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专题专栏>贯彻落实市党代会精神 努力建设“六个新武威”
西大滩镇:山旱地变身“淘金田”
西大滩镇:山旱地变身“淘金田”
信息来源: 武威日报 作者:尚禾 张宗文 发布日期: 2022-05-26 08:18 浏览次数:

初夏时节,走进天祝县西大滩镇白土台村五组的半山腰,尽收眼底的是一片片规整好的山旱地。地里,绿油油的小麦探出了头,马铃薯、藜麦、百合在地膜覆盖下汇聚着勃发的能量。爬上山头,一座帆布搭建的帐篷正静静守候着这片希望的土地。帐篷的主人万成财刚从地里回来,见到我们,这个90后的青年打开了“话匣子”。

万成财是西大滩镇土星村村民,今年在白土台村流转了800亩地,投资60万元,全部种上了黄芪。他蹲在地里扶住一棵黄芪苗说:“看,长得多好!10月份就能收获了。除了拔草、拾捡,播种、收获全是机器操作。黄芪耐寒耐旱,特别适合在西大滩种植。”从4月份播种开始,万成财就守候在了山上,守护着他的800亩黄芪。

西大滩镇6.4万亩耕地,大部分属二阴山旱地,种地效益低成了西大滩镇必须面对的现实。祖祖辈辈靠种地为生的村民,不得不放弃祖辈耕种的田地,外出务工,全镇耕地撂荒问题突出。

面对如何“唤醒”撂荒地、农田配套设施不完善、产业发展底子薄、效益不明显、群众科学种田意识不强等问题,西大滩镇坚持问题导向,扛牢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政治责任,严格落实“六严禁”“八不准”规定,持续推进撂荒地、废旧宅基地复垦复耕,通过土地流转、村集体回收、亲友代种等方式,目前已完成整治撂荒地3213亩。

针对撂荒地复垦成本高、投资回收较慢的问题,西大滩镇倡导撂荒土地流转费“两免两减”,即前两年免租金、后两年租金或分红适当减少,复耕投入业主负责,并优先聘用流转土地农户,实现就近务工收入等方式,实现业主和农户“双赢”。

“我们农民祖祖辈辈以地为生,最见不得土地荒在那里。现在村上复耕了这么多撂荒地,还建成了高标准的千亩高原夏菜种植基地,种上了红笋和娃娃菜。在饲养牛羊的空闲,家里的富余劳动力还可以去基地打工,又是一笔家门口的收入。”西大滩村村民杨文柱由衷地感叹。

今年以来,西大滩镇在确保粮食种植面积的同时,积极引导鼓励农民参与到高原夏菜、高原百合、食用菌等新型农业种植上,向山旱地要效益。镇党委按照“6+1”产业发展思路,继续推广“一户一块田”生产模式,加强农田分区轮作,优化产业空间布局,不断提高农业产业经济效益。在抓好现有产业的基础上,加快推进“一镇一品”发展步伐,按照反租倒包、土地入股的方式,变“小田”为“大田”,鼓励群众积极流转土地,适度扩大经营规模。认真落实合作社“两员一策三化”和家庭农场“联络员”服务、“农牧业技术员”分片包干技术服务责任制,支持鼓励合作社开展农副产品购、加、储、销等服务,提升市场竞争能力。截至目前,已建成千亩高原夏菜种植基地1处,千亩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1处,千亩高原百合种植基地3处;种植藜麦4300亩、高原夏菜1500亩、中药材3000亩,高原百合累计种植达到15000亩,山旱地和撂荒地正逐渐变成农民群众的“淘金田”。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