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专题专栏>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进行时
关于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第十四项问题有关整改任务销号情况的公示
关于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第十四项问题有关整改任务销号情况的公示
发布日期: 2023-11-16 09:18 浏览次数:

根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工作办法》(厅字〔2022〕7号)和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甘肃省贯彻落实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方案>的通知》(甘办字〔2020〕40号),武威市委、市政府作为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第十四项问题有关整改任务(主要涉及第一轮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反馈第六项全省矿产资源违规开发造成生态破坏问题)的整改实施主体,严格落实整改责任,认真开展整改工作,并经自验复核、省级有关部门现场核查验收,已达到销号标准。经省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工作领导小组同意,现将销号情况予以公示。各企事业单位和公众可以通过电话、传真、电子邮件等形式对公示的整改验收销号情况进行监督,对发现未达到整改要求或整改情况不实的,可向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办公室反映。公示期为2023年11月16日至11月29日(共10个工作日)。

联系电话:(0931)8418642(兼传真)

电子邮箱:zgb8418642@163.com

附件: 1. 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第十四项问题有关整改任务整改进展情况

           2. 关于对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第十四项有关整改任务予以销号的意见



                                                                                                                                    中共武威市委     武威市人民政府

                                                                                                                               2023年11月16日


附件1


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第十四项

问题有关整改任务整改进展情况


问题编号:第十四项(涉及第一轮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反馈第六项全省矿产资源违规开发造成生态破坏问题)

问题表述:矿产资源违规开发造成生态破坏问题突出

整改目标:建立矿业权人履行保护和治理恢复矿山地质环境法定义务的约束机制。矿山地质环境恢复和综合治理的责任全面落实,新建和生产矿山地质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和及时治理,历史遗留问题综合治理取得显著成效。基本建成制度完善、责任明确、措施得当、管理到位的矿山地质环境恢复和综合治理工作体系,形成“不再欠新账,加快还旧账”的矿山地质环境恢复和综合治理的新局面。

整改时限:2020年年底

责任单位:武威市人民政府

整改情况:

1.按照原国土资源部、工信部和财政部《关于加强矿山地质环境恢复和综合治理的指导意见》要求,严格落实矿产资源开发和恢复治理措施。全市现有73家矿山企业均修编了矿山开发利用方案、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和矿山土地复垦方案,并严格实行矿产资源开发与恢复治理方案同步编制、同步审查、同步实施的三同时制度和社会公示制度。同时督促矿业权人自觉履行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义务,严格落实了“边开采边治理”要求,并通过矿业权人勘查开发信息公示系统对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情况进行公示,强化对矿业权人的社会监督和执法监管,全面接受社会监督,年度公示率达100%。建立健全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基金制度,设立恢复治理基金专户,全市累计缴存恢复治理基金4440.84万元,为后期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提供资金保障。

2.督促矿业权人履行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义务,并积极争取财政资金项目,通过回填采坑井硐,拆除设施设备、清理渣堆、清除废弃物、整平场地和植被恢复等措施对矿山地质环境开展全面恢复治理。截至目前,全市完成恢复治理面积4181.96公顷。凉州区累计完成恢复治理682.75公顷,积极争取山水林田湖草治理项目,对康宁镇、松树镇、柏树镇、黄羊镇境内30处废弃采砂坑、黏土砖厂进行恢复治理,累计完成治理面积550公顷;关闭取缔甘肃海航商贸有限公司采石场等13家企业,拆除矿山设施设备,撤离矿山留守人员,按照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方案对开采破坏现状进行恢复治理,累计恢复治理面积90.07公顷;积极督促矿山企业开展恢复治理,完成恢复治理42.68公顷;位于祁连山保护区内4宗探矿权全部完成清理退出。民勤县累计完成恢复治理825.24公顷,严格按照“三不留、一毁闭”的要求,对近年来不符合环保政策和资源枯竭依法关闭退出的煤矿企业通过拆除生产生活设施设备、回填矿坑和播撒草籽填埋井硐,清除废弃物和整平场地等措施对矿区生态环境进行恢复治理,累计完成恢复治理面积181.56公顷;通过回填探坑、探槽、探沟,整理废渣堆,拆除临时工棚、简易构筑物等措施完成民勤县周家井铝土矿探矿区恢复治理,完成恢复治理约400公顷;2020年,青苔泉煤矿根据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方案,对前期开采过程中形成的排土场建设不规范问题全面进行整改,对露天采坑边坡进行整治,排岩场和排土场进行削坡降度,场地进行平整,累计完成恢复治理243.68公顷;推动投资225万元的民勤县红沙岗驴尾巴梁历史遗留矿山恢复治理项目实施,目前项目基础工程基本完成。古浪县累计恢复治理矿区面积404.01公顷,争取国家级地质环境治理资金4500万元,对十八里铁柜山南坡矿区进行全面治理,彻底消除地质灾害隐患,恢复治理面积120公顷;利用祁连山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工程项目对古丰镇西山堡上寺洼废弃石灰岩矿进行治理,投入资金1000万元,治理面积3.58公顷;同时对不符合产业政策和环境保护要求、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资源枯竭矿山企业依法进行了关闭注销,开展了恢复治理和生态环境修复,完成恢复治理8处21.11公顷;2021年实施古浪县历史遗留无主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项目(一期),投资2880万元,恢复治理废弃砖厂及历史遗留废弃采砂坑,恢复治理面积195公顷,并积极督促矿山企业及时开展恢复治理,完成矿区恢复治理64.32公顷。天祝县累计完成恢复治理面积1351.28公顷。自开展祁连山自然保护区内矿业权清理整治以来,对保护区内51个矿业权按照“注销式、扣除式、补偿式”全面退出保护区,并通过拆设备、撤人员、封硐口、平渣堆、拉覆土、设围栏、搞绿化等措施,全面完成整改整治和生态环境恢复治理,累计投入治理资金1.76亿元,撤出采探矿设备1.9万台(套),拆除建筑物4.53公顷,回填平整矿坑探槽、渣堆渣台及各类场地163公顷,覆土232.94公顷,清理各类垃圾77.43万立方米,播撒草籽1.68万公斤,种植各类苗木22.37万株,完成绿化面积237.95公顷,拉设围栏6.9万米;结合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项目完成112处历史遗留和废弃矿点进行生态治理恢复,累计投入治理资金达3.2亿元;积极推进投资1190万元的天祝县西大滩镇小滩河历史遗留砂金矿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巩固提升项目实施,目前项目基础工程基本完成。近年来,持续督促矿山企业严格落实“边开采,边治理”义务,累计完成矿山地质环境环境恢复治理630公顷。

3.强化和规范矿产资源管理,加大执法动态巡查力度,定期不定期开展执法动态巡查,结合矿产资源管理专项整治行动,严厉打击无证开采、越界开采和私采滥挖等各类违法违规行为,维护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秩序,落实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同时进一步强化矿产资源总体规划管理,严格矿业权设置条件,规范矿业权出让程序,结合矿产资源总体规划实施、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及“三区三线”划定工作,杜绝在涉及自然保护区和生态红线等区域审批矿业权。自2017年以来,全市共排查违法违规、无证开采、越界采矿矿山企业32家,立案查处25起,向公安部门移交涉嫌违法犯罪案件2件,起到了良好的震慑作用。

4.严格落实矿产资源有序绿色开发要求,加大绿色矿山建设力度,全面执行绿色矿山建设标准,督促引导矿山企业加快绿色矿山建设,结合武威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实施,明确新建矿山严格按照绿色矿山建设标准进行规划、设计、建设和运营管理;生产矿山加快绿色升级改造,逐步达标,结合各县区矿山企业实际情况,分年度有序推进绿色矿山建设工作。窑街煤电天祝煤业2016年通过国家级绿色矿山评估,太西煤集团红沙岗矿区一号井2014年被原国土资源部确定为国家级绿色矿山试点单位,武威市凉州区松树新型建材公司石料场2019年列入省级绿色矿山名录,古浪铁柜山石灰石矿已列入2023年第三批省级绿色矿山名录。同时督促其他矿山企业加快推进绿色矿山建设,目前全市16家矿山企业均编制完成绿色矿山建设方案,正在有序建设。

5.自开展中央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以来,先后制定印发《武威市国土资源局贯彻落实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反馈意见整改落实方案》《关于加快推进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矿业权分类退出的通知》《关于加快推进祁连山自然保护区内探采矿项目整治整改工作的通知》《祁连山自然保护区武威段矿业权退出及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专项行动方案》《全市自然资源系统贯彻落实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实施方案》等通知方案,明确整改标准、整改时限、责任人员,全力整改反馈问题。近年来,制定印发《全市自然资源系统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及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矿业权整改“回头看”工作方案》《全市矿山地质环境破坏问题排查整治工作方案》《全市自然资源系统各类生态环境问题整改及污染防治攻坚战工作方案》《武威市矿产资源管理专项整治行动方案》《武威市矿山企业集中排查整治工作方案》《全市露天矿山综合排查整治工作方案》《武威市自然资源领域生态环境保护重点问题“拉网式”排查“回头看”检视工作方案》等专项工作方案,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全力推动各级各类生态环境保护督察问题整改,全面开展矿山地质环境破坏问题专项排查整治,持续巩固提升保护区退出矿业权已完成整改问题整治成效。印发《关于加强矿产资源管理和矿区生态环境保护的通知》,进一步规范矿业权审批行为,维护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秩序,落实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附件2


关于对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第十四项

有关整改任务予以销号的意见


各市(州)党委和人民政府:

按照《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工作办法》(厅字〔2022〕7号)有关规定,现将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第十四项有关整改任务(第一轮中央环境保护督察第六项)销号意见反馈如下。

一、现场核查情况

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办公室组织省自然资源厅、省住建厅、省生态环境厅逐项对照《甘肃省贯彻落实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方案》确定的整改目标和措施,对整改任务完成情况进行了现场核查,省自然资源厅于2023年10月31日出具了同意验收销号的意见,省住建厅分别于2023年7月17日和10月27日出具了同意验收销号的意见,省生态环境厅于2023年10月31日出具了同意验收销号的意见。

经省自然资源厅核查,针对第一轮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反馈第六项关于全省矿产资源违规开发造成生态破坏问题,各级自然资源部门积极督促矿业权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要求落实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土地复垦方案统一编制和审查,并按要求予以公示;每年按照不低于5%的比例,对矿业权人勘查开采公示信息进行实地核查,与核查情况不符的列入异常名录;2020年以来,先后3次对全省范围内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开展专项排查,累计整治问题443个;2022年开展历史遗留废弃矿山图斑核查,全面摸清我省历史遗留矿山底数;完成黄河流域历史遗留矿山生态破坏调查评价,形成县域成果报告和省级成果报告;实施《“十四五”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计划实施方案》,明确各地修复治理目标,2020年以来,累计投入资金6.29亿元,实施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项目51个;实施甘南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投资50.05亿元,治理废弃矿山面积1680.6公顷;“十四五”期间,全省累计完成历史遗留废弃矿山治理面积2582.65公顷;稳妥推进各类自然保护地矿业权退出,祁连山国家公园范围内115宗矿业权已全部退出,大熊猫国家公园11宗矿业权已退出10宗,其它各类保护地536宗矿业权已退出530宗。

综上,《甘肃省贯彻落实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方案》针对该项整改任务确定的整改措施已全部落实。

二、销号结论

按照《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工作办法》相关规定,经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办公室审核,认为该项整改任务整改措施已落实,确定的整改目标已实现,现对该项整改任务予以销号。

三、下一步工作建议

(一)各市(州)要持续加强生产矿山监管,严格履行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监管责任,督促矿山企业严格按照编制的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方案开展地质环境治理恢复,按要求开展勘查开采信息公示,认真组织勘查开采信息公示实地核查 。

(二)各市(州)要积极做好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治理,按照《“十四五”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计划实施方案》全面完成治理任务,并严格抓好项目管理,高质量推进项目实施。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