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武威规划纲要>历史规划
索引号: 11620600MB18910951/2022-04994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发布机构: 市卫生健康委 组配分类: 历史规划
文件编号: 发文日期: 2022-12-23
成文日期: 2022-12-23 有效性: 已归档
关于印发《武威市“十三五”卫生和人口发展规划》的通知
信息来源: 市卫生健康委 发布日期: 2022-12-23 00:00 浏览次数:

《武威市“十三五”卫生和人口发展规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予印发,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武威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6年12月29日

 

 

武威市“十三五”卫生和人口发展规划

 

“十三五”时期是我市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决胜时期。为全面推进健康武威建设,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促进人口均衡发展,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推动全市卫生和人口事业科学、有序、快速、协调发展,根据《甘肃省“十三五”卫生和人口发展规划》(甘政办发〔2016〕102号)和《武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武政发〔2016〕158号),制定本规划。

 

第一章 “十二五”发展成就

 

“十二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武威卫生计生工作坚持“以农村为重点、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依靠科技和教育,动员全社会参与,为人民健康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方针,紧紧围绕解决广大人民群众医疗、预防、保健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市卫生计生事业得到长足发展,人民群众健康水平不断提高,“十二五”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圆满完成。

    ──医疗卫生计生资源总量不断扩大。2015年末,全市有医疗卫生计生机构2074个,其中医院48个(公立医院13个,厂矿及民营医院35个),基层医疗卫生计生机构1382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16个;卫生计生人员11262名,卫生计生技术人员8361名;床位8698张。全市各级各类医疗卫生计生机构数和医疗机构床位数分别比2010年增加了150个和2085张。每千人口拥有的卫生计生技术人员、执业(助理)医师、注册护士、床位数分别由2010年的3.81人、1.58人、1.69人、3.45张增加到4.60人、1.72人、1.88人、4.79张。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有力推进。全面启动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覆盖全市,全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村卫生室全部使用基本药物,二级以上医院基本药物使用比例达到40.18%。在市县乡稳步推行分级诊疗制度和医师多点执业,初步形成综合运用医疗、医保、价格等手段引导患者基层首诊、分级诊疗、双向转诊的就医新格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现全覆盖,参合率由2010年的95%提高到98%,人均筹资水平由2010年的150元提高到470元,政策范围内住院补偿比例达到78%。全面推行城乡居民大病保险,50种重大疾病和33种特殊疾病全部纳入医保范围予以保障,建立了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衔接机制,为群众就医提供多重保障。

──城乡医疗服务功能趋于完善。强化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重点对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的基础设施进行建设,城乡医疗卫生服务条件持续改善。为全市108个乡镇卫生院配备了救护车,依托国家项目建设了三县急救中心,120急救体系覆盖到乡,县级医院重症医学科得到加强。建立了覆盖全市的远程医疗会诊网络,有效解决了偏远地区群众看病难的问题。加强医疗质量管理和监督,成立了30个市级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医疗技术和医疗质量的整体水平稳步提升。建立医疗质量综合督查常态化机制,严格落实22项核心制度,防范过度医疗。健全完善医疗卫生诚信服务体系,落实医务人员“四个排队”、医疗机构“八个排队”。完善城乡医院对口支援机制,加强基层卫生技术人员在岗培训和拓展进修培训。落实村医待遇,提高村医收入,建立村医退养机制,稳定了村医队伍。

──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项目建设成绩显著。完成了市公共卫生综合服务楼、市人民医院整体搬迁、市中医医院门诊综合楼、市精神卫生防治中心康复楼、凉州区第三人民医院妇儿专科楼、全科医师培养基地建设等重大项目建设任务。市区中医医院完成整合规划。武威重离子治疗肿瘤中心暨荣华颐养园项目即将完工。市、县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实验室能力建设得到加强,完善了食品安全风险监测预警评估体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急救网络和饮用水安全监测网络,职业病、地方病、艾滋病、结核病、鼠疫等防治机构业务用房建设和设备配置得到加强。建设了县区中医医院、卫生监督机构、妇幼保健机构和急救中心业务用房。配备了县区卫生监督机构、妇幼保健机构基本设备以及乡镇卫生院120急救车、检验检查等设备和村卫生室开展中医适宜技术的必需设备。建成了50个标准化乡镇卫生院和535个标准化村卫生室。

──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明显提高。免费为城乡居民提供12类45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达到40元。国家扩大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保持在98%以上,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88.11%,孕产妇系统管理率86.70%。为辖区65岁以上老年人进行了健康体检,健康管理率83.96%。重症精神病规范管理率81.03%。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由2010年的27.08/10万、8.45‰、9.86‰分别下降到13.26/10万、6.1‰、8.68‰。

──中医药事业发展取得新突破。中医床位的补助标准、城镇职工及居民医保和新农合中医药报销比例得到提高。全市三县一区全部建成全国农村中医药工作先进县区,武威市列为全省中医药工作先进市建设单位,凉州区、天祝县、民县创建为甘肃省中医药工作示范县区,古浪县创建为全省中医药工作先进县。武威市人民医院、凉州医院和古浪县人民医院创建为全国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全市建成国家级重点中医康复专科1个、省级重点专科6个、市级重点专科10个;综合医院示范中医科6个,中医特色社区卫生服务中心6个、乡镇卫生院55个、村卫生室52个。全市7家综合医院和1家专科医院共有中医床位187张,占总床位的8.86%。积极推进中医药进基层,中医药服务覆盖乡镇村社和城市社区,服务能力和水平明显提升。

──人才队伍建设得到不断加强。集中引进急需紧缺人才209名,卫生人才560人,聘用各类专业人才200多名,遴选255人接受85名指导老师的中医药师承教育。实施万名大学生就业工程,为乡镇卫生院招录医学大学生766人。加强继续医学教育培训,累计举办培训班265期,培训卫生技术人员79500多人次,选派卫生技术人员外出进修2671人次,其中省外进修260人次,省级进修678人次,市、县级进修1733人次;培训全科医师402人,培训中医药技术人员329人。注重对口技术支援,5年内累计抽调382名城市医生到农村服务。348人晋升高级专业技术职务,3人被评为甘肃省卫生系统领军人才,9人被评为甘肃省名中医。

──人口和计划生育政策稳步实施。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不动摇,严格落实“三个不变”的总要求,积极改革目标管理责任制,坚持“一票否决”。有序调整完善生育政策,低生育水平保持稳定,人口出生率趋于合理,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着力稳定计划生育队伍网络,优化配置服务资源,在县乡计生服务站所加挂健康教育所牌子,承担公卫服务、健康管理职能。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全覆盖。严格按照“四权分离”的工作机制落实国家“三项制度”。计划生育工作水平不断提高,经费投入得到有力保障,利益导向机制不断完善,群众对计划生育奖励优惠政策落实满意度达到99%。深入推进幸福家庭创建活动,积极评选具有示范带动力的陇家福·幸福家庭。流动人口卫生计生公共服务均等化工作稳步推进,实现了流动人口卫生计生信息共享。

──核心区各项工作有效提升。一是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7家市、县级医院业务用房新建和改扩建项目完成建设,29所乡镇卫生院、364个村卫生室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改善。二是医疗救治服务能力有效提高。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和29个乡镇卫生院全部加入了甘肃省远程医疗会诊系统,配备急救车41辆、车载急救设备273台件。三是中医药工作稳步提升。我市已被列为甘肃省第一个中医药工作先进市建设单位,凉州区和古浪县均已创建为全国农村(社区)中医药工作先进县,乡镇卫生院基本配齐配全基本检查检验设备和开展中医药服务所需的中药设备。四是卫生计生人才得到充实。2011—2015年,中心城区医疗机构共引进医学本科生285人,核心区29个乡镇卫生院共配备医学专科以上医护人员204名,完成乡镇卫生院、社区服务机构117名全科医师转岗培训和234名中医药人员师承教育任务。五是公共卫生服务工作逐步完善。核心区居民建档率达到了96%,向居民发放健康工具包17.2万个,改厕10.9万户。核心区便捷的就医条件和较为健全的服务体系已引领和带动了其他区域卫生服务功能的形成,促进了城乡医疗卫生融合发展。

──卫生计生精准扶贫扎实推进。认真落实市委1+17+2精准扶贫任务,对全市贫困人口因病致贫情况进行入户摸底调查。改扩建15家乡镇卫生院,新建170个贫困村卫生室,为贫困村配备了健康一体机184台。加强贫困县县级医院重症监护室(ICU)、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等重点专科建设。加强乡村医生培养培训,组织实施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建立市级医疗机构副高级职称医师、县级医疗机构中级以上职称或5年以上住院医师到贫困地区医疗机构开展多点执业的机制。贫困参合人口政策内住院费用大病保险报销比例提高了5个百分点。

    ──行业作风明显好转。贯彻落实市委关于党风廉政建设“4883”主体责任的有关要求,健全完善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的制度机制,认真落实“一岗双责”制度,严格执行“三重一大”事项领导班子集体讨论决定制度,建设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立分类推进工作落实制度和约谈制度。通过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活动,全市卫生计生系统党风廉政建设有力推动,“四风”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建立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不良业绩备案登记制度和红黑榜制度,行业作风有了明显改进,医疗纠纷逐年下降,医患关系总体更加和谐。

 

第二章 困难和挑战

  

──医疗卫生资源总量相对不足,质量有待提高。每千人口拥有的执业(助理)医师数、护士数、床位数相对全国、全省平均水平较低。基层服务能力仍比较薄弱,人才总量不足,结构不尽合理,高端人才、紧缺专业人才匮乏。健康产业发展滞后,难以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多层次、多元化的医疗卫生健康服务需求。农村医疗卫生资源质量较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不足,尤其是随着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妇幼健康服务资源不足的矛盾更加突出。

──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还需不断完善。卫生基础设施薄弱的现状还没有彻底改变,加快建设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仍是“十三五”时期卫生工作的重中之重。

──疾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传染病、地方病及重症精神疾病等仍然是影响群众健康的重要因素,鼠疫等烈急性传染病和人禽流感、埃博拉病毒、中东呼吸综合征等新发传染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需要持续不断加大防控力度。

──深化医改任务依然艰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步入深水区,改革任务更加艰巨。医疗保障水平仍然较低,公平性亟需提升。医疗卫生发展更加迫切需要转变简单规模扩张的发展模式,从体系优化和结构调整中提高服务水平和效率。

──人口社会管理工作亟待加强。老龄化程度加重,人口抚养比持续上升,流动人口规模继续扩大,新生代农民工成为流动人口主体,人口服务管理工作亟待加强。

 

第三章 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和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精神,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大发展理念,牢固树立“大卫生、大健康”观念,坚持以基层为重点,改革创新为动力,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人民共建共享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坚持基本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和水平。坚持以人为本,健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统筹推进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提高全民健康素养。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提高人口健康素质,优化人口结构,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实现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创造良好的卫生与人口环境。

二、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原则。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以维护和促进人民群众身心健康、服务经济社会为宗旨,实现人人享有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卫生计生服务为目标,普及健康生活、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为重点,加快推进健康武威建设,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促进卫生与人口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坚持预防为主原则。坚定不移贯彻预防为主方针,坚持防治结合、联防联控、群防群控,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卫生与健康服务。

──坚持创新发展原则。借鉴省内外先进经验,结合我市实际,探索破解卫生计生发展和改革难题的有效措施,创新卫生事业及相关产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和方法。

──坚持分类指导原则。优化卫生计生资源配置,统筹推进城乡、区域发展,着重加强公共卫生、农村卫生、社区卫生和中医药等薄弱环节的发展,突出基础设施和人才队伍建设,促进农村和城市、预防与医疗协调均衡发展。

三、发展目标

“十三五”末,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普遍建立完善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比较健全的医疗保障体系,比较科学的医疗卫生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进一步提高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健康需求,持续提升全民健康水平。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实现人口的长期均衡发展,人口管理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奖励扶助体系更加完善,居民健康生活质量明显改善,主要健康指标明显提高。主要预期目标为:

──卫生资源配置。合理调整和优化卫生资源布局与结构,加大对农村和城市社区的资源配置,提高基层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水平。到2020年,全市每千人口病床数达到6张、执业(助理)医师数达到2.25人、注册护士数达到2.5人。

──居民健康素质。建立健全健康教育体系,提升全民健康素养,推动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居民健康知识基本普及,全市居民平均预期寿命达到75岁;城乡居民健康素养差异进一步缩小,平均健康素养水平达到16%。

──疾病预防控制。2020年,以乡镇(街道)为单位适龄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达到95%以上,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率控制在180/10万以下;新涂阳结核病人治愈率达到85%;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的规范化管理率达到45%以上,重性精神病人规范化管理率达到75%以上;居民合格碘盐食用率达到90%以上。

    ──妇女儿童保健。2020年,全市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控制在22/10万、8‰、10‰以内;孕产妇系统管理率达到85%以上,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达到80%以上;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达到98%以上,高危孕产妇系统管理率达到85%以上;新生儿疾病筛查率、听力筛查率分别达到80%和60%以上,出生缺陷发病率控制在140/万以下。

──卫生计生监督。2020年,职业卫生、医疗卫生、学校卫生、公共场所卫生、传染病监督执法覆盖率达到100%,美容美发、住宿业、游泳馆等公共场所量化分级管理率平均达90%以上。

──社区卫生管理。2020年,建成20个设置合理、功能完善、设施和设备基本满足需求的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65岁以上老人健康管理率达到70%以上,居民健康知识知晓率达到100%,社区卫生服务覆盖率达到100%。

──中医药服务。2020年,建设1所集医疗、教学、科研、康复、预防、保健为一体的区域中医药服务中心,2个国家级中医药重点专科,10个省级中医药重点专科,15个市级中医药重点专科,县级中(藏)医院达到二级甲等标准;全市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部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90%的乡镇卫生院建成中医药特色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部建成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中心;90%的村卫生室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创建4-5个全国综合医院中医药示范单位,全市三县一区全部创建成中医药工作先进和示范县区,武威市建成甘肃省中医药工作先进市。

──医疗服务体系。构建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居民健康需求相匹配,体系完整、分工明确、功能互补、密切协作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卫生计生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工作,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创新人才使用和管理。到2020年,建立由大学本科为骨干的高素质医学人才队伍;培养10-15名省级学科带头人、30-40名市级学科带头人;培养300名医学骨干、250名中医药学术继承人;为农村培养500名本土型、扎根型基层医学人才,每万人全科医师数达到2人,卫生计生人才短缺的局面得到明显改善。

──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年均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1‰以内,全市常住人口控制在190.72万人以内。全市出生人口性别比继续保持下降趋势。

──医疗养老结合。建立兼具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资质和能力的医养融合机构,逐步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居家老年人提供上门服务的能力。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资源实现有序共享,覆盖城乡、规模适宜、功能合理、综合连续的医养结合服务网络基本形成。

武威市“十三五”卫生和人口发展主要指标

指     标

2020年

指标类型

居民健康状况

人均预期寿命(岁)

≥75

指导性

婴儿死亡率(‰)

≤8

规定性

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

≤10

规定性

孕产妇死亡率(/10万)

≤22

规定性

城乡居民健康素养水平(%)

≥16

规定性

健康服务业

医疗机构开设老年人挂号、就医便利服务绿色通道(%)

100

规定性

65岁以上老年人健康管理率(%)

>70

规定性

全民健康电子档案和纸质档案建档率(%)

100

规定性

开展药膳服务的二级以上医疗机构比例(%)

>70

指导性

卫生资源和卫生投入

每千人口医疗机构床位数(张)

6

规定性

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人)

2.25

规定性

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人)

2.5

规定性

每万人口全科医师数(人)

2

规定性

政府卫生投入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

≥35

指导性

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

≤35

指导性

疾病预防控制

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率(/10万)

<180

规定性

新涂阳肺结核病人治愈率(%)

≥85

规定性

以乡(镇)为单位适龄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

≥95

规定性

重性精神病人规范化管理率(%)

≥75

规定性

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的规范化管理率(%)

≥45

规定性

居民合格碘盐食用率(%)

≥90

规定性

爱国卫生

卫生厕所普及率(%)

≥85

指导性

农村集中式供水受益率(%)

≥85

指导性

省级卫生城市数(%)

100

指导性

省级卫生县城数(%)

≥70

指导性

妇幼卫生

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

>80

规定性

孕产妇住院分娩率(%)

>98

规定性

孕产妇系统管理率(%)

>85

规定性

新生儿疾病筛查率(%)

>80

规定性

新生儿听力筛查率(%)

>60

规定性

出生缺陷发生率(/万)

<140

规定性

卫生应急

突发公共事件报告率(%)

100

规定性

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率(%)

100

规定性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突发公共事件有效处置率(%)

100

规定性

卫生监督

公共场所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综合管理率(%)

>90

规定性

日供水千吨以上集中式供水单位卫生监督覆盖率(%)

100

规定性

职业健康监护率(%)

>95

指导性

年度重点抽检任务综合完成率(%)

>90

指导性

医疗保障

新农合住院费用报销比例(%)

≥80

指导性

新农合住院费用实际补偿比例(%)

≥65

指导性

中医药

市级中医医院三级乙等以上达标率(%)

100

指导性

县级中医医院二级甲等以上达标率(%)

100

指导性

县级以上综合医院(含妇幼机构)中医药服务覆盖率(%)

100

指导性

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乡村和社区覆盖率(%)

100

指导性

人口

全市常住人口(万人)

190.72

指导性

年均人口出生率(

18

指导性

年均人口自然增长率(‰)

<11

指导

第四章 “十三五”主要任务

  

    一、加快推进健康武威战略实施

    建立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全民参与的健康武威促进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卫生计生系统健康促进工作的统筹协调职能,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科学干预,改善生活环境,满足人民群众健康需求,提升健康素养。加强健康教育机构和人员队伍建设,逐步完善健康素养监测网络,大力实施健康武威、全民健康素养促进行动、全民控烟行动等活动,健全全市健康教育网络和健康教育示范基地。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主动开展巡回健康体检服务,甄别患病人群,合理分流健康服务和医疗服务去向,加大对健康、亚健康、老年病、慢性病和隐匿性疾病的干预。普及推广养生理念,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指导重点人群学会“记录、观察、调整”慢性病,引导广大群众人人参与自我管理、自我调节、自我疏导心理压力,实现少生病、晚生病,无病早防、有病早治,显著提高城乡居民的健康意识,大力倡导健康生活的方式。

二、全面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水平

(一)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

加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队伍的建设,优化专业设备配置,“十三五”末达到国家要求。强化医疗机构公共卫生服务职能,促进医疗机构和公共卫生机构的紧密合作。

继续加大传染病防控力度。加强鼠疫等烈急性传染病的防控,全面落实鼠疫疫情监测等各项防控措施,严防人间鼠疫疫情发生和传播。继续开展艾滋病、结核病等重大传染病防治,扩大艾滋病的监测检测覆盖面,落实“四免一关怀”政策。规范结核病患者管理。做好重点传染病的监测、报告,提高疫情快速反应和现场处理能力。全面推进儿童预防接种信息化建设。继续维持无脊髓灰质炎状态。做好人感染禽流感、埃博拉病毒、中东呼吸综合征等新发传染病疫情的防控,提高防治水平和能力。继续做好寄生虫病和地方病等防治工作,完善监测体系。加强重点人群碘营养监测,坚持食用合格碘盐。

推进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及重性精神病综合防治工作。全面开展慢性病综合防治,加强慢性病危险因素干预。加强重性精神疾病筛查、救治和服务管理。

扩大职业健康检查覆盖面,开展城乡集中式供水、二次供水和学校饮用水水质监测,加强环境污染对健康影响的监测、评估工作。

(二)落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创新重大疾病防控工作,加强对基层承担公共卫生服务任务机构的专业技术指导。加强基层卫生管理者和卫生技术人员的培训,不断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建设,配备公共卫生服务巡回车辆及便携式设备,提高服务水平。强化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规范化管理,完善基金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进一步提高服务效益和质量。到2020年居民健康档案的使用率达到90%以上。

(三)完善突发公共事件卫生应急救援体系。

加快卫生应急管理与指挥决策信息系统建设。建立健全卫生应急日常管理机构,建设市、县区卫生应急管理与指挥决策中心,在市、县区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和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机构设立卫生应急办公室,提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管理水平。建立并完善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专业化卫生应急队伍和急救服务网络。

进一步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指挥与决策系统的建设,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预警和综合分析能力,实现预警信息汇总、分析、研判和发布功能。加强各级卫生应急队伍装备建设,加大卫生应急演练和培训,提高卫生应急队伍快速反应能力。加强重大活动、节会的卫生应急保障,提高学校、医院、旅游景点等人员密集场所的卫生应急处置能力。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救援中充分发挥中医药作用。

(四)加快妇幼健康服务体系建设。

支持妇幼健康服务机构业务用房建设和基本设备配置。加强市、县级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和基本设备配置,完善妇幼卫生服务网络,到“十三五”末,市、县区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机构全部达到国家标准化建设要求。加大妇产科、儿科临床医师和保健医师培养力度,完善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危急重症救治中心和绿色通道建设,提高妇产科、儿科服务质量。实施农村孕产妇免费住院分娩、农村妇女“两癌”免费检查、0—6岁儿童残疾筛查、农村婴幼儿辅食营养补充、儿童早期发展、再生育指导等子项目,提高妇女儿童健康水平。加强出生缺陷综合防治工作,推广免费婚前医学检查,开展产前筛查,实施国家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增补叶酸预防神经管缺陷、新生儿疾病筛查等子项目。全面开展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预防工作和婴儿艾滋病感染早期诊断工作。完善托幼机构卫生保健管理工作。积极推进“爱婴医院”创建活动,运用中医药为妇女儿童提供保健和常见病的诊疗工作。以助产、产前诊断和人工辅助生殖技术为重点,加强妇幼健康监督管理。

加强农村妇幼保健工作。强化县级医院产科、儿科等重点专科建设,加强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的产科、儿科技术人员培训,提高危重新生儿、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的诊疗和管理水平。加强7岁以下儿童保健管理,做好农村妇女宫颈癌和乳腺癌筛查为重点的农村常见妇女病防治工作,改善妇女儿童健康状况。

(五)积极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积极开展新时期爱国卫生运动,深入开展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实现环境卫生基础设施水平全面提升,城乡生产生活环境更加整洁有序、健康宜居。统筹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到“十三五”末,基本解决农村饮水不安全的问题。加快推进农村改厕进程,到2020年全市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提高到85%以上。深入推进卫生城市、卫生县城、卫生单位、卫生村镇创建工作,探索开展健康城市建设,有效破解城镇卫生管理难题。科学预防控制病媒生物,建立健全病媒生物监测网络,有效控制病媒生物传染病的传播,营造卫生整洁的人居环境。

(六)提升全民健康素养。以满足人民群众健康需求、打造“健康武威”为目标,积极实施农村居民、妇女儿童、中老年人等重点人群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程,在医疗卫生机构及机关、学校、社区、企业等大力开展健康教育,深入开展“健康促进医院”创建活动,加强科学就医、合理用药等重点领域健康教育工作,建立完善市、县、乡三级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促进公众合理营养,提高群众的健康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

(七)加强无偿献血和血液管理。加强血站能力建设和无偿献血宣传工作,建立并完善集献血、用血、志愿者招募和管理于一体的信息化服务系统。提高血液质量的保障水平,建立完善的采、贮、供血体系,全面构筑血液管理新模式。强化医疗临床用血管理工作,提高临床输血服务水平,促进科学、合理、安全用血。支持边远县级医疗机构建立储血点,保障临床用血,完善县级供血体系。

(八)强化食品安全监测评估。实施食品安全战略,加强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网络建设,建立专业化、高效率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体系,开展城乡特别是农村地区食品安全风险监测、预警工作。扩大哨点医院覆盖率,提高食源性疾病报告率和流行病学调查能力,严密防范区域性、系统性食品安全风险。

(九)加强卫生计生综合监督执法工作。持续推进完善卫生计生综合监督行政执法体系。加强市、县卫生监督机构建设,建立健全乡镇卫生监督网络,强化卫生监督队伍建设和监测设备配置,提高卫生监督工作水平。大力加强公共卫生监督工作,重点加强公共场所和生活饮用水日常卫生监督和重点抽检,做好健康相关产品的许可和监管,继续开展“健康校园”创建活动。深入开展医疗卫生监督工作,继续开展打击非法行医专项行动,持续加强放射卫生、职业卫生领域监管工作,全面加强医疗机构、疾控机构和采供血机构传染病防治监督工作。加强对从事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和人员依法执业情况的监管,严厉打击“两非”行为和非法代孕行为。全面加强执法稽查工作,督促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严格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督促各级综合监督执法机构规范监督执法行为,确保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

三、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基本原则,实行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科学制定全市卫生资源配置标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努力在分级诊疗制度、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全民医保制度、药品供应保障制度、综合监管制度五项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建设上取得突破。推进医药分开,破除以药补医机制。完善医保支付制度,发展社会办医,开展分级诊疗,引导群众科学就医,保障合理用药,严格控制过度医疗行为。落实“先看病,后付费”制度,强化乡、村和社区“网底”功能。推动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促进医疗优质资源向基层流动。

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加快公立医院法人治理结构改革步伐,积极推进公立医院在管理、运行、补偿、人事和分配制度等方面的综合改革。有效发挥广大医务人员的积极性,从提升薪酬待遇、发展空间、执业环境、社会地位等方面入手,关心和爱护医务人员身心健康,通过多种形式,增强医务人员职业荣誉感,营造全社会尊医重卫的良好风气。严格控制医疗成本增长率,降低卫生耗材收入增长率,合理调整提升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的医疗服务价格,特别是诊疗、手术、护理、床位、中医(民族医)等服务项目价格,基本理顺医疗服务比价关系。完善以按病种付费为主,按人头付费、按服务单元付费相结合的复合型付费方式。落实医师多点执业制度,推动医生合理流动。

积极设置市、县两级独立的区域医学检验机构、病理诊断机构、消毒供应机构、影像诊断等机构,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放,实现区域资源共享。加强医疗质量控制,推进同级医疗机构间以及医疗机构与独立检查检验机构间检验结果互认。

坚持公立医院的公益性质,充分发挥医学(协)会质量评价职能和基本医保调节作用,建立质量控制网络体系,加强医疗质量监管,规范医疗服务行为,努力提高公立医院的整体医疗服务效率和质量,推进公立医院的发展模式从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的转变。以临床路径、单病种管理为抓手,推动临床医疗服务的规范化。降低人均医疗费用,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强化医疗废物管理,严格产生、储运、处置全过程管控,医疗废物处置率达到100%”。

四、有效提升医疗服务能力

(一)加强市级医院内涵建设。三级综合医院作为市级区域医疗中心,主要开展疑难重症的诊疗与技术研究,加强专业化、精细化、规范化、信息化建设,走内涵发展之路。发挥在医学科学、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引领作用,逐步减少常见病、多发病复诊和诊断明确、病情稳定的慢性病等普通门诊,分流慢性病患者,缩短平均住院日,提高运行效率。加强专科医院建设,着重推进以肿瘤防治、重症医学、心脑血管、妇产科、儿科、骨伤康复、传染病、精神卫生为重点的专科建设,加快武威重离子治疗肿瘤中心项目建设,依托重离子治疗肿瘤中心和荣华颐养园,设置三级甲等肿瘤专科医院。新建武威市妇女儿童医院、老年病专科医院、康复医院、口腔医院、眼科医院。树立中西医结合的整体观念,打造在河西地区乃至全省、全国有影响的特色医疗卫生品牌。

(二)提升县级医院综合服务能力。县级公立医院(含中医医院)主要承担县域居民常见病、多发病诊疗,危、急、重症抢救与疑难病转诊,接受三级医院转诊的急性病恢复期患者、术后恢复期患者及危重症稳定期患者。重点加强儿科、妇产科、急诊科、麻醉科、精神科、病理科等薄弱学科建设;县级中医医院重点加强中医特色专科和临床薄弱专科建设,提高中医优势病种诊疗能力和综合服务能力。加强医疗质量和安全管理,落实医疗质量管理核心制度,调动业务技术人员的积极性,改变运行机制,配备适宜设备,扩大县级医院病种覆盖面;加强目标管理和考核,提升县级医院综合能力。鼓励医疗资源丰富的部分二级医院转型为慢性病、老年病专科医疗机构。

(三)加快基层卫生事业发展。坚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中西医并重”的功能定位,实现标准化村卫生室建设全覆盖,乡镇卫生院按标准配备全科和专科医生。发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预防保健机构、二级医院的分工协作优势。改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硬件条件。在城镇化进程中同步规划建设改造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加强全科医生培养,持续推进医师多点执业,引导专家、就医、资金下沉,提高基层服务能力。强化乡镇卫生院医疗服务能力,提升急诊急救、正常分娩、高危孕产妇筛查、儿科等医疗服务水平。全面推进财政经费定项补助,完善收入分配制度,调动基层工作人员积极性。积极推进基层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2017年城市全科医生签约服务率达到60%以上,居民续签率达到85%,2020年签约服务覆盖每个家庭。创新基层医疗机构编制管理,明确法人主体地位、用人自主权、聘用制度、岗位管理制度。完善基层机构运行机制,落实绩效考核制度、绩效工资。稳定村医队伍,提高村医待遇,加强村医后备人才培养,确保50%的村卫生室有一名助理或执业医师。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药服务能力和医疗康复服务能力。

(四)推动分级诊疗制度实施。明确各级医疗机构的定位分工,全面提升分级诊疗服务能力,逐步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力争90%的病人在县域内实现首诊。鼓励二、三级医院向基层医疗机构提供远程会诊、远程病理诊断、远程影像诊断、远程心电图诊断、远程培训等服务,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积极探索“基层检查、上级诊断”的有效模式。

(五)加强院前急救体系建设。坚持院前救护和院内救治相结合,实现院前、院内一体化救治流程的无缝隙链接。建立院前急救运行保障制度,优化急救资源配置,完善基础设施和车辆配备,形成市、县、乡三级医疗急救网络,确保急危重症病人得到及时有效救治。加强急救人才队伍建设,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医疗救治人员业务水平。

加强各级“120”调度指挥中心建设和信息平台联网建设。市级设置1个院前急救中心,三县设置急救分中心,二级以上医院加强急诊科建设,分中心和急诊科与市急救中心构成本区域急救网络。建成以市“120”紧急医疗救援中心为中枢、县级医院和乡镇卫生院为补充的城乡紧急医疗救援服务网络,实现“120”急救服务覆盖城乡人口。

大力开展红十字普及性应急救护培训工作“进机关、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和进农村”,到“十三五”末,全市接受初级救护培训的人数力争达到全市总人口数的4%,努力提高广大人民群众自救互救能力。

加强城乡医院对口支援工作。实行城市医院对口支援农村卫生工作常态化,加大对偏远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医疗卫生支持力度,继续实施“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项目,建立城市三级医院与县级医院、县级医院与乡镇卫生院、乡镇卫生院与村卫生室长期稳定的对口支援和合作制度,采取临床服务、人员培训、技术指导、设备支援等方式,帮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高医疗水平和服务能力。加快建设远程医疗会诊系统和预约挂号系统建设,实现省、市、县、乡(社区)四级远程医疗会诊平台网络全覆盖。

(六)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卫生机构。引导社会资本向专科医疗、康复养老、高水平、专业化方向发展;加强医养结合及护理院建设,适度发展特需医疗服务项目。积极引导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参与包括国有企业所办医院在内的部分公立医院改制重组。逐步实行非营利性民营医院与公立医院享受同等待遇,促进医疗服务市场有序、公平竞争,促进公立和民营医疗机构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通过特许经营、公建民营、民办公助等模式,支持社会力量举办非营利性医养结合机构。到2020年,社会办医院床位数不低于总医疗床位数的20%。加强对非公立医疗机构执业行为、经营目的的监管,规范其医疗行为,引导其健康持续发展。

五、加快发展中医药事业

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坚持中西医并重,中医药和西医药互相补充、协调发展,努力实现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型发展。进一步完善中医药服务体系,将武威职业学院附属中医医院建设成为集中医医疗、教学、科研、康复、预防、保健为一体的区域中医药服务中心。全面加强县级中医医院、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初步建成以各级中医医院为龙头,综合医院中医科和其他中医医疗机构为补充,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枢纽,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站为基础的城乡中医药服务体系。鼓励有资质的中医专业技术人员特别是名老中医开办中医诊所,允许药品经营企业举办中医诊所。完善中医药发展政策措施,在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等工作中,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全面推进中医药工作。持续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所有综合医院、妇幼健康服务机构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100%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乡镇卫生院、90%的村卫生室具备中医药服务能力。力争建成10个省级中医药重点专科。加强中医药人才培养,完善中医药人才评价机制。持续开展“西医学中医、中医学经典”和中医药四级师承教育工作,加强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骨干医师培训等工作,继续做好名中医和中医世家评选工作。强化中医药科研工作,提高科研成果转化。深入推进民族医药工作,重点支持建设天祝县藏医院、藏医药研究所和藏医特色乡镇卫生院。鼓励和支持藏药制剂研发和特色藏药饮片的应用,开展藏医药特色诊疗技术及单验方等整理研究,筛选推广一批藏医药适宜技术。鼓励民营企业积极参与中医药产业的发展,建立中医药健康服务体系,支持发展中医特色养老、康复等服务,培育发展中医药文化和健康旅游产业。加大地产中药材种植、引用、推广力度,提升地产中药材的产量和质量。鼓励和扶持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和中医药机构研发院内中药制剂、中药新药、保健产品、日化用品和中间提取物。

六、全力实施健康精准扶贫

加强贫困地区县级医院重点专科建设和急需薄弱学科建设。加快乡镇卫生院业务用房和职工周转宿舍改扩建建设项目。加强贫困地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提高待遇,强化培训。完成贫困地区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标准化建设,积极促进远程医疗诊治和保健咨询服务向贫困地区延伸。建立健全引导医疗卫生人员到贫困地区工作的政策。提高贫困人口新农合报销比例,门诊统筹覆盖所有贫困地区。扩大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病种和救助对象范围。采取倾斜措施,实施贫困地区健康武威重大公共卫生项目,加强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工作。

加快推进“精准脱贫恶性肿瘤防控工程”,整合胃癌防控、乙肝普查、妇女“两癌”普查项目,对35—65周岁贫困人口开展胃癌、乙肝、丙肝妇女两癌筛查。实施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筛查项目和新生儿耳聋筛查项目。

七、重点推动全民医疗保障制度

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政策和经办管理。按照统一覆盖范围、统一筹资政策、统一保障待遇、统一医保目录、统一定点管理、统一基金管理的要求,积极构建保障更加公平、管理服务更加规范、医疗资源利用更加有效的城乡居民医保制度。做好流动人口基本医疗保障关系转移接续。实现跨区域就医费用核查和结报工作。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健全完善新农合网上监管体系,保障基金安全运行。做好基本医保与大病保险、民政救助等制度的有效衔接。建立完善疾病应急救助制度,政府对因病致贫的城乡居民提供医疗救助保障,提高医疗救助水平。

    八、不断完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

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健全药品供应保障体系,理顺药品价格。在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面配备使用基本药物的基础上,全市范围内县及县级以上公立医疗机构全面配备优先选择使用基本药物。到“十三五”末,所有的政府办公立医疗机构所有药品(除中药饮片外)全面实现网上采购,药品平均配送率达到95%以上。建立健全以基本药物为重点的临床用药综合评价体系,逐步实现药品采购平台与人口健康区域化平台的对接。

九、增强卫生和人口科技创新

鼓励支持医药科技创新,实施精准医疗,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临床实践应用。以能够推广应用和提高医药卫生服务能力的应用型科技研究为重点,以防治严重危害公众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为目标,组织有深度、技术含量高的科研课题列入省、市级科研计划。实施“互联网+健康医疗”工程,促进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与健康服务深度融合,推进远程医疗建设,实现人口健康信息平台互联互通。完善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等基础数据资源库,逐步建立起统一高效、资源整合、互联互通、信息共享的医药卫生计生信息系统,提升卫生计生工作管理水平。支持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和老中医药专家医术经验传承工作,推进中医科研成果的开发、转化。

十、加快提高人口健康信息化水平

坚持统一规划、分步实施,规范标准、资源共享,多方投资、分级负责,建立覆盖全市的人口健康信息网络系统,并逐步实现与社保、医保等数据共享和交互,促进人口健康信息惠民工程建设。着力推进全民健康档案建立工作,同步推进建立全民健康电子档案和纸质档案。实施居民健康卡工程,推广应用居民健康卡,促进跨地域、跨机构就诊信息共享。整合预防、妇幼、保健、医疗、人口和计划生育服务、科研等信息,实现信息共享,推进信息资源的收集、整理、分析、开发和利用。完善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系统、卫生监督执法信息报告系统,提升远程医疗服务能力。推动医疗卫生机构药品电子监管系统建设,扩大新农合信息系统联通范围,推动异地就医费用及时结报。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手段,发展基于互联网的医疗卫生服务。依法保障卫生和人口数据网络安全。2020年全市所有三级医院、市域内县级医院实现互联互通,全市每个居民拥有一张终身使用的居民健康卡,与“智慧城市”建设相衔接,建成互联互通的全市人口健康信息服务体系,实现卫生计生一网覆盖,居民健康卡一卡通用,政府和社会资源融合。

十一、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提高卫生技术人员学历层次。引进高等医学院校毕业生和优秀医疗卫生人才。加强在职学历教育,县级及以上医疗卫生机构卫生技术人员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达到60%,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大专及以上学历达到90%。乡村医生具有中专以上学历,新聘乡村医生具有执业助理医师及以上资格。

加强卫生技术人员的教育培训。健全医疗卫生人才培养制度,逐步完善医疗卫生人员的学历教育、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制度,重点抓好基层卫生人员、全科医师、在岗护士和乡村医生的学历教育和在职培训。加强护理队伍建设,推行编外护理人员人事代理制度,解决合同制护士的人事代理制和同工同酬问题,促进护理学科发展,不断提高护理质量。健全各类对口支援制度,采取有效措施,鼓励高素质人才到基层服务。

加强重点人才培养。注重卫生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相结合,完善高层次人才选拔机制,引进高层次和紧缺急需人才,评选一批领军人才和重点学科带头人。加大教育培训力度,培养一批医疗卫生、公共卫生、中医药以及卫生管理实用人才为每所乡镇卫生院培养2─3名全科医生和1名妇产科医生。

加强中医药人才建设。注重高层次中医药人才、中医专科人才培养、师承教育、继续教育等工作,继续开展“西医学中医、中医学经典”活动,积极开展名中医评选工作。

强化公立医院重点专科人才建设。重点加强妇幼保健、产科、儿科、精神病、急诊急救、老年病专业人才的培养,大力加强医学学科和专业团队建设,推进学科带头人培养。完善薪酬、职称评定等激励机制,鼓励和引导城市医院优秀人才到基层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执业,提高其工资报酬和待遇,在职称评定方面给予支持。

十二、加快医疗卫生与健康养老服务融合发展

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弘扬敬老、养老、助老社会风尚,坚持“政策引导、政府扶持、社会兴办、市场推动”的原则,以需求为导向,将护理院等健康服务机构建设纳入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整合和利用现有资源,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等形式兴办健康服务机构,推动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相结合。为长期卧床患者、晚期姑息治疗患者、慢性病患者、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以及其他需要长期护理服务的患者提供医疗护理、康复促进、临终关怀等服务。

    充分依托社区各类服务和信息网络平台,实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社区养老服务机构信息数据的无缝对接。到2020年,65岁以上老年人健康管理率达到70%以上,100%的医疗机构开设为老年人提供挂号、就医等便利服务的绿色通道,100%的养老机构能够以不同形式为入住老年人提供医疗卫生服务,老年人健康养老服务可及性明显提升。

十三、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坚持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深化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改革。坚持卫生与人口工作融合发展,提高生殖健康、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等公共服务水平。引导和鼓励符合生育条件的夫妇合理按政策生育,为育龄夫妻免费提供基本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全面推进流动人口公共卫生计生均等化服务。探索建立出生人口监测和预警机制,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充分参与、各负其责的人口基础信息共享机制,实时掌握出生人口信息,继续保持出生人口性别比下降趋势,及时监测人口变动。

十四、着力巩固计生服务管理成果

进一步加强和完善计生服务管理工作,积极推进部门协作,完善现居住地管理为主、户籍地协助的区域协调模式,由现居住地将流动人口纳入卫生计生服务管理体系。夯实计划生育基层基础,稳定机构队伍,保障基层计生人员报酬。推进生育服务制度改革,坚持人口和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全面落实计生基本公共服务项目,提高计生工作社会满意度。健全全员人口服务管理信息系统,为决策提供数据支撑。

大力提高家庭发展能力。全面深入推进“陇家福”幸福家庭创建活动,进一步健全完善计生特殊家庭扶助保障政策体系,帮助解决在养老照护、医疗健康、生活扶助和精神慰藉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进一步完善奖励扶助制度,全面落实城镇独生子女父母养老补助、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各项奖励优惠政策,建立独生子女户和农村二女户家庭养老和医疗保障制度、无子女及独生子女家庭父母60岁以上的养老津贴制度、计划生育家庭高龄老人养老服务制度。


专栏1:医疗服务体系建设重点工程

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项目:完成市医院二期工程(妇女儿童医院、老年病专科医院、康复医院),以武威市人民医院为依托,建设市级区域医疗中心。

    重离子医院建设项目:武威重离子治疗肿瘤中心暨荣华颐养园建成并投入使用。

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建设省级、市级重点临床专科和县级综合医院重点专科。

    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项目:县区综合医院、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村卫生室业务用房、辅助设施建设和改造。贫困县综合医院配置流动医疗服务车及基本医疗、急救设施设备;乡镇卫生院配备急救转用车辆和计划生育服务车。

儿童医院建设项目:市级儿童医院业务用房建设及设备配置。

传染病医院建设项目:市级传染病医院业务用房建设。

口腔医院、眼科医院建设项目:市级口腔医院、眼科医院业务用房建设及设备配置(依托市医院老院区进行改造)。


专栏2:公共卫生体系建设重点工程

    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项目:市、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实验室能力建设,按照标准改造实验室和配置设备,完善辅助设施;完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预警评估体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急救网络和饮用水安全监测网络;职业病、地方病、艾滋病、结核病、鼠疫等防治机构业务用房建设和设备配置。

卫生监督体系建设项目:市、县级卫生监督机构业务用房建设和基本设备配备。

    急救服务网络建设项目:建设市、县级急救中心,改扩建县级急救中心业务用房,完善基础设施和车辆配备,优化急救资源配置,形成市、县、乡三级医疗急救网络。

妇幼保健计划生育体系建设:市县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机构业务用房建设及基本设备配置。

精神卫生防治体系建设项目:市、县级精神专科医院建设,市级精神卫生防治中心防治能力建设,市县区综合医院精神病区建设。

    健康教育体系建设项目:市健康教育基地业务用房建设和设备配置,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健康教育设施建设,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健康教育设备配置。

    采供血服务体系建设项目:市中心血站业务用房建设、核酸检测实验室建设和设备配置,县级医院储血库建设,血站实验室质量控制体系建设。

专栏3.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重点工程

中医药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项目:加强武威职业学院附属中医医院建设,建设市级中医药区域医疗中心。

中(藏)医院建设项目:完成古浪县中医医院整体搬迁建设,县级中(藏)医院能力建设和设备配置。

基层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村卫生室中医药设备配置。


专栏4:重点项目

健康促进模式改革项目建立家庭医生制度;加强健康管理、健康教育,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
    慢性病防治和精神卫生项目:强化慢性病三级预防体系建设,加强高危人群监测和病人管理,提高治疗水平;建立全市的精神疾病防治网络,增加精神、心理专业人才的培养。
    重大疾病防治项目:加强对糖尿病、高血压、癌症、冠心病、重性精神病、鼠疫等重大疾病的研究,建设防治机构,提高防治能力。 
    妇幼健康行动计划项目:加强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孕妇早期增补叶酸、农村妇女两癌检查、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等工作。
    计划生育服务管理项目:推进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改革,实施生育关怀,以服务实现管理,加快母婴保健服务与生育管理的融合。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逐年提高人均经费额度,加强绩效管理,扩大工作覆盖面,提高工作质量。
    医疗服务能力建设项目:三级医院提高科研水平,重点提高疑难重症的诊治技术;二级医院及基层医疗机构提高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能力。
    公立医院体制机制改革项目: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调整价格体系,完善人事薪酬制度,完善医师多点执业制度。
    医疗质量安全管理项目:落实各项规章制度,规范医疗行为,强化对医疗机构的监管,实施医院等级评审。
    卫生计生人才发展项目:加强卫生计生人才继续教育,通过进修、帮扶、短期培训等措施提高卫生计生人才队伍的实力。
    居民健康卡项目:全市所有居民生命全周期使用,在医疗卫生服务活动中用于居民身份识别,个人基本健康信息存储,实现跨系统、跨机构、跨地域就医数据交换和费用结算。
    信息化建设项目:卫生计生管理信息化建设,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全民健康电子档案,二级以上医院智慧医疗信息化建设,急救服务网络指挥调度系统信息化建设,基层远程医疗会诊系统信息化建设。

健康服务业发展项目:发展健康管理、中医药养生养老服务、体育健身、康复服务、心理咨询等健康服务业。
    医养结合服务项目:建立医养结合中心,部分基层医疗机构可以发展养老服务、临终关怀服务。
    中医药产业发展项目:增加中药材的种植和出口,提高中医药附加值,发展中医药养生产业。
    药品供应保障项目:健全药品储备制度;支持用量小的急救药品、特殊药品生产;规范药品采购;建立药品安全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


 

第五章 保障措施

 

    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卫生计生事业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加强对卫生计生工作的组织领导,明确职责和任务,坚持卫生计生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按照精简统一的原则,整合卫生计生管理职能,探索实行医疗、医保、医药相统筹的大部门体制,加强统筹协调,提高行政效率。坚持卫生计生资源配置以规划为依据,整合相关卫生计生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更好地为群众健康服务。     

    二、强化资金投入保障

强化政府在提供卫生计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中的主导地位,要保证配套资金和各项补助经费足额及时到位。坚持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的公益性,合理划分各级政府卫生计生投入责任,形成职责明确、分级负担、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政府卫生计生投入机制。落实符合区域卫生规划的公立医院基本建设和设备购置、重点学科发展、人才培养经费等投入政策。对公立医院承担的公共卫生服务给予专项补助,资金和项目要坚持向基层和贫困地区倾斜,重点扶持妇幼健康服务机构、传染病医院、医养结合医院、老年病医院、精神病医院和中(藏)医专科医院。积极探索充分发挥中(藏)医药特色优势的财政补助政策。要切实保证公共卫生机构和重大、重点传染病防治经费投入。

    三、完善体制机制保障

  市卫生和计生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规划的组织实施工作,对全市卫生计生资源包括机构、设备、床位和卫生计生人力等进行统一规划、统一调配、统一监督、统一管理。完善医疗卫生服务标准和质量评价体系,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等手段,加强对卫生计生事业的管理。完善人口计生服务管理体系,以全员人口信息为基础,优化公共资源配置,构建人口管理和公共服务平台。充分发挥人口计生公共服务网络的作用,积极推进“县乡服务一体化”,增强服务能力。深化开展“健康武威”、区域卫生和人口协同发展等重大课题的研究,为加快全市卫生和人口事业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四、加大行业监督管理

    大力弘扬“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职业精神,全面加强行业法治化建设、廉政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加强公立医院文化建设,提高医务人员职业道德素质,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和计生服务关系。规范医疗卫生单位医疗行为,以医德医风建设为主题,以提升行业文明程度为目标,加强职业道德宣传和教育。深入贯彻落实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健全完善预防和惩治腐败的工作机制,严惩商业贿赂行为,推行政务公开。继续加大医药购销和医疗服务不正之风的整治力度,遏制收受回扣、红包和乱检查、乱收费行为。严格执行“九不准”规定,继续执行医务人员“四个排队”和医疗机构“八个排队”制度。加强平安医院建设,各医疗机构加强对门急诊、病房等重点科室安全保障,严厉依法打击涉医违法犯罪行为,维护医院正常医疗工作秩序。

    五、加强舆论宣传引导

    协调新闻媒体发挥宣传先导作用,全面宣传党的卫生和人口工作方针政策,积极、客观、公正宣传报导卫生和人口改革新亮点、新成效,动员全社会积极参与健康武威建设,倡导和谐绿色发展的理念。深入开展早期健康教育,积极促进人口健康、家庭和谐、社会进步。构建网络宣传平台,加强远程宣传教育,丰富主题宣传。发挥计划生育协会等群众团体作用,动员社会力量共同做好人口计生工作。在全社会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唱响卫生和人口行业主旋律,传导卫生和人口行业正能量,努力营造我市卫生和人口事业改革发展的良好氛围。

    六、完善规划实施管理

各县区要制定本区域卫生人口规划,把卫生和人口工作规划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同步实施。加强统筹协调,建立发改、财政、人社、教育、民政、卫生计生等各相关部门沟通协调机制,密切配合,及时解决规划实施过程遇到的问题。建立督促检查制度,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按照规划确定的目标,建立目标考评机制,制定考核办法,实行倒逼机制,严格绩效考核。尤其是对医疗卫生机构及其提供的医疗卫生服务要进行量化考评,考核内容侧重于基本、基层、公益性的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加大考核结果的应用和评价,确保“十三五”规划中的各项重大项目、约束性指标落地生根。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