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平安建设、基层社会治理是市域化社会治理建设的重要内容,重点在基础,关键在落实。近年来,凉州区康宁镇从本镇实际出发,建立农村基层治理“红黑榜”发布制度,扎实推进群众性平安建设、基层社会治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取得突出成效。
党建筑基、夯实治理基础。该镇党委多次通过组织会议、培训等方式,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联合镇、村一级综治站,驻村工作队、派出所、司法所、法庭、村民代表等,组成一支专职群防群治队伍,定期开展培训,做到政策了然于胸、治理有法可依。镇党委召开党委会议,科学决策、民主协商,多次走访群众,制定“红黑榜”评分细则,将“厕所革命”“人居环境整治”“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纳入其中,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通过发放宣传单、召开会议、举办宣讲会等方式,让群众了解政策,积极参与。
制度领航、把握治理方向。从镇、村干部、驻村工作队、群众代表等人员中选拔评委,定期开展培训,同时设置监督队,对“红黑榜”评比活动定期开展监督工作。“红榜”和“黑榜”评议文明实践活动,每个月张贴评选结果一次,实行动态管理。经评委评议,对被列入“红榜”的村民进行公开表扬,对列入“黑榜”的村民进行警示批评。对经考核不符合“光荣榜”资格的人员及时取消其资格,对被列入“黑榜”的人员经教育劝说,立即整改的,及时撤销其“黑榜”名单。通过“红黑榜”的评分宣传,全镇掀起一股“比学赶帮超”的热潮,讲文明树新风新观念深入人心,让村规民约硬起来,让公序良俗立起来,让向上向善风气建起来。
自治掌舵、提高治理效能。“红黑榜”设立以来,充分发挥了群众自治效力,提升了党员与群众的融合力。通过评优评先、完善村民自治章程,在各村设立“基层社情民意联系点”和“好商量协商议事室”,不断完善民主议事协商制度,依法制定村规民约,公开办事程序,规范村务、财务公开制度,引导群众积极参与社会治理,实现民事民议,民事民办,形成社会治理人人有责、人人尽责的局面。同时,充分发挥村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增强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对于群众反映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召开村民代表议事会,重大问题召开村“两委”会议讨论决定,经党员群众代表大会通过后上报镇党委审核把关并进行合规审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