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今日武威>武威要闻
文艺激活文旅市场“一池春水”
文艺激活文旅市场“一池春水”
信息来源: 武威日报 作者:张文灿 甘曜毓 发布日期: 2022-08-06 08:33 浏览次数:

文化是旅游发展的灵魂,旅游是文化发展的依托。

天马文化、五凉文化、西夏文化、佛教文化、民族民俗文化……悠久的历史为武威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我市以文艺为媒,激活文旅市场“一池春水”,推动我市文化旅游名市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

2022年“中国旅游日”,我市开展的“感悟中华文化·享受美好旅程——赋能乡村振兴·畅游自在武威”活动,让所有人记忆犹新。各大景区景点同步举办了各类文化活动,展示了丰富的文创产品,游客爆满。

文化产业具有强大的辐射性、渗透性及高附加值的特点。近年来,我市通过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融合,重塑旅游产业发展模式。立足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优势,紧紧围绕建设文化旅游名市战略目标,不断完善城乡公共文化设施,努力打造特色文化品牌,文化活动精彩纷呈,文化产业春潮涌动,推动全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欣欣向荣、百花齐放。

文化,温暖着城乡街巷。我市持续加大对公共文化阵地的投入力度,先后建成市博物馆、市图书馆、市影剧院等文化阵地。建成了集图书阅览、信息咨询、技能培训、法治科普、妇儿关爱、养老助残于一体的标准、开放、绿色、安全、全面覆盖的农村(社区)“一站式”阅览服务室,积极推进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进一步完善了城乡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体系,为全市群众参与公共文化活动提供了便利。

文化,浸润着百姓生活。近年来,我市通过在旅游区域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将自然景色与人文景色有效融合,打造“流量热点”,促进文化旅游事业快速发展。先后举办了万人吟诵凉州词、红色经典诵读等全民阅读活动,组织开展广场诵读展演活动260多场次、诵读比赛150多场次,连续十年开展了武威市民族民间文艺大赛,举办“我们的节日”民俗文化活动“文化(戏曲)进乡村校园”“红色文艺轻骑兵”等群众文化活动1160多场次,推进文艺惠民服务品牌化、常态化,群众文化与旅游资源相得益彰。

如今,漫步大街小巷,一股股浓郁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文化广场上,群众文艺活动轮番登场,精彩连连;在社区活动中心,书画爱好者挥毫泼墨,抒发豪情;图书馆、农家书屋里,人们惬意阅读,争相汲取文化营养……

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 。近年来,我市文艺工作者和爱好者创作了一大批优秀作品。付泓创排的舞蹈《凉州攻鼓子》《塞上花儿宁夏川》、凉州大秧歌《幸福的日子扭着过》分别获得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宁夏回族自治区文旅厅群众舞蹈大赛创作一等奖、甘肃省“舞动陇原”广场舞大赛三等奖。俞治书法作品《全芳备祖(选抄)》获甘肃省第六届张芝奖书法大展二等奖。叶祥元作品《凉州曲:踏清秋云》获得“东丽杯”孙犁散文评选优秀作品奖,《古风·凉州攻鼓子》获得“第八届华夏诗词奖”优秀奖,《七律·南湖缅怀》获得“秀水泱泱 红船领航”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诗歌三等奖。王曙摄影作品《石门瑞雪》在“大河上下”第十三届黄河流域九省(区)艺术摄影展中获优秀奖。大型情景历史歌舞剧《梦幻凉州》《千年华锐》成功演出,生动反映了武威的人文历史风貌,填补了我市大型剧目的空白。历史情景剧《天马行》已完成剧本创作,正在进行排演。一系列精美的文化艺术作品,进一步提高了我市美誉度,提升了城市知名度。

旅游产品的竞争最终体现为文化的竞争,文化的竞争最终体现为人才的竞争。我市按照存量优化、增量优选的原则,打造高素质的文化艺术人才队伍,配齐配强文化艺术人才服务力量,人才队伍建设成效显著。全市现有文化艺术从业人员989人,围绕文化旅游事业常态化开展引才工作,加大文化演艺名家和精品剧目领衔主演培养力度,为文旅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强智力保障和人才支撑。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文化搭台、旅游唱戏”,我市凭借强大的文化内容优势、艺术形象以及广泛传播所获得的市场优势或品牌优势等,突破原有的产业活动边界,向旅游业延伸和拓展,开发出独具文化艺术主题的旅游产品,进而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来到武威、感受武威。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