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坦宽敞的环林路如同红色的绸带飘向远方,穿行在古浪县八步沙林场,花棒随风摇曳,梭梭、红柳、沙拐枣、香茅草依偎在环林路两旁,绿色向远处不断延伸。
位于腾格里沙漠南缘的古浪县八步沙,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前,还是黑风肆虐、沙进人退的荒漠。在40多年艰苦卓绝的努力下,“六老汉”三代人先后完成治沙造林30.63万亩、封育管护林草面积44.93万亩,使周边10万亩农田得到保护,绿洲向沙漠过渡地带整体向北推进了30公里。
如今,站在古浪县八步沙林场“两山”实践创新基地瞭望塔上,目之所及沃野茵茵、野花遍地。
绿色,不仅是生态优势,也是经济红利。以绿色发展提高荒漠化防治质量,八步沙林场坚持治理保护与开发利用并重,生态、经济与社会效益相结合,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发展沙产业;林场主动引进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对林场进行股份制改革,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建立“按地入股、效益分红、规模化经营、产业化发展”的公司化林业产业经营机制,帮助移民搬迁群众发展产业、增加收入。
处一隅而观全局。八步沙的沧桑巨变,正是我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以绿色发展提高荒漠化防治质量的典型案例和生动实践。
近年来,全市上下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按照“南护水源、中保绿洲、北固风沙”总体布局,大规模开展防沙治沙和国土绿化,推动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向好,武威版图由“浅绿”向“深绿”转变。在防沙治沙工作中,我市坚持政策引导,层层压实防沙治沙责任,坚决扛牢生态报国责任,将防沙治沙工作列入国土绿化一体推进,纳入政府年度目标考核体系,市、县区层层印发工作方案,明确目标任务、细化工作措施、推进工作落实。
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有机统一,是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深度融合、协同推进的重要体现,有助于全面拓宽绿水青山转化金山银山的路径。
我市积极探索“两山”转化路径,扎实推进乡村振兴,落实到户生态建设项目补助资金1.27亿元,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项目资金2.01亿元;选(续)聘生态护林员、草管员3355名,落实补助资金2454.8万元。选派20名市级科技特派员服务乡村振兴;打造市、县区级林业科技示范园28个,培育林下经济示范园6个;新建碳汇林1.4万亩,凉州区和古浪县首笔碳汇交易获得收益215.2万元。
前不久,凉州区2024年春季义务植树活动在南部山区碳汇林建设区域拉开,2000多名干部群众植树造林、美化家园,用实际行动掀起国土绿化热潮,助力凉州生态文明建设。
参加植树的干部群众热情高涨,干劲十足。大家三五人一组,挥锹培土、扶树正苗、踩实新土、浇水定根,各个环节衔接有序、配合默契,现场一派热火朝天的劳动景象。众人齐心效率高,一番辛勤忙碌后,一棵棵山杏、云杉等新栽树苗迎风挺立,为山川增添绿色生机。
“植树造林,绿化家园,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作为青年志愿者,我将自觉做绿化山川、绿化乡村的参与者,自觉做爱护树木、爱护生态的呵护者,自觉做低碳节能、绿色生活的践行者,以实际行动,为守护绿水青山,推动绿色发展,作出青年贡献。”志愿者王府润说。
绿色是生态美的底色,是高质量发展的成色。凉州区守牢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抢抓“双碳”机遇,在祁连山浅山区适宜造林区域大力营造碳汇林,“向南部山区要绿”,规划利用8年时间,建设碳汇林7.27万亩。2022年以来,在谢河、康宁、丰乐等镇及国道312、省道308沿线等区域,营造以山杏、樟子松、云杉等为主的碳汇林2.12万亩。通过试验示范,陆续试验种植红松、油桃、油用牡丹等经济林树种,发展林下养鸡、芍药种植等经济产业,探索打造“林—禽(畜)—花—游”观光产业园。项目建成后,凉州区森林覆盖率可提升近1个百分点,木材储备量可增加20.45万立方米,经济效益年均可达3亿元以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显著,将成为涵养水源、促农增收、助力“双碳”目标的“水库、粮库、钱库、碳库”。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一个常做常新的时代命题。我市始终践行绿色发展的理念,让新发展理念深入人心,让绿色理念不断延伸,生态文明底色更加鲜亮厚重,处处呈现出一幅幅生态景观美丽画卷。(记者韩筱蓓 徐凯生)