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今日武威>武威要闻
科学防沙显成效 治沙护绿谱新篇
——武威推进荒漠化治理系列报道之二
科学防沙显成效 治沙护绿谱新篇
信息来源: 武威日报 发布日期: 2024-04-30 08:41 浏览次数:

“方格”压沙


浩瀚沙漠,苍茫戈壁。当绚丽的朝阳从地平线绽放,凉州区九墩滩光伏治沙示范园区内一片片光伏板沐光而起,开始接受来自太阳的馈赠。

临空俯瞰,金沙“蓝海”里,由光伏板组建成的硕大“铜奔马”蔚为壮观。光伏板下,整齐标准的麦草方格连成一片,将沙尘牢牢按在地下。

上面发电下面治沙,实现一地多用,“光伏+”治沙也“舒展”在古浪县黄花滩。这种兼顾生物治沙、人工治沙的新模式,充分利用光伏板遮阴效果,在沙地进行规模化沙生植物种植,最大限度将太阳能开发与沙漠治理结合起来,光伏发电区域阻隔风沙的防线正在形成。

“以前我们的鸡、羊都养在养殖场里,谁能想到在这蓝板板下面还能养。羊不仅吃上新鲜草,还能在光伏基地自由溜达,长得好更能卖上好价钱。”古浪县黄花滩镇麻黄台村芦草沙组村民周兴是“板下养殖”产业的受益者之一,自从加入“光伏养殖”行业,他家的收入明显提高不少。

沙变绿,绿生金。一组组太阳能光伏板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一座座风力发电机在戈壁滩迎风旋转,一个个新能源项目正加紧施工……光伏治沙在沙漠戈壁因地制宜、遍地开花,处处“绿”意盎然。

新模式催生新机制。我市坚持边实践、边总结、边推广,探索出一套科学合理防沙治沙运行机制——人工造林与封沙育林草、封禁保护相结合,生物治沙与工程治沙相结合,造封管并举,带片网集成,全面推进生态治理模式升级,逐步形成环绿洲锁边防护林带,打造沙漠和绿洲之间坚固的绿色防沙墙。

近年来,我市科学开展大规模防沙治沙,通过人工造林种草、工程固沙、封沙育林、沙化封禁保护等措施,累计完成“三北”工程人工造林315万亩、封育352.2万亩,治理沙化土地924.3万亩、重点风沙口240个、风沙线480公里,环绿洲风沙线退缩了10至20公里,风沙危害得到有效遏制,荒漠化程度由极重度向中度和轻度减缓,呈现面积减少、程度减缓的“双缩减”良好态势。

“麦草沙障+沙生苗木”“固腰削顶、前挡后拉”“打草方格、细水滴灌、地膜覆盖”……从挥舞铁锹开沟埋草到用机械设备“锁”住黄沙,一年又一年的治沙防沙过程中,武威不断优化传统治沙方式,摸索出了一个又一个符合区域立地条件、气候特征的防沙治沙新模式和新技术。

走进民勤县薛百镇,高低起伏的沙丘和滩坡上,满目都是网格状的沙障,一行行、一排排梭梭林向四面延伸,片片绿色镶嵌其中。

在这里,压沙工人熟练使用新一代手扶式沙障机进行压沙,大家分工明确,按照草方格沙障标准划线,铺设稻草,驾驶手扶式沙障机埋压稻草,最后起垄器起垄,整个过程一气呵成。

“这能代替草方格沙障铺设过程中人工开沟与埋草的工序,治沙的速度快多了。” “不同坡度的沙丘上都可以用,效率很高。”治沙人们对新一代手扶式沙障机赞不绝口。

科学治沙,关键在创新。我市围绕荒漠化综合防治和“三北”工程建设,以科研平台打造、先进实用技术推广、科技合作交流等为重点,精准靶向、攻坚突破,全面提升防沙治沙科技支撑能力,大力推广科学治沙技术,开展机械压沙技术试验示范,推广被著名科学家竺可桢命名为“民勤模式”的薛百宋和“母亲抱娃娃”治沙模式。在不同类型区,集中展示棉花秆、芨芨草、砂砾石、尼龙网、土工编织袋、粘土沙障等治沙新技术、新材料20多项。甘肃建投研制出全球首台机械治沙设备,在我市建立工程与生物装备治沙试验基地,被原国家林业局列为全国荒漠化防治(机械治沙工程)试验示范基地。(记者韩筱蓓 徐凯生)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