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武威规划纲要>历史规划
索引号: 11620600MB18910951/2022-04995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发布机构: 市卫生健康委 组配分类: 历史规划
文件编号: 发文日期: 2022-12-23
成文日期: 2022-12-23 有效性: 已归档
关于印发《武威市“十三五”中医药发展规划》的通知
信息来源: 市卫生健康委 发布日期: 2022-12-23 00:00 浏览次数:

《武威市“十三五”中医药发展规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予印发,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武威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6年12月23日

 


 

武威市“十三五”中医药发展规划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时期,也是推进健康武威建设的关键时期。为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发展中医药的方针政策,推进我市中医药振兴发展和健康武威建设,根据《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甘肃省十三五中医药发展规划的通知》(甘政办发〔2016123号)和武威市“十三五”卫生和人口发展规划(武政办发〔2016〕 号),制定本规划。

 

第一章“十二五”期间中医药发展成就

 

“十二五”时期,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中医药发展的政策机制和体制进一步完善,中医药医疗、保健、科研、文化、产业等整体推进,全市中医药事业得到长足发展,“十二五”期间确立的发展目标任务全面完成。

──中医药扶持政策全面落实。市政府制定出台了《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武政发[2010]197号),在机构编制、人才培养、基础建设、资金投入等方面加大对中医药的倾斜支持力度市县区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成立了中医科(股),核定了人员编制,健全了中医药管理机构,市级财政每年落实中医药事业发展专项资金100万元,中医床位补助提高到西医床位补助的1.5倍,医保和新农合中医药优惠政策全面落实,中医药深度参与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成效显著。

──中医医院基础建设成绩显著。通过争取项目、政府扶持等多种渠道和方式,大力推进中(藏)医医院基础设施、服务能力和信息化建设,市中医医院综合服务楼建成投运,天祝县藏医院门诊综合大楼、药浴科楼、住院部楼和藏研所藏药制剂综合楼建成投运,民勤县中医医院门诊综合楼已完成主体建设,古浪县中医医院实行整体迁建,市区中医医院完成整合规划

──中医药服务能力显著增强。以中医医院等级复评为契机,狠抓中医专科建设、医院内涵建设、学科建设、队伍建设、文化建设,全市5家中(藏)医医院全部完成了等级复评工作,2家达到三级乙等,3家达到二级甲等。全市三县一区全部建成全国农村中医药工作先进县区,武威市列为甘肃省中医药工作先进市建设单位,凉州区、天祝县、民勤县创建为甘肃省中医药工作示范县区,古浪县创建为甘肃省中医药工作先进县。武威市人民医院、凉州医院和古浪县人民医院创建为全国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全市建成国家级重点中医康复专科1个、省级重点专科6个、市级重点专科10个,综合医院示范中医科6个,中医特色社区卫生服务中心6个、乡镇卫生院55个、村卫生室52个。全市7家综合医院和1家专科医院共有中医床位187张,占总床位的8.86%。全市93个乡镇卫生院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占总数的98.9%,25家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施了中医药适宜技术服务能力建设项目,55家乡镇卫生院建成中医药综合服务区10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18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全部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1084个村卫生室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占总数的88%。建成1个市级、4个县级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基地,培训基地及各级医疗机构相继开展了三轮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推广工作,培训人次达3.9万余人次

──中医药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开展中医药四级师承教育工作,首批全市中医药四级师承教育234名继承人顺利出师,第二批246名继承人正在培养。广泛开展“西医学中医、中医学经典”活动,天祝县并开展了“藏医学医典”活动,接受中医药继续教育3170多人次,将31名具有一技之长的中医人员纳入乡村医生队伍进行管理。全市先后有9人评为甘肃省名中医、16人评为甘肃省基层名中医、51人评为甘肃省乡村名中医

──中医药在公共卫生服务中的作用充分发挥各级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机构成立中医科,卫生监督机构成立中医药监督科。将中医治未病内容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推进健康促进模式改革,将中医药纳入健康体检、公共卫生服务、健康教育等各个领域和环节。中医医疗机构设置“治未病”科,综合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设立公共卫生科。托幼机构开展中医治未病服务,医疗机构和餐饮服务单位提供药膳。

──中医药相关产业健康发展。推行“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达69.71万亩。加快药菜两用蔬菜产业发展,全市药菜两用蔬菜种植面积达到60.79万亩,占蔬菜总面积的95.1%,总产量达到221.94万吨。发展中医药养生保健旅游,重点实施了甘肃蓉宝中医药养生生态旅游创新园、天祝石门沟药水神泉景区、莲花山药王泉、甘肃天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投资年处理3000吨特色沙生植物提取深加工生产线、民勤县沙生药材科技文化博览园等一批重点中医药养生旅游项目。

 

第二章 机遇和挑战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强调要着力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坚持中西医并重,推动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努力实现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随着“健康中国”、“健康甘肃”、“健康武威”战略的实施和《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的通知》的下发执行,中医药发展的起点更高、位置更重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走有中医药特色的医改之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中药产业和中医药健康服务业提质增效,传承、普及和弘扬中医药文化在内的优秀传统文化,抢抓国家实施“一带一路”建设发展战略的历史机遇,进一步拓展中医药交流和贸易范围、增强国际竞争力,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激发出多层次多样化健康需求,迫切需要释放中医药健康服务的潜力和活力。

“十三五”时期是我市中医药发展的能力提升推进期、健康服务拓展期、参与医改攻坚期和政策机遇叠加期,面临着诸多挑战,主要表现在:中医药资源总量相对不足,中医药服务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财政投入不足,中医药继承创新、特色优势发挥不够;科研发展创新动力不足;中医药人才队伍对事业发展的支撑不够,高层次人才不足,基层人员短缺;中医药产业发展规模依然偏小等。

 

第三章 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坚持五大发展理念和中西医并重方针,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推进继承创新和振兴发展为主题,以提高发展水平和服务质量为中心,以完善管理体制和政策机制为重点,以增进和维护人民群众的健康为目标,统筹推进中医药医疗、保健、科研、教育、产业、文化等全面协调发展,发挥中医药在促进武威卫生、经济、科技、文化和生态文明发展中的独特作用,为推进健康武威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应有贡献。

  二、基本原则

  (一)深化改革、激发活力。改革完善中医药发展体制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提高中医药在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贡献率;更好发挥政府在制定规划、出台政策、引导投入、规范市场等方面的作用,积极营造平等参与、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不断激发中医药发展的潜力和活力。

(二)抢抓机遇、继承创新。抢抓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发展战略机遇,把继承创新贯穿中医药发展一切工作,坚持和发扬中医药特色优势,坚持中医药原创思维,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推动中医药理论与实践不断发展,推进中医药现代化,在创新中不断形成新特色、新优势。

(三)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坚持中医与西医相互取长补短,发挥各自优势,促进中西医结合。统筹中医药发展各领域、各环节,促进中医药医疗、保健、科研、教育、产业、文化、对外交流合作全面发展,促进中医药与旅游、养老等健康相关产业协同发展。

(四)以人为本、服务惠民。以满足人民群众中医药健康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中医药发展为了人民、中医药成果惠及人民,保证人民享有安全、有效、方便的中医药服务。

三、发展目标

2020年,实现人人基本享有中医药服务。中医药医疗、保健、科研、教育、产业、文化发展迈上新台阶,标准化、信息化、产业化、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中医药服务水平和服务方式明显提高,中医药防病治病能力和学术水平大幅度提升,健康服务可得性、可及性明显改善。中医药管理体系不断健全、科技创新体系更加完善、人才教育培养体系日趋合理,中医基础理论研究及重大疾病攻关取得明显进展,中医药信息化水平显著提升。中医药健康知识普及,公民中医健康文化素养明显提升,中医药文化进一步繁荣。中医药健康服务新业态不断涌现,服务水平明显提升,服务技术不断创新,产业链不断延伸,产品种类更加丰富,中医药产业成为国民经济重要支柱之一。中医药与多学科的合作日益深入,中医药对外交流合作更加广泛,符合中医药发展规律的法律体系、标准体系、监督体系和政策体系基本建立,为建设健康武威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新贡献。

2020年,建设1所集医疗、教学、科研、康复、预防、保健为一体的区域中医药服务中心,2个国家级中医药重点专科,10个省级中医药重点专科,15个市级中医药重点专科,县级中(藏)医院达到二级甲等以上标准;全市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部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90%的乡镇卫生院建成中医药特色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部建成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中心;90%的村卫生室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创建4-5个全国综合医院中医药示范单位,全市三县一区全部创建成中医药工作先进和示范县区,武威市建成甘肃省中医药工作先进市。

专栏1  武威市“十三五”中医药发展主要指标

指     标

2015年

2020年

5年增长率

政府中医事业投入占卫生事业投入的比重(%)

13.4

≥15

11.9%

每千人口公立中医医院床位数(张)

0.82

≥0.89

8.5%

每千人口中医医院床位数(张)

0.96

≥1.0

4.16%

每千常住人口中医执业(助理)医师数(名)

0.79

≥0.82

3.8%

每万名城乡居民拥有中医类别全科医生数(名)

0.27

0.4

48.15%

中医医院床位使用率达到(%)

86.8

≥90

3.69%

具备中医药服务能力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

98.9

100

1.1%

具备中医药服务能力的村卫生室(%)

88

≥90

2.27%

中医医院年总诊疗人次占全市医院年总诊疗人次比重(%)

18.22

≥28

53.67%

中医医院出院总人次占医院出院总人次比重(%)

19.4

≥26

34.02%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诊疗量占总诊疗量的比例达到(%)

25.79

≥40

49.36%

公民中医药养生保健素养达到(%)

20

≥30

50%

中医药养生知识普及率(%)

80

≥90

12.5%

第四章 重点任务

 

一、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医药服务体系

(一)持续完善中医药发展体系。所有县级卫生计生局设置中医药科(股);县级以上综合医院、妇幼保健机构、疾控机构和监督机构设置独立的中医管理科;进一步完善中医药服务体系,将武威职业学院附属中医医院建设成为集中医医疗、教学、科研、康复、预防、保健为一体的区域中医药服务中心;所有综合医院设置中医临床科室和中药房,各西医临床科室设置中医综合治疗室;妇幼保健机构设置中医儿科和中医妇科;鼓励社会力量举办非营利性中医类医院,大力发展中医特色的康复医院和护理院;鼓励举办只提供传统中医药服务的中医门诊部和中医诊所,允许取得乡村医生执业证书的中医药一技之长人员在乡镇和村开办中医诊所。

(二)全面提升中医医疗服务能力。完善中医医疗质量控制体系和评审评价体系,落实医疗核心制度,落实优势病种诊疗方案和临床路径管理,市级中医医院达到三级标准,县级中医医院达到二级甲等标准。强化重点专科防治网络建设,重点加强中医康复、治未病、中医儿科等优势专科建设;建成2个国家级中医药重点专科、10个省级中医药重点专科和15个市级中医药重点专科。在综合医院建设或培育一批中西医结合重点专科。开展重大疑难疾病中西医临床协作试点。强化中医护理工作。加强中医药应急救治队伍及能力建设,建立应急工作长效机制。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行动计划,强化县级中医医院特色专科建设,大力推广中医非药物疗法和适宜技术,深入开展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创建。支持县级中医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组建医疗联合体,开展县乡一体化服务。探索乡村医生备案管理。改革传统医学师承和确有专长人员执业资格准入制度。加强中(藏)医药科研投入,加强科研成果转化。开展对恶性肿瘤、心血管疾病、免疫性疾病、代谢性疾病、老年性疾病、精神心理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等疾病的研究。开展中医特色诊疗、治未病、康复技术和产品开发。

(三)促进藏医药事业发展。将藏医药发展纳入民族自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出台加快藏医药事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强藏医医疗机构建设,重点支持建设天祝县藏医院、藏医药研究所和藏医特色乡镇卫生院。在各级综合医院、中医医院和专科医院推广藏医药技术和方药,将更多疗效确切的藏医药制剂全省统一调配使用。鼓励社会力量举办藏医医院和诊所。鼓励和支持藏药制剂研发和特色藏药饮片的应用,开展藏医药特色诊疗技术及单验方等整理研究,筛选推广一批藏医药适宜技术。继续对我市藏医药人员进行分期分批培训,并继续扎实开展“藏医学医典”活动。提高藏医药及相关产品研发能力,建立藏药材自然保护区,建成藏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大力发展现代藏医药产业,发展藏药养生保健体验旅游。促进民族医疗、保健、科研、教育、文化、产业等同步发展。

专栏2  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重点工作

1.将武威职业学院附属中医医院建设成集中医医疗、教学、科研、康复、预防、保健为一体的区域中医药服务中心, 100%县级以上综合医院设置中医科、中药房,100%县级以上妇幼保健机构设置中医儿科、中医妇科。

2.建成国家级中医药重点专科2个,建成省级中医重点专科10个(其中,建成2个民族医药重点专科),建成市级中医重点专科15个。

3.100%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100%的乡镇卫生院、90%的村卫生室提供中医药服务。90%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成中医综合服务区(中医馆)。每名基层医务人员至少掌握15项中医药适宜技术和6项养生保健技术。100%的县区建成全省中医药工作先进或示范县区。

二、不断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

构建支撑中医药发展的人才队伍体系,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使用、开发引进、评价激励、服务保障等机制。优化人才成长环境,构建人才交流信息平台,畅通人才流动通道,形成人才高效配置、自由流动的制度环境。做好老中(藏)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优秀中(藏)医临床人才培养、中(藏)药特色技术传承人才培养和全市四级中医药师承教育工作,实施中医药领军人才培养计划和青年人才培养计划,依托重点学科、名老中医药专家等资源,培养一批具有影响力的学科团队。深入开展“西医学中医,中医学经典”活动,培养实用性中医药人才250名,做好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医类别全科医师转岗培训、县级中医临床技术骨干培训、乡村医生中医药知识和技能培训等专项工作。继续开展甘肃省名中医、甘肃省基层名中医、甘肃中医世家评选认定工作。

专栏3  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重点工作

1.深入开展“西医学中医,中医学经典”活动,培养实用性中医药人才250名。

2.新进本科以上学历(含本科)中医临床医师接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比例100%。县级以上医疗机构中医药继续教育覆盖率100%。

3.完善中医药人才评价机制,拓宽中医药健康服务人才岗位设置。

三、深入推进中医养生保健服务

加快中医养生保健服务体系建设,100%的县级以上中医医院、60%以上的县级以上妇幼保健机构设立“治未病”科,100%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乡镇卫生院、90%的村卫生室开展中医健康干预服务。支持社会力量举办中医养生保健机构,实现集团化发展或连锁化经营。大力推进健康促进模式改革,实施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加强中医养生保健宣传,积极探索融健康文化、健康管理、健康保险为一体的中医健康保障模式。鼓励中医医疗机构为中医养生保健机构提供保健咨询、调理和药膳等技术支持,促进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规范化、专业化、规模化发展,打造一批具有品牌效应的中医养生保健机构,建成一批具有引领带动作用的中医养生保健基地,逐步构建中医养生保健机构和医疗机构协同发展的中医养生保健服务网络。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逐步增加中医药健康管理的比重。鼓励保险公司开发中医药养生保健、治未病保险产品,开展中医健康风险评估、风险干预,提供与商业健康保险产品相结合的疾病预防、健康维护、慢性病管理等中医特色健康管理服务。鼓励建立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行业组织,发挥其在专业咨询、标准制定、人才培养和第三方评价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建立中医养生保健机构及其从业人员不良执业行为记录制度,将诚信经营和执业情况纳入信用信息平台。推行负面清单和第三方认证制度,加快形成行政监管、行业自律、社会监督、公众参与的综合监管模式。加强中医养生保健宣传。推广普及中医养生保健知识、技术和方法,推广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导引等中医养生运动,强化中医养生保健管理。

专栏4  中医养生保健服务重点工作

1.100%的县级以上中医医院、60%以上的县级以上妇幼保健机构设立“治未病”科,100%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乡镇卫生院、90%的村卫生室开展中医健康干预服务。

2.建成一批具有品牌效应的中医养生保健机构。建成一批具有引领带动作用的中医养生保健基地。构建中医养生保健机构和医疗机构协同发展的中医养生保健服务网络。

3.大力推进健康促进模式改革。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逐步增加中医药健康管理的比重。

4.加强中医养生保健宣传。推广普及中医养生保健知识、技术和方法,推广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导引等中医养生运动,强化中医养生保健管理。

四、大力发展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

推动中医药与养老服务融合发展,促进中医医疗资源进入养老机构、社区和居民家庭,建设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体系。所有县级以上中医医院开设老年病科,增加老年病床数量,老年病床占医院总床位数的10%开展中医药与养老服务结合试点,市级医养结合工作试点单位武威市人民医院、武威脑病医院、武威市第二社会福利院积极开展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设立以中医药健康养老为主的护理院、疗养院,研究开发多元化、多层次的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包,大力宣传中医养生治疗、保健、康复知识和理念,探索多种中医药医养结合服务形式完善健康养老服务方式。开通养老机构与中医医院的预约就诊绿色通道,为老年人就医提供优先优惠服务,支持中医医疗机构将中医药服务延伸至社区和家庭,开展上门服务、健康查体、保健咨询等服务。鼓励中医医院与养老机构开展合作,鼓励中医师在养老机构提供中医诊疗、养生保健等服务。大力开发中医药与养老服务结合的系列服务产品。

专栏5  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重点工作

1.所有县级以上中医医院开设老年病科,老年病床占医院总床位数的10%。

2.100%的中医医疗机构开通养老机构与中医医院的预约就诊绿色通道。

3.建成3个中医特色医疗与养老相结合服务示范机构。

五、着力推进中医药健康旅游

依托荣华颐养园和“华锐藏医药”文化、石门沟药水神泉、武威温泉度假村,开发以康复医疗、康体养生、养老保健、温泉疗养为主的旅游产品。深度开发藏药材、肉苁蓉、锁阳、枸杞、红枣、金银花等特色中医药保健产品,推进养生保健产品进景区、进宾馆、进餐馆、进超市。围绕中药材科考、温泉疗养、健康养生、药膳食疗、藏医药康体养生等,科学设计推出中医药健康旅游线路。建设一批与中药科技农业、中药材种植、田园风情生态休闲旅游结合的养生体验和观赏基地。

专栏6  中医药健康旅游重点工作

1.支持重离子肿瘤治疗中心暨荣华颐养园项目建设,将荣华颐养园建成集中医理疗、中医养生、康复、中医健康体检、中医药加工、休闲、疗养、中医药生态旅游为一体的大型中医理疗养生中心

2.依托“华锐藏医药”文化、石门沟药水神泉、武威温泉度假村,开发以康复医疗、康体养生、养老保健、温泉疗养为主的旅游产品,打造一批中医药旅游示范园区。凉州区围绕中医药保健、中药材种植、养生保健产品开发、田园风情生态休闲旅游打造中医药保健养生旅游;民勤县和古浪县围绕沙漠资源,发展肉苁蓉、锁阳、枸杞等沙生药材种植,建设沙生药材生态示范园,打造沙漠生态旅游;天祝县围绕“华锐藏医药”文化和石门沟药水神泉景区,打造藏医药保健养生旅游

3.丰富中医药旅游产品,深度开发藏药、肉苁蓉、锁阳、枸杞、红枣、金银花等特色中医药保健产品

六、持续加强中医药文化传承与发展

落实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要求,大力发掘武威地域特色的中医药传统文化,加快全省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武威汉简医学展厅(文庙)建设进度,进一步挖掘武威汉医药简考古研究价值、医学药理价值、文化价值和史料价值,传承和发扬中医药文化积极创建国家级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加强中医医疗、保健、教育、科研、产业等机构文化建设。实施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提升工程,持续推进“村级三件事”工程,提高城乡居民中医药健康素养,100%的行政村、社区及家庭普及中医药文化及养生保健知识,居民中医药养生素养达到30%以上。鼓励将中医药基础知识纳入中小学传统文化、生理卫生课程。举办中医药科普宣传周、主题文化节、知识技能竞赛、中医药文化科普巡讲等活动,普及中医药科学知识,推动中医药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进家庭。加强与广播影视、新闻出版、数字出版、动漫游戏、旅游餐饮、体育演艺等有效融合,发展新型文化产品和服务。推进中医药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参与陇人骄子、最美乡村医生、医德医风先进个人和标兵等评选活动,大力倡导“大医精诚”为核心的职业精神,形成良好行业风尚。

专栏7  中医药文化传承与发展重点工作

1.加强省级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武威汉代医简医学展厅(文庙)建设,积极创建国家级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

2.持续实施“村级三件事”工程。

3.100%的行政村、社区及家庭普及中医药文化及养生保健知识。

4.居民中医药养生素养达到30%以上。

七、努力提升中药产业发展水平

(一)大力发展中药材种植。加大优质药材基地建设,全面推广应用中药材标准化种植技术规程,开展中药材“三品一标”认证和GAP认证,积极推行“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以沿沙、沿山片区为重点,大力发展红枣、枸杞、肉苁蓉等药用木本植物和当归、党参、黄芪、甘草、柴胡等道地中药材种植,鼓励支持大中型制药企业、通过GMP认证的加工企业、专业合作社等,集中连片建设中药材标准化生产基地,促进中药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到2020年,全市道地中藏药材料种植面积达到30万亩,把武威建成全省重要的中药材生产基地。开展中药资源普查,加强珍稀野生资源保护,支持野生药材家种家养,扶持中药材规模化种植,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有针对性地开展野生中药材濒危资源人工种植(养殖)研究,实现野生中药材人工繁育利用。

(二)促进中药产业转型升级。支持我市中药生产企业应用现代加工技术,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产品质量。积极开发大宗道地药材的中间提取物(中间体)和配方颗粒及保健食品、功能性日用品,开发药膳和药食同源中药材相关产品,大力发展药菜两用蔬菜加工产业。加速中成药生产工艺、流程的数字化、标准化、现代化步伐。

(三)积极发展中药材电子商务。鼓励甘肃普安制药有限公司、甘肃泰康制药有限责任公司、甘肃蓉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有条件有实力的企业依托自身品牌,开设网络旗舰店、专卖店,开展网络零售、网上订货和洽谈签约等,推动中药材网络交易。鼓励引导企业重点加强以锁阳、肉苁蓉、枸杞、红枣等中药材为原料的系列产品、以葡萄籽为原料的保健系列产品、中医药文化产品、药膳食品等电商产品的研究开发。

专栏8  中药产业发展重点工作

1.建设中药材标准化生产基地,大力推行“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强化品种选育和良种引进示范,全面推广标准化种植技术,认真实施现代农业扶持中药材产业生产环节项目,加快优质标准化中药材基地建设。

2.大力发展药菜两用蔬菜加工产业,提高药菜两用蔬菜附加产值

3.支持中药生产企业转型升级,开发大宗道地药材的中间提取物(中间体)和配方颗粒及保健食品、功能性日用品。开发药膳和药食同源中药材相关产品。

八、全面加强中医药对外交流合作

充分发挥中医药独特作用,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合作交流,积极推荐我市“甘肃省名中医”赴外讲学,支持中(藏)医药科研机构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和地区开展中医药科研合作,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中医药机构到境外开办中医医院、连锁诊所等,共同开展中医药技术推广、文化交流、科研合作。支持市内中医药企业在境外注册产品,扶持甘肃普安制药有限公司“宣肺止嗽合剂”等市场优势明显、具有发展前景的中药产品“走出去”,有力推动中医药服务贸易。充分利用国家中医药局和省上的国际合作平台,积极开展中医药及卫生人才合作

 

第五章 保障措施

 

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各县区政府要将中医药发展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建立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的中医药工作机制。完善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强化联席会议办公室统筹协调作用,加强各相关部门间的沟通交流、协调配合,形成共同推进中医药发展的合力。

二、加大中医药资金投入

各县区政府要落实国家、省、市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措施,加大财政投入,重点支持开展中医药特色服务、公立中医医院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学科和重点专科建设以及中医药人才培养。改进中药产业化专项资金使用办法,优先扶持发展陇药企业技术改造、仓储建设、节能减排和循环生产项目。积极发展多种形式、多方参与的信用担保公司,为重点制药企业发展提供金融支持。

三、完善中医药扶持政策

以深化医改为契机,不断完善中医药扶持政策,改革中医药价格形成机制,合理确定中医医疗服务收费项目和价格,将中医治未病服务项目纳入医疗机构收费项目目录。理顺不同级别医疗机构间和医疗服务项目的比价关系,充分体现服务成本和技术劳务。继续实施中药饮片加成政策,落实并完善医保等方面的优惠政策,积极推进地产可追溯中药材的使用。鼓励制药企业通过兼并重组等多种方式做大做强,创新管理模式,提高生产经营水平,支持重点制药企业与科研院所共同研发新产品。优先支持重点制药企业申报全国驰名商标。

四、加强中医药行业监管

加强中医药监督体系建设,市级综合监督执法机构设立独立的中医药监督科室,县区尚不具备条件的要确定专人负责中医药监督工作。加强中医药监督队伍建设,充实配备中医药监督执法人员,加强中医药监督管理人员的法制教育、业务教育和廉政教育,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创新监管方式,建立监管信息平台,提高中医药舆情监测和处置能力。严厉打击非法行医、发布虚假违法中医中药广告以及制售假冒伪劣中药行为。

五、做好规划组织实施工作

各县区要根据规划目标任务和整体要求,研究制定相应的配套措施,拟定详细的工作计划和实施路线图,明确分工、落实责任,有序推进中医药建设发展,确保规划有效实施。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监督检查,定期对规划执行情况进行督导检查,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加强跟踪分析,及时总结经验,尝试开展规划实施的阶段性评估,适时总结和推广典型经验。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