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专题专栏>网络三农节
绿野田畴起欢歌
——武威市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综述
绿野田畴起欢歌
信息来源: 武威日报 作者:尚禾 于芳 发布日期: 2022-09-13 08:59 浏览次数:

民勤县大滩镇标准化农田(资料照片)。   记者蒋锦鹏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

近年来,武威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对甘肃重要指示要求,以农业发展、农村稳定、农民增收为目标,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立足实际,依托区位、资源优势,凝心聚力、加压奋进,抓项目、建基地、扶龙头,大力培育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农业质量效益明显提升,农民持续稳定增收。

谋划——

走特色农业产业发展之路

武威位于甘肃省中部、河西走廊东端,总面积4852.06万亩,常用耕地面积660.4万亩,物产丰富,自古就是“人烟扑地桑柘稠”的富饶之地,区位优势明显,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天然隔离条件好,是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极佳产区。

武威的底色是农业,发展潜力和空间也在农业。但作为典型的资源性缺水地区,耕地亩均占有水量仅为全省的1/3、全国的1/9。基于这些资源条件和产业基础,如何让有限的水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益?市委四届四次全会以来,武威市因地制宜打造沿山、沿川、沿沙“三大特色产业带”,即以高原夏菜、藜麦、食用菌、白牦牛等为主的沿山特色产业带,建设南部山区特色生态经济产业核心区;以设施农牧业和农产品精深加工为主的沿川特色产业带,建设国家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以戈壁农业、特种果蔬、经济林果和沙生药用作物等为主的沿沙特色产业带,建设西北地区沙漠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大力发展“8+N”农业优势主导产业,即“牛羊猪禽果菜菌草”八大优势主导产业和藜麦、中药材、马铃薯、茴香、岔口驿马等区域优势特色产业。

经过多年努力,“三大特色产业带”布局基本形成,“8+N”农业优势主导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程度显著提高,绿色循环农业高质量融合发展,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四梁八柱”已经形成。武威已成为全省乃至西北重要的优质瓜菜、食用菌及畜产品生产基地,所辖三县一区均为全省肉羊产业大县,凉州区为全国北方冬春设施蔬菜规模化生产基地、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全省肉牛产业大县。

推进——

走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之路

在凉州区羊下坝镇上双村乡村振兴产业示范园,温室里西瓜藤上挂满了绿油油、圆溜溜的小西瓜,村民俞菊琴和姐妹们熟练地为西瓜吊秧。“我们都是附近村的,农闲时到示范园来打工,一个月能赚3000多元。”俞菊琴说。

上双村乡村振兴产业示范园是今年羊下坝镇重点打造的区级农业产业示范点之一,采取“党支部+村集体经济合作社+种苗公司+种植大户+农户”的发展新模式,形成了“四位一体”种植新格局,呈现出建设速度快、经济效益好、示范带动强、市场前景广的特点。“2020年,我们在上双村流转土地20多亩,建设高标准日光温室5座。今年又流转土地67亩,新建双面拱形温室10座,种植露地辣椒42亩。目前,种植的订单西瓜总产量在310吨左右,年产值达110万元左右。”凉州区陇园鲜家庭农场负责人王涛说。

近年来,武威坚持把发展乡村产业作为兴农之基、富民之本,充分挖掘高寒干旱特色农业蕴含的绿色有机特质,积极调整种养结构,大力发展节水农业、旱作农业、设施农业、戈壁生态农业,着力打造西北现代寒旱特色农业发展示范基地、全国重要的优质绿色食品生产供应基地、甘肃乳都和河西走廊黄金奶源基地,乡村产业规模、质量、效益实现同步提升。

——2021年,武威蔬菜面积达64.5万亩、瓜类15万亩、食用菌产量9.46万吨、饲草面积113万亩,畜禽饲养量达到2751万头只,全市实现农业增加值190.4亿元,增长10.6%,农业增加值连续8年保持全省第1位。

——八大优势主导产业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72.3%,羊、猪、鸡、奶牛存栏和肉类、设施蔬菜、食用菌、藜麦产量均居全省第1位,牛存栏居全省第2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859元、增长10.3%。

——全市35.47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依靠种养产业和“劳务+种养产业”减贫27.42万人,占减贫总人数的77.3%。

引领——

走产业示范带动之路

在天祝县炭山岭镇上岗岭村,村民孙德胜正在种植红笋。“今年我们流转了80多亩地种高原红笋,采用大型机械种植,保墒、保湿,出苗率很高,预计今年笋子亩产能达到8000至10000斤。”孙德胜说。

上岗岭村平均海拔2700米,年均气温3.5℃,降雨量480毫米,是典型的半干旱山区。今年,该村党支部持续深化“三链”建设,大力推行“支部领办产业、书记领办项目、党员领办任务”三项措施,引领带动群众发展富民产业,走上了增收致富新路子。

火车跑得快,全靠头来带。近年来,武威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194家,依法登记合作社6985家,实施家庭农场培育计划,其中录入全国家庭农场名录系统6563家,发展休闲农业经营主体223家。精准引进培育了以武威伊利为主的乳制品,以顶乐农牧、甘肃伊牧兰为主的肉牛,以嘉立荷、优然为主的奶牛等一大批配套企业集聚发展的“新雁阵”,实现特色产业龙头企业全覆盖和链式扩张。

武威还积极引导农业经营主体与村集体、农户建立契约型、分红型、股权型等合作方式,创新形成了古浪县兴盛种羊场贷母还羔的“羊银行”、民勤县羊产业几何倍增“五个一”等利益联结模式,实现了产业带动由“扶生存”向“扶发展”根本性转变。

建设——

走全产业链发展之路

从奶源培育到签约落地,从开工建设到投产运营,用了不到两年时间;从建成投产到产值突破10亿元大关仅用了一年时间,2021年营业收入突破10亿元、产量突破12万吨……武威伊利乳业的发展,展现了我市奶产业发展的强劲势头。

在伊利乳业带动下,武威成功引进一大批上下游产业链项目扎根落地,并推动本地一批传统农牧企业转型升级、扩大产能,初步形成了“1+6+N”奶产业集群,为实现百亿级奶产业集群目标、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近年来,武威狠抓基地项目建设,加快构建紧密关联、高度依存、高质量发展的全产业链,建成了一批从原料基地到终端产品的绿色产业链、区域特色产业基地和食品加工产业集群。累计建成园艺作物标准园41个、畜禽规模养殖场1777个、日光温室22.5万亩、养殖暖棚4388万平方米,建成凉州万亩露地蔬菜、民勤收成蜜瓜、古浪肉羊、天祝10万亩藜麦等一大批规模化、标准化种养基地,凉州区奶业、生猪产业园分别入选国家级、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名单,民勤县、古浪县入选“甘味”肉羊产业集群,武威现代生态奶业产业园入选全省10个百亿级产业园。

同时,武威坚持以工业化理念谋划发展现代农业,落地实施优然牧业、金宇浩睿、海升现代农业等一批大项目好项目,初步形成了集农产品生产、加工、营销、服务有机衔接的农业全产业链条。

绿野田畴起欢歌。放眼望去,一幅生态美、产业优、文化兴、百姓富的美丽画卷正在武威大地徐徐展开,在特色农业产业助力乡村振兴、实现“六个新武威”的新征程上,武威迈出了坚实步伐。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