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其他法定信息>政府公报>2022年第1期>政府办公室文件
索引号: 11622300013930944B/2022-06046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发布机构: 市政府办 组配分类: 政府办公室文件
文件编号: 发文日期: 2022-03-18
成文日期: 2022-03-18 有效性:
武威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武威市“十四五”公共服务规划》的通知
发布日期: 2022-03-24 09:54 浏览次数:

武政办发〔2022〕40号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单位,中央、省属在武各单位:

《武威市“十四五”公共服务规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武威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2年3月18日



武威市“十四五”公共服务规划


目  录


序言

一、规划背景

(一)发展基础

(二)机遇挑战

二、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二)基本原则

(三)主要目标

三、高质量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一)幼有所育

(二)学有所教

(三)劳有所得

(四)病有所医

(五)老有所养

(六)住有所居

(七)弱有所扶

(八)优军服务

(九)文体服务

四、扩大普惠性非基本公共服务供给

(一)普惠托育

(二)普惠学前教育

(三)普惠高中教育

(四)普惠养老

(五)普惠医疗

五、促进生活服务多层次多样化发展

(一)发展多样化婴幼儿照护服务

(二)推动养老多元融合发展

(三)创新家政服务模式

(四)促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

(五)发展壮大体育产业

(六)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

六、切实加强规划实施保障力度

(一)全面加强党的领导

(二)完善协调推进机制

(三)健全要素保障体系

(四)完善监管监督机制


序 言

公共服务关乎民生,连接民心。“十三五”时期,我市公共服务体系日益健全完善,基本民生底线不断筑牢兜底,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全面提升,多层次多样化需求得到更好满足。“十四五”时期,推动公共服务发展,健全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持续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着力扩大普惠性非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是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改善人民生活品质的重大举措,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规划依据《甘肃省“十四五”公共服务发展规划》《武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编制,主要涵盖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优军服务保障和文体服务保障九大领域公共服务。根据服务供给权责分类,主要包括基本公共服务、普惠性非基本公共服务和生活服务。

一、规划背景

“十四五”时期,武威市高质量发展迈出新步伐,公共服务发展基础更加坚实,发展条件发生深刻变化,进一步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一)发展基础

“十三五”时期,我市公共服务体系持续健全完善,重点领域改革稳步推进,基本民生底线不断筑牢兜实,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全面提升,多层次多样化需求得到更好满足,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增强。

就业保持长期稳定增长。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政策,突出发展促就业、创业促就业、转变观念促就业、综合施策促就业,积极推进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加强重点群体就业,优化人力资源市场服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强化劳动关系协调和劳动权益保护。“十三五”时期累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2.53万人,输转城乡富余劳动力4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公共教育全面均衡发展。累计发放学前教育免(补)保教费、普通高中免除学杂费、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费、中等职业教育国家助学金、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省内高职(专科)免学费和书本费6.17亿元,受益学生53.11万人次;发放义务教育寄宿生和非寄宿生生活补助1.53亿元,受益学生18.97万人次;为农村义务教育学生发放营养餐3.84亿元,受益学生53.82万人次。“十三五”期间全市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分别达到95.48%、100%,分别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48、3.4个百分点。实现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全覆盖、1500人以上行政村幼儿园全覆盖。

卫生健康体系不断完善。大力推进“健康武威”建设,居民健康水平大幅提高,全民保障能力明显提升,卫生资源拥有量不断增加,疫情防控成果取得了显著成效。“十三五”期间全市共有医疗卫生机构1937个,实际开放病床12746张,每千常住人口拥有床位数、执业(助理)医师数、注册护士数分别达全省平均水平,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由6.10%、8.68%下降至4.36%和5.59%。以乡镇为单位适龄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达到98.5%,城乡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达到93.76%,新生儿访视率92.78%,儿童健康管理率92.69%,65岁及以上老年人健康管理率70.46%,圆满完成各项目标任务。

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积极落实全民参保计划,稳步推进全民参保登记工作,扎实开展参保扩面专项行动,社会保险覆盖面显著扩大。“十三五”期间全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114万人,参保率95%,参加失业保险10.6万人,参加工伤保险15.6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率163.6万人,基本实现了应参尽参。

医疗保障体系日趋完善。以基本医疗保险为主体、大病保险为补充、医疗救助为托底的医疗保障更加有力,医保公共服务更加便捷,异地就医实现联网结算。“十三五”期间职工和城乡居民基本医保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基金支付比例分别达到86.5%和62%,职工和城乡居民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分别达到14.9万人和148.7万人,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群众获得感持续增强。

养老服务能力逐步提升。优先发展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分类推进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全面提升养老机构服务质量,搭建“互联网+”智慧养老服务平台,老年人生活便捷化水平逐步提高,老年人福利保障制度不断健全,医养结合发展加快推进,老年产品用品供给日益丰富。“十三五”期间全市建成养老机构27所、城乡照料中心696处、居家养老信息平台5处,养老床位10924张,每千名老人拥有床位40张,80%以上的护理员实现持证上岗,为23万名老人开展居家养老签约服务,为18.9万名老人开展健康管理服务,为14.5万名老人开展医养结合指导服务。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基本形成。

住房保障能力持续提升。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保障制度,坚持“市场为主导、保障补好位”的原则和“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的基本要求,加快推进以公租房和发放租赁补贴为主体的住房保障体系,坚持因地制宜、因城施策,着力解决城镇中低收入家庭和新市民的住房困难。“十三五”期间全市共开工建设棚户区54390套(户),约16.3万人搬入新居;规范公租房运营管理,实物配租5009户;发放城镇住房保障家庭租赁补贴6470户1328.14万元;实施老旧小区改造117个18349户;累计排查改造农村危房、老旧土坯住房1.18万户;90958户原建档立卡脱贫户安全住房全部建立电子档案;脱贫人口住房安全有保障目标顺利实现。

文旅体育事业稳步推进。牢固树立改革创新的发展理念,推进文体事业蓬勃健康发展。县级以上独立建制公共图书馆5个,文化馆5个,乡镇(街道)文化站101个,美术馆2个,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乡村舞台”)1073个。大力推进中央广播电视节目无线数字化覆盖工程、应急广播体系建设等广电项目,应急广播主动发布终端人口覆盖率达100%。全市建成7个大型体育场馆、25个较高标准乡镇体育健身工程、69个乡镇和社区体育健身中心、1125个村级体育场,配套健身路径110条。“十三五”期间全市共有各级各类体育场地5131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1.85平方米。围绕“天马行空·自在武威”品牌,累计接待游客6794.2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77.1亿元。

残疾人服务水平不断提高。落实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和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制度,两项补贴覆盖率均达到100%。符合条件的残疾人纳入最低生活保障应保尽保。符合条件的重度残疾人家庭水电暖补助和70岁以上残疾人发放生活补助应补尽补。“十三五”期间建成凉州区、民勤县、天祝县残疾人托养中心和古浪县残疾人康复中心,建立了残疾人救助制度,有1000余名残疾儿童得到康复救助;3.9万名残疾人接受基本康复服务,基本康复服务覆盖率、辅具适配率均达到80%以上。将符合条件的困难残疾人享受医疗、养老保险补贴纳入城乡重度残疾人救助范围。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95.3%。为1356户残疾人家庭实施无障碍改造,全市1.59万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全部脱贫,残疾人社会保障和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升。

(二)机遇挑战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对我市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从国际国内看,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环境日趋复杂,和平发展与动荡变革相互交织,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稳定的国内发展环境的重要性更加凸显。新一轮科技革命深入发展,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新技术手段涌现,科技赋能公共服务发展水平越来越高。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教育、医疗、养老、托育等公共服务保障水平成为影响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受人口结构变迁、老龄化不断加深、家庭功能弱化、民生需求升级等因素影响,人民群众对公共服务供给内容、水平和质量都提出了更高要求。

从全省看,共建“一带一路”、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等国家重大战略深入实施,我省发展空间更加广阔、发展潜力巨大。矿产、能源、文化、旅游、农业、中医药等资源富集,科技、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在西部地区具有相对优势,教育、文化、医疗卫生领域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产教融合、家政服务、普惠养老、普惠托育等社会事业发展稳步推进,随着城乡公共服务设施的逐步改善,将有力推动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

从全市看,武威是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河西走廊门户及重要的交通枢纽通道、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特色农产品优势明显,文化旅游资源富集,现代农业、生态工业、文化旅游业、生态环保产业积累了一定基础和优势。武威作为欠发达地区,供给和需求双重不足,县域经济支撑能力弱,农业大而不强,生态环境脆弱,创新能力不足,城镇化发展缓慢,基础设施欠账较多,居民收入水平低,民生保障存在短板,社会治理还有弱项,发展优势和劣势都比较明显。

在看到机遇的同时,也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市公共服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较为突出,优质公共服务资源总体短板,公共服务资源配置和布局结构不合理,区域、城乡、人群间基本公共服务差距仍然存在,区域间协同发展水平有待加强;现有公共服务供给的体制机制仍存短板,无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服务提供主体较为单一、社会参与渠道不顺畅,网格化、数字化、精细化的公共服务管理模式尚未成熟,服务效能有待提升。

面对新形势、新机遇、新挑战,必须牢固树立底线思维,攻坚克难、改革创新,补齐基本公共服务短板,增强非基本公共服务弱项,促进生活服务多元化发展,着力提升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推动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取得新突破,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

二、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以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为统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树立系统观念,强化底线思维,牢牢抓住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问题,科学合理界定基本公共服务与非基本公共服务范围,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深入推动公共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多元扩大普惠性非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推动生活服务多层次多样化供给,切实兜牢基本民生保障底线,不断提升公共服务保障能力和水平,努力增进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

(二)基本原则

界定科学、权责清晰。坚持社会效益优先,突出社会公平,科学界定基本和非基本公共服务范围,明确政府和社会、个人的权责边界,突出政府在基本公共服务保障中的主体地位,合理增加公共消费,保持适当的民生支出力度和效度,保障民生改善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充分考虑我市经济发展状况和财力负担的可持续性,既要关注回应群众呼声,不断加大投入力度,稳妥有序提升公共服务保障水平,又要合理引导社会预期,不吊高胃口、不过度承诺,新增公共服务事项要加强事前论证和风险评估,实现公共服务保障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同频共振”。

寻找差距、补齐短板。聚焦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紧盯公共服务短板弱项,坚持夯基础、补短板,着力破解公共服务领域制度不健全、区域不均衡、设施不完善等瓶颈制约问题,增强政策配套和制度衔接,统筹兼顾区域协调发展,整体提升公共服务质量水平,不断缩小与全省的发展差距。

政府主导、分类施策。统筹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作用,强化各级政府对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兜底责任,不断织密民生保障网,立足社会公平不断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发挥政府对普惠性非基本公共服务的引导作用,优化资源配置,吸引社会参与,不断扩大普惠性非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加强标准化品牌化建设,鼓励生活服务高品质多样化升级。

多元参与、共建共享。强化政府基本公共服务兜底保障职责,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放管结合,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服务,发挥好各类企事业单位、协会商会、公益团体等市场主体和社会组织的作用。调动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积极性,广泛参与公共服务。形成政府、社会、个人协同发力、共建共享的公共服务发展格局。

(三)主要目标

到2025年,公共服务制度体系更加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普惠公共服务实现提质扩容,政府保障基本、社会多元参与、全民共建共享的公共服务供给格局基本形成,多样化个性化服务成为公共服务体系的有益补充,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显著提高。全面落实国家及甘肃省基本公共服务标准,逐步构筑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厚得、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弱有众扶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实现人群全覆盖、服务全达标、财力有保障,区域、城乡、人群间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差距明显缩小。

普惠性非基本公共服务数量和质量双提升。立足武威市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普惠性非基本公共服务数量和质量都得到较大提升,服务内容更加丰富,获取方式更加便捷,供给主体更加多元,服务价格更加合理,服务体验不断改善。普惠托育、学前教育、高中教育、普惠养老、普惠医疗等普惠性公共服务体系更为完备。

高品质多样化生活服务蓬勃发展。以更好地适应人民群众多样化、个性化、高品质的育幼、养老、健康、文化、旅游、体育、家政等服务需求为目标,持续推动生活服务标准化品牌化建设,不断扩大产业规模,鼓励培育新业态新模式,增强供给体系与服务需求的适配性,为今后公共服务提质升级蓄能储能,逐步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动态平衡。


专栏1 武威市“十四五”公共服务主要指标

类别

指标

2020

2025年

指标性质

幼有所育

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个)

0.37

2.2

预期性

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保障覆盖率

100%

100%

约束性

学有所教

学前教育毛入园率

95%

97%

预期性

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

100%

100%

约束性

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

95%

96%

预期性

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10.5

11.1

约束性

劳有所得

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万人)

2.06

7.5*

预期性

职业技能培训人数(万人次)

3.8

12.5*

预期性

病有所医

人均预期寿命(岁)

75.08

76

预期性

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人)

2.4

3.1

预期性

每千人口拥有注册护士数(人)

3.41

4.5

预期性

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张)

7.11

8

预期性

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

99.8%

>95%

约束性

老有所养

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

42%

≥55%

约束性

新建城区、新建居住(小)区配套建设养老服务设施达标率

100%

约束性

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

94.2%

98%

预期性

养老服务床位总量(张)

10924

≥17385

预期性

住有所居

城镇户籍低保、低收入家庭申请公租房的保障率

98.2%

99.8%

约束性

符合条件的农村低收入群体住房安全保障率

100%

100%

预期性

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户)

2.51

4.96万

预期性

弱有所扶

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目标人群覆盖率

100%

100%

约束性

优军服务保障

转业军官和政府安排退役士兵安置率

100%

100%

约束性

文体服务保障

每万人接受公共文化设施服务次数(次)

2000

4000

预期性

每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建筑面积(平方米)

642

710

预期性

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平方米)

1.85

2.5

预期性

指标解释:

1.带*的为“十四五”期间累计数。

2.城镇新增就业人数:报告期内本地区城镇累计新就业人员数与自然减员人数之差。

3.新建城区、新建居住区配套建设养老服务设施达标率: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也的若干意见》规定,各地在制定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时,必须按照人均用地不少于0.1平方米的标准,分区分级规划设置养老服务设施。凡新建城区和居住(小)区,要按标准要求配套建设养老服务设施。

4.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体育场地内可供开展训练、比赛和健身活动的有效面积与人口的比值,以“平方米/人”表示。在计算某地人均体育场地面积时,所依据的人口数量通常是指所辖区内常住人口数量。

5.每万人接受公共文化设施服务次数中的公共文化设施包括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美术馆、博物馆和艺术演出场所。


三、高质量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享有基本公共服务是公民的基本权利,保障人人享有基本公共服务是政府的重要职责。坚持以促进机会均等为核心,主动缩小城乡、区域、人群间的差距,推动实现全体公民都能公平可及地获得大致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务。

(一)幼有所育

积极为农村计划怀孕夫妇、城镇符合条件的孕产妇以及育龄夫妇提供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孕早期健康检查、产后访视和基本避孕节育等服务。孕前优生健康免费检查目标人群覆盖率达到80%以上。落实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和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改善病(产)房、新生儿室等诊疗环境和设施设备条件。为适龄儿童提供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和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开展新生儿家庭访视,加强新生儿满月、婴幼儿和学龄前儿童健康管理以及提升儿童重大疾病、疑难复杂疾病诊治和急危重症诊疗服务能力。强化孤儿、艾滋病病毒感染儿童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基本生活保障。健全困境儿童基本生活、基本医疗、教育保障制度,落实抚养监护责任,完善法律援助机制。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提供心理关爱、行为矫治等服务。加快儿童福利机构、未成年人保护设施建设,逐步实现“养、治、教、康”一体化。


专栏2 幼有所育重点工程

一是加强妇幼健康服务能力建设。完成武威市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异地迁建项目,提升妇幼健康服务能力。

二是加强孕产妇与婴幼儿健康筛查。严格落实妊娠风险管控与高危孕产妇管理专案制度,强化全程动态监测,落实三级防治措施,提高孕期严重出生缺陷发现率和产前筛查服务覆盖率,推进新生儿疾病筛查,提高确诊病例治疗率。

三是推动儿童福利机构转型升级。做好市级儿童福利院改扩建项目,打造集“养治教康+社会服务”于一体的区域性儿童福利机构,推进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和儿童福利机构升级转型,发挥关爱保护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的指导作用。


(二)学有所教

巩固教育脱贫攻坚成果,以义务教育学校为重点,新建和改扩建九年制学校,重点增补县(区)政府所在地城区义务教育中小学学位供给,缩小区域入学率之间的差距,提高普及水平,满足家庭贫困儿童教育需求。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建设标准统一、教师编制标准统一、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统一、基本装备配置标准统一和“两免一补”政策城乡全覆盖。实施特殊教育行动计划,坚持对特殊教育学校条件改善和质量提升两手抓的基本原则,着力办好全市特殊教育学校,显著提升办学质量。


专栏3 学有所教重点工程

一是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在实现县域内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基础上,推进优质均衡。全面落实县域内城乡统一的义务教育学校建设标准,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有序扩大城镇学位供给,切实消除城区“大班额”问题,到2025年,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100%。

二是推进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建立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相衔接的特殊教育服务体系,探索医教结合的运行机制,配备资源教师和资源教室,创设有利于随班就读学生成长的良好环境。组织实施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到2025年,全市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 97%以上。


(三)劳有所得

制定实施公共就业创业服务设施、设备配置、人员配置、服务规范指导性地方标准及实施标准。加快推动公共就业创业服务数字化转型,打造集政策解读推送、业务办理咨询于一体的线上智能服务、线下自助服务体系。稳步提高社会保障层次,努力建立健全更加公平、更可持续、较高水平的社会保障制度。扎实推进全民参保登记工作,进一步扩大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保险覆盖面,实现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和失业、工伤保险省级统筹。逐步提高公共就业服务能力,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建立健全劳动者职业和创业培训制度,推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和争议调解仲裁,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提高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水平,推进各类就业信息共享开放。

一是提升公共就业服务能力。推进就业领域“放管服”改革,持续优化“不来即享”服务,推进打包办、就近办、提速办,最大限度便民利民。加大基层公共就业机构人员培训力度,提升工作规范化、标准化水平。精心组织好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百日千万网络招聘等公共就业服务活动,为各类就业人群提供高效、便捷的就业服务。

二是完善劳动关系的协调保障机制。继续推行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切实发挥三方协调机制的作用,通过进一步建立健全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充分发挥平等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工作中的指导、协调、咨询服务和监督保证职能,促进三方协调机制与集体协商、集体合同制度良性互动,维护和谐劳动关系。

三是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以基本养老保险为重点,持续提高社会保障覆盖面,建立全市统一、覆盖城乡的全民基本社会保障体系。引导非公有制单位员工、劳务派遣员工、灵活就业人员、城镇个体户、进城务工人员等重点人群参加城镇基本社会保险。针对高风险行业实施工伤保险扩面专项行动。落实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完善待遇确定机制、基础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建立缴费档次补贴标准调整机制,实现个人账户基金保值增值机制。


专栏4 劳有所得重点工程

一是提升公共就业服务能力。推进就业领域“放管服”改革,持续优化“不来即享”服务,推进打包办、就近办、提速办,最大限度便民利民。加大基层公共就业机构人员培训力度,提升工作规范化、标准化水平。精心组织好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百日千万网络招聘等公共就业服务活动,为各类就业人群提供高效、便捷的就业服务。

二是完善劳动关系的协调保障机制。继续推行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切实发挥三方协调机制的作用,通过进一步建立健全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充分发挥平等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工作中的指导、协调、咨询服务和监督保证职能,促进三方协调机制与集体协商、集体合同制度良性互动,维护和谐劳动关系。

三是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以基本养老保险为重点,持续提高社会保障覆盖面,建立全市统一、覆盖城乡的全民基本社会保障体系。引导非公有制单位员工、劳务派遣员工、灵活就业人员、城镇个体户、进城务工人员等重点人群参加城镇基本社会保险。针对高风险行业实施工伤保险扩面专项行动。落实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完善待遇确定机制、基础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建立缴费档次补贴标准调整机制,实现个人账户基金保值增值机制。

(四)病有所医

改善农村医疗卫生保障条件,提升县域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加强妇幼健康服务体系建设,统筹利用各种服务资源,鼓励有条件的妇幼保健机构扩展强化产科、儿科、中医科等服务功能。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加强综合性医院传染病、精神病诊疗能力和传染病医院建设,全面提升艾滋病、结核病等重大传染疾病防治能力。加强基本医疗保险主体保障功能,完善覆盖全民、依法参加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政策体系。建立健全门诊共济保障机制,逐步将门诊医疗费用纳入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支付范围,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门诊统筹。


专栏5 病有所医重点工程

一是争创省市级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实施甘肃省武威肿瘤医院整体搬迁及功能提升项目,依托武威重离子治疗肿瘤中心,争创癌症专业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建设。设置1-3个市级区域医疗中心。

二是县级医院提标扩能建设。实施民勤县人民医院内科楼维修及部分设备更新、古浪县中医医院康复综合大楼建设、天祝县人民医院异地迁建、凉州区传染病医院住院楼建设等项目,有效提升县级医院服务能力。

三是加强基层卫生服务能力建设。全面推进健康乡村建设,提升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和健康管理水平,推动乡村医生向执业(助理)医师转变,采取派驻、巡诊等方式提高基层卫生服务水平。

四是现代化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建设达标的市、县两级传染病医院(病区),推进乡镇(社区)医疗卫生机构预检分诊、发热门诊、筛查哨点、预防接种、隔离观察病房、周转房、心理健康咨询干预等方面的标准化建设。改革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强化监测预警、风险评估、流行病学调查、检验检测、应急处置等职能。

五是持续推进健康武威行动计划。实施健康知识普及行动,实施合理膳食行动,实施全民健身行动,实施控烟行动,实施心理健康促进行动,实施健康环境促进行动,实施职业健康保护行动,实施老年健康促进行动,实施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防治等18项行动。


(五)老有所养

加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务,对参保退休人员,按时足额发放城镇职工基本养老金,向参保对象发放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完善基础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健全老年人福利补贴制度,为符合条件的老年人提供护理补贴、高龄津贴。加强公办养老机构建设,实施特困人员供养服务设施和服务质量达标工程,统筹规划建设公益性养老服务设施。提高护理型床位占比,每个县(区)至少建有一所公办示范性养老机构,实现失能特困人员供养服务机构县级全覆盖。落实新建住宅小区按人均用地不少于0.1平方米的标准配建养老服务设施。推动农村养老服务和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坚持系统观念,打造县、乡、村三级衔接互通、功能互补的农村养老服务设施体系。

专栏6 老有所养重点工程

一是启动养老服务规范化管理工程。进一步加强、健全养老服务标准和操作规范,力争到2025年65岁及以上老年人健康管理率达到80%以上。

二是完善老年人福利补贴政策。整合高龄津贴、护理服务补贴等福利政策,集中补贴经济困难的高龄老年人长期照护费用。

三是健全多层次长期护理保障制度。推动建立相关保险和福利及救助相衔接的长期照护保障体系,满足失能老年人照护服务刚性需求,稳步推进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完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逐步扩大长期护理保险参保群体范围。

四是推进市县综合养老机构建设工程。建设市级综合养老机构1家,县(区)级养老机构1家,乡镇级养老机构1家,新增床位500张以上;在全市建设示范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4个,大力推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全覆盖,养老床位数达到每千名老人50张以上,其中护理型床位占比达到50%以上。90%以上乡镇建有包括养老服务在内的综合服务设施,60%以上的农村社区建立养老服务站点,形成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网点。


(六)住有所居

健全完善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推动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住房制度,加快完善以公共租赁住房、保障性租赁住房和共有产权住房为主体的住房保障体系,解决好城镇住房和收入困难家庭,特别是进城务工人员、新就业大学生等新市民、青年人的住房困难问题。加快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棚户区和农村危房改造,持续改善城乡居民住房条件。

专栏7 住有所居重点工程

一是实施老旧小区改造工程。改善老旧小区居住条件,完善水、电、气、暖、路、通信等配套基础设施和养老托育、停车、便民市场等公共服务设施,实现2000年以前建成的老旧小区应改尽改。2001-2005年建成的老旧小区确需改造的全部纳入改造范围。

二是实施农村住房改造工程。持续实施新增农村危房改造,在巩固提升住房安全保障工作成效的同时,重点支持农村易返贫致贫户、农村低保户、农村分散供养特困人员、因病因灾因意外事故等刚性支出较大或收入大幅缩减,导致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家庭、农村低保边缘户、未享受过农村住房保障政策支持,且依靠自身力量无法解决住房安全问题的其他脱贫户等6类农村低收入群体新增危房户实施危房改造,确保新增一户、改造一户。同时,大力实施农房抗震改造项目,对达不到抗震设防烈度7度及以上要求的农房,按政策要求引导群众进行改造,逐步提高农房抗震能力,最大努力提升农村住房质量和安全水平,助推乡村振兴。

三是强化公租房退出管理。综合运用租金上调、门禁管控、信用管理、司法追究等多种方式,提升退出管理效率和腾退房源使用效率。切实解决公租房退出难的问题。加快完善公租房信息系统建设,进一步提升住房保障信息化水平。


(七)弱有所扶

加强残疾人服务设施和综合服务能力建设,完善无障碍环境建设和维护政策体系,支持困难残疾人家庭无障碍设施改造,动态调整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标准。支持儿童福利机构建设,提升孤弃儿童集中养育水平。加强留守儿童数量较多的地区未成年人保护设施建设。开展“法援惠民生关爱残疾人”工作。建立健全殡葬服务制度,加强节地生态公益性安葬设施建设,补齐殡仪馆、公益性安葬设备等服务设施短板,逐步构建功能齐全、便民惠民、绿色文明的基本殡葬服务体系。


专栏8 弱有所扶重点工程

一是落实残障人士救助工程。将符合条件的城乡残疾人纳入最低生活保障或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范围,对低收入家庭中的重度残疾人和三级智力、精神残疾人落实“单人户”保障政策,确保应保尽保。对各县区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特困人员、残障人士实施集中供养,在古浪县建设救助管理站1个、建设残疾人托养中心1个、在天祝县建设精神卫生福利机构1个。

二是积极发展残疾人服务类社会救助。推动建立残疾人长期照护体系,建设集残疾人日间照料、辅助性就业、技能培训和社区康复等服务为一体的综合设施,实施“阳光家园计划”项目,为就业年龄段智力、精神和重度肢体残疾人提供托养服务。争取扩大康复救助标准和覆盖面,有康复需求的持证残疾人基本康复服务率达到85%以上。加大残疾人康复机构从业人员业务技能、心理健康服务培训力度,推进残疾人心理健康热线与咨询服务。推动低收入重度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对低收入重度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给予补贴。

三是完善残疾人就业创业政策体系。落实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制度,推进用人单位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支持非营利性残疾人集中就业机构持续发展,加大对辅助性就业机构的支持保障力度,组织智力、精神和重度肢体残疾等就业更为困难的残疾人就近就便参加生产劳动、进行职业康复、实现社会融合。政府开发的适合残疾人就业公益性岗位,按照不低于30%的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各县区设立的乡村保洁员、水管员、护路员、生态护林员、社会救助协理员、农家书屋管理员、村(社区)服务人员等公益性岗位优先安排残疾人或残疾人家属。

四是实施儿童福利事业建设工程。推进1个市级儿童福利改扩建项目和2个县级未成年人保护中心。加快发展医教、康教结合的残疾儿童学前教育,加快发展非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办好聋人、盲人普通高中。确保完成义务教育且有意愿的残疾青少年都能接受适宜的职业教育。

五是推进殡葬服务设施建设工程。规划在全市建设1个农村集中安葬区,建成2个农村公益性公墓、2个城市公益性公墓。支持民勤县、古浪县、天祝县新(改扩)建殡仪馆、殡仪服务中心、骨灰安放设施、公益性公墓等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和少数民族殡葬设施建设;支持达到强制报废年限和不符合国家环境保护标准的火化炉进行更新。

(八)优军服务

加强退役军人服务中心(站)建设,提升优抚医院、光荣院、军供站等建设服务水平。完善优抚安置服务体系,落实优抚对象优待政策。依托在退役军人就业、养老、医疗、住房、交通等方面的优待政策,健全完善退役军人优抚服务保障体系。

专栏9 优军服务重点工程


一是开展退役军人服务中心(站)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工程。建设示范性退役军人服务中心(站)1个。

二是实施荣誉军人休养院、光荣院建设工程。推进1个荣誉军人休养院、光荣院建设项目,新增养老床位120张。

三是实施军人公墓与烈士纪念设施建设整修工程。推进武威市军人公墓建设项目,总规划骨灰(遗体)安葬总量不少于10000个。对全市县级及以下烈士纪念设施进行整修,实现应修缮尽修缮,提升烈士纪念设施红色教育功能。

四是实施军供保障中心建设项目。新建武威高铁站军供分站,形成三方联动供应的保障体系,以满足过往部队遂行多样化军事任务的保障需求。

五是实施退役军人移交安置与就业工程。落实退役军人安置计划,安置率达100%,确保部队、用人单位和退役军人“三满意”。对有培训意愿的自主择业军转干部、退役士兵进行创业和职业技能培训,确保培训合格率达95%以上。组织开展线上线下招聘活动,帮助自主择业军转干部和自主就业退役士兵就业。


(九)文体服务

充分利用现有城乡公共设施,统筹建设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以县级文化馆、图书馆为中心推进总分馆制建设,实现城乡社区公共文化服务资源整合和互联互通。加强广播电视传输覆盖等基础设施,加快数字广播电视户户通和应急广播体系建设,强化数字文化服务和流动文化服务。推进公共文化产品普及下乡活动,丰富居民精神文化生活。大力加强体育基础设施提质增效,新建居住区和社区严格落实按“室内人均建筑面积不低于0.1平方米或室外人均用地不低于0.3平方米”的标准配建全民健身设施。建设城市社区“10—15分钟健身圈”,加强健身步道、健身广场、健身路径、体育公园、多功能运动场建设,完善体育社会服务,推进科学健康指导发展。

专栏10 文体服务重点工程

一是大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新建和改扩建县(区)级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文化馆,推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数字化建设。实施武威市西夏博物馆陈列展览提升改造项目、武威市智慧博物馆建设项目、馆藏珍贵文物数字化保护项目、凉州战役纪念馆项目、古浪县文化馆建设项目、古浪县图书馆建设项目、古浪县博物馆建设项目等。

二是大力实施“文化进村入户暖心工程”。农家书屋增加儿童课外读物,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在阅读辅导、艺术培训、科学普及、文体活动等方面的服务。持续拓展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农村(社区)“一站式”阅览服务功能。推进送舞、送书、送电影下乡和优秀出版物推荐活动,开展送戏下乡及大型歌舞剧百村万户巡演活动,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群众参与程度。

三是大力推进体育场馆与设施建设工程。建成体育场、体育馆、全民健身(游泳)馆等1场1馆;每县(区)建成体育场、健身广场、体育馆、全民健身中心等2场1馆1中心;每乡镇(社区)建成不少于开展4个体育运动项目的综合健身场馆。持续实施乡镇(社区)体育健身中心、村级体育场提升工程。

四、扩大普惠性非基本公共服务供给

紧紧围绕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突出问题和我市公共服务领域的供需矛盾,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支持社会力量重点加强优质普惠托育、普惠学前教育、普惠高中教育、普惠养老、普惠医疗等普惠性非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力度,面向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价格可负担、质量有保障的普惠性非基本公共服务。

(一)普惠托育

加快托育服务发展,实施城企联动普惠托育服务专项行动,加强综合性托育机构、标准化示范性托育机构建设,逐步建成服务多元化、覆盖城乡的婴幼儿照护服务体系,提高婴幼儿早期发展水平。


专栏11 普惠托育重点工程

一是提供灵活多样的托幼服务。鼓励和支持社区引入社会组织提供幼儿照护服务,支持用人单位向职工提供配套托育服务,政府为此类单位予以财政补贴。鼓励各类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根据家庭实际需求,提供全日托、半日托、计时托、临时托等多样化的婴幼儿照护服务。

二是加强托育机构质量监管。强化托育人员专业能力和职业道德,严格审核托育机构资质,对伤害儿童的行为零容忍。

(二)普惠学前教育

落实县(区)政府发展学前教育的主体责任,以县(区)为单位科学制定幼儿园总体布局规划,把普惠性幼儿园建设纳入城乡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推进学前教育普惠规范优质发展,实施扩大公办学前教育资源计划,多渠道增加普惠性幼儿园供给。建成广覆盖、保基本、有质量的县(区)乡村三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网络,学前三年教育基本普及。以普惠性学前教育为重点,大力发展公办园、加快发展普惠性民办园、落实城镇小区配建园,推进学前教育项目工程向行政村延伸,提升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科学规划、精准布点、按需建设,重点补齐农村、偏远地区、民族地区学前教育普惠性资源短板。不断净化、优化民办学前教育市场,积极扶持民办园提供普惠服务,规范营利性民办园发展。树立民办幼儿园典范,加强相互交流学习,促进整体质量提升。


专栏12 普惠学前教育重点工程


一是普惠幼儿园扩容工程。到2022年,原则上城区每个街道要有1所公办园或普惠性民办园,每个乡镇至少办好1所公办中心园;到2025年,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保持在90%以上,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原则上达到60%。引导省市级示范性幼儿园通过对口帮扶、开设分园、联合办园、结对帮扶等方式,实施学前教育保教质量提升计划,促进学前教育质量提升。迁建凉州区第一幼儿园,扩建武威市实验幼儿园、民勤县幼儿园、古浪县民权镇中心幼儿园、天祝县打柴沟镇中心幼儿园等13个幼儿园教学、生活、户外场地等基础设施,改善办园条件。支持新建凉州区第八幼儿园、古浪县第三、第五幼儿园等16个幼儿园建设项目,新增公办幼儿园园位5800个。

二是普惠幼儿园提质工程。加强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通过公开招考招聘等方式补充教师,到2025年,实现幼儿园教师持证率达到100%,本科学前教育专业教师达到教师总数的50%以上;完善教师培训制度,全市100%幼儿教师参与县级以上培训。启动县域学前教育普及普惠督导评估工作,力争通过国家评估认定的县(区)达到50%。鼓励各幼儿园积极开展晋级创建活动,加大省级示范性幼儿园建设力度,创建领航幼儿园1-2所、省级一类幼儿园5-8所、省级示范性幼儿园2-4所。

三是增加农村幼儿园供给工程。将农村幼儿园建设作为乡村振兴和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健全示范幼儿园对农村薄弱幼儿园的结对帮扶机制,强化农村园办园质量评估监测工作,提高乡村幼儿园保教质量。重点实施凉州区农村公办幼儿园改造建设工程,配强农村幼儿园师资,留住农村生源。

四是加大民办幼儿园扶持力度。加大财政扶持力度,落实好《武威市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认定扶持管理办法》,督促县(区)制定奖补细则,按时发放奖补资金,使提供普惠服务的民办幼儿园有更多的资金用于改善办园条件。加强民办幼儿园指导,大力推广“优质园+”的发展模式,选派“优质园+”的联盟示范园中的优秀管理者或教师,入园为民办幼儿园、农村幼儿园指导,从活动开展、一日常规、卫生保健等各方面进行面对面指导,切实规范民办园的管理。


(三)普惠高中教育

进一步优化普通高中教育布局,实施县域普通高中发展提升行动计划和普通高中提质计划,改善普通高中办学条件,提高办学水平,积极创建卓越高中和省级示范性高中。全面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和高考综合改革,规范有序推进“选课走班”教学模式。全面推动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考试、育人方式和评价制度改革,形成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发展格局。在具备条件的县区试办不同类型、特色鲜明的综合性高中。促进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学校课程互选、学分互认、资源互通、学籍互转,促进职普融合,拓宽学生发展渠道。构建适应“技能武威”建设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进中等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优化职业学历教育和技能培训资源配置,鼓励社会力量参与职业教育。全面推进职业教育提质培优,推动职业院校课堂变革,促进智能技术与课程融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加强对高中阶段贫困学生的资助。

专栏13 普惠高中教育重点工程


一是普通高中提质工程。加大投入、强化师资、提升内涵,创建1所卓越高中,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全面实施新课程、使用新教材,完善学校课程管理。创建1所省级新课程新教材示范校。重点实施武威一中提升扩建,武威七中运动场,民勤一中综合教学楼,古浪一中和三中综合楼、实验楼、学生宿舍、食堂、运动场,天祝普通高中维修改造等建设项目,基本满足高考综合改革“选课走班”教学需求。

二是积极推进职业教育发展。探索职业院校多元主体股份合作办学机制,推进现代学徒制和1+X证书制度试点。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提质培优三年行动计划,实施中职学校“双优计划”,打造3所省级优质中等职业学校。实施武威职业学院入选省级“双高”建设计划,实施古浪县职业教育中心易地迁建项目。

三是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动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开展合作,广泛开展面向“三农”、面向乡村振兴的职业技能培训。建成1个国家示范性职教集团,建设4个职业体验中心,认定1个省级职业教育红色文化研学旅行示范基地。打造河西走廊职业教育集群和武威工业园产教融合职教园区。支持职业院校和企业共建产业学院。

四是实施职业教育立德树人工程。培育8名省级职业思政教育骨干教师,打造101个地域文化与职业教育特色文化交融的职业院校文化品牌,建设100门省级“学科德育"课程思政微课。深入实施“特岗计划”“银龄讲学计划”,加强高校教师发展中心建设。实施“武威工匠”培育工程,培育一批有绝活、善育人的“双师型”教师,落实“双师型”教师认定、聘用、薪酬、评价标准。全市专业教师中“双师型”教师占比达到50%以上。


(四)普惠养老

实施普惠养老专项行动,鼓励通过制定支持性“政策包”,带动企业提供普惠性“服务包”,推动建设一批方便可及、价格可接受、质量有保障的养老服务机构。引导各类主体提供普惠养老服务,扩大服务供给,提高服务质量。进一步完善市场原则下的普惠价格形成机制,享受政府补助以及无偿或低偿使用场地设施的养老服务机构,应当以普惠为导向确定服务价格并向社会公开。加大国有经济对普惠养老的支持,鼓励国有企业在养老服务领域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网点布局。有序稳妥推动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所属培训疗养机构转型为普惠性养老服务机构。


专栏14 普惠养老重点工程


一是培育多元主体提供养老服务。积极引进社会资本,鼓励支持企业、社会组织及个人等社会力量,以独资、合资等形式兴办运营养老机构和设施。新建凉州区康养服务中心、凉州区智能康复颐养院2个;续建6个社会化养老服务项目。

二是加大对普惠养老服务项目的扶持。积极落实土地供应、资金投入、税费减免、财政补贴、社会融资、供水供电供热等方面的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在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的前提下,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改进和完善对养老服务的金融服务。鼓励保险机构开发面对养老服务机构的责任保险、财产保险等产品。 

三是丰富社区养老服务功能。完善社区养老服务设施配套,在所有城市街道和人口3万以上乡镇建设具备全托日托床位、就餐助餐服务、医疗康复功能、健身活动设施、智慧养老信息平台、线上线下上门服务等“六有”功能的综合养老服务中心,为居家老年人提供助餐、助浴、助洁、助急、助医、助行、助购、助安、助学、助乐等服务。打造以社区为平台、养老服务类社会组织为载体、社会工作者为支撑的“三社联动”机制,组织开展互助养老行动。开展康复辅具器具社区租赁和回收再利用服务试点,支持社区养老设施配备康复辅助器具并提供专业指导。

四是提升农村养老服务能力。通过政府集中购买服务、督促监护人履约等方式,为分散供养特困老年人提供“四个一”服务,确保特困对象有人监护、有人服务、有人负责。健全农村留守、经济困难等老年人定期探访制度,为农村留守老年人提供打扫卫生、洗衣服、理发、送餐助餐、送药助医、送煤取暖、代购代买等服务。健全突发事件处置机制,防范和处置老年人存在的生活安全风险。鼓励社会力量参与运营农村养老服务设施。


(五)普惠医疗

完善以需求为导向,覆盖居家、社区、机构的医养结合服务体系,提供各阶段标准化、个体化、多样化、精准化的医养结合服务,不断提升医养服务质量。积极推进康养服务,加大政策扶持,鼓励发展康复医院、老年病医院、护理院、临终关怀医院等医疗机构,加快形成主体多元化、服务形式多样的安宁疗护服务体系。

专栏15 普惠医疗重点工程



一是加快发展“互联网+医疗健康”。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卫生健康领域的应用,促进医药卫生管理和服务模式的重塑。鼓励全市有实力的医疗机构瞄准医学前沿,组建优势学科团队,提供以先进医疗技术为特色的医疗服务。

二是稳步提升医养结合工作水平。落实《武威市医养结合机构服务质量提升行动方案》,组织开展医养结合机构服务质量提升三年行动。支持城市二级及以下公立医疗机构通过转型、闲置资源整合改造等多种方式,发展康复、护理、临终关怀等接续性医疗服务。所有医疗机构均为老年人提供挂号、就医等便利服务,所有养老机构均以不同形式为入住老年人提供医疗卫生服务。开展老年健康教育及心理关爱试点项目,建设失能失智老年人医养结合服务中心。

三是鼓励引导社会办医。提高准入审批效率,精简优化审批流程,促进民营医院加强内涵建设。进一步规范民营医院医疗服务行为,加强监管,保障医疗质量安全。对医学类科研项目承担单位的选择坚持公开平等择优原则,不对项目申请和承担单位的性质进行限制。


五、促进生活服务多层次多样化发展

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增加服务供给,强化服务标准,做大服务品牌,优先发展能够与公共服务密切配合、有序衔接的高品质多样化生活服务,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服务和消费需求。推动生活服务与公共服务互嵌式、阶梯式发展,为公共服务提档升级探索方向、拓展空间、积蓄能量。

(一)发展多样化婴幼儿照护服务

引导社会力量举办多种类型的婴幼儿照护机构,提供更多专业化、个性化、精细化服务。鼓励有条件的医疗机构拓展托育服务功能。积极引导社会主体参与家庭教育指导服务,通过亲子活动、入户指导、父母课堂、家庭课堂、“互联网+”等方式,增强家庭科学育儿能力。鼓励有条件的社区建立婴幼儿照护服务指导中心。鼓励开发线上科学育儿、隔代养育课程等,提高婴幼儿健康管理信息化水平。


专栏16 儿童照护服务重点工程


一是拓展儿童照护服务内容。建设家长学校、社区儿童中心等服务设施,为家庭提供育儿指导。城镇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设施建设应考虑进城务工家庭需求。

二是实施儿童照护服务人员培训计划。鼓励综合医院及妇幼保健机构建立婴幼儿照护、孕期心理健康疏导服务技能培训基地,将婴幼儿照护服务人员作为急需紧缺人员纳入培训计划。

三是推进儿童照护服务专业教育体系建设。鼓励支持武威职业学院、凉州区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开设婴幼儿照护类专业课程,将婴幼儿安全照护等知识纳入教育内容,为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培养专业服务人才。


(二)推动养老多元融合发展

积极发展老年生活照料、老年健康服务、老年体育健身、老年文化娱乐、老年旅游、老年金融服务、老年法律服务等养老服务业,加强残障老年人专业化服务。开展与基本生活密切相关的网站、手机APP应用程序的适老化改造,鼓励企业在智能设备上提供“老年模式”“长辈模式”。


专栏17 养老服务重点工程

一是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实施“养老+行业”行动,支持养老服务与文化、旅游、餐饮、体育、家政、教育、养生、健康、金融、地产等行业融合发展,创新和丰富养老服务产业新模式与新业态。推进养老服务向专业化、产业化、连锁化、集团化方向迈进,优先培育一批带动力强、辐射面广的龙头企业,打造一批产业链长、覆盖领域广、经济社会效益显著的产业集群,形成具有武威特色的养老品牌。

二是扩大老年产品供给。围绕老年人生活起居、安全保障、保健康复、医疗卫生等需求,加快适老化康复辅具、居家养老监护、无障碍科技产品等智能养老设备以及老年人适用产品的研发,促进老年产品丰富供给和升级换代。逐步开发为失能老年人提供助行、助浴、助餐的特制食器、淋浴器、便池等辅助产品,推动在家庭和养老机构中实现普遍配置。发展健康管理类可穿戴设备、便携式健康监测设备、自助式健康监测设备等健康监测产品。

三是推动“互联网+养老服务”。引导有条件的社区养老服务机构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推广“互联网+养老服务”和智慧养老模式,实现个人、家庭、社区、机构与养老资源的有效对接和优化配置。推动互联网平台精准对接居家社区服务供应商和老年人家庭,为老年人提供“菜单式”就近便捷养老服务。鼓励互联网养老服务企业创新服务模式,为居家社区老年人定制各类活动场景的健康监测系统,利用大数据方便老年人的居家出行、健康管理和应急处置。

四是培育老年消费市场。拓展旅居养老、文化养老、健康养老等新型消费领域,推动老年用品进产业园区、展会、商场、机构、社区和家庭。鼓励电商和零售企业在重阳节期间开展“孝老爱老”购物活动,设立老年人用品专卖店,通过线上线下联动,集中展示、销售老年用品,激发消费热情。加大市场监管力度,营造安全、便利、诚信的消费环境。逐步推动社会力量成为发展养老服务业的主体,促进老年消费市场的融合与发展。


(三)创新家政服务模式

引导家政服务业规范发展,形成有序、有效、充分的市场竞争。深入推动家政扶贫,建设家政服务培训及劳务输转基地,重点对贫困家庭劳动力、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进行培训并推荐就业。完善家政服务劳动权益保障,严格落实家政服务业劳动法律政策,降低家政服务人员的职业风险。

专栏18 家政服务重点工程


一是开展家政培训提升行动。通过项目支持和政府免费培训等方式,组织下岗、创业人员参加家政服务技能培训。倡导鼓励职业技术学校、家政公司结合企业实际,开展岗位服务技能培训、回炉提升再培训,进一步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

二是培育家政服务品牌。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引导,规范家政服务公司的运营。建立健全家政服务就业及从业人员的配套服务体系,引导开展家政服务员职业技能鉴定,规范行业准入制度,持证上岗。加大对示范企业的支持和服务,扭转“小、散、弱”的行业格局,扩大经营规模,提升集约化程度,培育一批“信得过”品牌企业。进一步明确家政服务三方的权利义务、家政服务员的服务行为,制定或修改完善家政服务领域规范性文件、规章、标准和服务规范。 

三是完善家政服务业信息平台建设。以互联网为依托,搭建完善家政服务业信息化平台,积极推行家政服务新模式,促进家政服务业与信息化、网络化深度融合。


(四)促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

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深入研究挖掘武威文化特色,加强文旅资源整合,优化旅游产品结构,全面提升重点景区游客服务接待能力。以“交响丝路·如意甘肃”文化旅游整体形象品牌为统领,发展大众旅游、智慧旅游、红色旅游、乡村旅游,丰富旅游新业态,推动旅游演艺、文化遗产旅游、特色节庆展会提质升级。培育壮大文旅市场主体,规范旅游市场管理,加强数字文旅建设,推动高水平旅游合作。突出“天马行空·自在武威”文化旅游品牌,服务向西开放和国家旅游外交大局。推进全域旅游和文化旅游产业要素向资源禀赋好、生态环境优和交通区位突出的区域聚集,着力打造“一核五星三带四区”旅游产业集群化、网络化发展格局,推动文旅高质量融合发展。

专栏19 文化旅游服务重点工程


一是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程。推动旅游景区提标升级,提升“吃、住、行、游、购、娱”产业链供给能力,加快城乡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创建一批特色旅游景区、旅游小镇和特色街区。强化景区科技应用水平,力争将铜奔马文化旅游景区创建为5A级景区。加快神州荒漠野生动物园、沙漠公园、凉州会盟纪念馆、冰沟河生态文化旅游景区提质增效。  

二是黄河文化保护弘扬工程。开发黄河流域武威段文化旅游精品线路,培育文化旅游新业态,将武威建设成为全省“一带一路”旅游黄金节点和旅游集散中心城市。加快实施天堂大景区、华藏大景区、乌鞘岭大景区等重点文化旅游项目实施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

三是红色文化传承弘扬工程。积极争取长征国家公园建设项目,加快西路红军凉州战役纪念馆改扩建、古浪战役纪念馆二期项目建设,推出“重走长征路”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将武威红色文化旅游资源转化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优势,打造长征文化线路保护利用示范项目。

四是长城文化传承弘扬工程。将武威长城文化旅游资源转化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优势,推进明长城古浪段3处烽火台保护修缮、明长城凉州区头墩营城址及烽燧遗址、明长城民勤段城西滩故城保护维修工程、明长城天祝乌鞘岭段维修保护工程。

五是文物保护利用工程。重点实施武威文庙儒学院、雷台汉墓保护维修、天梯山石窟、大云寺、白塔寺萨班灵骨塔遗址加固维修等文物保护及基础设施建设,推进馆藏珍贵文物数字化保护项目。

六是非遗活态传承工程。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为重点,对鼓舞(凉州攻鼓子)、贤孝(凉州贤孝)、古浪老调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进行真实、系统记录。实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活动。吸引高校毕业生/在校生参与非遗保护传承工作,符合条件的可以认定为代表性传承人。采取助学、奖学等方式,鼓励年轻人学习、掌握相关技能,成为后继人才。

七是实施文化精品与特色旅游产品工程。创排完成《梦幻凉州》《千年华锐》《情系八步沙》等情景歌舞剧。以大漠绿洲·国家沙漠公园、葡萄酒城·葡萄酒文化体验园、民族融合·凉州会盟纪念地、红色古浪·红色文化体验园、藏乡天祝·祁连山国家公园等为重点,开发亿利洁能、静脉产业园、威龙葡萄庄园、莫高生态酒堡等工业旅游线路,开发工业教育、酒文化教育、工业文化旅游和体验教育等系列产品。开发民俗旅游产品,以抓喜秀龙·南泥沟帐篷城、抓喜秀龙·原乡民宿、民俗赛马、草原民俗风情文化体验、凉州贤孝等为重点,开发民族文化体验、研学旅游、文化观光等系列产品。

八是创新乡村旅游业态。支持凉州蜻蜓村、民勤红旗谷、哈溪双龙村、大红沟乡大红沟村等传统乡村旅游点的A级景区创建工作。实施天祝县乡村振兴文化旅游富民工程、普康现代农业田园综合体项目,开发乡村田园观光、特色美食、民宿居住、康体养生等系列产品。


(五)发展壮大体育产业

建立健全市、县、乡三级群众体育组织网络,持续推进科学健身、文明建设,引领全民健身发展的机制基本形成。加强已建成全民健身场地设施使用、管理、维护与提质增效,鼓励社会力量通过捐助、参股、合作经营等方式,参与现有场地设施的管理运营。引导和鼓励机关、企事业单位体育场地设施向社会免费或低收费开放,积极推动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向社会开放。结合全市地貌地形特点,开展多元体育运动,发展时尚健康旅游和户外旅游,集中打造一批户外运动基地和系列户外体育运动产品,加强户外运动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充分发挥体育产业专项资金的带动作用,支持开发特色体育旅游,构建丝路户外旅游长廊和体育产业多元化发展的产业长廊。

专栏20 体育健身服务重点工程


一是推动体育产业全面提质增效。培育苏武沙漠大景区等休闲运动特色产业区,培育沙漠公园—神州荒漠野生动物园等体育产业示范基地,将铜奔马旅游景区创建成国家级健身休闲产业基地,健身休闲更加便利、市场机制更加完善、政策环境更加优化、体育消费更加多元,产业融合更加紧密,体育产业总规模达到8亿元。

二是全面提升青少年健康素质。深入推进体教融合,优化学校体育工作机制,充分保证学校体育课和学生体育活动,广泛开展群众性青少年体育活动和竞赛,加强体育卫生设施和师资队伍建设,全面完善学校、社区、家庭相结合的青少年体育网络,培养青少年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不断提高青少年的健康素质。

三是合理提高竞技体育水平。引进国内外高水平体育赛事,精心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丝绸之路沿线和县(区)共同参与的丝绸之路特色赛事。打造天祝县赛马,凉州区传统武术、沙漠越野,古浪县长城徒步,民勤县的沙漠马拉松等体育品牌赛事,市级积极打造1至2项国家级体育品牌赛事,县(区)积极打造1至2项省级体育品牌赛事。引导社会力量承办各类体育赛事活动,培育自行车运动、水上运动、冰雪运动赛事,提升体育赛事市场化运作水平。


(六)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

强化中医医疗机构建设,推进中医药健康服务多业态融合发展。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建立健全医疗机构全参与、城乡居民全覆盖、生命周期全服务,融预防保健、疾病治疗和康复于一体的中医药服务体系。实施中医优势专科建设工程,健全中医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工作机制。实施中医药特色人才培养工程,健全中医药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加强中医药传承与创新,开展中医药传承保护,实施中医药文化传播行动,大力挖掘本市中医药文化。持续推进国家中医药产业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推动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专栏21 特色中医药重点工程



一是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推进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中医特色重点医院、名医堂等工程建设。建设1个省级区域中医(专科)医疗中心,基本实现市、县级中医医疗机构全覆盖。建成5个中医特色优势专科。积极创建省级中医治未病中心和省级中医康复中心。

二是推动中医药产业发展。加快建设国家中医药产业发展综合试验区。完善中药材市场体系,加快中药工业精加工深加工,增加中医药产业附加值,健全中药质量保障体系。加快发展中医养生保健服务、中医药健康养老和健康旅游。建设1个道地药材标准化示范基地,培育一批陇药大品种大品牌。


六、切实加强规划实施保障力度

(一)全面加强党的领导

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把党的领导贯穿于推进公共服务体系发展各个阶段、各个领域、各个环节,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推进公共服务体系发展、促进实现共同富裕的强大动力,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关于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各项决策部署,推动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指数。

(二)完善协调推进机制

市直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各司其职,县(区)政府切实履行规划实施主体责任,抓好本领域公共服务行业标准的细化落实,统筹推进各项重点任务、重点工程。健全完善公共服务工作协调机制,加大对跨区域、跨领域、跨部门重大事项协调力度。各级政府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公共服务体系统一规划、统筹建设、机制创新等方面先行先试,探索积累经验,推广典型示范,推动公共服务取得新突破。

(三)健全要素保障体系

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明确市、县(区)政府在公共服务领域事权和支出责任,建立完善与经济发展和政府财力水平相适应的公共服务财政支出保障机制。加大金融支持力度,为社会领域公共服务项目融资提供支持。促进公共服务人才有序流动和合理配置,充分发挥高等院校、职业学校(技工院校)、科研院所作用,加快培养教育、卫生健康、养老托育、文化旅游、体育等公共服务领域所需人才。根据多层次多样性公共服务需求,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建立增存挂钩、增减挂钩长效机制,探索实行长期租赁、先租后让、租让结合的弹性土地供应方式。坚持要素跟着服务走,引导各类要素协同向公共服务集聚。不断完善公共服务资源配置,把有效的公共服务资源用到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领域、人民生活最关键的环节,切实兜牢民生底线,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

(四)完善监管监督机制

强化政府监管能力,发挥社会监督作用,拓宽公众参与监管的渠道,推广服务质量社会监督员制度,鼓励第三方服务质量调查。推动公共服务领域信用承诺制和信用修复制度建设,依法依规对严重失信主体实施惩戒,推动公共服务信用信息共享平台与省级社会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实现数据共享。落实法治武威建设,积极推进教育、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社会救助、体育等重点领域制度修订完善工作。持续完善公共服务监测评估体系,综合运用自评估和第三方评估手段,定期开展工作进展情况日常监测和实时考核,并主动向社会公布。


武威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武威市“十四五”公共服务规划》的通知.pdf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