起来,让群众就近就地实现就业和增收致富,是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一个重大问题。“三大特色产业带”发展,有效解决了这一问题,把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能人大户和农民群众、投资者、科技人员等各方面要素都聚集到了产业链上,形成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凝聚了加快发展的合力。
时下,走进古浪县干城乡为民新村的秀珍菇种植基地里,钢架上一个个菌棒整齐排列,一株株秀珍菇鲜嫩诱人,一阵阵蘑菇的清香迎面扑来。工人们正抢抓当前的好时节,用剪刀采摘形态饱满的秀珍菇,一派繁忙景象。
“在基地打工,一天能挣170多元,中午还能在这吃饭,也能照顾到家里。”说起收入,为民新村村民陈丰平难掩笑意。能在祖祖辈辈生活的农村,走上平坦的水泥路,住进宽敞明亮的新房子,在家门口找到轻松省力的好差事,陈丰平感慨地说:“这十年,农村人的生活变化真的太大了,国家脱贫攻坚的好政策,让我过上了以前做梦也不敢想的好日子。”
近年来,武威市坚持把产业发展作为促进脱贫人口稳定增收、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根本举措抓紧抓好、抓出成效。着力打造沿山沿川沿沙“三大特色产业带”,推动“8+N”现代农业优势主导产业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品牌化、精细化发展。引进伊利乳业、牧原生猪、众兴菌业等一批省内外知名龙头企业,健全利益联结机制,将农户镶嵌在产业链上,在生产、加工、销售各环节分享更多增值收益。采取良种扩繁、延链补链、品牌创建、市场开拓等措施,推进优势特色产业提质增效。大力实施“种子工程”,推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
多年的实践证明,打造“三大特色产业带”、大力发展“8+N”现代农业优势主导产业的思路和举措完全符合新发展理念,符合中央、省委要求,符合武威现阶段农业发展的特征和实际,走出了一条适合武威的现代农业发展特色之路,广大人民群众“钱袋子”更加殷实。
三
武威市南部山区山大沟深、自然条件严酷。针对这一实际,武威统筹脱贫攻坚和祁连山生态修复保护,陆续将祁连山高深山区、水源涵养区和地质灾害易发区群众搬迁到了交通便利、地势开阔、容易培育产业的绿洲区进行安置,走出了一条高深山区贫困群众易地搬迁脱贫致富和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生态移民路子。
富康新村、感恩新村、富民新村……如今,在古浪县黄花滩生态移民区、天祝县松山镇,一座座整齐划一的生态移民新村拔地而起。本着搬得出、住得好、能就业的思路,移民村按照社区进行配套建设和管理,医院、学校、商店、养老机构、文化活动场所一应俱全。移民迁入移民村,基本上达到了“拎包入住”的程度。
平坦宽阔的柏油路、整齐划一的新院落,宽敞整洁的大广场,村民们脸上笑容洋溢……走进凉州区黄羊镇上庄村,处处呈现着生机和活力。这个曾有贫困人口119户、407人的村子于2015年实现了整村脱贫,村庄人居环境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建成水、电、路、给排水、绿化等基础设施配套完善的新民居住宅小区,全村群众全部乔迁新居,告别了土坯房,住上了“城里人”的房子。
武威市坚持“群众至上、实践第一、大抓基层、从严从实”四大导向,举全市之力攻坚,如期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在武威发展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4.4万户17万高深山区群众移居川区,建成古浪县黄花滩、天祝县南阳山等安置区93个。同步配套完善移民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下功夫培育发展后续增收产业,彻底解决了贫困群众行路难、饮水难、上学难、看病难、培育产业难等突出问题,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根本性改善。
一个个贫困村实现华丽蜕变,一个个富民产业落地生根,群众稳定增收基础不断夯实。
四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必须加强顶层设计,以更有力的举措、汇聚更强大的力量来推进。
脱贫攻坚成果如何巩固?如何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怎样才能让农民群众收入可持续、脱贫群众生活更上一层楼?
在被誉为草原“白珍珠”的中国天祝白牦牛核心种群保护区——天祝县松山镇黑马圈河村,有一位老人成了这里的致富明星。
老人叫卓玛才旦,2018年,对老人来说,是不寻常的一年。这一年,他终于完成了心愿,在城里买了楼房,给儿子买了小车,存折上还存了5位数的存款。养殖白牦牛十几年,从最初的十几头发展到100多头,他家的日子过得芝麻开花节节高,一天比一天红火。
在天祝县西大滩、毛藏、松山等乡镇的草原上,涌现出了许多像卓玛才旦一样的牧民,通过保种、保育的方式,大力发展白牦牛特色产业,一步步走上了脱贫致富路。
在推进乡村振兴中,武威市因地制宜、因人施策,织密防贫监测帮扶网,落实产业就业、教育医疗、住房饮水、社会保障等帮扶措施,做到发现一户、帮扶一户。全面落实农村基本医疗保障政策,脱贫人口、监测人口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和资助率均达100%。加强农户基本住房安全动态监测和改造提升,一处处易地搬迁安置点房屋错落有致,一片片特色致富产业生机盎然。
全市上下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三农”工作的总抓手,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一手打伞、一手干活,全力做好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重点工作,农业农村工作保持了稳中向好的良好态势,乡村全面振兴各项工作稳步推进。
如今,在广阔的武威大地上,一幅幅乡村振兴的时代画卷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